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千年潇贺古道

 千年老藤 2023-08-17 发布于广西

贺州自古以来就是桂、粤、湘三省通衢之地,东与广东怀集县、连山县毗邻,南与梧州市相邻,西与桂林市接壤,北与湖南江永县、江华县相连,留存着跨越千年的历史人文底蕴。有以潇贺古道为基石的古道文化、以南岭民族文化为元素的民俗风情文化。春秋战国之前,贺州地域属百越;汉代属苍梧郡,三国设临贺郡,隋代立贺州,明清属平乐府。

“潇贺古道”属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建新道,其雏形为远古以来人们交通萌渚岭和都庞岭南北而自然形成的萌渚岭和都庞岭峤道。潇贺古道起于道州(即湖南道县),终于临贺(即贺州),是秦汉时期海陆丝绸之路重要的陆路和水路连接线,也是古代中原连通岭南地区的交通要道、岭南与岭北民间交往贸易和多民族迁徙交融的重要通道,多元文化在此汇聚交融。秦汉的潇贺古道位于湘桂之间,连潇水达贺江,东线干道北起道县潇水古码头,向南经江华白芒营翻越萌渚岭,由八步区桂岭镇英明古码头入桂岭河(临江);东线支线北起道县潇水古码,向南经江华县白芒营镇,翻越姑婆山,经富川县白沙镇、莲山镇、古城镇古码头入富水(贺江);西线北起道县潇水古码头,由江永县、富川朝东镇小水关、富川上城北镇、富阳镇穿越都庞岭,经古城镇老码头入富水(贺江)。潇贺古道同时是翻越萌渚岭与都庞岭“湘桂走廊”,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潇贺古道上的支线日益丰富,这使得不同时期组成潇贺古道交通网络的线路各不相同。

●富川深坡村

深坡村,又名葛陂,位于富川葛坡镇。2013年,该村被中国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深坡村位于桂、湘两省交界,始建于南宋绍定年间(1228年—1233年),位于潇贺古道旁,村落以坡地、丘陵为主,两旁有岐山、社公山和井虎山,村后有猫儿山,村落格局为块状十字结构。以潇贺古道、三镶街以及数条巷道形成“一纵一横十一巷道”的空间骨架。传统街巷由主街、次街、巷道三级结构组成。潇贺古道是主街,旧时承担过境交通以及对外交通的功能;三镶街是次街,承担村内主要交通的功能;巷道为沿着三镶街发散的南北向道路,承担入户交通的功能。民居沿着村中河、村前河和富麦二级路呈块状分布,四面都有防御性较强的门楼和枪眼,为宋明清时期的青砖绿瓦马头墙老式建筑,因潇贺古道从此经过,沿街民居现还留存有摆货物的铺面结构。深坡村有历史建筑与保护单位,有不可移动文物数量22处,清代宗祠3座、民居百余栋,其中四合院型民居7栋。古村的建筑格局保存得比较完好。

值得一提的是,该村落人杰地灵,历史上出现非凡的人物,有进士6位:蒋士弘(宋)、蒋山父(明)、蒋中云(清)、蒋廷楷(清)、蒋严(清)、蒋琳(清)等, 另外,还有举人9人、贡生13人。本村特有的汲古书屋、恕堂书屋等书房有10多座,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该村历史上重视文化和教育,出了不少人才。我一直想了解,这些进士和举人的历史踪迹以及他们在外地任职的事迹,但在本村上没有谁讲得清楚,也缺乏相关资料介绍,这对于文化教育传承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该村现有户籍人口1400人左右,但在这里居住的除了老人,就剩下小孩了,很少见青壮年在村里,这也是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正所谓新农村的“空村”现象。据前些年统计,在2000年到2010年,中国自然村10年内减少90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这些村落的消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失,村落消失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城市的工业化发展,劳动力向城镇大量转移,大批农民入城务工,致使村落的生产生活瓦解,空巢化严重,出现人去村空;第二方面是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成为年轻一代农民的选择;第三是城镇化发展,直接导致旧村落的逐步消失。这些年,国家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对传统村落进行了投入和修缮,吸引更多的农民回归农村就业和生活,使过去日渐衰落的乡村得到恢复生机机会,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但过去的农村生活方式和观念已经不可能再回来了,需要从战略的角度对传统村落进行挖掘和保护。

●富川福溪村和马殷庙

福溪村是潇贺古道上的另外一个重要村落。我们到福溪村已经是快中午了,由于驻村的村民不多,现在很难见过去做饭时,村里烟火缭绕的景象。

福溪村始建于北宋,明清兴盛。福溪,原称灵溪、沱溪,据《福溪源流记》所述,“周、蒋、陈、何各姓贤祖列宗,分异邑郡县,于唐末宋初先后不一迁徙而来,其初地形凹凸高低不等,故名沱溪。后经祖先僻野开拓,扩展兴修建砌,物丰丁旺,安居乐业,更名为福溪。”福溪村头有地下河涌泉,清澈见底,常年泉水不断,形成了一条清溪,自北向南飘落山间,这条具有生命的小溪,常年不息地流淌着甘甜的泉水,数百年来,慈养着全村的村民。

福溪宋寨,这里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具有独特的人文风情、建筑风格和古朴清幽的生态环境,令人十分感慨。这里有,周氏宗祠,又称“濂溪祠”,是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的后裔所建周氏宗祠。有雕梁画栋的宗族门楼十三座,有一大批古香古色的及古代民古宅。在门楼祠宇、民居庙堂之中,分别有以莲、菊、梅、兰等清新高洁之雅的字画装饰;也有以云鹊、竹松、龙凤为彩绘的梁檐斗拱。有为彰显文明的建筑石雕,比如“功德石”“风雨桥”“百柱庙”。同时还有古戏台、古书堂、青石街、古碑刻等古代遗物一批,是难得的历史文物。村中诸多的建筑、石雕、石艺之中均可反映出宋代文化与传统工艺之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村中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马殷庙,它由马楚都督庙、马王庙两座庙宇和一座钟灵风雨桥组成。马殷庙所供奉的马殷是汉代名将马援的后人,马援是东汉开国功臣,官至伏波将军。马殷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楚的开国君主,马殷为王以后,保境安民,下抚黎民,奖励农桑,发展商业,积极与中原通商。在马殷统治时期,经济繁荣,百姓安定。人们心存感激,知恩图报,修建马殷庙,以资纪念。马楚都督庙位于灵溪(福溪)之畔,又称灵溪庙,是国内罕见的一座多木柱庙宇。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全庙由76根古楠、古水杉圆木柱和44根吊柱支撑而成,通过月梁、托峰、托脚、榫卯等传统工艺加固,没有用一颗钉子,主柱和托柱刚好是120根,所以又称百柱庙。经历了百年风雨,不得不感慨古人建筑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工艺。

钟灵风雨桥,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4年),是交通福溪两岸的桥梁,具有百年历史,桥上有亭台,悠闲的人们坐在风雨桥上一面品茶聊天纳凉、歇憩、闲谈,一面眺望山岚幽谷,听雀鸟鸣唱,近观福溪流水欢歌,杨柳婆娑,鱼儿戏水,百年来,风雨桥为村人遮风挡雨,书写着世代的变迁。

从沱溪、灵溪到福溪,从北宋到明清,一条小溪经历了七个朝代的变迁,造就了一座恢宏的古瑶寨。周、蒋、陈、何四姓人精诚团结,开拓田地,建村立寨,家族融合,安居乐业。处处可以看到历史的痕迹和曾经的岁月繁华。

●富川秀水村和科举文化

秀水村,位于富川县朝东镇境内。在通往湖南江永县与广西恭城县的路边,前接桂东及粤港澳台黄金线,后靠桂林、阳朔,平坦宽阔的旅游公路贯穿其中。秀水村建于唐开元年间,立村建寨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始祖毛衷,是唐开元年间进士,为贺州刺史,算是一位位高权重的大人物。该村自唐繁衍发展至今,原秀水状元村支系繁衍,而划分为石余、八房、安福、水楼四个自然村。

秀水村,有毛氏宗祠、状元楼、进士门楼、古戏台、石板街巷等古建筑和明清风格的民居村落,史上有鳌山石窟寺书院、山上书院、对寨山书院、江东书院等四所私塾书院,村里有历朝历代皇帝赐封和官府贺赠的各式古牌匾,有唐、宋、元、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以及古建门楼等古迹一批,堪称天然的中国文教史博物馆。此外,据县志记载,自唐、宋、元、明、清以来, 富川有133名历代科举进士,名录中仅秀水状元村就占了27名,其中就有宋开禧元年乙丑状元毛自知。真可谓古今文化底蕴深厚,风光风俗淳美,人才辈出,贤杰不尽。据有关史学家论证:秀水拥有世界极佳人居环境,具有华夏一流氏族风水,拥有岭南典型水乡风光和一流的田园风情。

秀水村的毛氏宗祠里立有一介绍毛自知碑刻,毛自知27岁在南宋开禧元年(1205)中乙丑科状元。自高宗朝起,为收复北方领土,统一中国,朝廷中的主战、主和以及投降派之间斗争激烈。由韩侂胄辅佐即位的宋宁宗赵扩倾向主战。在廷试对策前,毛自知以“出兵抗金,恢复中原”作答,正合韩侂胄之意,并得韩大力推举,获宁宗皇帝嘉许,亲点一甲一名,状元及第。并诏封为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配合韩侂胄抗击金兵,这就是历史有名的“开禧北伐”。但后来北伐失利,奸臣密谋,韩侂胄被害,“开禧北伐”失败。毛自知与其父毛宪俱受牵连,嘉定元年(1208),毛宪被罢官,毛自知被剥夺状元称号,降名第五甲,降官“监当”。之后,毛自知郁郁不得志,终逝于嘉定五年(1213),年仅36岁,自中魁至逝世仅仅8年。看完其简介,追溯历史,我不禁感慨,一代英才,由于政治斗争的失利,枉怀雄才大略,历史上多少英雄好汉,就这样在斗争中销声匿迹。

我曾在2008年来秀水村考察过,并撰写了《状元与状元村》一文,对潇贺古道上出现的科举文化,就其自然与人文的背景作了评价:“离开秀水村时,我回望这奇特、偏僻的小山寨,之所以人才辈出,其缘由也许有很多,比如尊儒重教、科举入仕的传统观念,严格管教、倡导读书的家族教育,勤耕苦读、纯朴敦厚的民风民俗等等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人杰地灵的形成,与钟灵毓秀的山水、人文自然的和谐等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此时的心情与当年的感觉无异。

●富川古明城

古明城,即“明富川城”,是镶嵌在潇贺古道旁边的一颗明珠,绚丽无比,光照照人。据旧县志载,该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城墙外围的东西南北向分别筑有升平、泰定、向日、迎恩四座雄伟的城楼,与四楼相连接的城墙高6米、宽2.7米,城墙周长2113米,城东西距500米,南北距600米,总面积为0.3平方公里,辖百户千居,共八街十六巷,外有护城壕。按当时的建城规矩,四个城门都有镇城之石,我们特别在南门参观了镇城石“芒鞋石”,非常形象。城南有七层古塔,塔下有慈云寺,与城北蟠龙山和城东马鞍山对峙,形成天然屏障。有军事战备垛口909个,其森严壁垒,固若金汤。“明富川城”在选址与布局上十分讲究,除有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科学设置之外,还具有军事防御的战备功能,是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古城。因此,富川古明城是潇贺古道上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历史建筑群,既是一个商业古城,也是一个军事战略古城,也是广西难得的保留较完整的古县城遗址之一。它犹于立在风光旖旎的富江河西畔,一幅悠然雅致、画风淳朴的山水画。

“明富川城”初期建制,土墙围筑,至明弘治十年(公元1500年),增阔构筑,扩大建制,易土为砖,易砖为石,添廊拓巷,以致古城雄伟典丽,气度非凡。据考证,桂林靖江王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洪武九年(1376年)基本建成,“明富川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比与桂林靖江王府晚建20年,但围墙用料和石材与桂林靖江王府十分相似。

“明富川城”社会与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为明末清初。城内,井巷交错、集市密布、居民成群。始设有衙署书院、寺祠庙庵、商铺客栈,文娱杂耍等功能设施,且具明清风格的政治文化、宗教祭祀的古建筑亦无所不全,其中最典型的有文武两庙和城隍庙、文昌阁、报恩寺、慈云寺、节孝祠、昭忠祠及养济院、训导署等古代建筑。在城池步道中,井形构造,卵石铺砌,图案秀美,棱圆相接,是堪称广西一绝的古城步道。

“明城”悠悠,雄镇巍巍,乡俗万种,风情古朴,文人乐赋题句,有佚名诗词一首:一带江山如画,城郭方圆潇洒。风物万千处断?锦檐丽瓦如霞。深巷隐高墙,集市摇旗斜跨。云烟渺渺鸿鸣,酒舍紫光低回。多少朝代兴衰事,尽入帘门闲话。寄情倚栏楼,星夜酣然歇下。

在古城内,设有“富川历史文化馆”,面积不大,简要将富川历史文化作了展示,并就潇贺古道的历史沿革、地形地貌、人文故事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很可惜,城内的多数建筑是仿古建筑,缺乏当年“风物万千处断?锦檐丽瓦如霞”的辉煌和荣光。

●贺州临贺故城

潇贺古道的终点是临贺,在潇贺古道上发生了许许多多历史事件,仅凭作为13个朝代州、府、郡、县治地的临贺故城这一光环,吸引我想进一步了解其中的故事。

始建于秦的潇贺古道,起于道州,终于临贺,是沟通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一条水陆联运通道。临贺故城,位于贺州贺江两岸,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被贺江从南北走向一分为二,分称河东和河西。在两千来年的历史长河中,临贺故城曾作为13个朝代州、府、郡、县治地,是整个五岭之中地势最为平坦的一条山间谷地的中心城镇,是贺州古代重要的商埠之地。在这里,古越文化、岭南文化、湘楚文化、客家文化等多种文化在此交汇碰撞,城址保存完整、历史脉络清晰、人文底蕴深厚。据说是中国古代县治延续时间最长的城址之一,也是广西唯一保存完好的西汉历史故城。在当下,没有那座古城具有这些无法企及的历史荣光。

故城保存较完整的是河西古城池。我们登上古城墙,瞭望古城,河西古城,东倚贺江作为天然屏障,西、南、北三面有始建于西汉与东汉之交的板筑夯土城垣,周长达4000余米,高7米左右,城墙东南西北各建有城垛,城垣外侧同时开凿有约10米宽的护城河。两千多年来,临贺故城遗留下了众多的寺、庙、祠、楼、馆、观、坛、阁、宫、所等宗教文化建筑。2001年6月,临贺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始设临贺县开始,到1952年贺县县城从贺街镇搬迁至八步镇,两千多年来,期间有临贺县、大贺县、临贺郡、临庆国、贺州、贺县等各种称谓,但一直是桂东地区的县、郡、州的行政治所。因此,它是罕见的延续二千余年郡县治所,湘、粤、桂三省交界地域的交通枢纽,贺江流域经济文化中心。

临贺故城,有几处古迹值得一看。

魁星楼,在城墙上,我们仰望着魁星楼,它是临贺郡县古代学宫文化的象征,矗立在贺街镇临江西岸,现河西故城南城墙中心部位,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为五层六角形阁式砖塔,塔高约27米,塔身外批朱红色灰沙,六角攒尖顶,塔尖饰灰塑葫芦,外形像一支毛笔向上直插,蕴含写尽天下文章之意。塔内供奉有魁星点斗神像,有科举文魁之意,遗憾的是目前已经封塔。

●富川风雨桥

潇贺古道一道标志性的建筑,就是风雨桥。风雨桥是潇贺古道上的产物,它像散落在潇贺古道两侧的山水田野的闪亮的明珠,熠熠生辉。

史料记载,瑶族元明时期从湖南迁入。这让我想起,我的家乡灌阳,其千家峒被称为世界瑶族发祥地的说法,实际上,千家峒位于湖南的江永、道县和广西的灌阳三县交界处,因此,千家峒既属于广西,也属于湖南,我认为不存在非此即彼行政区域属性的说法。由于瑶族的迁入,明代的广西已成为瑶族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现主要分布在都安、金秀、巴马、恭城、富川等瑶族自治县。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居住地区多为山区丘陵地带,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瑶族聚居地的村寨周围,树木葱郁,风景秀丽,民居多以干栏式建筑为主,风雨桥是瑶族地区有特色的公共建筑。

风雨桥是在桥面上盖建廊屋,集桥、亭、廊三位一体的特殊桥梁。风雨桥的种类繁多、风格各异,风雨桥有木梁、木拱、石梁、石拱之分。富川是中国瑶族风雨桥之乡,20世纪五十年代初,仍保存有108座风雨桥,但至今日,富川虽然遗存27座古风雨桥,岁月流逝,对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风雨桥,不免有些遗憾。

凡风雨桥都在桥梁上加盖桥廊、桥亭,在桥头的桥台上建阁楼,穿斗式木构架,二层檐或三层檐。风雨桥不仅是路人避雨之处,也是路人休息纳凉之地。

潇贺古道,其桥梁荟萃了我国古代桥梁的各种形式,时至今日,在潇贺古道富川段仍可看到平板桥、坝梁桥、拱桥、风雨桥,可以说潇贺古道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露天博物馆。

石梁桥,其桥墩、桥板都是使用巨石人工凿成,然后牢固地安放在河床上,这些桥梁架设在田野河溪上,这些石板桥群始建于明清时期,历经了数百年风雨侵袭和洪水冲击,至今巍然屹立,至今仍存在于世,方便着一方百姓的出行。另外,坝梁桥就是在河中修一道拦水坝,利用坝顶作为桥梁,交通河的两岸。有的会在坝顶上加一些汀步石,方便洪水漫坝时过桥。

石拱桥,精巧独特,桥面、桥身全部用大青石砌成,桥拱大青石块用石灰、桐油、糯米三合浆抹灰、勾缝拱成。整座桥玲珑精美,构造独特,堪称古石拱桥建筑之经典。石拱桥横跨于河水奔腾的富江河源头激流之上。从审美角度看,石拱桥形态是很美的。

风雨桥,又称廊桥,它是在桥面上盖建廊屋,集桥、亭、廊三位一体的特殊桥梁。风雨桥的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按结构划分,风雨桥有木梁、木拱、石梁、石拱之分。从功能来分,风雨桥功能最齐全。

富川风雨桥,融交通、避雨、歇息、集会场所于一体,萃风水、风光、风景、风采于一身。它们造型各异,风格彰显。它们或宏伟屹立,或潇洒飘逸,或优雅迤逦,或古拙木然,或做工精美。每座桥的桥体都那么有设计和内涵,每座桥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每座桥都蕴含着自己神奇的沧桑,每座桥都述说着自己过往的故事。

潇贺古道上的风雨桥有着重要的人文价值。一是岭南瑶族地区修建最早、最大且保持得最好、最完整的民族风雨桥;二是风雨桥便利了道路交通,体现了当时当地统治者对桥梁、道路交通的重视,也体现了百姓对公益建筑的积极参与;三是成为岭南瑶族地区著名和重要的风景,成为后人修建类似廊桥式风雨桥的典范。

富川比较有名的风雨桥,有位于朝东镇油沐村与沐笼村间的廻澜风雨桥、城北镇凤溪村的朝阳风雨桥、城北镇凤溪村的福寿风雨桥等,我们参观过的朝东镇岔山村的兴隆风雨桥、朝东镇福溪村的钟灵风雨桥、锦桥风雨桥等,每一座风雨桥都有它的历史故事。这些植根于潇贺古道沟壑溪流上的风雨桥,以淡淡优雅的形态融入大自然的怀抱。

潇贺古道绵延千里,翻山越岭,像珠链一般串联起沿路的无数大城小镇,它是民族迁徙、流动、整合的通道,是岭南岭北民间交往、商贸往来的通道,见证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潇贺古道始于秦,各个朝代不断完善,成熟于明清,对军事政治、文化交流、人口迁徙、商贸往来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一条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线路。千百年来,记录着各区域族群在文化上融合包容、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认同的历史。因此,深入研究潇贺古道历史文化,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当代意义和历史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