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开学考预测试卷(浙江专用) 语文卷(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综合(共22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万卷书。读课本,我们看到孩子们在yǒng( )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连山中撑船而行,听见大雁用喃喃低语打破威斯康星州冬的jiān( )默,欣赏黄河水跌落壶口时【】耳欲聋的气势,也感受到了闻一多面对反动派卑鄙行径的愤怒。读《诗经》,我们体会美好情感,“ (1) ,君子好逑”是君子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2) ,在水一方”是爱而不得的惆怅;“ (3) ,悠悠我心”是对恋人的痴迷与沉醉。读《庄子》,畅游在奇幻的想象之中:鲲化为鹏,振翅高飞“怒而飞, (4) ”。 行万里路。跟着柳宗元观小石潭中游鱼“ (5) ,俶尔远逝”的自由;随孟浩然在洞庭湖边感受“气蒸云梦泽, (6) ”的壮阔。行在路上,我们也许会被陆游笔下的梅花“ (7) , (8) ”那种身已逝魂犹在的品格所感动;也许会像李白“ (9) , (10) ”那样因浮云落日念起友人。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6分) yǒng( )跃 jiān( )默 2.加点字“鄙”在文中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bǐ B.bì 3.填入文中【】内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振 B.震 4.给横线上填入合适的诗句。(6分) 二、阅读(共5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3分) 书法是中国人美育的基本途径 崔树强 ①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但是近百年来,书法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境况,它在读书人心中的重要性出现断崖式下跌,加上书法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的抽象性,就更使得它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不被大众认知。 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许多有识之士高度肯定书法的艺术文化价值。宗白华充分肯定书法艺术的美学地位,认为中国人可以拿中国书法风格变迁为基础来划分中国艺术史;林语堂认为书法提供给中国人最基本的美学,因为中国绘画对韵律的崇拜源于书法,中国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也是导源于书法。而且,书法所依托的载体——汉字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说,书法完全可以成为中国人美育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式。 ③可是,当我们了解当代大众书法审美水平的现状后,更加感到书法美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恢复书法课,在我看来,这是要深入挖掘书法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学生们将来不一定要成为书法家,但是通过书法的学习,会懂得中国人是如何审美的,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完成他们的道德养成和人格塑造。所以,学习书法,看似小技,关系重大。 ④具体来说,在写书法的过程中要入静,要专注。很多学生很聪明,可是学得不专心,而书法可以引导他们入静且专注。练习书法还要有恒心和毅力,这有助于锻炼人的意志力。而且从艺术和审美来说,写书法并不是苦差事。要引导他们领略书法的美感和活趣,不能把字写死了,让他们在书写中感受到笔墨活的趣味或生命的精神。这些潜移默化的训练和陶冶,都可以在他们身上扎根和滋养。从这个角度来讲,国家重视中小学书法教育,是要年轻一代都能懂一点书法,能够领会中华审美风范,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进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是作为中国人的一种基本素养。 ⑤以美培元,培根铸魂,学校、社会和家庭应当共同发力,营造良好的书法美育环境。只有在书法学习中不断积累审美经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中国书法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才能真正成为中国人美育的基本途径。 (有删改)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中国书法具有抽象性艺术特征,导致它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无法被大众认知。 B.林语堂认为,书法给予中国人最基本的美学,中国绘画和建筑的美都源于书法。 C.文章认为,学生学书法不是为了成为书法家,为的是接受美育熏陶,塑造人格。 D.文章阐述学生练习书法的要求时,与练习产生的作用结合分析,易于让人接受。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①②段在分析了书法的发展境况、艺术文化价值和群众基础后,提出中心论点。 B.宗白华的事例属于事实论据,文章用它来证明中国书法风格变迁的基础性地位。 C.③④段在结构上是递进关系,从阐述练习书法的重要性到如何练习,思路清晰。 D.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道理阐释通俗易懂,表达生动形象。 7.近两年,《妙墨中国心》《中国书法大会》等展现书法魅力的电视节目受到观众欢迎。这一现象体现了文中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1分) 爷爷的雷雨天 ①“咔嚓!”晚饭刚上桌,阴沉沉的天空,响起一声炸雷。 ②爷爷腾地从饭桌旁站起来,一把拉起我:“不好,有敌情!快,杉木林!” ③这时候的爷爷,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我则伸手抓过两把雨伞,打开角门,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 ④家里老房改造时,我主张,跨院的角门继续【甲】,因为爷爷,他喜欢! ⑤我和爷爷冲下堤坝,绕过一棵棵百年老松,继续向前摸。 ⑥护林的老奎叔慢悠悠地迎面走来。我忙递了个眼神过去:“老奎叔,什么情况?” ⑦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爷爷举起枪,如临大敌。老奎叔突然神色一凛,扯住爷爷的胳膊,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 ⑧爷爷也压低声音:“撤哪去了?”“你家!”“快回去,快!”爷爷掉过枪口,消失在夜色里…… ⑨当年,爷爷还是个身手矫健的青年猎手,我们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就是爷爷的猎场。大山的山洞、沟谷、古树、悬崖,没有他不知道的,就连那些羊肠小道,也都是他和他的几个猎手兄弟踩出来的。 ⑩那年的一个午后,大山里来了一支队伍,大都面黄肌瘦,一袭破旧的灰色衣裤,裹腿打得还算结实,清一色的草鞋,经过荆条子的再三缠裹。再一细看,二三十人的队伍,几乎每个人都有伤,或头部、或腿部、或胳膊,灰白色绷带渗着血迹。 ⑪爷爷抄小道赶在他们前面,把随身带的干粮和腊肉、土酒,挂在路边的树上。一大兜,很醒目,他们一眼就发现了。 ⑫几个小兵如获至宝,争相过去取下来,拿到一个头缠绷带、手拄木棍的兵跟前。那兵年纪看起来比小兵大,性格沉稳。爷爷当时想,他一定是他们的长官。 ⑬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 ⑭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爷爷从树后转出来,把小兵重新挂回树上的兜子取下,郑重地交给了那拄棍的兵。那兵也不是军官,就是伤比较重的老兵。 ⑮他们始终没说自己是什么部队,爷爷也没有多问。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 ⑯爷爷喜欢上了这些人。 ⑰他当夜回了趟家,没跟家人【乙】一点儿消息,扛着家里的糙米、土酒、狍子肉和全部的草药,从屋后跨院的角门溜走了。 ⑱爷爷是十天后,被后山罗家寨的瞿爷爷带人抬回家的。 ⑲多年后我们才知道,那次爷爷是准备凭着自己山里通的优势,把这支与大部队走散的小队伍送过山去。 ⑳他们白天急行军,晚上宿山洞,绕开溪流、暗沼、沟壑,奔走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 ㉑第三天下午,电闪雷鸣中,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冲下来。 ㉒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正想就地趴倒,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不过一息之间,空中落下三枚炸弹,把离他们几步远的羊肠小道,炸成了几尺深的断崖。 ㉓那次轰炸牺牲了7人,年龄最大的是拄棍老兵,38岁;最小的扛锅小兵,仅15岁。 ㉔鹰嘴岩下的杉木林,堆起了一地坟茔。 ㉕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瞿老山人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但从此,爷爷的思维就停滞在了炮火硝烟中。 ㉖有一年,爷爷被请到县里,拿回了个红本本。村里人这才知道当年他遇到的队伍,是北上长征的红军。那片坟茔成了爷爷的根据地,年轻时打猎,年老时护林、修坟,差不多每天必到。爷爷最得意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 ㉗时间是一剂良药,几十年过去,爷爷的病基本好了,但遇雷电、发烧、劳累等情形,还时有【丙】。 ㉘猎枪交公后,木工活娴熟的老爸,做了把一模一样的老式木头猎枪。 ㉙爷爷自是喜出望外。 ㉚老小孩一样的爷爷,是乡人的话题、乡人的至宝。每当爷爷病发,知根知底的寨里乡邻们,都会十分默契地主动配合。 ㉛当大雨落地时,我和爷爷已拐进了跨院的角门…… (节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8.阅读全文,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保存 泄露 复发 B.保留 透露 复发 C.保留 泄露 并发 D.保存 透露 并发 9.文章开头前三段从雷雨天爷爷犯病写起,有什么好处?(4分) 10.爷爷的事迹感动了后人,人们用哪些方式表达出对爷爷的爱和敬意?(3分) 11.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从说话语气的角度) (2)耳朵突然支楞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12.联系全文,说说文章标题的含义。(4分)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19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①善而救其失者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长(zhǎng):生长,引申为发扬。 13.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4分) A.弗食,不知其旨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B.虽有至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人之学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然后能救其失也 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14.请将选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15.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4分) A.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B.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C.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D.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16.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5分) ①甲文论述的观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②乙文中“教也者”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三、作文(共45分) 17.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读书可以使你狭窄的视野变得开阔,可以使你肤浅的思想变得深邃,可以使你平淡的人生变得精彩、学校组织了“书籍点亮人生,书香洋溢校园”主题活动,在探讨中学生应该阅读哪些书时,同学们说法不一。中学生应该阅读经典名著,还是流行作品?你更赞同哪一种看法?请说明理由。(5分) 要求:(1)观点鲜明,结构完整,说理充分,条理清晰。(2)字数:150—200字之间。 A同学:我认为读经典名著更好,经典名著中包含着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知识,读名著史有益于丰富我们的见闻。 B同学:我不赞同你的观点,我认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因为它读起来轻松省力,吸收快,我们平时作业多,压力很大,这些轻松的作品更适合我们中学生的阅读实际。 C同学:我也认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因为流行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当代人的思想情感,更具有实用价值。另外,流行作品的语言一般此较有趣,更容易激复学生的阅读兴趣。 D同学:我反对,我觉得经典名著思想价值更高,可以满足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毕淑敏曾经说过:“名著一般多是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考验,是被大师门的智慧之磨研磨了无数次的精品。” E同学:对的。我还认为,经典名著的伟大在于这些作品往往可以给我们精神力量,让我们在遭遇人生的苦难时受到鼓舞,然后砥砺前行。 18.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40分)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管仲曰:“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有德的人自有伙伴,有德的家庭会有芳邻,有德的国家必有友邻……凡有德者,不会孤单,一定有亲近的朋友。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1. 踊 缄 2.A 3.B 4.(1)窈窕淑女 (2)所谓伊人 (3)青青子衿 (4)其翼若垂天之云 (5)佁然不动 (6)波撼岳阳城 (7)零落成泥碾作尘(8)只有香如故(9)浮云游子意(10)落日故人情 【解析】1.踊跃:跳跃;形容争先恐后,积极热烈。注意偏旁为足字旁。 缄默:闭口不说话。缄,封闭。注意偏旁。 2.A.正确。卑鄙:指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读作bēi bǐ。故选A。 3.B.正确。震耳欲聋:形容声音非常大,都快要把耳朵震聋了。“震”不要写成“振”。4.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窈窕、衿、翼、佁然、撼、碾。 5.D 6.B 7.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书法具有艺术文化价值,完全可以成为中国人美育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式;书法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能够道德养成和人格塑造。 【解析】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A. “中国书法具有抽象性艺术特征,导致它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无法被大众认知”有误,联系第①段中“它在读书人心中的重要性出现断崖式下跌,加上书法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的抽象性,就更使得它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不被大众认知”的内容可知,导致书法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无法被大众认知的原因还包括“它在读书人心中的重要性出现断崖式下跌”; B. “中国绘画和建筑的美都源于书法”有误,联系第②段中“林语堂认为书法提供给中国人最基本的美学,因为中国绘画对韵律的崇拜源于书法,中国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也是导源于书法”的内容可知,中国绘画对韵律的崇拜源于书法,中国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也是导源于书法,并不是中国绘画和建筑的美都源于书法; C. “文章认为,学生学书法不是为了成为书法家”有误,联系第③段中“在我看来,这是要深入挖掘书法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学生们将来不一定要成为书法家”的内容可知,“学生学书法不是为了成为书法家”的观点过于绝对; 故选D。 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B.“宗白华的事例属于事实论据,文章用它来证明中国书法风格变迁的基础性地位”表述有误,联系第②段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许多有识之士高度肯定书法的艺术文化价值。宗白华充分肯定书法艺术的美学地位,认为中国人可以拿中国书法风格变迁为基础来划分中国艺术史”的内容可知,宗白华认为中国人可以拿中国书法风格变迁为基础来划分中国艺术史,充分肯定了书法艺术的美学地位,以宗白华的事例证明“许多有识之士高度肯定书法的艺术文化价值”的观点; 故选B。 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通过第①段中“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但是近百年来,书法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境况,它在读书人心中的重要性出现断崖式下跌,加上书法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的抽象性,就更使得它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不被大众认知”的内容可概括为: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 通过第②段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许多有识之士高度肯定书法的艺术文化价值。宗白华充分肯定书法艺术的美学地位,认为中国人可以拿中国书法风格变迁为基础来划分中国艺术史;林语堂认为书法提供给中国人最基本的美学,因为中国绘画对韵律的崇拜源于书法,中国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也是导源于书法。而且,书法所依托的载体——汉字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说,书法完全可以成为中国人美育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式”的内容可概括为:书法具有艺术文化价值,完全可以成为中国人美育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式; 通过第③段中“可是,当我们了解当代大众书法审美水平的现状后,更加感到书法美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恢复书法课,在我看来,这是要深入挖掘书法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学生们将来不一定要成为书法家,但是通过书法的学习,会懂得中国人是如何审美的,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完成他们的道德养成和人格塑造。所以,学习书法,看似小技,关系重大”的内容可概括为:书法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能够完成道德养成和人格塑造。 8.B 9.①开篇点题,直入情境,将读者带入战争年代;②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③为下文交代爷爷当年为红军带路并受伤的情节做铺垫。(答出两点且意思对即可。) 10.“我”主张新家留角门,爸爸做老式木头猎枪,寨里的人配合演戏,爷爷被请到县里领回红本本。(任意答出3点,意思对即可) 11.(1)使用反问、感叹语气(答出一个即可),突出强调爷爷的自豪。(意思对即可)(2)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了爷爷对周围环境的高度警惕,也营造了紧张气氛。(意思对即可) 12.“雷雨天”既是指引起爷爷犯病的雷雨天,也是指爷爷护送红军战士受伤的雷雨天,同时喻指恶劣的社会环境,烘托爷爷的英雄形象,突出文章的主旨。 【解析】8.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保存”的意思是使事物、性质、意义、作风等继续存在,不受损失或不发生变化。“保留”的意思是保存不变,暂时留着不处理。此处用来形容“跨院的角门”,应使用“保留”。“泄露”的意思是不应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透露”的意思是泄露或显露(消息、意思等)。此处用来形容“消息”,应使用“透露”。“复发”的意思是(患过的病)再次发作。“并发”的意思是由正在患的某种病引起(另一种病)。这里用来形容爷爷的病基本好了,但有时还犯,应使用“复发”。 故选B。 9.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根据第①段“'咔嚓!’晚饭刚上桌,阴沉沉的天空,响起一声炸雷”可知,此处既为环境描写,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又是开头段,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根据第②段“爷爷腾地从饭桌旁站起来,一把拉起我:'不好,有敌情!快,杉木林!’”可知,此处爷爷的反应,让我们更想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所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根据第③段“这时候的爷爷,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我则伸手抓过两把雨伞,打开角门,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可知,爷爷的行为动作,看起来好似一个老兵,为后文爷爷为红军带路做铺垫。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④段“家里老房改造时,我主张,跨院的角门继续保留,因为爷爷,他喜欢!”可知,“我”主张新家留角门以表达出对爷爷的爱和敬意。 根据第⑦段“老奎叔突然神色一凛,扯住爷爷的胳膊,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和第㉚段“每当爷爷病发,知根知底的寨里乡邻们,都会十分默契地主动配合”可知,寨里的人配合演戏以表达出对爷爷的爱和敬意。根据第㉖段“有一年,爷爷被请到县里,拿回了个红本本。村里人这才知道当年他遇到的队伍,是北上长征的红军”可知,县里给爷爷发红本本以表达出对爷爷的爱和敬意。 根据第㉘段“猎枪交公后,木工活娴熟的老爸,做了把一模一样的老式木头猎枪”可知,爸爸做老式木头猎枪以表达出对爷爷的爱和敬意。 1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注意需根据题干要求的角度赏析。 (1)“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是语言描写,也是反问,感叹的语气,根据第㉖段“有一年,爷爷被请到县里,拿回了个红本本。村里人这才知道当年他遇到的队伍,是北上长征的红军”可知,句中的问号和感叹号意味深远,结合语境可知,问号表示反问语气,意思是三天虽然短暂,但在爷爷心中能跟红军相处三天,这是一生的荣耀,表达的是爷爷的自豪。感叹号表示感叹语气,意思是爷爷已经将自己当作是长征队伍中的一员。虽然参军时间只有三天,但是这三天里他深受红军影响,并经历了枪林弹雨,与红军生死与共,表达了爷爷身为红军长征一份子的自豪与得意。 (2)根据“耳朵突然支楞起来,眼睛不再浑浊”可知,此处运用神态描写,表现了爷爷对的警惕性很高。根据“脚步不再迟滞”可知,此处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出现“状况”时,爷爷的反应,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12.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根据第①段“'咔嚓!’晚饭刚上桌,阴沉沉的天空,响起一声炸雷”和第②段“爷爷腾地从饭桌旁站起来,一把拉起我:'不好,有敌情!快,杉木林!’”可知,爷爷的雷雨天指引起爷爷犯病的雷雨天。 根据第㉑段“第三天下午,电闪雷鸣中,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冲下来”可知,交代了爷爷护送红军战士受伤的雷雨天,喻指恶劣的环境,以此突出爷爷的形象,突出主题。 13A 14①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②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不足之处),传授知识的老师必须了解。 15B 16①教学相长。②教师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生的缺点的人。 【解析】13. A.均为副词,均译为“不”; B.名词,道理\动词,说; C.结构助词,的\代词,这件事; D.代词,这样\词缀,……的样子; A。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是故:所以;困:困惑; (2)学者:学习的人;失:过失、不足之处;教者:传授知识的老师;知:了解。 1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有的错在贪多,有的错在求少,有的错在认为知识太简单,有的错在学知识半途而废。 “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均为并列短语,是对“学者四失”的阐释; 故断为: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甲】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甲文通过将食物只有品尝才能它的美味与只有学习才能知道最好的道理进行类比,即:将“佳肴”与“至道”作类比,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接下来通过“学”与“教”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与“困惑的地方”,进而“自反”“自强”,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观点。 (2)【乙】文“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为判断句,其意思是:传授知识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点明“教也者”的目的“教师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生的缺点的人”,注意用自己的话回答,意对即可。 17.示例:我认为读经典名著更好。名著中完整充实的情节与细节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而流行作品,它们都是由空洞的内容构架而成,推动情节高潮的往往是一些怪诞的事件,第一遍虽让人读得津津有味,但缺乏值得回味的东西,文学性与思想性都大打折扣,远不能吸引人。名著的内容有的冗长严肃,有的轻松活泼,大多有着曲折的情节。如大仲马、马克·吐温、狄更斯的小说,故事性都很强,点睛之处让人拍案叫绝,合上书还会久久沉浸在作品中不能自拔。 【详解】本题考查小议论文的写作。审题立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是:中学生应该阅读经典名著,还是流行作品?你更赞同哪一种看法?结合阅读体验可得两种观点:读经典名著更好;多读流行作品更好。选材构思:结合题目可知,学生应创作一篇小议论文,要做到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证全面而富有逻辑。首先确定观点;然后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发出号召。 示例:我认为读经典名著更好。名著在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同时,更深地挖掘了人性,它把人从狭隘的个人情感中拉出来,融入整个时代,这正是当代中学生所需要的。中学生情感十分丰富,对亲情、友情、爱情都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而这最初的人生观发展并不稳定。这时,名著就能为他们在情感上有一个引导,让他们读懂并珍惜情感,这是流行作品无法相比的。名著,就是让人反复读都放不下的那种书。 18.【答案】例文: 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当我们回望历史,发现此话乃事实。 有道德的人,必定会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文天祥,用他的忠诚、刚正不阿、坚持的精神,深深感染了他人,让众多仁人志士追随他、帮助他。三国时的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使他得到了诸葛亮这一贤臣良佐。新野、樊城之民,因刘备爱民如子,都希望跟他南迁,刘备不顾众将反对,携民南行,又使得更多百姓被其仁厚善良所感动,成了他的追随者和拥护者。所以说,有道德的人,必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为邻。 有道德的人,还可以化敌为友。战国时期的蔺相如被封为上卿,使得廉颇很不服气。廉颇扬言见到蔺相如必当面辱之。蔺相如听后便特意避开廉颇,避免发生冲突。当廉颇知道蔺相如的行为是为了赵国的安定,他被蔺相如的大气、大度感动,心怀愧疚,负荆请罪,从此两人化敌为友。而南北战争时期,美国总统林肯以大度的心去面对北方政府中怀疑、指责他的人,将政敌变为盟友,政府也由一盘散沙变得众志成城,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所以说,有道德的人,可以让从前的敌人变为今日的朋友。 如果说“德不孤,必有邻”,那么“无德者”必定“失邻”。明代的奸臣严嵩便是一位。他在担任内阁首辅时,广结党羽,任用亲信,残害忠良。彼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严嵩权倾朝野,攀附者无数。但盛极而衰,1562年,严嵩被削官还乡,一夕间,树倒猢狲散,那些原来的攀附者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两年后,他于家乡病死,死时无棺木下葬,也无人吊唁。所以说,“无德者”终究会“失邻”。 如果把一个人比作一朵花,那么他身上的品德就是吸引众人的花香。文天祥的忠诚、刘备的仁义、蔺相如和林肯的宽容,使得他们身边有众多的“芳邻”。而“无德者”的花终究无法长久地吸引众人,终会在孤独中默默凋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也喜欢和那些乐于助人、道德高尚的人交往吗?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做一个以品德之香吸引、团结他人的有德者呢?“德不孤,必有邻”,这不仅是一句名言,更应是我们做人的目标和准则!希望你我都能成为有德者,吸引无数芳邻!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德不孤,必有邻”的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这句话突出了有道德的好处,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的意思是“待人面目和善,就会如兄弟一样亲近;待人态度恶劣,就同面对刀枪一样有害”,这句话突出了待人和善和待人态度恶劣的不同结果。这两句话都是突出人应该做有道德的人,人应该对人态度和善。材料中的总结句“有德的人自有伙伴,有德的家庭会有芳邻,有德的国家必有友邻……凡有德者,不会孤单,一定有亲近的朋友”进一步指出有道德的好处,有道德的人或集体,都会收获朋友,进一步倡导人们应该做有道德的人。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抓住关键词句,提炼出自己的主题、观点。例如:有道德,有朋友;面目和善,世界花开;等等。 第二,思路。本文体裁自定,记叙文和议论文都可以尝试。 记叙文要有人物和情节,最好从自己生活出发,写自己所见所闻所经历所感悟的内容,“道德”是一个概念比较宽泛的词语,在写作时,可以把其具体,写道德的某个方面,例如写自己因为诚信收获友情;因为曾见义勇为收获别人的帮助等。这个故事的情节要细写,可以有一些波澜,例如自己心理的矛盾和犹豫,例如误会等等,让情节有一些起伏,从而达到文章更吸引人的目的。 议论文则要有鲜明的观点,充分的论据,生动、严密的论证。围绕两则材料和总结句,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笑脸的智慧;用道德能换朋友吗?有道德的人不孤单;等等。在论据的选择和陈述中,一定要扣住中心论点,叙述简练,重要的是针对论据表达自己的观点。文章以议论为主。 ![]() |
|
来自: Kitsch3by0iqyv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