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政治学视角看待:谁来“管理”管理者

 yangfeng129 2023-08-17 发布于新疆

一、人性好利

在本文的开始,我首先需要承认一个问题,那便是人性好利,在一千年前,司马迁便在他的《史记-货殖列传》中记录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认为天下的一切来往,皆为利益。冷战的先导者,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对自己的官员的演讲中也提到;“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表明了人性的好利以及认为利益才是最为牢固的关系。我国最重要的政治学家韩非也在自己的著作《韩非子》中写到“好利恶害,夫人之所以也”,韩非站在政治层面认为;人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人是好利的。同时;在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第17章也写到:“务必不要碰他人的财产,因为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些”。

因为人性天生好利,所以,我们就要搞清楚,需要什么样子的机制和人,才能保障工商这个组织里的人都劳有所得、向好发展。因此;搞清楚“管理”好管理者的潜在内部机制,谁来“管理”管理者变得非常重要。

二、经济学视角

我在最开始阅读到类似于这样的命题的书籍是在《斯坦福极简经济学》中的第二章微观经济学篇第18结“谁来监督代理人?”,这本书常年出现在经管类top10书籍榜单中,作者 蒂莫西.泰勒 举例了一些经济事件表明了政府通过发行一些监管方法和系列制度,还有群众的参与监管决议意愿等问题。而最后对于谁来监督代理人的结论为:政府都很难监督其代理人且代理人制度经常失灵。对于企业而言,借助外力的监督—政府,政府的效用是比较有限的,作者貌似也并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解决办法,只是分析了一些情况下的利害关系。蒂莫西.泰勒 是从外部视角来看待企业问题,而本文的核心是以内部视角看待并发现问题。

三、管理学视角

在管理学视角中,讨论的内容大致和经济学中讨论的内容大致相同。管理学视角下认为管理管理者的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点;

(1)授权(给予自主权)并建立制度规范。

(2)将资产增值做为评价考核指标。

(3)建立利益和风险共担的奖励惩罚制度。

(4)加强监督约束。

(5)改善评价考核主体,完善评价考核机制(机构)。

在管理学视角中,实际上也并没有完全的解释清楚谁来管理管理者,只是提供了一些工具让管理者进行管理,而在执行某些制度与绩效考核时还是需要人来评价考核,谁又来管理考核者与评价者?谁又来管理 管理绩效考核管理者的管理者?

对于企业视角的谁来“管理”管理者来的问题来说,通常权力与利益,是造成问题的关键因素,在讨论需要什么样子的制度与什么样的人之前,就首先必需了解清楚什么是权力,权力它有什么特点,这是为理解我们需要怎样的制度与怎样的人的关键。

而这些内容只有在政治学中能够找到答案。每个学科都要自己特别关心的对象,而讨论“权力”便是政治学最为关心的对象,因为政治的目的就是权力。

四、权力的三种属性与基本存在方式

1.权力的本身与权力的三种属性

1.1 权力的本身是空洞的

在政治学层面,权力被形容为“空洞”的,虽然它可以给予人们一种特殊的地位和控制力,但实际上它本身并不具备真正的内在价值或意义。人们通常认为权力可以带来幸福、满足感和成功,但在某些情况下,权力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在安徒生的童话《国王的新装》中,一个狡猾的骗子来到一个国王的城市,声称他能够制作出一种非常奇特的布料,只有聪明人才能看到。国王对自己的衣着非常自恋,因此非常想得到这种特殊布料,以显示自己的聪明和权力。于是,国王雇佣了这个骗子,并支付了大量金钱。

骗子并没有真的制作任何布料,他只是假装在织布,并对国王说这种布料非常美丽而且昂贵。国王的大臣和宫廷成员都因为害怕被认为愚蠢,都声称看到了这种不存在的布料。最终,国王也害怕失去权力和地位,所以他也声称看到了这种布料,然后穿着这件'新衣'走在城市的大街上,而人们也因为害怕被认为愚蠢,都称赞国王的新衣。

直到一个小孩勇敢地说出实话,指出国王其实什么都没穿。这个人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中,权力让人害怕失去自己的地位和面子,因此他们选择相信和追随虚假的东西。这突显了权力本身的虚假和空洞性,因为它没有真正的基础,而是建立在人们的心理脆弱性和群体心态之上。

而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我也碰到过类似的例子,餐饮门店几乎每天都会召开例会总结前日问题,为的是能够修正以往出现过的问题,店长通常会在例会上对整体员工下达明确指令与目标,这位店长为验证权力是否有效,使用权力并为验证自己的权力,他总是会在把指标与任务下达后询问全体员工,“大家听懂了吗,听懂掌声!”,随后员工集体啪啪鼓掌,以验证他的权力的有效性。

但结果事与愿违,部分员工还是在犯以往的错误,这时,他便将问题指责为员工的个人能力上。在这个事件中,这位店长自身的权力之下,员工表现得极为顺从,一齐为店长鼓掌,以显示这位店长的聪明与权力,但并没有解决实际的问题,这位店长也得到的是一件“皇帝的新妆”。

而在企业的权力斗争上也有代表性的表示权力是空洞的案例,比如苹果公司的权力斗争苹果公司的历史中,曾发生过一次备受瞩目的内部权力斗争,突显了权力的空洞性和可能对公司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1985年,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公司的董事会内与首席执行官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产生分歧,最终导致乔布斯被董事会解雇。这场权力斗争主要源于两人对公司发展方向和管理理念的不同看法。

斯卡利认为,苹果应该专注于推出高利润的产品,扩大公司的市场份额,并保持与大公司的合作关系。而乔布斯则更加注重创新和设计,他认为苹果应该更加注重用户体验,推出革命性的产品,并独立地发展自己的生态系统。在董事会内部的激烈斗争中,斯卡利的观点最终占据上风,导致乔布斯被解雇离开了苹果。在乔布斯离开后的几年里,苹果的创新和市场表现一度陷入低谷,公司的市场份额和利润都出现下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苹果渐渐认识到乔布斯的理念和愿景对于公司的重要性。在1997年,乔布斯回到了苹果,并成为其首席执行官。随后,他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产品,如iMac、iPod、iPhone和iPad,带领苹果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复苏和成功。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权力的空洞性,同时也展示了权力的复杂性。尽管斯卡利在当时获得了权力,但他的领导理念最终并没有为公司带来持续的成功。而乔布斯虽然在权力斗争中失败,但他的创新思维和对用户体验的重视最终成为苹果取得成功的关键。权力本身并不能保证正确的决策和成功的未来,而正确的领导理念和价值观则更为重要。这个故事也警示企业领导者,要意识到权力的脆弱性,并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

拥有权力就代表拥有一切,其实这是错误的。大部分人认为,权力让能我无所不能,为什么是空洞的呢?试想一下,假如你得到一个魔戒,带上它后你将无所不能,在你带上魔戒登顶的那一刻,你是什么感觉?你当然觉得自己很爽!很厉害!太棒了!那然后呢?如果你对别人要有权力,你就得让别人做点什么事吧,你让他掏钱?再或者叫他把自己的胳膊卸下来给你?你总得去做点什么事儿,这才能彰显你是有权力的,而权力的纯在,并不当然的代表事儿是什么样子的,事儿还是哪个事儿,你可以说我要把事儿变成那样,但权力不是事情本身,你得不断地去找事儿,来把你的权力填满,证明你的存在,所以:权力的内容是空洞的。

1.2 权力具有天生的膨胀性

权力具有天生的膨胀性,这点是比较符合大部分人的常识的,它就如一头饕餮怪兽永远吃不饱,永远要把更大的地盘,更大的权力拿到自己碗里来。这个印象和你看到的与和你读过的所有大人物往上爬的历程是一样的,永远不足够,当了高官要当国王,当了国王要当地球酋长,总之越多越好。

在大人物身上的关于证明权力具有天生的膨胀性的例子有了,但是,还有其它两种膨胀实际上也天天在你生活中发生着:

第一种,机构(组织)的权力也会膨胀。不光是人,人和人组成的组织的权力也会自动膨胀。试想一下,你现在在公司上班,你所在的部门如果拥有更多的权力,你就能办更大的事情、实现更大的业绩,然后更多的人愿意加入你这个部门,所以的人都在你的部门里面干得特别来劲,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挣更多的钱!这简直太棒了!所以;机构(组织)也非常需要权力,小到在一个普通的汽车4S店里,销售部总是防着维修部,又如在一家餐饮公司,运营部总是提防着招商部。大到国家层面,到底是财政部说了算还是外交部说了算?亦或是国防部、工商部说了算?大家都在争,它们都想变得更大。

第二种也是天天身边都在发生的事:小人物他也要膨胀权力。打个比方;如果我是一把锤子,锤子的作用就是敲钉子,不敲钉子的锤子还能叫锤子吗?一个锤子不会敲钉子,那不是傻子吗?所以,为了证明我是一把锤子,我就必须要在别人面前刷存在感,去敲钉子,哪怕我不能升级掌握更大的权力,但是,我必须证明我是存在的,我多在你的面前敲钉子就是我存在的办法。所以:小人物也在找所有的机会证明自己的存在,小人物的权力再小,他也是存在的,他还要膨胀得饱饱满满。

这些便是权力的膨胀性,面对这样一个大人物、小人物、机构(组织)都在膨胀权力的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用野心对抗野心”、“用魔法打败魔法”,如果你要把权力分享出去,权力便就会散掉、蒸发,所以;你还是独占比较好。(聪明的你可能会问:那我不是可以通过制定制度来限制大家权力的膨胀吗?那请问,谁来限制你呢?政治层面里用这种方式对待政治人物是不好行通的。但在企业层面可能是可行的,那是政治学的另一部分内容:“权威”。这个内容不在本文重点,有兴趣可以自行研究。)

1.3 权力具有天然的私性

人只要拿到权力,拿到这个工具,天然就只想权力为自己服务。而出项为大家服务例子,实际上都是被逼出来的。为什么呢?试问自己一下;如果你有权力做决定时,你会分享给别人吗?其实不管你想不想,原不愿意分享给别人,问题是你只要分享给了他,这个决定到底是你在做还是他在做呢?在这样一个意义上,权力就不好使了,所以;权力都有非常强的私性。你不愿意分享出去,不单单的因为你小气,还因为你只要把权力分享出去,权力就会逐渐蒸发。

而什么样的时候你会分享出去呢?大概就是事儿太多了!你一个人决定不过来,你得让人帮忙,替你决定一些小一号的事情,所以,你把权力授权给别人,权力生出下级权力,权力生权力,同时,这个下级也会死死的握住自己的权力。但是,这样一个所有人把权力私有化的倾向会造成一个严重问题,它会变成政治腐败,企业也同理。

因此诞生出一条政治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阿克顿。私性、私有化这样的名词实际在很多地方并不是坏事,但是对于权力来讲是特别坏的事。因为权力是涉及大家的事情,那就因该大家一起受益,而私性天然会让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损。于是,权力很容易造成大家之间的相互伤害。若想让大家不相互伤害,就得把权力管好,防止权力化公为私,并保证权力的公共性,这是公认的政治的实际中非常难的一门功课。

人在社会里面,社会中就一定有权力,权力就一定有私性,就一定会把我们弄得一团糟,而可以用哪些办法让它没有那么糟呢?“民主”便是其中的一部分,代表的有洛克在《政府论》中所写的“政府的基础是人民的同意”,也有美国的林肯总统所讲的“民有,民治,民享”,而实际上民主并没有这么简单,是比较复杂的,民主一般分为四种,这四种分别是“纯粹民主”、“精英主义民主”、“多头主义民主”、“民主集中制”,除了民主能让社会变得不那么糟,还有其它方式方法,但“民主”与其它的方式方法不在本文的讨论内容,有兴趣可自行研究或我哪天单独写一篇(不知道是哪个猴年马月写)。

1.4 权力的上手性

著名哲学家 马丁.海德格尔 有一句比较特别的名言;“工具最重要的状态叫做上手”。在权力做为工具时,是否上手(得心应手),是最为重要的。

避开繁琐的内容,我还是用锤子来做比喻吧。假设你现在有一把锤子,对于锤子这个工具,到底什么样的状态对于你来说是最好的呢?那这个锤子必须你用着非常上手,上手是指你在使用这把锤子时,在敲钉子的过程中,对于这把锤子,你的感觉是非常舒服还是非常难受。你可能把这把锤子耍的特别转,喜欢武侠剧的小朋友用江湖来话说,就是你就是已经到“人锤合一”的境界了,你这个人和这把锤子已经分不清楚了,你在锤里面,锤也在你里面,出神入化了。

而这么好的锤子,掌握在谁手中最好呢?那一定是鲁班,他最会耍锤子,他用锤子做出来的东西就和活的一样。但权力这种工具也最好掌握在会使用它的人身上,比如秦始皇、凯撒,这两个人是耍弄权力的高手,权力这个工具到了他们手里面,就像锤子到了鲁班手里一样,非常厉害。而反过来,你要是让鲁班去掌握国家大权,让秦始皇来耍锤子,耍倒是能能耍,但双方的工具它并不上手,用不出各自工具的威力,但不排除秦始皇耍锤子耍得时间长了也会非常上手。

所以权力做为工具,因为工具本身谁都可以使用它,所以工具它并不绝对的外在于人,人在同化(上手)工具想达到人剑合一的状态同时,实际上工具也在同化(上手)你,你和工具为了彼此的效益最大化,你们俩都是相互的,你与它越是合二为一,那么它对于你来说就越厉害,你掌握得越好,它的威力就越大。

从这样一个意义上来讲;权力是魔性的,你和它走得越近,你就越像它。再回看之前介绍的权力的空洞性(空虚的)、私性、膨胀性,这些权力的天然的特征,你和它越来越熟以后,都会变成你的特性。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来讲,权力是毒药,它的这种魔性,会感染掌握它的人。

当谈及权力的魔性时,以下是两比较突出的例子:

(1)希特勒与纳粹德国:

阿道夫·希特勒是德国纳粹党的领袖,在上世纪30年代崛起,并最终成为德国的独裁者。他以其煽动性的演讲和巧妙的宣传手段吸引了广大群众的支持。1933年,希特勒上台成为总理,并迅速集中权力,将德国转变为极权主义国家。

希特勒在权力的滥用方面表现出极端的魔性。他控制了整个政府机构和军队,并迅速清除政敌、异见者和潜在威胁。1934年,他通过“长刀之夜”行动,处决了众多政治敌手,包括党内的反对派。随着权力的不断扩大,希特勒将个人崇拜推向极致,将自己视为德国的救世主。

希特勒的权力魔性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的侵略行动和种族灭绝政策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包括六百万犹太人的大屠杀。然而,随着盟军的进攻,纳粹德国最终在1945年崩溃,希特勒选择自杀,以逃避被俘的命运。

(2)斯大林与苏联大清洗:

苏联领袖约瑟夫·斯大林在20世纪实施了大规模的政治迫害,这一时期被称为大清洗。斯大林通过集中权力和控制媒体,将他自己塑造成无上的领袖和“伟大的导师”。

在大清洗期间,斯大林派遣秘密警察进行大规模的逮捕、审判和处决。成千上万的政治敌人、知识分子、军官和普通公民被打入劳改营或处决。这场大规模迫害波及各个领域,造成了苏联社会的恐惧和混乱。

斯大林的权力魔性还表现在他对苏联社会的干预和个人崇拜。他的个人意志成为了法律,几乎一言堂式地控制着整个国家。然而,这种权力滥用导致了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和苏联社会的腐化

两个真实的故事充分展示了权力的魔性如何导致统治者变得冷酷、残暴、专断,最终导致个人和社会的灾难。这些例子也提醒我们,权力必须受到制衡和责任的约束,以避免滥用和腐化。

2.权力的三种基本纯在方式

权力主要以三种基本方式存在,它们分别是:

第一种“暴力威胁”

第二种“金钱收买”

第三种“谎言欺骗”

乍眼一看,这三种纯在的基本方式貌似就是对于权力魔性的描述。在本文中,就权力的三种基本存在方式就不过赘述了(有兴趣的自行研究),而让大家知道政治学视角中的权力的三种基本纯在方式的主要目的是;虽然这三种方式看起来都是比较魔性的,但它也有好的用法。

总的来说,针对于人性的好利以及权力在管理者身上的实际作用,从经济学与管理学中总结的策略,如;建立或加强制度管理、建立或改善绩效管理、加强监督约束、改善评价主体与完善考核机制(机构)的一些方法,实际上相比政治学要简单单纯得多,对于企业来讲,在管理者出现权力的魔性时,管理的思想、管理的价值观、管理的目标是很难讲清楚的东西,但政治学是在这些不清楚的地方是比较清楚的。对于政治来讲,政治的计算(有兴趣自行研究)与政治的格局、政治道义是政治学的重要内容,除去政治的计算是可以部分量化的内容,而政治的格局对于本文有点偏题了。管理者最能从政治学中学习借鉴的,我认为是政治的道义,政治的道义中有着管理学没有的一套完整的机制内容是可以供管理者学习实践的。

3.盗亦有道;国家的基本道义

“没有了正义,国家不过是一大群强盗,而强盗就是一个小王国”——奥古斯丁《上帝之城》

在奥古斯丁的讲诉中,正义是把国家和收保护费的匪帮区别开来的标志,照这么说,正义这么重要的东西,对于国家来讲,当然是有也得有,没有也得有。

如果你生活的部落里出现一只老虎,既然老虎对我们有威胁,我们就把它仍经笼子里,它就不为害我们了,但实际是这样吗?其实是行不通的。如果国家是老虎,你准备造一个什么样的笼子把它装进去呢?有的人说是“大道”、“天道”,经文里都写着呢,那因该是《圣经》呢?还是《论语》呢?他们的道义到底谁的好使呢?就算是我们找到了正确的“经”,我们是信耶稣还是信孔子,确定了,那执行这个任务的人是谁,谁有这么大的能耐把老虎装进笼子里?就算他干成了,他是不是比老虎更厉害,那我们怎么对待他呢?这样一个比老虎更恐怖更厉害的怪物,我们拿他怎么办呢?他不是老虎后面的老虎吗?那我们是不是也因该把他扔进笼子里?那问题又来了,谁又能把他扔进笼子里呢?于是,这样一个逻辑就无穷后退了。

我们便始终纯在着笼子不确定,人也不确定的困境中,所以,把老虎装进笼子里用来解决国家的正义问题,是错误的思路,企业也是同理。那正确的思路是什么呢?实际上在两千多年前,庄子就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且讲得清清楚楚,国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道义,既《盗亦有道》。

原文:

故盗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

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

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

入先,勇也;出后,义也;

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道者,天下未之有也。

——《庄子》

解释:

跖的门徒向跖问道:“做强盗也有道义吗?”跖回答说:“干哪一行都有道进了屋不乱猜有什么,是聪明先冲进去是勇敢;后退出来,是义气;知道能不能行,是智慧;分脏公平,这就是仁。以上五样不能具备,却能成为大盗的人,天下从未有过

“盗亦有道”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当强盗也有规矩和道义在里边,而这些规矩和道义并不是别人给强盗的,而是行为本身就蕴含的。做什么事,它自然就有什么样的规矩,把它找出来,把这些规矩做好了,这个事儿就成了。

那国家这样一个垄断暴力的机构它有什么样的规矩要守呢?回看一下上一小节所写的权力的三种基本存在方式:“暴力威胁”、“金钱收买”、“谎言欺骗”。实际上这三种貌似描述权力魔力的内容也有道义所在。

第一种,暴力威胁的道义是“止戈为武”;所谓止戈为武,意思是如果你拥有暴力,你不是拿去欺负弱小,而是让所有人都不要滥用暴力,要讲道理。在这样的意义上使用暴力,威胁那些胆敢滥用暴力的人,暴力就是正义的。古往今来所有国家必须干的事,其实就是订立刑法,用暴力去威胁那些干坏事的人。

第二种,金钱收买,也有道义可言,而且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叫做“诚实信用”。你无论用钱干什么事情,诚实信用这个事儿是必须的。和国家的钱有关的事情,也要讲诚实信用,站在国家层面对于我们来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税”,税收用来干什么了?国家的预算、决算,国家兑现了没有,收的这些税,是不是干了你承诺的事儿。但因为国家是垄断暴力的机构,它其实可以耍赖,先收了税,但就是不干事儿,那就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但我们没有地方说理去,并且没有办法可以说不交税了。其实,人们会用别的办法来对抗这样一种失信,那便是革命推翻这个不兑现承诺的国家。而除了干革命的这一部分人,也有不干革命的普通人,他也有别的办法来报复国家,耶鲁大学的政治学教授斯科特写过一本书,叫做《弱者的武器》,这本书里讲了很多弱者没有办法打败强者,但是,他们会有很狡黠的方式来对付强者,最典型的就是磨洋工、不合作,用流行的话来讲就是“摸鱼”,弱者可以用自己成本最小化的方式不和你合作。一旦普通人用这种卑微的狡黠四处展开的时候,国家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很多很多阳奉阴违的事便会发生。所以,如果国家不讲诚实信用,小民自然有对付它的办法,这对于企业与企业的管理者也同样适用。

再来看第三种,谎言欺骗也有道义可言吗?一样有的,谎言欺骗的道义叫做“僧俗一致”,僧俗一至的意思是;执行戒律的人、宣传教义的人,什么样的生活做派得和我们被宣传的人一样。如果有双重标准,你们僧侣的标准应该更高,执行的戒律比我们的更严。这样的话,无论你们讲什么,我们只要一看你们都是这样做的,那好,我跟你做,你是榜样,你是领路人,我们跟你走。一旦僧俗不一致,双重标准裂开了,那他肯定是嘴上一套,背后一套,他的虚伪便会被发现,你便会觉得他说的的这一套都是骗人的。于是,他宣传的东西就破产了,整个所谓的信也败坏掉了,骗人这个事也就玩不转了。所以,不管骗人的这个故事是什么样内容,只要僧俗一致,这个信就能得到很好的维持,僧俗一旦不一致,信就会破产。

最后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同时构思了非常之久,也写了非常之久,构思与资料的收集大概花了5个小时,而写作花费了16个小时,造就了这篇8000余字的文章。

在最后,我并没有整理实际上的对于企业管理的相关应用,也没有给出谁来“管理”管理者的最终答案。理论上,在这篇内容为政治学的文章中,大部分都是可以应用到实际的管理与实际管理的构思当中去的,让大家从一个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企业管理过程中实际碰到的问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