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眼中的自己是“真实”的吗?

 好心情心理门诊 2023-08-17 发布于北京

16岁小吕同学正在读高一,因“自我感觉牙齿不齐、塌鼻梁”来精神科就诊。可是在医生看来,小吕五官端正、长相清秀。是什么原因让花季少女如此厌恶自己的外貌?为什么“外貌有问题”的小吕不去整形外科却来到了精神科?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初三时,小吕为考上理想的高中而日夜苦读奋斗。有一天小吕起床晚了,来不及洗脸便飞奔去学校,到校后却遭到了几个好朋友的取笑。在朋友看来只是打打闹闹、开个玩笑而已,可小吕却记在了心里。她开始在意自己的外貌,出门前总是要照几次镜子,检查自己的脸是不是洗干净了。

后来,有次体育课上跑步时,小吕的眼镜被同学撞掉了。同学开玩笑的说:“你的鼻梁太塌啦,所以眼镜才被碰掉。”本来就注重外貌的小吕开始观察起自己的五官:鼻梁塌,牙齿也不整齐,长得不好看...这些“缺陷”让小吕开始自卑。当听到女生们谈论某个明星如何如何漂亮时,小吕的自卑感就愈加严重。

在家时,小吕频繁照镜子,研究自己的外貌,反复询问父母自己是不是真的很丑,多次要求父母带自己去整容,还因为容貌问题变得烦躁,经常发脾气,不再将重心放在学习上,不愿见同学,害怕被人嘲笑,紧张时会咬手指甲。父母为打消小吕的顾虑,先后带其到口腔科、耳鼻喉科就诊,均被医生以“一切正常”为由劝回家来。最后小吕由于情绪焦躁、睡眠差而被父母带到了精神科。

病态的外貌焦虑

爱美之心,人人有之。可是在“颜值即正义”的错误价值取向下,部分人爱美的心理已经超过了正常的限度:追求漫画腿、漫画腰、芭比娃娃一样的脸庞,不断去节食、整容、甚至切断小腿神经(小腿肌肉阻断术)...可是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是在现实世界里活生生的人。

乌克兰模特借助整容变身“真人版芭比娃娃”

以上这种过度关注自己的“颜值”、不断追求“更美”的状态,如果严重影响工作、学习、社交、睡眠等,就可能是患上了

躯体变形障碍

(BDD,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躯体变形障碍是指患者对轻微的或自己想象出的外表缺陷予以过分关注,并且这种观念给其造成巨大的痛苦和不同程度的心理社会功能损害。

躯体变形障碍俗称为幻丑症,患者主观上认为自己外貌上的丑,在外人看来,是不存在或者极其轻微的。但患者却为此十分苦恼,他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重复行为,如不停的照镜子、反复化妆、不化妆不敢出门、不断整容,以寻求别人的肯定。

而且患者他们所关注的“缺陷”部位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除五官外,还可能涉及皮肤、毛发、体重、肌肉、四肢,甚至生殖器等。

本病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被归入强迫及相关障碍。本病虽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发病率并不低。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2%,而在寻求整容手术的人群中,这一比例上升到15.6%。与我们印象中女性更爱美的观念不同,躯体变形障碍男女的发病率接近,40%为男性,男性也同样会受到本病的困扰。

为什么会得躯体变形障碍?



与许多其他精神疾病类似,躯体变形障碍的病因目前还不完全明了,可能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

本病常与负面的生活经历相关,比如童年时因外貌被戏弄、歧视或欺凌。主人公小吕正是如此,因为没洗脸、被碰掉眼镜这样的小事遭到同学嘲笑。研究发现,2/3患者在18岁前发病

这种障碍还与社会压力或自身对美的期望值过高有关。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靓照无形中给人压力。互联网上的美女帅哥只是少数,精致的妆容、不着痕迹的修图下,图片或视频中呈现出的相貌又有几分真实?小吕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常把自己与同学们谈论的明星相比,越发加重自己的焦虑和自卑。

躯体变形障碍与某些人格特征也有一定关系,如完美主义者、有强迫倾向的人更容易发病。小吕内向、较真、追求完美的性格特点是让她陷入疾病深渊的无形推手。

除上述原因外,患有其他精神疾病(如焦虑症或抑郁症)的人群、有家族史的人也更容易中招。

患者由于过度关注外貌可能会做出一些损害身体健康的行为。比如,可能由于厌恶自己的容貌而不断抓挠皮肤;因反复进行整容手术而面临毁容或术后并发症风险。除此之外,还可能会发展出进食障碍、重度抑郁症、社交焦虑症、强迫症,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想法或行为。

所以,及时治疗很关键。

治疗躯体变形障碍

饱受外貌焦虑的人并不在少数,那么如果真的被诊断为躯体变形障碍的话,医生建议可采取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的方案。


药物治疗

建议选用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大量研究表明,抗抑郁药物,尤其是SSRIs可作为本病的治疗首选。对于青少年人群来说,选择舍曲林治疗副作用更少。


心理治疗

首先,通过让患者体认识到自己的疾病与心理状态、性格特点均有关。一般说来,躯体变形障碍人群性格内向、谨慎、追求完美,往往又不擅交际。尤其是当患者处于高压状态下、或是周围环境变化难以适应时,更容易发病。

其次,鼓励患者在社交中勇敢暴露自己的“外表缺陷”,逐渐降低焦虑感。

同时可采取行为干预,如限制患者照镜子时间,用有氧运动代替照镜子这一行为。对于文中小吕来说,父母需要增进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一起认识并学习这一疾病。家人应该积极关注孩子的优点、挖掘潜力,增强自信心;鼓励孩子多参加校内外团体活动,提高社交能力。父母还应和老师和孩子积极沟通,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避免学习上的焦虑加重病情。

最后进行认知重建。通过前面的治疗,帮助患者控制不良行为,改变他们对外表过分关注的错误观念。

对于患者自己可选用正念减压的方法,例如每天进行放松训练,聆听舒缓音乐。通过训练,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注意力,帮助患者发现自身优点,如特殊技能、高智商等,从而增强自信心,为其社会交往打下良好基础。

真正的美是健康美、人格美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医疗技术的进步,更多人群的心理需求不再是简单的温饱问题,而是更加在意被大众认可,这其中就包括形象上的认可。但是主流审美一直在变,我们永远追不上它的脚步,没有人能一直是完美的。当主流审美变得疯狂而畸形时,我们还应该盲目追逐吗?

追求美,应该追求身体健康的美。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姣好的外表而是自己是否拥有健康的身体。去运动,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身体给我们带来的是由内而外的容光焕发。

追求美,应该追求人格美。容颜会随着年龄消失,难以常驻,但是坚韧的品格却会历久弥新。人们可能一时被美丽的容貌吸引,但最终会为美好的品质而留下来。善良、真诚、勇敢、独立、奋进...这样的内在美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互动
comments

你如何看待外貌焦虑?你有过相关经历吗?又是用什么方法对抗焦虑的?欢迎留言与大家一同分享~


专家介绍

参考文献:

[1]施慎逊. 精神病学高级教程[M]. 北京: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9.

[2]戴非. 躯体变形障碍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3(02): 121-123.

[3]张道龙.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4]李高飞, 李苗, 张道龙. 躯体变形障碍的临床访谈与治疗[J]. 四川精神卫生, 2021,34(03):272-276+279.

[5]Angelakis I, Gooding PA, Panagioti M. Suicidality in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BDD):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Clin Psychol Rev. 2016 Nov;49:55-66.

参考资料:

1.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 Symptoms and causes - Mayo Clinic

2.What is BDD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 BDD (iocdf.org)

好物推荐:

您是否常被负面情绪困扰?是否经历着睡眠障碍?是否食欲异常?这些表现可能都与肠道微生物群紊乱有关。为帮助大家调节情绪、获得优质睡眠、提升身体免疫力,好心情特推出“舒忧菌益生菌固体饮料”,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助力大家拥有愉悦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