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意间,我回忆起了“自己与知己之间的往事”…(2)

 永熙随笔 2023-08-17 发布于广东

   (本期是:永熙随笔第1362期原创作品)

最近(4月初旬)我一直都在想一件事情的正确性:今年3月中旬,自己在一篇文章里公开表达对一个粉丝的不满(那个粉丝是我高中同学的朋友,自从我表达了对那位粉丝的不满以后,有关那位粉丝的外甥与同学,接二连三取消对我公众号的关注)。虽然我深知:每件事情/每个选择都不存在“绝对完美”,但由于我不能选择“逃避直面自己的内心、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于是最终,我还是鼓起勇气,放下自身的傲慢与偏见(当然,每个人都存在“傲慢与偏见”,任何人都躲不过的,即使躲避“承认、直面与反省”,再或者“自欺欺人”,最终还是逃不过的,终究有一天会被他人错穿真面目),直面内心与事情本身,并审视自身问题:(以下是我的反思)

(由于我给那位粉丝“发了2大段文字”,始终没得到来自他的回复,于是,我感到“自己被人冒犯、自己被人欺负、自己被人利用”。在“恼羞成怒、憋屈”这么一种状态下,我选择“以文章的形式公开表达对那个粉丝的不满”)表面上看似是“那位粉丝始终没回复我信息”从而导致“我变得恼羞成怒与憋屈”,但实际上却是:

“那位粉丝的行为”激活了我内心的创伤(也就是说:接下来我所做的举动与那位粉丝的行为没有多大关系,这也就如同:别人不喜欢/不接纳自己,其实与自己本身没有多大关系。我与粉丝之间发生的那件事,其背后的本质,也等同于:家长因为孩子不写作业/玩耍/贪吃而生气,从表面上看:家长一系列过激的情绪/行为看似与孩子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其实无论孩子多么合乎家长的意愿,家长还是不会懂得欣赏孩子的优点,家长还是不会懂得接纳孩子自身的缺陷/最为真实的模样)。

由于我对自己内心的创伤持有不接纳的态度、我对自己内心的创伤持有不全面的理解,再加上“我有逃避直面错误、逃避直面内心的倾向”,于是当时,我就认为“那位粉丝要为我的情绪以及他的行为付所有责任,他必须得这么去做”,在这一股信念之下,我就直接选择“以文章的形式,把自己对那位粉丝的所有不满与偏见,全部表达出来”(那个粉丝是我高中同学的朋友,自从我表达了对那位粉丝的不满以后,有关那位粉丝的外甥与同学,接二连三取消对我公众号的关注)。

再加上,由于我对自身的接纳程度不高(用一句话解释“人如果无法做到接纳自身,那么,他将永远没有能力去爱别人;人如果觉得爱自己/重视自己是件自私的事情,那么有关他对别人的爱,也无法保持长久”),于是很多时候在人际关系中,有关别人的一些小失误,我也很难做到容忍与谅解。

对啦,说到“在人际关系中,自己很难做到容忍别人的小失误”,我又回想起“我与朋友Q之间的无数矛盾”(朋友Q是我以前的知己)。虽然在与朋友Q之间的矛盾中,确实“朋友Q需要付很大一部分责任”,但是对于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却一点都不比朋友Q少。(真实状况之下)有关自己需要去承担的责任(需要正视/直面的缺陷):1.由于之前自己对这段关系“毫无原则(牺牲自我)的付出”,导致朋友Q并不像我期待的那样:重视我的需求与感受。也就是说,朋友Q对待我的态度,很大程度取决于“我对自己的看法与态度、我对自身的接纳程度、我是否是一个有界限与原则的人”。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一直都被我忽略):由于朋友Q的内心也曾经遭受过严重的创伤(不比我轻),我对朋友Q的持续性付出(毫无界限的付出),无意间会让朋友Q感到“一股生不如死的愧疚感/羞耻感;自己是个罪人,自己不够完美,自己不值得被他人善待,因为自己没有能力回报有关他人曾经对自己的所有付出;由于他人曾经对自己毫无原则的持续性付出,给自己造成了难以承受的压力,于是:

有关凭借自己的能力等向回报他人、继续花费精力投入/经营这段关系等事情,早已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由于内心长时间的压抑(再加上:朋友Q也不擅长表达自己的不满,有关朋友Q的自我觉察能力、自我感知能力,本身也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于是,在这段关系的中后期,朋友Q才会逐渐对“缺乏基本边界感的我”产生一系列的警惕、反感、疏远。

2.由于我对自身的接纳程度不高(用一句话解释“人如果无法做到接纳自身,那么,他将永远没有能力去爱别人;人如果觉得爱自己/重视自己是件自私的事情,那么有关他对别人的爱,也无法保持长久”),于是很多时候,在自己与朋友Q之间的关系中,朋友Q自身的一些“缺陷”(比如欠钱不还、去年9月份把我踢出了小学同学微信群、曾经有一段时间抗拒与我沟通与深交、迟迟不还我笔记本电脑),我也很难做到接纳与理解(即:我缺乏“抱持、接纳、怜悯他人内心创伤”的能力,很难结合“他人内心创伤、他人不幸的遭遇、人的共性”相关层面去做到理解、抱持、接纳“他人自身缺陷/一些具有缺陷、不合乎自己意愿的行为”)

3.我曾经带有过高的期望去看待“我与朋友Q之间,关系上的维护与发展”,我曾深陷自恋并妄想:朋友Q是完美的,朋友Q不应该不合乎自己的意愿,朋友Q必须为自己的需求与遗憾(童年的遗憾)、情绪与想法(自己施加给朋友Q的个人期待)负全部个人责任。我曾经深陷自恋并妄想过:朋友Q始终是我的延伸体,他活着的意义始终是为了我自己,他不能拥有自己的个人情绪与想法,他不能与我自身存在任何差异,他必须经过我的同意才能发展独一无二的自己。

如今每当我直面“自己与朋友Q之间的关系中,有关我曾经对朋友Q所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有关自身的狂妄、偏见与自恋,有关自身的毫无原则性/毫无界限感、丧失了基本感知能力/自我觉察能力”,我都为此深感愧疚、为“自己的自恋、妄想、偏见”感到毛骨悚然与不可思议、为“曾经我缺乏自省能力、缺乏自我觉察能力/自我感知能力”感到可耻、羞耻(很难原谅自己的行为)。

在文章的末尾,我还想说的是:

人人都有爱他人的欲望,但很多人只把这种爱停留在想法和口头上。想爱不等于去爱,爱的想法不等于爱的行动。真正的爱是行动,是一种由意愿而产生的行动。爱一个人却没有付诸行动,就等于从未爱过。


友谊须以爱为出发点,适当的指责和批评是必不可少的润滑剂,这样才能成功构建持久的人际关系,否则,友谊就势必带有“失败”“脆弱”“浅薄”的典型特征。冲突或者批评,是人际关系中特殊的控制权力,如果恰当地运用,就可以改进人际关系的进程,甚至改变所爱的人的一生。


真正的爱,需要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要使爱的对象得到成长,就必须付出足够多的努力。不然爱的愿望就会落空。唯有真正的投入和奉献,才是实现爱的有效方式。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和有效的监督。自尊自爱不仅是接受挑战的动力,也是勇气的来源。

好啦,本期内容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