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编寄语丨传承,当代中医人的使命

 为什么73 2023-08-18 发布于北京

中医书友会 2023-08-18 06:30

图片

@蔡仲逊——中医的传承是一种使命

朋友们好,我是已经“退居二线”多年的中医书友会主编蔡仲逊。

中医书友会创刊十周年了。回想起这十年里,我们每一天的坚持和努力,真是不容易。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想对所有陪伴我们成长、一直支持和关注中医书友会的朋友们,表达最真挚的感谢。

正是你们的支持和鼓励,让我们有了持续更新的动力,不断地探索、挖掘和分享中医宝库。感谢你们对我们的信任,让我们在这个广袤的中医海洋中航行,一起寻找传统智慧的珍宝。

在这十年的日复一日的更新中,我深深体会到,中医的传承是一种使命,是我们作为中医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医素来注重传承,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中医才能够经久不衰,超越时空,渡过各种困难,传承至今。

当年我创办中医书友会的时候,满怀激情和使命感,我也深信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业。创办以来,我们进行了许多探索,从公众号文章到中医课程,从专题课到医塾,致力于为中医人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这些年来,我们看到了许多中医人通过我们的平台得到了启发和提升,这让我们感到欣慰和骄傲。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我们需要将这份传统智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受益于中医,并继承中医前辈的衣钵。如同几千年来中医事业的传承一样,中医书友会的事业也需要接力,没有人能够永远坚守在一个岗位上。因此,最近几年的中医书友会,都是灵兰书院的年轻伙伴们在接力,特别感谢他们的努力和付出。

十年过去了,特别是在疫情肆虐的这三年里,我个人倍感疲惫。无论是体力、智力还是心力,都经受了巨大的考验。但是,我相信年轻人,只有培养和依靠年轻人,事业才有发展的可能性。

最近几年,我看到了越来越多受益于灵兰的年轻中医被老百姓所认可,他们功底深厚、思路开阔、技术精良,靠真本事闯出一片天,真是令人喜悦的事情。同样的,在中医事业的各个岗位上,只有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发挥出来、成为主角,才能够确保当代的中医能够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团队,是我们在这十年中逐渐认识到的另一个发展中医的重要因素。中医长期以来崇尚个人的全能发展,强调个体的医术和能力,这本身是优势,但如果忽略团队的力量,中医的发展会十分受限。

尤其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团队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团队不仅能够凝聚众人的智慧和力量,还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如果能够借助团队的力量,我们应该能够将中医文化传承得更广更深。

疫情让大众对生命的脆弱和珍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也让中医的价值被更多人所认可。

这是发展中医的好时代,祝福所有中医书友会的朋友们学业日进、事业有成!

@王超——为它骄傲,祝它更好

中医书友会今天3600期,一年360天,一天不断,10年了。

我曾经统计过我个人的工作量,我编辑过的文章大约2000篇,假如每天一篇的话,就是连续编了6年。字数几百万字记不清了。

去年开始专心做超有颜,编辑的工作交接给了居业,前两周聚会他说,超姐,做书友会真的不容易!

真的不容易!只有做过的人才知道,要持续不断的把最好的内容送给读者,要每天都是最好的,最真的,最有用的,真~的不容易。

中医书友会带给我太多,我说等我忙完产品,我再回去做书友会编辑,我的同事说,你这么放不下,因为它是你的第一个孩子,壮壮是老二。真是说到了我的心里。超有颜是老三。手心手背都是肉。

从来不会想起,因为从来不曾忘记,我们能做中医,有能力帮助别人,最初的缘起,就是中医书友会。

十年了,为它骄傲,祝它更好!

@个个——中医需要发声,需要链接,需要被看见

2019年,我因为书友会的一篇文章,放弃读博来到了灵兰。

自此成为了一名课程编辑,也开始了偶尔披着书友会马甲,在阎老师文章下和留言同道们唠嗑的日子,不得不说,真的是很快乐的时光~

其实,从小我就是个特别内向社恐的人,能动手一般都不动口。长大后,依然很少书面表达观点。

21年的7月,我们转载的一篇急救方法文章,被所谓的第三方机构打上了“谣言”标签。尤记得那时我正在山西出差,第二天线下课干完活后,我带着激愤,一边查着文献、指南,一边对着电脑敲到了凌晨3点多,敲出了人生第一篇10W+。

那篇文章结尾,我写道“……面对即将逝去的生命,我们也想让更多人知道那第101种方法,去博得那万分之一的希望,即使它来自民间,来自古籍,没有得到公认。

辟谣文章发出的第二天,书友会被封了。那段时间,见证了太多故事也成长了很多……但我至今都很庆幸,还好,没有太拖延,还好,我们发声了。

那年9月份到去年6月,因为超姐的失眠,我接手了书友会的运营。

不得不说,是意料外的复杂度。学术内容如果要较真起来,真是轻轻松松就让你加班到半夜。辛苦居业,那段时间天天在睡前强睁着眼,帮我确认最后发送稿。

前天,居业跟我聊,说有的基层老大夫,可能永远都不会有出书的机会,他们一辈子的经验只有那么小小一个豆腐块,一个小册子,发表在期刊上、淹没在故纸堆里,而我们,可以把这些挖掘出来,让更多同道看见。

是啊,中医需要发声,需要链接,需要被看见。

而我们,或许可以加速一点这个过程。书友会如此,课程也如是。这些大概就是我们这一小撮人存在的意义吧。

接下来的十年,期待在这个平台上与更多同道相会。

@居业——第一个10年过去了,下一个10年开始了

2014年11月份,我以中医书友会志愿者的身份,校对了第一篇文章,是李德新老师的《祖国医学的气机升降学说》,到现在9年过去了。

2017年5月份,当时的我,已经在大连跟师学习了2年有余,在踏入临床之际,经超姐引荐,我从大连来到北京,加入了灵兰中医,至今已有 6 年了。

一想到10年了,我就难免回忆起往事,人生一共也没多少10年,我的这个10年,和中医书友会深刻的联系在了一起。

其实在加入了灵兰之后,我也有了几个不同的身份,虽然做了很多门课程,但我内心中却始终认为,中医书友会的编辑,是我最最核心的身份。

在2022年6月之后,我开始全面负责中医书友会的发文工作。之前我只是负责选文、编辑、精选留言等工作。但当我自己作为负责人的时候,发现!这个职位让我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有一次和超姐聊天,我很感慨的说:“超姐,以前是你在负责中医书友会,我只是配合,不觉得有啥。但当我真正开始负责每天发文,而且到现在只是一年的时间,我就发现,这件事要坚持下来,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在一件事情身上,倾注了多少的心血和精力,就会对这件事产生多深的情感。当在此10周年之际,让我对中医书友会写一段文字的时候,提起笔来,竟不知说些什么。

如果是在酒桌上,我面对着我的那位20年的好朋友,我会举起酒杯说:啥也不说了,我干了。

现在,我面对着相识了近10年,也是亦师亦友的中医书友会,我说些什么呢?

今天上班,当我在停车场看到“灵兰中医”的牌匾的时候,我内心中突然冒出一句话,那就作为我对“中医书友会”说的话吧:

“第一个10年过去了,下一个10年开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