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通识:笔画勾勒间,是一把打开中华传统文化密码的钥匙

 平凡女子游书海 2023-08-17 发布于广东
(图片来源:当当网)

说到书法,在今天的新课程标准普及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了。孩子们也把书法作为一种兴趣学习,大人们也在空闲之余开始研习书法。

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是也存在着这样的困扰呢?

苦习书法多年,却依旧对它的历史和流变一知半解?

旅游的时候,在景区看到一副对联或者一块牌匾,却说不清楚它的字体属派?

说起文徵明,张旭,米芾,都知道他们的书法作品好,可是也说不清他们的作品到底好在哪里?

迷迷糊糊之间,总觉得自己是学习了,但好像又跟没学过的差不多。

如果你也有这方面的困扰,不如来看看北大美学博士方建勋的这本《中国书法通识》,从甲骨文,铭文,到秦代的篆刻,汉代的简牍,再到后来的魏晋南北朝,中国书法上下五千年的演变历史,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这些知识都讲透了。

相信,当我们看完这本书以后,以后我们去旅游、逛展的时候,再也不用担心看不懂书法了。

(图片来源:当当网)

01 我们为什么得懂点书法

书籍的开篇内容,作者便向我们所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得懂点书法?”,带着这个问题的答疑解惑,开启了书法的通识普及。

书写这个功能,在文化的传承史上,是十分重要的载体。可以说,如果没有文字,没有书写,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在传承的过程中,或许就没法让今天的我们那么容易追溯古今了,甚至有可能会出现断层的空白。

而在今天,科技进步,很多东西的记载,我们从书写改成了打字,是不是就预示着书写并不是那么重要了呢?

其实并不是。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我们除了必要的生存技能的学习,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趣味,我们还会学习各种艺术品鉴。比如,弹琴、画画,下棋,也包括书法。

可以看出,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书写这一技能也跳出了原本简单的记载,在一代又一代高人的发扬之下,它自成一个艺术体系。因此,哪怕在今天,当我们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打字来记载东西,书法依旧是不能被取代的,它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项艺术。

既然是一项艺术,那么它就需要我们看得懂,能欣赏,不然的话,有可能一幅草书作品摆在你眼前,你却觉得是鬼画符。这样就会降低了书法的艺术价值。

从作者的观点来说,懂一点书法,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情结,是掌握中华文明艺术形式的途径,是一种社交的技能,更是一种提升认知的方式。

所以,不管你是否对书法的研习十分精通,了解一下它的前世今生,还是有作用的。而看完作者写的这本书,从作者介绍的书法演变历史,更像在看一个关于书法的故事书。

看完后也终于明白,原来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书写,其实已经走过这么长的历史。

(图片来源:当当网)

02 六度书法理论,教你如何去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除此之外,我们了解一些关于书法的知识,最主要的就是,当我们的面前出现一幅作品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去欣赏它,这样,作品才有它的价值。

说到欣赏,很多人还是觉得这简直太难了,得那些有名的大书法家才做得来的。其实并不是,在今天,书法鉴赏已经成为一项适合所有人的艺术活动,前提是看你学不学习相关的鉴赏规则。

在书中,作者从六个方面入手,即书体、笔墨、性情、书写、观念以及再造,即所谓的“六度书法理论”,向我们讲述了如何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步骤。可以说,按照作者介绍的方法,你便会理解,当一幅作品放在你面前时,你应该从哪里入手去欣赏它的价值。说不定,当你掌握了这一技能,茫茫人海中会遇见在书法艺术上的知音。

举个例子,书法的分类,我们都知道,目前我们知道的就有篆书,隶书,草书,行书以及楷书这五大字体。

欣赏作品的第一步,那就是你得知道摆在你面前的作品是属于这五大类中的哪一类。为了能够正确地作出判断,我们就得知道这五大字体之间,各自有什么特点,是否有什么联系等等。

接下来就是根据各自特点,我们在看作品时就看是否符合这些字体的审美标准。就拿距离我们汉字最远的篆书来说吧,当这样的一幅作品摆在你面前,你无须纠结它到底写了什么,你也无需纠结看不懂内容,根据篆书的特点,它是线条艺术,自由是它的天性。

所以,你只需看看作品中是否有这样的特点就行,如果能够把它的特点充分地展现出来,那么它就是一幅好作品。

(图来源:当当网)

03 书法,一把打开中华传统文化密码的钥匙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我们目前了解到的书法作品很多。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可以说,大部分的人都曾临摹过这个作品。

然而,你是否曾经想过,这五大书体,谁是最先出现的,谁又是最后出现的呢?答案当然是篆书是老大了。而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篆书是秦朝之后才确定下来了。

可是,根据我们的考古发现,中国最先出现的文字并不是篆书,而是我们目前知道的产生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铭文等。

那么,为何甲骨文字体并不是我们五大字体之最呢?主要还是因为,甲骨文虽然是我们目前了解到的最早的文字,然而它是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发现的。可以说,像王羲之,文徵明,苏轼这些人,他们当初是不曾见过甲骨文的,因此,从书法的排行上看,甲骨文秦朝的篆体才是书法字体中的老大。

可见,在这样的学习发展过程中,我们渐渐也是在更深层次地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甚至于在篆书之后,会发展出隶书还有草书呢?虽说从关系上来看,隶书和草书是对篆书的继承,然而它们的出生却跟当时的社会需求有联系的。

主要还是因为篆书在书写的过程中,比较繁杂,而书写作为抄写记录的方式,当社会发展到有专业的人去做这件事的时候,由于工作量比较大,所以人们就会寻思着如何去简化流程,实现工作效率的最大化。因此,隶书和草书就应运而生了。

再到后来,行书和楷书的出现,有一定的演变过程,但同时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关系。就拿楷书来说,它代表着优雅、力量和理性之美。其实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状已经处于农耕经济的稳定时期,因此,从文化建设方面,我们看到书法这一艺术也在反衬着当时的社会现实。

可以说,当我们厘清了书法的前世今生,不亚于是拿到一把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透过这把钥匙,我们开启的不仅是艺术的普及,还有就是艺术之下的文化传承。

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当我们如此清晰地靠近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人不会为它感到骄傲的。放眼全世界,唯独我们的文化传承从不断层,这是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而书法艺术,恰恰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合上这本书之时,脑子里飘过的不仅仅是历史上那一位位的书法大家,也不仅仅是他们那一幅幅充满性情与生命的作品,更多的是,我们还能从中感受到历代书法审美的变迁,以及作品背后的人生境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