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艺术万年史-144》中国元代建筑与雕塑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3-08-18 发布于上海

中国元代建筑与雕塑

元代先后曾建有三座都城。哈拉和林为最早的蒙古国都城,忽必烈建立元后成为岭北行省治所。其遗址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省厄尔德尼昭北。

上都原是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时的藩邸,名开平府。1259年,忽必烈在开平继位大汗,遂于1263年升开平府为上都,以取代蒙古国都城哈拉和林。后因定都大都,而将上都改为避暑的夏都。其遗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20公里闪电河北岸。

元大都(今北京)建于世祖至元元年至九年(1264-1272年),是元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都主要是依据《考古记》中所记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一理想规制进行规划的。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长7400米,东西宽6650米,以南北方向中轴线为对称轴左右展开。皇城在大都南部中央,宫城在皇城南部偏东,城外绕有护城河。大都共计有11座城门,城内的各主要干道均通向城门。宫城内有大明殿、延春殿为主的两组宫殿,大明殿为朝会之所,延春殿为帝王及后妃日常居住之处。这些宫殿建筑十分华丽,《马可.波罗游记》中就详细记载了大都的建筑布局和宫殿的豪华。殿堂墙壁上挂着毡毯和毛皮丝顶帷幕,地上铺地毯,体现了游牧民族的习惯。宫城内还有畏吾尔殿、棕毛殿等,也是以前历代宫殿建筑所没有的。元大都宫殿在明初被拆毁,城市也有所变动,但明清北京城及宫殿建筑是在大都的基础上改建的。

北京妙应寺白塔是内陆最早的喇嘛教建筑遗存,此塔是1271年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修建的。塔高50.86米,基台平面呈亞字形,其上是硕大的覆莲承托覆钵形塔身,塔顶为铜制宝盖。全塔除塔顶外,均为砖造,外涂白灰,白色的塔身与金色的塔顶相对比,显得十分崇高圣洁。妙应寺白塔以其洗炼匀称的轮廓,雄伟壮观的气势,成为中国喇嘛塔中造型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保护,元代各种宗教得到自由发展,雕刻活动也因此十分活跃。现存元代雕塑遗迹已不多,主要有北京居庸关云台浮雕、浙江杭州飞来峰元代石刻等最为重要。

北京居庸关云台,原为元顺帝至正二年至五年(1342-1345年)在居庸关建造的过街塔,现只存塔基,即云台,青色汉白玉石砌成,券门内外遍雕各种密宗图像,有四大天王、十方佛、千佛、金翅鸟王、龙、云及各种花纹图案,另外还刻有用梵、汉、蒙、藏、维吾尔、西夏六种文字的经文咒语和除梵文外的五种文字的造塔功德记及与建塔有关的人名记录。云台浮雕中以天王像雕刻最为生动,天王形像威武雄壮,右手执武器,脚踩鬼神,战袍衣带飘舞,动静相间,刚柔相济,显得气魄宏大,代表了元代雕刻的最高水平。

浙江杭州飞来峰元代石刻造像,共有67龛,大小116身,始自至元十九年(1282年),终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其中喇嘛教题材造像最富特色,是元代喇嘛教造像的代表作品,有佛、菩萨、佛母及护法天神等,均具有浓厚的西藏及外来艺术特色。佛的形象中以"欢喜佛"为喇嘛教艺术所独有,一般作男女相拥抱式。但在飞来峰第25龛中之"欢喜佛",却有所改变,为单身结跏趺坐的菩萨形像,左手握金刚铃,右手握金刚杵,头戴宝冠,面露喜色,这样一种改造,是为了易于内陆广大群众接受。佛母造像也十分独特,如第55龛之"尊胜佛母",为飞来峰所独有。佛母三面八臂,面相圆满,表情安详,塑造精美,无烦腻之弊。

元代雕塑家被载入"正史"的有阿尼哥和他的门徒刘元。阿尼哥(1244-1306年)是尼泊罗(今尼泊尔)人,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雕塑家和工艺美术家。他原为王族,元中统元年(1260年)受尼泊罗国王之命率众工匠入藏,监修黄金塔,深得帝师八思巴器重,偕其入京朝见世祖忽必烈,被重用,任元朝诸色匠人总官。他在中国生活40多年,留下了许多艺术珍品。同时还培养了一批人材。汉人刘元即是他最出色的门徒。刘元,字秉元,蓟州宝坻(今天津市宝坻县)人,活跃于13世纪后期。原为道士,后从阿尼哥学"西天梵相",遂青出于蓝,誉满朝野。《元史.刘元传》载"至元中凡两都名刹、塑土、范金、搏换为佛像,出元手者,神思妙合,天下称之。"他官至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秘书卿,深得皇家器重,但也由此受到种种限制,规定他非有旨不许为他人造神像。刘元的雕塑作品在《元史.方伎传》和《元代画塑记》中均有不少记载,但现无可信实物存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