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钟书和杨绛大婚,宾客盈门。突然,一名全身缟素的女子前来赴宴,众人甚觉晦气,杨绛脸色大变!

 秋秋语书 2023-08-17 发布于湖南

1935年,钱钟书和杨绛举行盛大婚礼,现场热闹非凡,席间不乏鸿儒大家。突然,一名女士一身缟素赴宴,宾客甚觉晦气,怒目而视。杨绛脸色大变,待看清来人时,却立即转怒为喜。

                              01


那个年代,人们的观念都比较守旧。结婚是件非常喜庆的事情,不说也配合着穿红戴绿,起码都会穿上色彩艳丽的服装。

这位女士倒好,一身白色衣裙,脚蹬一双白皮鞋。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她披麻戴孝来了。

主家当然不欢迎,不讲究场合胡乱穿戴的宾客。就连一向自由洒脱的杨绛也有些微词,脸色微变,正欲上前质问。

没想到女士款款而来,走到杨绛跟前,杨绛的怒气瞬间消无。

她不是别人,正是杨绛的姑姑杨荫榆。


杨绛知道,姑姑工作很忙,能抽时间参加婚礼,她已经很满足。至于穿一身白色衣裙,杨绛猜测这是姑姑认为最为庄重的衣服了,也就不和她计较。

                                02

说起杨荫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提起鲁迅的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

对,杨绛的这位姑姑杨荫榆,1924年被任命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成为近代中国首位高校女校长,很是推崇欧美教育理念。

但杨荫榆照搬西方的教育理论,一味强调秩序和学风。她曾在一篇文章中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学生们却不买账,私下里称她为“国民之母之母之婆。”

管理上她有些专制,甚至说是粗暴。杨荫榆要求学生只管读书,不要去参加政 治活动。

1924年秋季开学时,由于南方发大水,再加上江浙战乱,部分学生回校耽误了一两个月,没能及时报到。

杨荫榆死板地认为,迟迟不来报到就是违反校纪校规,严厉处置了3名平时也不太听话的国文系学生,还要求他们退学。

而对于和自己关系好的学生,竟然轻松放过。不公平对待学生的做法,很快引起学生和教职工的不满,女师大掀起“驱杨风波”。

但教育总长章士钊支持杨荫榆,她得以继续在校工作。

                             03

如此形势之下,杨荫榆不改初衷,依然反对学生参加校外运动,并在5月9日,宣布开除刘和珍、许广平等6名学生。

此举一出,学生们愤怒了。当时也在北师大任教的鲁迅更是不满,先是退回了该校的聘书,以实际行动抗议杨荫榆的错误行为。


随后,鲁迅写下《寡 妇主义》、《“碰壁”之后》、《并非闲话》以及《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点名批评杨荫榆。

经过“女师大风波”的杨荫榆,被免职后回到苏州,在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并在东吴大学、苏州中学兼授外语。

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很大,影响也很深远。杨荫榆在苏州教书时,学生们很不待见她,更不要提对她的尊重,生活一度苦闷不已。

                               04

1935年杨荫榆辞去教职,但她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丝毫未减。不久,杨荫榆自掏腰包,在自己的私宅,创办了二乐女子学术社,担任社长。

只是没想到,三年后,杨荫榆竟然死在了日本人之手。

抗战爆发后,苏州很快沦陷。侵华日军看重杨荫榆的实力和影响力,想要她出任伪职。大是大非面前,杨荫榆也有自己的原则,坚守个人底线,义正言辞拒绝了日本人的请求。

不仅如此,杨荫榆看到侵华日军在苏州烧杀抢掠的暴行,痛恨至极的她几次到日军司令部提出抗议,受到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一天,杨荫榆正在家中休息。突然,听到外面几声枪响,随即她家的门被人推开。杨荫榆连忙跑到门口,几名神色慌张的妇女,躲在门后,向她请求:“日本人想要侵犯我们,能不能在你家躲躲。”

杨荫榆气愤不已,急忙将几名妇女藏在家中。刚安置完,就听见门外呜哩哇啦的大叫声,那些追逐妇女的日本人寻到她家来了。

懂日语的杨荫榆毫不畏惧,勇敢站出来同日军交涉,还当众斥责日军的暴行。

日本人见她气势不凡,又懂日语,不敢造次,只好灰溜溜地离开。几名妇女扑通跪谢,杨荫榆连忙嘱咐她们赶紧离开,好好躲起来。

殊不知,杨荫榆勇敢保护中国妇女的举动,大大刺 激了日本侵略军,她也就成了日军的眼中钉。

1938年1月1日,两名日军以司令部传见为借口,把杨荫榆诱出家门。当她走到盘门外吴门桥时,丧心病狂的日军突然开枪射击。杨荫榆很快中弹,还没来得及逃跑,被跑上前的日军一把抱起,将她抛入河中。

杨荫榆还没死,在河中晃动着手臂,没想到,惨绝人寰的日军赶尽杀绝,对准水中的杨荫榆又开数枪。

                             05

一代颇为争议的女教育家,最终回归纯净的灵魂,为捍卫民族尊严而牺牲。


纵然,杨荫榆在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时,曾导致了“女师大风潮”,造成不好的影响。但在侵华日军面前,她不畏强暴的言行,表现了一代中华儿女的民族气节,这点值得赞扬,晚节要肯定。

这本《杨绛传》,对杨荫榆虽着墨不多,但那段勇敢救助中国妇女,面对日军强权下的抗争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读读杨绛,了解她身边的人,或许才能更全面地了解杨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