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华南广州、三水、南海、番禺、顺德等县相继被日寇侵占。 ![]() 1940年,抗日战争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游击战逐步上升到主要的地位。当时,中共中央派出了谢立全、谢斌来到广东指导开展敌后的抗日工作。 ![]() 1941年,经过两个月的实地考察,他们认为中山五桂山是开展敌后游击战的好地方。 1941年10月中旬,由中共领导的广州市区游击第2支队在顺德县取得西海战斗的胜利。 ![]() 1943年2月,中共成立了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统一领导该地区的抗日武装,并以中山县五桂山为根据地向平原发展。1943年3月~1944年7月,中共成立了逸仙大队和南三(水)大队。中山抗日游击大队和广州市区游击第2支队所属中队分别扩编为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番禺大队和顺德大队。1943年7月,南(海)、番(禺)、中(山)、顺(德)游击区指挥部从禺南迁来五桂山。 ![]() 1944年10月1日,广东省委和省军政委员会在这里召开了有珠江地区指挥部、粤中、西江、珠江二个特委领导参加的干部会议,内部宣布成立珠江纵队和领导成员名单,撤销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中区纵队。 ![]() 五桂山南桥村槟榔山古氏宗祠就是珠江纵队的司令部,原由乡绅古腾芳兄弟于清道光年间为纪念开村先祖古琪胜而捐资兴建,清光绪癸未年(1883年)重修。 古祠为硬山式砖木结构,两边有偏殿,天井两边有廊,后进为台梁式木架构,两进三间布局,面积约1600平方米。 ![]() ![]() ![]() ![]() 1945年1月15日,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在中山五桂山古氏宗祠公开宣布成立,以此作为司令部的办公地点及举行会议的会址。纵队下辖第1、第2支队和独立第3大队,共1700余人,珠江纵队后来逐步发展成为拥有3000多人的南粤敌后抗日的一支重要力量。 ![]() 10月下旬,中区纵队机关大部和挺进大队共500余人挺进粤中。11月,中区纵队一部与当地游击队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中区纵队大部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 ![]() ![]() 1946年6月,广东珠江纵队部分人员随东江纵队北撤至山东省烟台解放区,珠江纵队番号撤销。 ![]() 在五桂山,珠江纵队经历大小战斗140多次。有340多位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的独立,永远将忠骨埋葬在这崇山峻岭之中。 ![]() 1984年,古氏宗祠被公布为中山市革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