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驼铃》背后的“神仙眷侣”:身世、弟子和一段尘封的家国恩仇 《梦驼铃》歌曲背后的家仇国恨 《梦驼铃》这首我们听了无数遍的歌,很多人原以为只是一首思乡曲,却没有想到背后却是屈辱的家国恨。
~~~~~~~~~~ 《梦驼铃》歌曲背后的家仇国恨《梦驼铃》是由费玉清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小轩作词、谭健常作曲、陈志远编曲,发行于1984年3月,收录在费玉清《梦驼铃》专辑中。蝉联华视《综艺一百》节目流行歌曲排行榜十三周冠军,并凭借该专辑首次获台湾金钟奖最佳男歌星奖。该版雄浑苍劲,与该首歌曲的创作主旨相得益彰。歌曲被很多歌手翻唱,如:张明敏,高胜美、卓依婷,刘晓超/久儿红(DJ版)。真正的原唱却是曲作者谭健常。(附图:小轩谭健常夫妇)  《梦驼铃》谭健常演唱(谭健常先生演唱版是最好的《梦驼铃》完整版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84y1T7vH/ ~~~~~~~ 《梦驼铃》这首我们听了无数遍的歌,很多人原以为只是一首思乡曲,却没有想到背后却是屈辱的家国恨。  清朝鼎盛时期,我国国土面积1316万平方公里,版图的形状酷似一片美丽的秋海棠叶子,然而,从1860年鸦片战争战败开始,清政府便开始了割地赔款的屈辱史。我国先后失去了西藏的拉达克地区,黑龙江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提起鸦片战争很多人都知道火烧圆明园,却不知道经此一战,我泱泱中华丧失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945年2月二战接近尾声,德国投降指日可待,但是我国的抗日战争仍然十分艰难。斯大林出于本国利益提出:若要苏联对日宣战,我国必须同意外蒙古独立。 同年8月14日,经过了与苏联两个多月的谈判,国民政府最终做出了妥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承诺将根据外蒙人民的投票结果,决定是否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 后来外蒙古人民的投票结果显示:97.8%的公民赞成独立。1946年中华民国被迫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自此我国再次丧失了外蒙古这片近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中华版图也由美丽的秋海棠叶子,变成了大公鸡,这也成了无数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上世纪80年代,台湾注明词作人小轩跟随部队慰问边防战士,从台湾老兵口中了解到了这段海棠血泪的辛酸史,身为华夏儿女小轩深感痛心,有感而发写出了歌曲《梦驼铃》: 《梦驼铃》小轩作词、谭健常作曲、陈志远编曲1984年3月发行攀登高峰望故乡 黄沙万里长 何处传来驼铃声 声声敲心坎 盼望踏上思念路 飞纵千里山 天边归燕披残霞 乡关在何方 风沙挥不去印在 历史的血痕 风沙飞不去苍白 海棠血泪 攀登高峰望故乡 黄沙万里长 何处传来驼铃声 声声敲心坎 盼望踏上思念路 飞纵千里山 天边归燕披残霞 乡关在何方 黄沙吹老了岁月 吹不老我的思念 曾经多少个今夜 梦回秦关 风沙挥不去印在 历史的血痕 风沙飞不去苍白 海棠血泪 黄沙吹老了岁月 吹不老我的思念 曾经多少个今夜 梦回秦关 ~~~~~~~~~ 知道了歌曲背后的故事以后,再听它就不是一首简单的思乡曲了,而是多了一份家仇国恨的沉重。世人只知雄鸡图,谁人犹记海棠泪?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的版图还能重现美丽的秋海棠。 《费玉清一首《梦驼铃》经典好听,歌词充满历史沧桑感,打动人心!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r4y1A7Me/?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11  军阀混战时期的中国  民国时期绘制的国耻地图,看看清朝丢失了多少领土  此图于1928年,由当时的河北省工商厅出版。记录了300年来,我中华所丧失的藩属、土地以及签订不平等条约(尚未包括1946年1月承认的蒙古独立,境内国土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朝鲜、越南等亲近藩属的丢失,确实算是一个国耻。但是缅甸、暹罗、安南等这些本来就交往不是很频繁的藩属,应该不能算到耻辱里吧。不过此图的目的是向当时的国人发出呐喊,希望国人能团结一致,振作起来,所以这种夸大耻辱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附表:300年失地表:  最后来一个地图上的失地列表。记录了失去的条约、时间以及失地的大小↑ --------------炁子随笔: 《梦驼铃》背后的“神仙眷侣”:身世、弟子和一段尘封的家国恩仇2022-06-28 23:43:21 星期二 似乎转眼之间,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了。 记起这件事,是看到两则相关新闻。一是最高统帅要参加庆祝活动,二是媒体访谈张明敏先生。自从开自媒体以来,经常听张君的歌。不是那首《我的中国心》,而是《梦驼铃》。 写文章、检查、配图、做标题、上传、改稿……是一连串的苦活儿,做过自媒体的君子都懂。每三天,炁子都要走一轮这个周期。到了向平台上传信息的阶段,也就是从苦转甜的一次转折。这个时候,炁子就习惯张君《梦驼铃》的陪伴,享受新稿即将和读者见面的喜悦与满足。Mp3 说起来,听《梦驼铃》听了几十年,从张君出磁带的时候就开始了。惭愧的是,炁子是一个粗心的人,直到最近才猛然听出,《梦驼铃》里藏着一个关键信息:海棠血泪。 “攀登高峰望故乡 黄沙万里长 / 何处传来驼铃声 声声敲心坎 / 盼望踏上思念路 飞纵千里山 / 天边归雁披残霞 乡关在何方 / 风沙挥不去印在 历史的血痕 / 风沙挥不去苍白 海棠血泪 攀登高峰望故乡 黄沙万里长 / 何处传来驼铃声 声声敲心坎 / 盼望踏上思念路 飞纵千里山 / 天边归雁披残霞 乡关在何方 / 黄沙吹老了岁月 吹不老我的思念 / 曾经多少个今夜 梦回秦关” 以前只认识到,《梦驼铃》是一首优美的思乡曲,张明敏唱得好。人就这么从青年到中年,一直无脑听了下来。哪里曾想到,里面藏着一段失去外蒙古的家国恨。 一旦关注到了“海棠血泪”,再听张明敏唱,整首歌对人的冲击,就比寻常的思乡歌,大了不知多少个量级。好比***之于普通的***。 更惭愧的是,由这个发现,炁子才关注到《梦驼铃》的词曲作者,谭健常、小轩。 顺藤摸瓜,才知道这首歌居然有谭健常本人演唱的版本。 听了谭健常版的《梦驼铃》,整首歌对人的冲击,又比张明敏版,大了不知多少个量级。好比***之于***。 于是开启了一段好奇的研究之旅:谭健常先生,究竟是何方神圣? 资料介绍说,谭健常1953 年生于印尼,1965年因为印尼***,随父母逃到台湾定居。在逃难的船上,10来岁的男孩谭健常,和船长有一段奇遇。由此心中埋下一颗音乐的种子。 资料还说,后来谭健常上了台北的“建中”(建国中学)。 “建中”可是台湾最有名望的中学,倭国殖民时期叫“台北一中”。百年名校。地位大约相当于如今北京的四中、人大附、清华附、北大附。 奇妙的是,炁子这才知道,自己还和谭先生有过时空交集,就在那个“建中”。 那年炁子公务出差台岛,在台北住花园大酒店。忙里偷闲,早晨起来转了转住地周围。周边有台北植物园、历史博物馆,还有建国中学。城市还未完全醒来,植物园里有不少老人晨练,历史博物馆、建国中学都还是大门紧闭。这里上一张炁子当时拍的“建中”正门外景。 说回谭先生。 谭先生后来邂逅张沪华女士,二人结成伉俪,成为台湾乃至大中华地区音乐界的传奇“神仙眷侣”。不过,神仙伉俪处世低调,曝光甚少,公开的个人信息不多。 资料说,张女士出生于军人家庭,大学学的是国文(中文)专业,曾经的理想是成为一位小说家或散文家,但却因为结识谭健常,而成了一名流行歌曲的词作者。 她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歌词中用典很多,笔名也是雅致“小轩”。她与谭先生珠联璧合,有时合署笔名“谭轩”。夫妇词曲配合的天衣无缝,创作出了中国人经久流传、脍炙人口的许多音乐作品。 来看看这个作品清单: 《故乡的云》《三百六十五里路》《古月照今尘》《芦花舟》《梦驼铃》《三月里的小雨》《悄悄地蒙上我的眼睛》《呢喃》《浪迹天涯》《变色的长城》…… 总有一曲你见过吧? 这些经典歌曲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如果夸张一点说,只要是中国人,就一定听过他们的作品。世人评价他们“无间的配合衍生出精致美丽的声音,全无棱角,光彩夺目”。 惭愧的是,炁子从1980年代开始就听他们的歌,但只记住了演唱者,到现在才知道背后的这对低调的音乐“神仙眷侣”。 低调的“神仙眷侣”,带出了一批曾经顶红的弟子,如费翔、文章、高明骏。 2 费翔、文章、高明骏这批弟子,和谭健常有着类似的身世烙印。 谭先生是印尼华侨,十来岁时被迫投奔祖国。 费翔生于台北,但却出身于混血家庭。父亲是墨国白种人,母亲是中国人,1949年随前朝败退台岛。 高明骏生于缅甸北部,前朝残军子弟,长大后辗转到台岛读书工作。 本文重点讲讲谭先生的弟子文章。 是台岛歌手文章,不是大陆后来的演员文章。他上过1990年的央视春晚。就是陈佩斯、朱时茂表演小品《主角和配角》的那次。 文章本名黄文章。资料说,他和谭先生是老乡。1960年出生于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的小镇三板头。8岁离开印尼到马来西亚读小学,高二转往墨国求学,并于咖拿大读大学。大学毕业后曾到倭国工作两年。1983年在新加坡进入歌坛。 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文章回忆他和谭先生的第一面,是在新加坡。他特地买了印尼的糕点,想给谭先生一个惊喜。不出所料,谭先生特别感动,把糕点带回了台湾,并对这事一直念念不忘。 谭轩的作品《故乡的云》《三百六十五里路》由文章首唱,风靡台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被费翔、包娜娜等歌手带上央视春晚,才走红大陆。 文章唱功最深厚的,还是他演绎的谭轩作品《古月照今尘》: “一部春秋史千年孤臣泪 / 成败难长久兴亡在转瞬间 / 总在茶余后供予后人说 / 多少辛酸话因果 / 百战旧河山古来功难全 / 江山几局残荒城重拾何年 / 文章写不尽悠悠沧桑史 / 悲欢岁月尽无情 / 长江长千里黄河水不停 / 江山依旧人事已非 / 只剩古月照今尘 / 莫负古圣贤效历朝英雄 / 再造一个辉煌的汉疆和唐土” 资料说,文章的这首歌在1988年排名台岛榜首长达三十周,也就是7个月。 “再造一个辉煌的汉疆和唐土”。 经历过近现代的亡国之难,这是所有华夏儿女,无论大陆、台湾还是海外,共同的祈望。 但是这种祈望,对败退到台岛的前朝遗民,又带着多少难以言说的苍凉、悲苦。《古月照今尘》的词作者小轩,出身前朝败军家庭,有充足的现实生活基础,能够把这种复杂心绪刻画得淋漓尽致。 而惶惶逃到台岛避难的华侨,像谭健常、文章,比败退到台岛的前朝遗民,更多了一层对家国兴亡的刻骨情怀。 文章也曾对媒体谈到,谭先生也是印尼华侨,生活背景跟自己一样。 “他唱歌的方式和感觉在我们这些歌手身上都有迹可循,比如我唱歌就有他的味道,高明骏也是他的学生,唱歌跟他的感觉也很像。” 你若听邓丽君唱《梅花》《中华民G颂》,也能听出心底深处的肝肠寸断。炁子一再被这种浓烈的心绪所震撼。没有那种经历的大陆人,是写不出来、唱不出来的。 这里炁子放上文章吟唱的《古月照今尘》,请君静静感受一下。 说完“神仙眷侣”谭轩的弟子,我们再来看香港的张明敏。 说起来,谭轩作品《梦驼铃》在大陆走红,要归功于张明敏的翻唱。 3 在1980年代的香港,文弱瘦小、在电子表厂当工人的张明敏,是毫不起眼的草根。他做为第一位港台海外歌手上央视春晚的逆袭故事,众所周知,炁子就不赘述了。他能成功逆袭,追根溯源,是在歧视大陆人、歧视普通话的香港,他恰好会讲普通话、还会用普通话唱歌。 在那样一个时空下,是什么样的机缘,让草根张明敏,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呢? 答案是:张妈妈。 据中新社香港(2022年)6月18日报道,张明敏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 “我妈妈是印尼华侨,作为一个在海外的中国人,当时是很苦很惨的,她心里抱着一种祖国好、要回国才有依靠的情怀,教我学普通话,带我听很多普通话歌曲。妈妈教会我唱的第一首歌是《歌唱祖国》,我感谢我妈妈”。 资料显示,张明敏出生于一个归侨之家,父亲是菲律宾华侨,母亲是印尼华侨,都在辗转奔波中饱尝歧视之苦。 在张明敏小的时候,妈妈在家里就和他说普通话。张君曾对媒体披露,妈妈喜欢唱歌听歌,特别是邓丽君的。在他小时候,常带他去歌舞厅听台湾歌手唱歌。 张君七岁那年,妈妈把他送回广州华侨小学读书,让他学习普通话,接受大陆教育。 后来,张明敏因为《我的中国心》,在大陆家喻户晓,收到一麻袋一麻袋的观众来信。但在墨西方精神殖民彻底的香港,他受到的依旧是冷落、歧视,被贴上“红色”标签,被嘲讽“已经被大陆收买”,只能继续回电子表厂当工人。 尽管如此,在妈妈和妻子关瑞芳的支持下,张明敏义无反顾地“顶风爱国”。 1987年儿子出生,他给儿子取名叫“颂华”,歌颂中华。 第二年,为支持大陆举办第一次亚运会,32岁的张明敏变卖了全部家产,换得500万港元的启动资金,到内陆办筹款演唱会。一年的时间,张明敏在20多个城市,一共开了154场演唱会。最忙的时候,他要在5天开12场演唱会,甚至有一次一天开了3场。 这个几乎疯狂的纪录,直到今天都没有人打破。连号称“有32场演唱会”的杨坤,都难以望其项背。 在那个人均月收入不到100元的时代,张明敏将自己疯狂演唱筹得的60万元,如数上交国家。回到香港,他和妻儿借住在岳父家,还在公司睡过地铺。 再后来,儿子张颂华也有了自己的儿子。张颂华把儿子抱到钢琴边,教小小子唱“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张明敏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吧。 心细的君子可能已经注意到了,香港草根张明敏意外的人生转轨,源于他有一个印尼华侨的母亲。 印尼华侨,是谭健常、文章和张明敏母亲共同的身份。 不在祖国出生长大的二代三代华侨,不会讲汉语、对祖国无感,多得很,自然现象。为什么独独印尼的华侨,就对祖国有如此不寻常的执念呢? 自从受到《梦驼铃》的剧烈冲击之后,这个问题常常萦绕着炁子。有一次,炁子注意到一个细节,谭健常家在印尼,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因为逃离印尼而来到台岛。为什么要逃离印尼?深挖一下,果然有一段不寻常的家国恨。 4 历史上大规模***华人的事件,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 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倭寇制造的“南京大***”***——30万人同胞***杀。炁子曾发过相关的两篇原创文章《大学讲堂上,新闻学讲师质疑“南京大***”遇害人数,岂只师德的事》(点击标题可查看)《面对“南京大***”,什么人适用“理中客”?》(点击标题可查看)。 但还有那么一个国家,印尼,就是谭健常、文章和张明敏母亲的侨居国,一直在***华侨华人,杀了数百年。 早在1740年,印尼的荷兰殖民者和当地人,***华人近万,鲜血染红了河流,史称“红溪***”。 到了1965年,印尼更制造了堪比“南京大***”的杀戮新纪录。 当时,印尼***军阀苏哈托,放任、唆使本地人***华人。有资料说,本地土著、警察、黑帮甚至***,展开血腥疯狂的杀戮。暴行与侵华倭寇“三光扫荡”一样,所过之处,华人的房屋、商店、财产全被焚毁和劫掠。暴徒要钱要物更要命,杀华人就像宰杀牛羊一样随意。华人的头颅被砍下挂在大街小巷,任其腐烂发臭,到处充满了血腥味。据报道,1965年年底,印尼“母亲河”布兰塔斯河断流,因为无数华人尸体将河道堵塞。有的尸体被刺在河道两旁的木桩上,头颅也被挂在路边,还有的被横七竖八地堆放着一个个竹筏上。 这里炁子上一张历史图片。为减少感官不适,图片做了缩小处理,请君略略感受一下。 那次大***究竟杀了多少华人,真实数据至今是个谜。印尼军方提供的数据自然不可采信,西方政府也都对这次事件讳莫如深。 但是,一部记录片打破了历史的沉默。 2012年的纪录片《杀戮表演》(The Act of Killing),让当年的刽子手重演当年自己的暴行。当年的刽子手,今天仍然是当地的狠角色,乐于吹嘘自己当年的凶残行径。纪录片的主角安瓦尔·冈戈(Anwar Congo),当年一人亲手杀死了超过1000人。 电影一开始,安瓦尔来到一个天台,这是当年的行刑地之一。天台左边,是暴力殴打的地方,天台右边,是堆放尸体的地方。现场血溅得到处都是,就算清理干净,仍然留下难以忍受的腥臭。于是,安瓦尔想出一个新的杀人方法,铁丝勒脖。生怕导演看不懂,安瓦尔和另一个杀人犯现场演示了起来。每次杀完人,安瓦尔和同伙会放点音乐,饮酒吸毒,放松自己。“我醉了就手舞足蹈起来,感觉特别好”。安瓦尔一边说,还一边对着镜头即兴跳了一段恰恰。 当年,在“杀死所有中国人”的口号下,安瓦尔们走上街头,捅了能够见到的所有的中国人,割下头颅,喝受害者的血、吃内脏。他们绘声绘色地向导演描述人血的味道,“又甜又咸”。对他们而言,大***是一种青春的记忆,是美好的体验。 对着镜头吹嘘杀人往事,正常人会觉得不可思议,怎么可能? 因为那是在印尼。 安瓦尔们不仅没被绳之以法,还成了当地的位高权重者——媒体大鳄、省总督、军事将领,掌握着这个国家。整个印尼社会,都活在这群人的阴影下。 纪录片制作人乔舒亚·奥本海默(Joshua Oppenheimer),对那次大***调查了7年。据他估计,那场***估计有100万人丧生。而另有数据估计,华人华侨被杀30-50万人。 大***之后,印尼华人被禁止使用中文,不得取中国名字,不准开办华人学校,不得进入政府部门工作。而幸存者与死难者的后人,根本不敢在公开场合谈论那段往事。直到今天,华人市场的中国老板仍不时受到骚扰、勒索。 百万人的种族灭绝大***,已过去60年。然而,依然没有审判,没有遇难者纪念碑,没有真相与和解委员会。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读到这里,肯定有君子想到了这句话。 5 印尼犯了我中华,然而,当年国力疲弱,太远了,“地表最强陆军”够不着,诛不了。 那时候,随着印尼***不断升级,中国的外交辞令,从“抗议”“强烈抗议”“最强烈抗议”到“最最最强烈抗议”,表达强烈情绪的形容词已用尽。 据不完全统计,1965-66两年内,中国驻印尼外交机构被袭击43次,人员被***击和殴伤达68人次,为此发出抗议照会33份。最终,1967年10月,断交。这就是当时国家能做出的反制的极限了。 ***开始后,中国外交机构曾卯足了劲,组织了4次大撤侨,大多安置在广东的华侨农场。同时,也有不少华侨被前朝撤到了台岛。 谭健常,就是那次大***的幸存者,当时只有十来岁,随父母撤到了台岛。 文章,当时只有五岁,应该是大***结束后,在1968年逃离印尼到马来西亚。 张明敏母亲,则是早些年逃离的印尼,躲过了此劫。尽管如此,张君对媒体回忆自己的母亲“当时是很苦很惨的”。 本文的最后,请再来听一次《梦驼铃》,谭健常的原唱版。 “攀登高峰望故乡 黄沙万里长 / 何处传来驼铃声 声声敲心坎 / 盼望踏上思念路 飞纵千里山 / 天边归雁披残霞 乡关在何方 / 风沙挥不去印在 历史的血痕 / 风沙挥不去苍白 海棠血泪 攀登高峰望故乡 黄沙万里长 / 何处传来驼铃声 声声敲心坎 / 盼望踏上思念路 飞纵千里山 / 天边归雁披残霞 乡关在何方 / 黄沙吹老了岁月 吹不老我的思念 / 曾经多少个今夜 梦回秦关” ...... 炁:同【气】。气的异体字。 ~~~~~~~~ https://www.ixigua.com/7097510389448966690 这是一首在华人世界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由小轩作词,谭健常作曲,创作于1982年。《梦驼铃》的歌词表达了对国家的感怀,比较古典化,颇有历史沧桑感。此歌曲由歌手高胜美于1982年首唱,1983年12月1日,张明敏翻唱此曲并收录于专辑《我们拥有个名字-中国》;1984年3月1日出现在费玉清的专辑《梦驼铃》中,该歌曲在中国台湾龙虎榜上共获得13周冠军纪录,费玉清因此专辑获得中国台湾新闻局颁发“金钟奖”最佳男歌星奖,自此被誉为“金钟歌王”,是其歌唱生涯的鼎盛之作。1987年1月1日,高胜美翻唱此曲并收录于《雷射金曲(一)》。 梦驼铃歌词 是: 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 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 盼望踏上思念路,飞纵千里山 天边归雁披残霞,乡关在何方 风沙挥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 风沙挥不去苍白,海棠血泪 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 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 盼望踏上思念路,飞纵千里山 天边归燕披残霞,乡关在何方 黄沙吹老了岁月,吹不老我的思念 曾经多少个今夜,梦回秦关 风沙挥不去印在 历史的血痕 风沙挥不去苍白 海棠血泪 黄沙吹老了岁月 吹不老我的思念 曾经多少个今夜 梦回秦关 二、谭健常、小轩《梦驼铃》的词作者是小轩、曲作者是谭健常,“谭轩组合”是台湾地区极负盛名的音乐夫妻拍档。谭健常出生于印尼,小轩出生于台湾。夫妇二人经常一起合作,小轩作词,谭健常作曲。 小轩作词,谭健常作曲。谭健常中国台湾著名音乐人、歌手和作曲家。谭健常和他的夫人小轩合作写下了《三月里的小雨》《三百六十五里路》《故乡的云》《梦驼铃》、《我悄悄的蒙上你的眼睛》、《流连》《牵引》等数百首脍炙人口的作品。人们评价“谭健常夫妇在漫长的岁月里创作了一个又一个商业神话,他们无间的配合衍生出精致美丽的声音,全无棱角,光彩夺目。” 谭健常谭健常夫人小轩为台湾著名歌词作家。 三、海棠血泪歌词中:风沙挥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风沙挥不去苍白,海棠血泪。民国时期的中国地图形似一片海棠,因此也称作是秋海棠地图,面积为1154万平方公里。外蒙的独立形同把中国拦腰斩断,中国也对失去外蒙这块固有之疆土充满着悲情,秋海棠变雄鸡版图,这就是“海棠血泪”。 海棠叶另外,歌词中的黄沙,驼铃,千里山等等意象寓意中国北方被外立和侵占的外蒙古、外东北、外西北等失地,秦关指中国大地。 但“海棠血泪”又不单指外蒙独立,因为中国加上外蒙还不是民国时期的秋海棠地图。秋海棠地图比这大多了,它包括北边的外蒙、唐努乌梁海;东边的江东六十四屯;西边的帕米尔(约占塔吉克斯坦国土的一半)。不过通常我们会把中国加外蒙视作秋海棠地图,毕竟其他地方加起来也不超过40万平方公里,对于外蒙的150多万来说是小了点。 其实在历史上,外蒙独立过两次。 1.第一次宣布独立 宣统三年(1911年)7月,外蒙古独立首倡者土谢图汗部亲王杭达多尔济率团出访俄国,得到俄国军事支援。辛亥革命后,清朝统治逐渐瓦解,杭达多尔济等人认为时机成熟。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中国外蒙地区在沙皇俄国的支持下宣布独立,随后又回归中国的统治,中央也在此地留有驻军和办事人员。12月28日,哲布尊丹巴在库伦登基,自称“日光皇帝”,年号共戴。此独立未被当时清朝政府和后继的中华民国政府承认。1917年,俄国内部爆发了十月革命。虽然俄国两次对外宣布废除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但事实上依然支持外蒙古独立。 1919年11月7日,徐世昌和段祺瑞决定出兵外蒙,并全面否定《中俄声明》,外蒙古问题就一直悬而未决,即不承认其独立,又没有进行武力干涉。 2.第二次宣布独立 1919年牧民出身的苏赫-巴托尔和乔巴山寻求共产国际的帮助建立独立的蒙古国。1920年在列宁的帮助下苏赫-巴托尔和乔巴山组建了蒙古的共产党,即蒙古人民革命党。1921年,苏俄红军以清剿白俄匪军为由,侵入中国外蒙,击败中国驻军,扶持外蒙独立,但未获中国和国际承认。二战后期,斯大林以出兵中国东北鸡腿日军为条件,与罗斯福和丘吉尔私下商量,在中国不知情和未答应的情况下,擅自同意中国的外蒙独立。 正式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继续取得同盟国对中国战区的支持,以及避免苏联使得新疆伊宁事变扩大、援助中国共产党和在东北驻军不撤走,1945年8月14日,经过与苏联两个多月的谈判,中华民国政府最终做出妥协。宋子文、王世杰等在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的授权下与苏联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同意“苏联出兵击败日本后,在苏联尊重东北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新疆的内部事务;不援助中共”等条件下,允许将依公正之公民投票的结果决定是否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宋子文拒绝签字,并辞掉外交部长一职,最后该条约由王世杰签字。外蒙人民“在政府人员监督之下,以公开之签字方式表示赞成与否”,投票结果显示,98.4%的公民赞成外蒙古从中国独立出去。1946年1月5日,中华民国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中国的版图一下子少了156.65万平方公里。 签字现场发布于 2023-03-06 10:18・IP 属地广东 ~~~~~~~~  ~~~~~~~~ 中华民国行政区划中华民国行政区(1912—1949),指代中国在中华民国时期的行政管理区划,包括北洋政府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分为省(地方、行政区)、道(行政督察区)等级别。 北洋政府初期分为22省、4特别行政区、4地方、3地区和2府; 国民政府初期分为28省、2地方和6院辖市 1945年8月15日,台湾省光复,1946年1月5日中华民国政府正式承认外蒙古从中国独立,同年12月25日,制宪大会正式通过《中华民国宪法》,确立了中华民国之主权。依据此宪法,首都为南京特别市,永久陪都为北平、重庆、台北,政府元首为总统。  历史沿革一、北洋政府时期 中华民国建国初期,承袭清朝旧制。不同之处在于废除府,将所有不管县的州、厅全改为县,1914年时在省县之间设置93个道,青海、新疆及内外蒙古保留盟旗,西藏保留宗作为基层区划。当时的省份依当时顺序排列,有直隶、奉天、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22省。北洋政府在22个省之外设了南京特别市、平津地方、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等几个特别区域,西藏、外蒙古、青海3个地方,另保留阿尔泰、塔尔巴哈台、伊犁3个地区(后均并入新疆省)。 1914年的中华民国一级行政区 省级:22 直隶省| 奉天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山西省 | 江苏省 | 安徽省 | 江西省 | 福建省 |浙江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新疆省 | 四川省 | 广东省 | 广西省 | 云南省 | 贵州省 行政区:川边特别行政区、 热河特别行政区、察哈尔特别行政区、绥远特别行政区(直属理藩院特别行政区) 地方(自治区):西藏地方、蒙古地方、青海地方 二、训政时期 1928年北伐后,国民政府废除了道,另外设立了行政督察区,作为省的派出机构,一个行政督察区管理十几个县。国民政府北伐后,改直隶、奉天2省为河北、辽宁,并平津特别区入河北,将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直属理藩院、青海改建为6个省(川边特别区改建西康省),总计28个省,另外加上西藏、蒙古2个地方。此外,西南政务委员会曾一度设立琼崖特别区,惟除了琼崖特别区系获国民政府报准外,均为地方私设省级政区。 1931年的中华民国一级行政区 省级:28 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西康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省、云南省、贵州省、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理藩省、青海省、绥远省、察哈尔省、热河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新疆省。 地方:2 西藏地方、蒙古地方 三、宪政时期 1945年对日抗战胜利后,中华民国政府将原东北三省根据满洲国时期的行政区划改置成东北九省,增设辽北、安东、合江、松江、嫩江、兴安等6省及沈阳、大连、哈尔滨等3个直辖市。对日抗战的胜利,使中华民国政府收复台湾,成为35行省之一。中华民国政府并将海南岛设立海南特别行政区,作为建省之准备。 1921年苏联控制蒙古地方,至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署《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为外蒙人民举办公投以决定是否承认独立,于隔年1月5日承认外蒙古独立。但随后政府认为苏联威胁中国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及远东和平。 中华民国一级行政区 省:35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江西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四川省 | 西康省 | 福建省 | 台湾省 | 广东省 | 广西省 | 云南省 | 贵州省 | 河北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山西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宁夏省 | 青海省 | 绥远省 | 热河省 | 辽宁省 | 安东省 | 辽北省 | 吉林省 | 松江省 | 合江省 | 嫩江省 | 兴安省 | 新疆省 | 察哈尔省 | 黑龙江省。 特别市/院辖市:12 南京 | 上海 | 北平 | 青岛 | 天津 | 重庆 | 大连 | 哈尔滨 | 汉口 | 广州 | 西安 | 沈阳 特别行政区:海南特别行政区 地方:西藏地方 区划变迁省(35个) 华中七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 华南六省:福建省、台湾省、广东省、广西省、云南省、贵州省 华北六省:直隶省→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 塞北四省:宁夏省、绥远特别区→绥远省、察哈尔特别区→察哈尔省、热河特别区→热河省 东北九省:奉天省→辽宁省、安东省、辽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龙江省、嫩江省、兴安省 西部三省 川边特别区→西康省、青海省、新疆省 特别行政区(1个):海南特别行政区 地方(2个):西藏地方、蒙古地方(1946年民国承认外蒙古独立) 其它已撤销省级行政区: 阿尔泰区域 、塔尔巴哈台、呼伦贝尔、东省特别区、威海卫行政区、河西省、兴安屯垦区 ~~~~~~~~~
--------------------- 民国时期成立的最小省份,战略意义极大,建国三年后被正式撤销原创|发布:2019-06-19 16:39:15 更新:2019-06-19 不难发现,大多数民国省份建制在建国以后逐渐调整,虽然各自取消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基本上都是中央出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做出的综合考虑。 截止目前,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之所以会形成目前的格局,其实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化形成的。在此之前,中国其实还有许多存在过的省级行政区,比如明末清初时的湖广省、江南省、直隶省,清末昙花一现的江淮省,民国时期的奉天省、 绥远省、察哈尔省、热河省、平原省、安东省、辽北省、松江省、合江省、嫩江省、兴安省等。 ▲民国时期热河及察哈尔省行政区域 不难发现,大多数民国省份建制在建国以后逐渐调整,虽然各自取消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基本上都是中央出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做出的综合考虑。有意思的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曾经保留了一个面积极小的省份,比如今面积仅10.55万平方公里的浙江省还要小。这就是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的平原省。  ▲侵华日军旧照 相比起热河省、察哈尔省、奉天省,很多人对平原省可谓十分陌生,直到近年来播出影视作品《平原烽火》后,很多人才对这个中国最小省份有所了解。说起来,平原省的出现与抗日战争密不可分,更与日本侵略势力有着密切关联。当年抗战进入到敌我相持阶段以后,日军受到我国军民顽强抵抗,迟迟无法突破潼关天险而进入陕西。 ▲民国京汉铁路旧照 中国军队抓住有利战机,多次集结重兵与日本在河南中部地区进行血战,极大程度地牵制住了日军的北进势力。当时的黄河由于花园口大堤被人为炸毁,已经将整个河南淹没为水乡泽国,当地交通因此陷入瘫痪。加之敌后武工队为保护正面战场的国军,经常炸断京汉铁路,侵华日军的兵线常常陷入中断。在这样被动的局面下,日军眼见形势越发不利,无奈之下将军队战线收缩。与此同时,日本军部直接下令,要求兵力本就早已捉襟见肘的华北日军将一部分守军布置在沿线重要交通干线上,以避免交通线被中国军队破坏。 ▲平原省地契(原件) 河南自古就是天地之中,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在以往的地缘政治上是国家中心,有着极高的战略地位。当时河南的南北交通线主要集中于新乡附近,华北伪政府在日本人的授意之下,于沦陷区建立所谓的平原省,以此来保障南北交通的顺畅。平原省建成后,日军对其进行昼夜不间断地保护。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顺势将平原省保留了下来,只不过将省会从郑州迁到新乡。  ▲平原省地图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平原省下辖新乡、安阳、湖西、菏泽、聊城、濮阳六个专区,以及新乡市和安阳市这两个地级市。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期后,加上河南治黄工程基本结束,平原省由于缺少中心城市带动牵引,加之自身经济基础薄弱,这个由于特殊历史原因而强行拼凑而成的省份,此时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因1952年11月,中央正式发文撤销平原省,不过时至今日,人们在新乡市仍然可以看到昔日平原省所留下的痕迹。 参考文献:《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 民国时期绘制的国耻地图,看看清朝丢失了多少领土来源 | 头条号历史的小虾米  此图于1928年,由当时的河北省工商厅出版。记录了300年来,我中华所丧失的藩属、土地以及签订不平等条约。朝鲜、越南等亲近藩属的丢失,确实算是一个国耻。但是缅甸、暹罗这些本来就交往不是很频繁的藩属,应该不能算到耻辱里吧。不过此图的目的是向当时的国人发出呐喊,希望国人能团结一致,振作起来,所以这种夸大耻辱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  东北方向。地图上描述,清初的时候,库页岛便因其荒僻而放弃。其余地区分别在尼布楚条约划归,以及北京跳跃割让予沙俄。而朝鲜则是因为马关条约承认其独立↑  东南方向。台湾及澎湖列岛,马关条约割让予日本。琉球,清光绪年间,被日本吞并。澳门,明嘉靖时租借给葡萄牙,清光绪时正式立约永让于葡萄牙。香港和九龙分别于清道光和清光绪时期割让于英国↑  西南地区。安南,清法战争后,宗主权移交给法国。暹罗,清初为我国藩属,后独立自主(这不算耻辱吧?!)。缅甸,清光绪年间,被英国吞并。不丹、锡金、尼泊尔,都被英国吞并或者接管↑  西北地区。左下角的为坎巨提和拉达克地区(即今克什米尔地区一部),在清光绪年间被英国占领。地图左边一串小字写着,葱岭以西的阿富汗、布哈尔、浩罕等原大清藩属,皆被英俄瓜分。地图西北部的失地,分别在清同光和清光绪时期割让予沙俄↑  最后来一个地图上的失地列表。记录了失去的条约、时间以及失地的大小↑   军阀混战时期的中国  --------- 二战后“分治日本计划”最终因何落空了? 二战后,同盟国分治日本计划是啥样的?最终因何落空了?2020-07-05 10:29 同盟国本想像分区占领德国一样分治日本,而且有比较详细计划方案,但是后来却不明不白地落了空,这当中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一个完好的分治计划未能实现呢?  日本投降后,同盟国首先接收处理日本海外的非法领地。按照《波茨坦宣言》要求,日本基本放弃明治维新后对外扩张非法占领海外土地的任何权利,统统交给同盟国。具体办法是: 美国接收的日本领地:朝鲜半岛北纬38°线以南土地,后面为了和北边抗衡,又扶持南韩政权上台。除了朝鲜半岛外,美国还接收了琉球群岛,菲律宾,奄美群岛,小笠原,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关岛,马里亚纳群岛,总体来说,日本在南太平洋的领地几乎全被美国占领。  苏联接收的日本领地:南桦太千岛列岛朝鲜半岛北纬38度线以北(苏联协助接收,后扶植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关东州(旅顺、大连于1950年代交给于中国),基本上日本北方的非法领地被苏联占领。 当时的中华民国接收的日本非法占领地:台湾岛,澎湖群岛,中国东北(由苏联接收后再行移交给中华民国),越南北部(北纬17度线以北,由中华民国协助接收)。准确的说,除了越南北部,其他的都是中国历史上固有的领土,相当于日本投降后收复失地。 法国接收越南南部(北纬16度以南)。  但是,同盟国接收日本海外非法占领的土地后,感觉并未达到惩治的效果,所以,就参照对德国分治的办法,为有效防止日本境内军国主义残余势力抬头,美国就提出了凡是参与了与日本相关的战役的国家,都有权利对日本本土进行军事占领,并拥有该地的最高管理权。实际就是日本分治计划。具体的占领日本本土计划是: 苏联占领区:北海道及日本东北。 美国占领区:关东、中部、福井县以外的北陆、三重县、琉球群岛。 英国占领区:中国地方、九州。 中国占领区:四国。  其中有不少共同占领区,像东京都由美、中、苏、英共同占领,大阪府则由由英国和中国共同占领。对这个分治计大部分同盟国都予以肯定,可是最终却落了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日本分治计划落了空呢? 美国变了卦。1945年主张分治日本的罗斯福突然病世,极右的副总统杜鲁门顺理成章接任了总统。而一上台的杜鲁门就改弦更张,根本不想与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主义国家分享日本这个二战胜利成果,于是派麦克阿瑟带着几十万军队陆续登陆日本,传达同盟国分治日本的要求,以及整改日本的政治制度。  然而,日本表示整改制度可以接受,但分治日本万万无法接受。麦克阿瑟早就料到分治日本政策难以实施,便向杜鲁门提出由美国一国占领日本全境,而不实施分治日本的政策,杜鲁门感到麦克阿瑟的建议正合自己的意思,并鼓励麦克阿瑟放手去干。1945年底,美军几乎占领日本全境,独吞日本的野心也基本实现。 英法无暇顾及。二战后,世界大规模的独立战争风起云涌。原因是欧洲老牌帝国经历残酷的战争,内部混乱,实力衰弱,已经没有精力过问海外的事,加上被殖民人们的觉醒,自己要做自己国家的主人。但仍遭到老牌帝国的阻挡,于是这些国家拿起武器展开了艰难的独立战争,努力从殖民者手中夺回主权。  这样,英法等殖民国家,被独立运动搞得焦头烂额,忙于收拾独立的乱局,所以它们对美国独占日本的行为根本无暇顾及。而且此时的英法等国在美国面前就是个小弟,没有多大话语权。对日本分治及后来的美国独占,只能是听之任之。自己的事情都管不过来,哪还有心思管这些与自己隔山吊远的事,爱咋咋地了! 中国忙于内战。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很多国家都在内战。1945年,中国解放战争全面展开,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蒋家王朝,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内战结束。这期间中国也是没有功夫过问日本战后处理事宜,加上当时蒋介石并不同意分治日本的计划,坚持以仁待日本,这就更使日本分治计划落了空。  两场战争的因素。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因美国、中国的介入几个和主要的几个国家都牵扯进来了,而极大地吸引着世界的眼球,也导致无人再关注战后日本的处理问题。而随着驻日美军几乎全部上了朝鲜战场,日本防务就此空虚,于是美国授权日本政府组建7.5万人的国家警察预备队,以备不时之需。但从日本国家警察预备队建立之日起,美军就加强了控制,美国陆军顾问团在包括营地在内的各个级别上实行控制,同时加强对日方的装备构成和数量的控制,这样一来,美国彻底把控了整个日本。 持续了20年越南战争,实际是两个阵营对垒,当时世界上两个阵营直接或间接参与进来的国家有近十个。越南战争期间同盟国放松了对日本的管控,使得日本得以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而且越南战争爆发后,国际上就再无分治日本的呼声了。  看到这里,有人一定会问,这个时候苏联干什么去了?其实苏联也有苦衷,而且最想分治日本的就是苏联,至于原因各位看官都清楚,不再赘述。苏联当时摄于美国的原子弹,所以没有底气轻举妄动,加上与美国的全方位的冷战开始,以及亚洲两场战争的相继爆发,因此苏联也应接不暇,对美国独占日本更是无可奈何。 总之,日本最终没有被分治因素颇多。主要与美国的变卦、贪心,日本的拒绝,国际情势的突变,冷战的开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但是,最根本的还是美国想要独吞日本这个二战胜利果实。从最终结果上看,日本躲过一劫,美国为其亚太战略做了铺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