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辽之间的一些小事(四)

 陆一2 2023-08-18 发布于重庆

上次说到,外交专家赵安仁不卑不亢,谈判能手曹利用锁定三十万。

无论过程多么戏剧化,这个城下之盟好歹于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签定了。盟约的主要内容如下:

  • 辽宋约为兄弟之国
  • 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合计三十万;
  • 两国以白沟河为边界(两国疆界回到战前的初始状态,如下图)。图片

因澶州在宋朝也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自此以后,宋辽边界再无大战,仅有的几次关于“关南之地”的争端,也都以辩论赛以及北宋多给钱的方式解决了(以后会写到)。

至于北宋到底算是赢了还是输了,朝臣们说法不一,宋真宗却对自身实力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

盟约签订后几年,有一次真宗和大臣们讨论道:“自从和谈以来,武将们老是说,契丹人国力弱,胆识也不行,现在每年给他们那么多钱,简直等同于资敌。”

文官冯拯暗戳戳地附和:“儒臣中也有很多这类议论。”

真宗瞪着这帮大臣,阴阳怪气地吐槽说

“我朝的武臣啊,没事的时候最爱高谈阔论,说得头头是道,然而一旦开战,从来没打赢过。好勇无谋,就是他们的常态。”

被大领导下了这种定论,北宋的公务员们只能默默腹诽,在实际行动中,还是老老实实以兄弟之礼对待辽国。

(其实在内心深处,北宋对燕云之地念兹在兹,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这也为一百多年后,宋徽宗与金达成“海上之盟”,企图联手灭辽埋下了伏笔。)

澶渊之盟签署的第二年,两国开始做生意,在燕云边界的雄州(今保定雄县)、 霸州(今廊坊霸县)、安肃军(今保定徐水)等四处开设了榷场。榷场,就是由宋辽官方组织的超级大卖场,商贩自愿报名参加,官府从中收取大量商业税。

图片这笔商业税到底多么巨大呢?精通数学的北宋官员们对此津津乐道,尽管每年要向辽支付岁币,但是官府从榷场抽取的商业税额比岁币要多很多,据说一年能达到五十万贯所以,北宋政府还是不亏的(至于北宋人民亏不亏,那是另外一笔账,按下不表)。

多处榷场中,雄州的榷场规模最大,货物最全。北宋的药材、丝绸、麻布、茶叶、瓷器和儒家经典,辽地的牛羊等活牲口,都是受欢迎的商品。

图片

榷场虽开,但宋辽双方还是各留了一手:宋方严禁硫磺、焰硝、水银、丹漆、盐、米等和国计民生及军火有关的物资出口,也不许除了儒家经典以外的其它书籍出口(大概担心契丹人跟汉人学得太精明,以及北宋流行的言情市井小说实在有损大国形象);辽方则禁止皮裘、粮食出口,也经常限制马匹输出。

但是,根据千百年来的老传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民间走私贸易和黑市一直存在,只要顾客有需求,万物都可买卖。

比如马匹。虽然马匹是契丹禁售的商品,北宋却千方百计要从契丹多多购得战马,一方面是为了加强自己(并方便与西夏作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削弱对方。为此,宋廷往往明里暗里鼓励边民,多多违法,多多走私契丹马匹。

再比如粮食。虽然拥有燕云地区大量良田,但辽朝还是时时粮食短缺,需要从宋朝购买。尽管北宋曾有过“米出塞不得过三斗”的规定,但每逢辽境内发生饥荒时,宋朝北部边境的宋官,为了地区安宁,也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辽人破格购买粮食。

图片

除了轰轰烈烈地开展贸易,两国既然约为兄弟之国,那就和谐相处吧。

尽管宋人对于两国国书中以南、北朝相称并不乐意,但还是使节不断,每逢元旦、新皇帝即位、皇帝和太后生日等重大节庆,都互派使者庆贺

宋真宗朝,有个叫路振的大臣,曾出任庆祝大辽皇帝生日的生辰使,专程去辽国出差。

他后来把这次出差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编辑成书,书名《乘轺录》,内容既包括了关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各种地理介绍和风土人情,也对辽朝的官制、历史、人物等有着细致而略嫌八卦的描述,其中某些段落的劲爆程度,堪比小报娱乐版头条:

“......辽朝先帝死后,萧太后身为一个年轻寡妇,带着幼帝,担心韩德让对幼帝不利,便悄悄对韩德让说:“既然我曾经和你有婚约,现在咱俩不如继续相好,那我的儿子当皇帝,不就等于你的儿子当皇帝了吗?”

于是韩德让每每出入太后的寝宫,亲密无间。后来萧太后因为吃醋,把韩德让的老婆李氏给毒死了,现在辽国的楚王,就是萧太后和韩德让所生......

(在辽朝的迎宾宴会上)我看到萧太后身边有个小孩,才十几岁,穿着契丹族的衣服,在太后面前欢乐玩耍,长相嘛,简直和韩丞相(韩德让)长得一模一样,估计是萧太后和韩德让的儿子吧......

后来有次宴请时,又看到了这个小孩;当时韩丞相为了表示谦让恭敬,没有立刻就坐,直到辽国皇帝让那个小孩去请他入座,他才坐下,老夫觉得,此事肯定有蹊跷......”

图片

路振写的这本小册子,风靡北宋大小书店,一时间洛阳纸贵,北宋的街头巷尾,人人都在议论萧燕燕和韩德让的绯闻(我专门去翻了各种正史,里面都说韩德让并无子嗣,太后和韩德让的亲密关系是有的,生儿子是没有的)。

八卦归八卦,澶渊之盟后,萧燕燕在辽朝国内的声望地位确实达到了巅峰,四方威服。

但她自觉身体每况愈下,就召集宗室和群臣,举行传统仪式“柴册仪”(这个神奇的仪式,以后会写到),正式还政于辽圣宗耶律隆绪;自己则准备搬去一早建好的、位于辽国南京(今北京西南)的养老度假村,颐养天年。

为了解决辽南京的粮饷运输问题,萧燕燕曾经主导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后定名为萧太后河, 又叫萧太后运粮河,“河面船只穿行,河岸行人如织,如同江南水乡”。

萧太后河后来成为历朝历代皇家漕运的重要航道,直到今天,在北京的东南部,还能看到这条平静流淌千年的运河。

图片

(经过治理后的萧太后河)

谁知,萧太后最终也没能如愿颐养天年,病死在了去养老度假村的路上,享年五十七岁

萧太后去世的消息传回,辽圣宗痛哭呕血,又派出告哀史耶律信宁连夜飞奔,通知宋廷。

宋真宗闻讯,休朝七日以表哀悼,并火速成立治丧委员会,负责一切内外筹备及接待事宜;又下令与辽国接壤的宋朝北部边城居民禁止娱乐、哀悼三日。

治丧期间,萧燕燕的灵位被安排在位于开封的皇家寺院开宝寺,群臣都敬上唁信,宋真宗按照礼仪,着丧服在内东门发哀,还亲切慰问了耶律信宁等一干人等。

又过了十多年,真宗也驾崩了,北宋遣使通知辽方,传说中智商不太高的辽圣宗召集契丹和汉族群臣举哀恸哭,一边哭,一边和宰相吕德懋说:

“和南朝结为兄弟二十多年了,今天忽然知道他(真宗)离世。我虽比他年轻两岁,但所剩的时间又能有多少呢?”

发愁完年龄问题,他又开始发愁两国关系

“听说新皇帝(宋仁宗)很年轻,万一他不了解咱们两国交好的事情,而被臣子离间,又要开战,那可咋办?”

愁了半天,他和自己的妻子说:

“等办完丧事,你赶紧给大宋的皇太后写封信,把这事再落实一下吧......”

图片

好在双方都不想再战,和平友好的关系并没有随着盟誓亲历者的相继离世而终止。

辽圣宗的曾孙耶律洪基从小听太爷爷、爷爷和爸爸讲宋朝的故事,他登基后立刻派使者去北宋,想求一幅宋仁宗的照片(画像),世世代代给子孙们瞻仰。

北宋的大臣对此有点顾虑,“北朝人那么诡异,不会对着画像施法吧”,宋仁宗大手一挥,“没事的,我朝如此宽厚,他们怎么会起坏心。”

使者带着画像回到辽朝,耶律洪基换上最正式的衣服,摆出最正式的排场,对着仁宗的真容,一拜再拜,向左右感叹道:

“中国之主真是圣人面相,我若生在宋朝,估计只能做他的小跟班。”

图片

这件事载于宋人写的《东都事略》,鉴于宋人总觉得自己是天下正统,对于北方民族的各种描述中永远带着“华夷之别”的民族情绪,这段记录估计也有不少水分。耶律洪基是否真如小迷弟一般,曾发出“哥哥真神人”的感叹,我们已不可知,但两国的微妙关系倒是由此可见一斑。

两国交往逐步密切,北宋人对辽国的看法也发生着变化。

宋仁宗朝的宰相富弼曾在《备边论》中明确指出,辽朝既有北宋所不及的军事力量,又具备了北宋所有的中原文化和法律制度:

“(辽和西夏)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得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皆与中国等......岂可以上古之夷狄待二敌也?”

简而言之,北宋逐渐意识到,辽国,是一个和北宋势均力敌、平分秋色的文明开化的法制国家,而不再是供中原人士猎奇嘲讽的蛮夷戎狄之部。

随着官方关系日趋正常化,契丹和汉族之间的民族矛盾也随之缓和。

北宋建国之初,宋太宗赵光义两次北伐,宋辽关系空前紧张,燕云之地的汉人在夹缝中生存,备受歧视和欺压。

澶渊之盟后,在萧太后和辽圣宗的大力改革之下,无论宋辽两国的记载中,都再难见到关于辽朝虐待歧视汉人的不平等记录了。

和谈八十年后的宋哲宗时期,苏轼的弟弟苏辙为庆贺辽朝皇帝生日而出使辽朝,回来后向哲宗交了一份辽朝国情分析报告,就这一点留下了真实的见闻:

“北朝欺压燕云地区汉人的事情,已经是老黄历了。我这次看到的,都是平民之间的小打小闹和民间的官司诉讼而已。契丹人每年冬天多在燕云地区避寒,他们的牲口也只敢在无主荒地上放牧,不敢侵扰汉人耕地。燕云地区的税赋也很轻,汉人可以轻松承担......”

不光下层百姓如此,随着辽朝逐渐封建化,燕云汉人可以做高官,也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过程,在辽的政治史上,汉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澶渊之盟到两国相继灭亡的百年中,宋辽之间再无大战。双方礼尚往来,互派使者多达三百八十次。燕云地区的人民生育繁息,牛羊被野,纵白发长者,不识干戈。

图片


和平番外

自幼是金庸迷的我,原来非常不理解,为何《天龙八部》结尾处,在汉地长大的契丹人萧峰,要胁迫契丹与宋讲和,并最终以死向契丹皇帝剖白、谢罪。

小时候我总觉得,大侠自当快意恩仇,睚眦必报,血债血偿,讲和什么的,似乎与他天下第一大英雄的江湖英名十分不符。

长大后重读《天龙八部》,却有了新的领悟。在此,不妨摘抄一段小说原文,其实金庸老先生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萧峰在中原与契丹众人面前自尽后)

中原群豪一个个围拢,许多人低声议论:

“乔帮主果然是契丹人吗?那他为什么反而来帮助大宋?看来契丹人中也有英雄豪杰。”

“他自幼在咱们汉人中长大,学到了汉人大仁大义。”

“两国罢兵,他成了排难解纷的大功臣,却用不着自寻短见啊。”

“他虽然于大宋有功,在辽国却成了叛国助敌的卖国贼。”

(辽)耶律洪基见萧峰自尽,心下一片茫然,寻思:

“他到底于我大辽有功还是有过?他苦苦劝我不可伐宋,到底是为了宋人还是为了契丹?”

蹄声响处,辽军千乘万骑又向北行。众将士不住回头,望向地下萧峰的尸体。

只听得鸣声哇哇,一群鸿雁越过众军的头顶,从雁门关上飞了过去。” 

侠之大者,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