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城记 | 为了什么要送孩子去兴趣班

 盐心Jaffe 2023-08-17 发布于四川

刘红燕

口述历史工作者。曾从事金融和传媒业,

著有《妈妈的勇气:引导孩子找到自己》。

五月末,完成所有的线下学习和考试后,大儿子从英国回来了。

和家人分开的这些年,他完成了剑桥大学的本科学业,成绩优异。现在,又将获得牛津大学的硕士学位。

在外求学,儿子对我们的原则是「报喜不报忧」,只有出现重大事项需要和我们商量时,他才会主动说出来。对我的种种担心,他都是宽慰我。

坐在车上,儿子连上我的车载蓝牙,我意外听到了肖邦、莫扎特。之前,我听到的都是欧美或韩国的流行音乐。

「从什么时候开始听的呀?」

 「上次回学校后就开始了。」

我越发好奇,「那为什么不听流行音乐了?」

「流行音乐听两三遍就腻了,不想再听,古典音乐却可以反复听。」顺着这个话题,我们更多地交流。身在异国他乡,儿子有不少困难的时刻,是这些经典音乐让他平静、开阔,我也因此更能理解那些不能回来的假期里,儿子为什么会搭乘五个小时的火车去爱丁堡音乐节,听刘晓禹的现场。

儿子告诉我,他现在对钢琴的兴趣,居然比小时候更强烈了。从幼年开始,他学钢琴、练钢琴曲的时间,并不短暂。

如果,那时他就能系统、深入地去听「这么好听的音乐」,而不是为了考级,去反复练习同样的曲目,或许,他不会放弃钢琴的。

儿子十一岁的时候,通过了钢琴八级考试,他告诉我们不想再考级了,只想练习更多的曲子,我们答应了他。

作为父母,我和他爸爸都缺乏音乐素养,只是零散地带孩子去听音乐会,也没有给他更多的鉴赏指导,更没有和老师好好沟通过关于儿子学琴的目的,只是盲从了考级的大流。

「妈妈,我还是很感谢你让我学琴,也没有强迫我继续考级。如果没有小时候的经历,我现在也不会这么自然地接受古典音乐的。」

看着阳光帅气的儿子,我特别感谢他,感谢他把自己好好地带回到我身边,更感谢音乐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美好世界的路径、一个绚丽庄严的庇护所和爱的慰藉。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对狱友们说,「莫扎特一直在我心里,他就是希望」。

9·11事件后,纽约爱乐乐团举办音乐会,演奏了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巴黎遭受恐怖袭击后,电台里播放着福雷的安魂曲。

我怀二宝的初期,在外地拍摄。深夜时光,奔波在崎岖的山路上,是耳机里的勃拉姆斯让我缓解疲惫。做全职妈妈,是巴赫无数次把我从生活的泥淖里拖起来。

有家长问我「如何看待孩子的兴趣和竞赛」,我的回答是,「参加活动和学习,本质是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更完整和独立的人,而不是他能取得多大的成绩。只有那些成绩是世界级的时候,孩子才能从中直接受益」。

这里的「受益」,是指孩子在申请学校的时候获得的加分。如果你在孩子22岁时甚至更远以后来回观,或许你会和我有同感的。

END

2023年/第198期2023/7月刊

排 | 阎家珲

审 | 周春伦

发现教育价值  记录教育改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