分享

进得去还要出得来,你才会成气候:写作技巧运用思辨(第一讲)

 东山威夷 2023-08-16 发布于广西

“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著我!”

——清·袁牧

进得去还要出得来,你才会成气候:写作技巧运用思辨(第一讲)

前面我用几节课的时间,粗略地讲了一下写作的传统技巧,后面还会给大家介绍一下诸如意识流、蒙太奇、情节淡化等现代写作技巧。在介绍现代写作技巧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关于技巧的运用法则。尤其是对大部分初学者来说,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写作技巧运用得成功与否,是衡量我们(作者)写作能力的重要尺度。为使技巧的运用获得成功,不可不重视对技巧运用法则的探究。

写作技巧运用的法则,主要体现在“入法与出法”“以意运法与以意从法”“自我表现与自我控制”这三个方面。

在这些呈对立关系的概念中,蕴含着丰富的技巧运用的辩证法则。它是人们在写作实践中,运用技巧的经验总结,需要我们加以辩证的理解和把握。

如果我们只有运用技巧的良好愿望,而不去研究技巧运用的成功经验,不去遵循技巧运用的法则,那么将事与愿违,将难以达到技巧运用的最高境界。

进得去还要出得来,你才会成气候:写作技巧运用思辨(第一讲)

一、“入法”与“出法”

1、“入法”:

就是指技巧运用的入门阶段,这个阶段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模仿

2、“出法”:

就是指我们(作者)把技巧运用到熟练以至是有所创新的阶段,其特点表现为驾驭自然,自成风格

3、“入法”与“出法”的关系:

如果说在入法阶段,我们还具有相当的被动性的话,那么,在出法阶段,则充分表现出了作者的主动性。一个是被动的,一个是主动的。

入法与出法是辩证统一的。出法寓干入法之中,是入法的目的所在;入法是出法的基础,是出法的必经阶段。只“入”不“出”,将永远跳不出别人的圈子;光想“出”而不愿“入”,那只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我们学习、运用写作技巧,必须把握好入法与出法的辩证关系。入法时的模仿仿是必要的,这是迈向出法的第一步。

技巧上的模仿,可以看作是我们学习写作的一种本能体现。对于技巧的掌握,这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模仿,我们可以积累起丰富的运用技巧的经验,为出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划重点】 “入法”时的模仿,也就是师法他人,我们要有正确的态度,讲求正确的方法,才有可能达到出法的境界。

进得去还要出得来,你才会成气候:写作技巧运用思辨(第一讲)

技巧的模仿有两种:

(1)“邯郸学步式”:跟在他人背后亦步亦趋,照葫芦画瓢。

(2)“得鱼忘筌式”:一旦把握住了技巧的精髓,就不再受他人所役。

第一种模仿,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在技巧学习上不模仿前人、他人,难以找到学习的途径,但仅仅是简单的生硬地复制,又会失去“我”(作者自己)的面目,不但出不了“法”,反面会为“法”所累。

第二种模仿,已经过渡到比较高的阶段,也就是善于把他人的写作技巧——化为自己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技巧着上“我”(作者自己)的色彩。这一种模仿称得上是能够引起人们“快感”的摹仿,是向创造的过渡,是为技巧运用进入更高境界的准备。

如果说入法是由“生境”走向“熟境”,还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矩,还得进行一番模仿,或者说还是“有技巧”境界的话,出法则达到了“化境”,我们对技巧的驾驭纯熟自然,出神入化,已经进入了“无技巧”境界。

注意】 “有技巧”的境界,标志着我们在技巧的运用上,还明显地带有模仿的痕迹。邯郸学步式的模仿自不用说,就是得鱼忘筌式的模仿也是有迹可寻的。尽管后一种模仿已打上我们自己的个人印记,但既然是模仿,就不可能摆脱他人的影响,必然留下痕迹。

进得去还要出得来,你才会成气候:写作技巧运用思辨(第一讲)

4、“无技巧”的境界:

“无技巧”的境界,并不是说没有技巧,而是指对技巧的运用已达炉火纯青,返朴归真的境地

在这种境界中的技巧,已经看不到一点模仿的痕迹。技巧与内容已经融合得天衣无缝,技巧是内容,内容也是技巧。技巧因内容而越显光彩,内容因技巧而更加深刻。

在这种境界中的技巧,标志着我们对技巧的运用——已经从“有意识”状态进到“无意识”状态,我们(作者)自身不再感受到技巧的约束,而是顺手拈来,运用自如。

比如鲁大师的杂文,就是“无技巧”境界的典范。在他老人家那些杂文中,藏着丰富的技巧。他对那些技巧的运用,是自由自在,一点也没有斧凿痕迹的。我们读鲁大师那些杂文,不能不感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机巧与深刻,不能不佩服他老人家驾驭技巧的高超本领。

要点技巧的运用,一旦进入到“无意识”的状态,我们也就会获得表现上的最大自由,创造能量会在这样的状态中,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从入法时的“有技巧”到出法时的“无技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有“出法”的自信心,又要有“入法”的踏实精神。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陈陈相因,株守古法,不晓通变,“无技巧”的境界将是你难以企及的高峰。

进得去还要出得来,你才会成气候:写作技巧运用思辨(第一讲)

二、“以意运法”与“以意从法”

1、在技巧的运用中,是“以意运法”还是“以意从法”,这标志着我们(作者)主动性与灵活性的程度,也标志着技巧本身发挥作用的程度

虽然对于“意”的解释,历代多有不同,但基本上都体现出了这样的意思:“有时指的是比较抽象的作家的主观思想意愿、观点倾向,有时则是指作品中包含了作家主观意图的具体现实生活内容。”(张少康《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张少康所言包含的两种“意”,即抽象的、概念化的“意”,与具体的、形象的“意”。实际上都属于内容范畴,都是技巧所要表达的对象,由此可见,“意”与“法”的关系,也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2、“以意运法”

就是说技巧的使用应服从于内容表达的需要,这样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技巧的效用和价值。凡是优秀的作品,都能以意运法

(1)比如《三国演义》,作者为表现其“尊刘贬曹”的创作意图,运用了大量的艺术技巧来为刻画人物服务。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带着明显的褒贬色彩,甚至不惜“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技巧在《三国演义》里为内容的表达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2)《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杰作,“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就打破传统写法而言,《红楼梦》体现了古典小说的最高水平。

a、在人物刻画上,《红楼梦》不再局限于以往以类型化代替典型化的传统写法,而是在继承传统的技巧,即以语言、行动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基础上,更为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从而把人从神化、类型化的上空,拉回到了现实生活的地上

b、在情节结构上,《红楼梦》也一反传统的“大团圆”式的结局,不仅写了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而且还写了其它一系列的悲剧。

可以说,《红楼梦》本身就是一场社会大悲剧。

曹雪芹在打破传统写法的过程中,运用了一系列的崭新技巧(相对而言)。这些技巧有效地帮助曹公完成了人物塑造、思想传达、情感抒发的任务

c、从整体艺术上看,《红楼梦》堪称一个技巧的宝库,而众多的技巧又都是为“意”所“运”的。

3、“以意从法”,就是把技巧的表现放在首要位置,过分地强调形式而忽视了内容,这样,技巧不但起不到传情达意的作用,反而会害“意”。

以意从法有时是无意间造成的,特别是我们在对技巧的学习、模仿阶段,而一旦跨过这个阶段,这种现象就会消失。

进得去还要出得来,你才会成气候:写作技巧运用思辨(第一讲)

注意

以意从法有时却又是故意的,有些初学者为技巧而技巧,久而久之养了一种不良习惯,写出来的文章如“绣花枕头”,技巧倒是用上去了,但内容却不尽如人意,这种以意从法是我们应力求避免的。

4、“以意运法”与“以意从法”中的“意”与“法”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的关系是辩证关系。

“意”起的是主导作用,它决定着对“法”的选择、驾驭。

“法”属于形式范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既可以使“意”表现得更充分、完整和深刻,也可以因与“意”的不相适应而破坏其表现。因此,正确处理好“意”与“法”的关系,我们学习时在技巧的运用过程中就会获得更大的主动性和更多的灵活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