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擅改史里芬计划,包围法国变为被法国包围,德国遭遇马恩河惨败

 静逸阅读 2023-08-18 发布于北京

一战开始时,德国兵力集结和部署之快,令人乍舌,充分显示了其强大的铁道运输能力,然而由于德国统帅的失误,德军很快失去优势,最终在马恩河遭遇惨败,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灭。

一战西线形势示意图

【高效的铁路运输】

据李德哈特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介绍,德国的铁道系统是在军方的监督下完成建造的,未经参谋总长批准,铁道部门不能擅自决定铺设任何一条铁轨。

从1870年普法战争结束,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本通往西战线的双轨铁道有9条,后来增加到了13条。

1914年8月6日,德国开始向前线运输兵力,每天有多达550列火车在莱茵河桥梁上通过。

1914年8月12日,德国的火车已经把7个军团的150万人运到指定位置。在战争开始的前两个星期里,每10分钟就有一列火车从霍亨索伦桥上通过。

1914年8月17日,德军已经完成全部部署,开始向前推进。

德国人高效的运兵行动,被身为德国敌人的英国人称为组织管理上的伟大杰作。

在之后展开的战斗中,由于德军统帅的种种失误,尤其是总参谋长毛奇,他对前任史里芬的精密计划做了太多堪称愚蠢的改动,导致德军经过长期准备的作战计划失败,德军迅速打败法国的梦想破灭。

【未能实现的史里芬计划】

我们必须先回顾一下德国前参谋总长史里芬制定的“大车轮回旋进攻计划”(如下图)。

史里芬计划示意图

①在德军右翼:集中绝大部分力量,至少投入53个师,以法国的梅斯和蒂永维尔要塞为轴,向北通过比利时,进入法国北部,向南穿过鲁昂附近的塞纳河,再从法军背后向东南方向推进,一直到瑞士边界。

②在德军左翼:只保留最低限度的兵力,最多不超过8个师。这个薄弱的左翼是一个诱饵,一旦法军进攻德军左翼,德军右翼将会重重地拍在法军后背上。

在整个计划中,德军面对法国的右翼是一个大杀器,一旦计划成功,法军将被按在瑞士边境的铁砧上接受猛烈的锤击。

史里芬的继任者被称为小毛奇,他的叔叔是领导普鲁士军队在1870年打败法国的陆军元帅老毛奇,他对史里芬的计划做了改动:

小毛奇对史里芬计划中德军左翼的薄弱忧心忡忡,他惧怕法军会从这里长驱直入,于是在左翼部署了较多的军队,而这是以削弱右翼为代价的。

史里芬计划,德军右翼用迅速通过比利时和荷兰,进行超远距离的迂回,而小毛奇认为应该尽量避免入侵荷兰,因为如果战争拖延下去,一个中立的荷兰将对德国的经济至关重要,小毛奇不想把荷兰推向敌对阵营。

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

英国战略家李德哈特认为:小毛奇对史里芬计划做的这些改动,使德军在战场上处处被动,最终导致德军迅速占领法国的计划破灭。

【德军在比利时境内势如破竹】

首先,毛奇派出一支分遣队,由埃米希将军(General von Emmich)指挥,进攻比利时,在比利时境内开出一条通道,供大部队通过。

1914年8月5日,德军参谋军官鲁登道夫带领德军的一个旅,突破列日要塞外围阵地,占领列日。

比利时军队随后退守至盖铁河沿岸,保护布鲁塞尔,但此时德军第1军团和第2军团的先头部队已经赶到,由于英法的错误计算,比利时军队在盖铁河没有等来援军,被迫放弃布鲁塞尔,退到布鲁塞尔以北的安特卫普。

8月20日,德军进入布鲁塞尔,比利时通道已被打通;同一日,另一支德军逼近那羡尔,攻克这里,德军就能沿默兹河进入法国。

德国入侵比利时示意图

【德军左翼之战】

德军左翼击退法军:

比利时军队深受打击的同时,法军正在向阿尔萨斯(Upper Alsace)展开攻势,目标是德国在边境上的巴塞尔(Basle)车站,以及莱茵河上的桥梁。

法军于8月7日和8月19日发起了两次攻势,都被德军击退,法军损失惨重,被迫停止进攻。

8月14日,法国第1军团和第2军团,共19个师,开进洛林地区,8月20日,法军在莫朗日(Morhange)与萨尔堡(Sarrebourg)连续遭到德军的沉重打击,法军被击溃。

德军左翼示意图

法军发现从这里攻入德国境内难以实现,于是放弃对德军左翼进攻,部队开始后撤,转而向西行军,准备支援其他部队作战。

德军左翼虽胜实败:

德国左翼的战斗,表面上看,是德国取得了重大胜利,来犯法军被驱逐回去。然而,由于小毛奇对史里芬计划做了改动,法军本应被全歼,结果仅仅是知难而退,这些部队将在马恩河之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小毛奇的错误调动:

史里芬计划中包括一个左翼的“诱敌式防御战”计划,当德军右翼尚未完成战略迂回时,如果法军对德军左翼发起攻击,德军应做适当后撤,吸引法军突入德军阵线后,再对其进行包围和歼灭。

与原计划相比,小毛奇在德军左翼增加了一倍兵力,使这一侧的德军强大到没有必要“诱敌”,8月7日和8月19日法军对阿尔萨斯的两次攻势中,法国士兵还没来到德军阵地前,就被德军的重型榴弹炮击退。

8月14日,当小毛奇得知法军准备进入洛林地区,他把用来增强右翼的6个师调到左翼,打算主动出击,从正面把法军击退回去;8月16日,小毛奇又突然改变主意,把这6个师又调回右翼。

李德哈特

李德哈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中评价道:“小毛奇从改变史里芬计划时开始,到再次改回史里芬计划时为止,他对自己的新计划从未仔细评估过。”

小毛奇的模糊指令:

小毛奇要求左翼指挥官尽量牵制法军,但却并未明确禁止德军主动出击。负责指挥第6军团的巴伐利亚王储鲁普雷希特说:“如果要牵制,那就只有进攻。”小毛奇没有明确表示反对,而是让他自行决定。

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中的记录,小毛奇的副手斯坦因(Stein)电话通知鲁普雷希特的参谋长克拉夫特·冯·狄尔门辛根(Krafft von Delmensingen):“我们不会禁止你们进攻,你们自己负责就好,照你们的良心作出决定。”狄尔门辛根回答:“我们已经做好决定了,我们要进攻。”斯坦因则大嚷:“我看还没有!攻吧,希望上帝与你们同在。”

李德哈特评价说:“良心对战略而言,似乎是一项令人称奇的原则。”

确实如此,看上面的对话,很难相信这是出于本应纪律严明的作战队伍指挥官之间。

左翼德军放弃诱敌,主动进攻:

鲁普雷希特坚持要对法军进行强攻,主要的原因是,他不愿见到率领第7军团的德国王储正在抢攻,自己却为了诱敌而后撤,坐失漂亮一战的机会。

8月17日,鲁普雷希特下令,第6军团停止后撤诱敌,准备迎战。

8月20日,希林根(Heeringen)指挥的第7军团与鲁普雷希特指挥的第6军团同时对法军发起攻击,法军战败,从莫朗日—萨尔堡防线退却。

巴伐利亚王储鲁普雷希特

法军在此战中受到打击后,放弃对德军左翼的进攻,向西支援其他部队;而德军的这两个军团也没有力量对其进行追击并再次发动决定性攻势。

德国史里芬计划失败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欠缺“理智性纪律”,将领们的企图心与妒忌心,导致史里芬计划的扭曲。

【德军右翼的突破】

德军右翼逼近那慕尔,使法军意识到了危险,他们认为德军右翼主力部队将从默兹河与阿登之间进入法国,于是派第3军团和后备第4军团穿过阿登,袭击德军的后路;法国第5军团则向西北推进到吉维特(Givet)与沙勒罗瓦(Charleroi)之间的桑布尔河(Sambre)与默兹河夹角地带;为了配合法军的进攻,英军也来到法军左侧。

8月22日,法国第3军团和第4军团在维尔通(Virton)与讷沙托(Neufchâteau)与德军会战,遭遇惨败。

原来,法国低估了德军的兵力,德军的数量比法国估计的多一倍;而且法军进攻的也并不是德军的后路,而是正中德军主力。

法国第5军团与英军则及时撤出,未受到过多打击。

8月22日,英军推进至蒙斯(Mons),总司令约翰·弗伦奇得到法军第3军团和第4军团战败的消息,决定停止渡河,留在蒙斯,掩护朗雷扎克的法国第5军团的左翼。

8月23日,朗雷扎克接到通知,那慕尔情势危急危急,德国第3军团已经逼近默兹河岸的迪南(Dinant),威胁到法国第5军团右翼。当晚,朗雷扎克下令撤军。

8月24日,英军遭到德国第3军团先头6个师的攻击,德国第1军团则正在英军的左翼方向向西推进,对英军左翼形成包围之势。弗伦奇果断命令英军随德国第5军团一起后撤。

英军总司令约翰·弗伦奇

【巴黎死里逃生】

德军右翼像一把挥舞的镰刀,从比利时斜插进法国,德国第1军团由克卢克(Kluck)带领,约30万人,先头部队直指巴黎。

巴黎人心惶惶,法国政府也迁往波尔多,国际上也都认为法国即将战败。

法国总参谋长约瑟夫·霞飞将能调动的所有部队集中在一起,组成第6军团,打算在巴黎东边与德军主力展开一场大会战,阻止德军的进攻。

霞飞的计划再一次落空,法国第6军团并未等来德军的主力部队,这次是由于德军的重大失误。

小毛奇的掣肘:

在德军势如破竹向巴黎推进之时,小毛奇抽调7个师投入到比利时境内莫伯日、吉维特、安特卫普等地的战斗,忙于扫清比利时的残余兵力;

8月25日,小毛奇又抽调走4个师前往东线的普鲁士,预防俄军的进攻;

小毛奇认为德军已经赢得“决定性胜利”,不再担心法国境内的局势;另一方面,德军各军团与德国统帅部失去联系,各军团指挥官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无法与统帅部形成统一的调配,致使所有行动一片混乱。

德军右翼改变目标:

英国第2军的军长史密斯·多林突然热血大爆发,在英国和法国所有军团都在撤退之际,他带领队伍在勒卡陶阵地坚守,德军的前进被阻滞;

史密斯·多林

法国第5军团的朗雷扎克受到英军的鼓舞,在吉斯(Guise)一带建立防线,拦住了德国第2军团;

德国第1军团司令克卢克决定解决掉挡在勒卡陶阵地的英军;

德国第2军团司令比洛向克卢克求援,请德国第1军团协助,灭掉吉斯的法国第5军团。

9月2日,克卢克命令德国第1军团就地转弯,向东行军,配合德国第2军团围歼法国第5军团。此时,德军的先头部队离巴黎只有15英里,他们都能看见埃菲尔铁塔,巴黎就此与德军失之交臂。

从克卢克下令部队转头的这一刻,德国人就已经输掉了史里芬计划,计划中用来包围法军的德军右翼开始被法军反包围。

【法军展开反攻】

形势逆转:

德国最强大的第1军团在距离巴黎只有一步之遥的东方掉头向东,整个军团的侧翼都暴露在巴黎东部,正好跨越法国第6军团的前方。

法国第6军团是为了和德国第1军团决战而准备的,现在德国人把整个军团最薄弱的侧翼摆在法国人面前,双方的命运从这一刻开始扭转。

巴黎军区司令加列尼(Galliéni)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珍贵的机会,他兴奋地高喊:“他们把侧翼送上门来了!德国人怎么这样蠢!我不敢相信有这样的事,这太好了。”

9月3日,加列尼指示法国第6军团做好准备,随时攻击德军右侧翼;同时,向总参谋长霞飞请求发动攻击。

9月4日,犹豫不决的霞飞被加列尼说服,命令所有正在撤退中的法军转入总攻击态势。

跨越马恩河:

法国第5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仍在退却,德军则仍在锲而不舍地追赶。

9月3日,法国第5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渡过马恩河,仓促之中,没来的及炸毁河上的桥梁;德国第1集团军连续行军30英里,于当晚追至马恩河北岸,占领了桥头堡。

精疲力尽的德国士兵赶到马恩河后,很多都一头躺在地上,动弹不得。

克卢克的狂追猛赶,累垮了德国第1军团的士兵,也把他的给养车队和炮兵部队远远抛在后边。

9月4日,克卢克决定不等待德国第2军团赶上,命令第1军团的士兵马上渡河,继续追赶法国第5军团和英国远征军。

德国第2军团之所以没能追上第1军团的步伐,是因为他们也同样因为高速的行军疲惫不堪,他们一边把消灭法军和英军作为鼓舞士兵前进的动力,一边努力与自己沉重的双腿抗争。

第6军团率先反攻:

9月5日,莫努里(Maunoury)指挥法国第6军团率先启动,对暴露在自己眼前的德军右侧翼展开进攻。

莫努里

德国第1军团司令克卢克立刻命令下属的第3军和第9军支援右侧翼,这两个军原本的任务是掩护德国第2军团的右侧翼,他们的撤出,使德国第1军团和第2军团之间产生了一个宽达20英里宽的缺口。

克卢克这么做,实属无奈之举,原本他是有足够的兵力对付法国第6军团的,但是如上文所说,小毛奇先后抽调走了11个师前往比利时境内的莫伯日、吉维特、安特卫普以及东普鲁士,克卢克就只能动用第3军和第9军了。

克卢克敢于这样做,还有一个原因,原本在德国第3军和第9军阵地前方的英军撤退了,所以尽管第3军和第9军撤出后留下了这么大一个缺口,但这个缺口暂时是安全的,前方没有敌人。

因此,如果第3军和第9军能在敌人出现在这个缺口之前,击溃法国第6军团,及时返回,重新堵住缺口,胜利仍将是德国的。

法国第6军团是霞飞临时拼凑起来的,战斗力并不是很强,好在德军能调过来的兵力有限,只有第3军和第9军两个军,所以莫努里还能抵挡一阵,但终究不是德军的对手,快要被打垮,情势危急。

关键时刻,加利埃尼发挥巴黎警察的力量,快速征用了600多辆出租车,将1个师的兵力运往前线,终于在德军溃败前撑了下来。

法军征用的出租车

全面反攻:

9月6日,法军所有部队开始对德军展开反攻:

法国第6军团与德国第1军团仍旧在巴黎东郊的奥尔奎河附近激战,法军坚守不退,德军绝无可能突入到巴黎;

撤退中的法国第5军团调转方向,与尾随追击的德国第1军团交战,德国第2集团军的右翼部队也加入战团,德国人发现一直被他们追赶的法国人突然变得异常强硬,远不像他们想象中的软弱;

稍远处的德国第3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被法国第4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截住,无法援助德国第1军团和第2军团。

德军失败撤退:

9月8日,之前从德国第3军和第9军阵地前撤离的英军突然返回,占领了德国第1军团和第2军团之间的缺口,德军开始陷入被分割包围的危险。

9月9日,德国第2军团司令比洛下令撤退;德国第1军团司令克卢克得到消息后,也在同一天命令部队撤退。

9月11日,德国在法国境内所有的部队全线后撤,史里芬计划正式宣告失败,德国速战速决打败法国的梦想破灭,德军退守埃纳河,双方在埃纳河一线展开拉锯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线转入胶着状态。

【战役结果】

李德哈特对马恩河之战总结说:

马恩河之役决定于一个如瓶口般的区域,以及一道裂缝。瓶口是由莫努里对德军右侧翼攻势所形成,却因此造成德军全线最弱接合处的裂缝。而联军在突破此裂缝之后,也连带突破德军指挥阶层的精神裂缝。

马恩河之战带来的战略性结果是:德国人丧失了先击败法国再转过身来对付俄国的唯一机会。

在这场会战中,交战双方投入150万兵力,法军伤亡25万人,英军伤亡26万人,德军伤亡20万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