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总是觉得自己长得很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谢耳朵馆长 2020-08-13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女孩儿说自己“怎么这么胖啊”、“我好黑啊”、“我好丑啊”之类的话,明明每天擦着价格高昂的护肤品,160的个子还不足100斤。
当然,我们知道她们并不丑,她们也知道自己其实并不丑,更多的只是想得到别人的一句“你这么瘦胖在哪里了?”、“你都丑了我可怎么办啊”这样的溢美之词来满足虚荣心罢了。
可是,有一部分人,虽然拥有着中等或者优等的面容,却发自内心认为自己外貌丑陋的。
这类人,都正遭受着躯体变形障碍的困扰。

躯体变形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概念,它在1987年被美国精神病学会写进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从属于强迫症这一类型。
相应地,与“密集恐惧症”这样尚有争议的概念不同,它确实是一种被明确的,专业的,被认可的心理疾病。
据统计,全世界有2%的人患有这种疾病。
患有躯体变形障碍的人,总会幻想自己身上有一处或者多处缺陷,并无时不刻都在关注着它。但这些所谓的“缺陷”并不会被外人察觉,甚至都不算缺陷,比如鼻子有些大,脸上有颗痣等等。
而且在发病的过程中,出于对外表的考虑,个体会一直重复某些行为,比如:通过不停地照镜子来观察自己、过分地掩盖缺陷、抓挠全身等。
更有甚者,会不断询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或是出现重复性心理活动,比如经常把自己的外貌和街上的海报,模特,明星相比较。

这种过度关注对个体的社会功能、职业方面、以及其他方面等造成了显著的困扰或损害。
许多人也许会在前两条中找到共鸣,然而并不用对号入座。
因为事实上,真正能辨别是否患有躯体变形障碍的是第三条标准,那就是对于外貌的烦恼是否对自己的生活工作产生了影响。
不少人可能都为自己相貌的缺陷烦恼过、痛苦过,但正常人还可以客观评价自己的长相,知道自己的长相属于哪个水平。并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社交。
真正的躯体变形障碍患者则会把自己的外形缺陷放大,并出现焦虑和强迫的症状。
他们往往会做出强迫性整容、将自己的外形和举止以第三视角来审视,以及强迫性怀疑他人注视自己等不适应行为。

有人可能会觉得,既然外貌不完美是躯体变形障碍患者痛苦的来源,那么按照自己的想法整容或者美容后不是就能解决问题了吗?

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即使在接受整容手术之后,绝大多数患者的焦虑症状也依然无法得到缓解,甚至反而加重。因为他们质疑的不是之前自己外貌,而是自己的外貌,只要是自己的,烦恼就依然存在。
对自己外貌的怀疑和贬低使他们的生活陷入混乱,并且这些行为和想法也难以得到控制。
与其说躯体变形障碍患者痛苦的是自己的外形不完美,不如说真正使他们痛苦的是在大脑中挥之不去的、那些对自己外貌强迫性的批判。

这种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人格:
第一类是强迫性人格,不停地照镜子或者挑剔皮肤,这些行为是对强迫性想法的反应,为了减少焦虑情绪。
第二类是依赖型人格,主要是通过化妆或者询问他人的意见来减轻令人痛苦的情绪发生。
第三类是回避型人格,病人常常回避社交活动,害怕别人说自己丑。有明显的不安全感,很多患者因此都处于单身患者离婚独居状态,他们觉得很难开始和维持一段关系。
在正常人当中,“我很丑”这种想法也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困扰。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外貌的低认同达不到“躯体变形障碍”这样的严重程度。

如果经常这样想的话,个体通常要面对不自信、不自尊、缺乏安全感的困扰,他们也会有更高的几率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
比如,有些学生会因为担心别人关注自己的外貌而不敢在课上发言,有女孩会因为别人对自己外貌的评价而做出行动。
虽然外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审美却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社会和家庭都应该重视审美的培养,注重孩子身心的发展,注重提高对精神面貌的欣赏,不要让形象成为了身心的全部。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High intelligence and high EQ》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