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跨境新知 | 关店暗影下的中国跨境电商

 日进志 2023-08-18 发布于广东

这是日进志第 202 篇原创文章




邀特别的你同行,记得关注我们哦
中国跨境电商卖家,
也许是中国商业的一个缩影

最近几个月,不时传出亚马逊大卖被平台封店的新闻。“合规”成为近来让中国卖家有点儿精神紧张的词语。

客观地说,这些大卖的商品,和大多数“中国制造”一样,很多都是物美价廉的产品,还有一些是在平台上做得有声有色的自有品牌产品。然而,有些卖家却采用了一些平台禁止的方法,来提高商品的销量:有的违规“刷单”,有的制造虚假“好评”,还有些利用平台给自己的独立站导流……

这让我想起上个月,我和一位初入跨境电商圈的卖家闲聊,他认为这些耍小聪明无可厚非。在他看来,亚马逊平台竞争这么激烈,规规矩矩的话,很容易就死了;冒一些风险,才有可能活下去。

在堵车的公路上,总有些司机喜欢插队、走应急车道、逆行…还为因此节省了时间而沾沾自喜,自以为很聪明。这也许不错,却因此损害了大多数司机的利益,浪费了别人的时间,甚至让堵车变得更加严重。

我现在在一家欧洲公司工作,服务中国的跨境电商卖家。欧洲负责产品开发的同事很难理解,为什么不少中国卖家会有各种“奇怪”的需求。在他们看来,想方设法钻平台的漏洞,用打擦边球甚至采用平台明令禁止的手段来获取高额收入,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昨天和法国人总经理说起中国古代“士农工商”四阶层,商人地位很低,常常被人看不起。有同事立马说,现在中国商人可不一样了。

不讲诚信,没有契约精神,重利轻义,无奸不商,这就是古代对商人的看法。现在真的不一样了吗?

以前我在 B2B 行业,采访过不少的外贸型供应商。在入世那几年,订单如雪片一样涌进中国,供应商根本不用为订单发愁。有一次采访一位佛山的家具制造商,说起他身边的同行,他感慨行业的不健康:用劣质材料制造家具,制作偷工减料,根本不在乎服务和信誉。很多老板认为,产品能交货就完事儿了,不用管买家怎么想,反正他家下次不买了,还有别家争着来下单。

上面这个例子讲的是传统外贸型制造业,但我觉得和跨境电商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本质区别。只是传统制造业在生产上“下功夫”,跨境电商在运营上“下功夫”。只要能被更多看见、能吸引卖家下单,不管买家怎么想,下次还来不来,反正还可以吸引新的买家。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劳动力因素。以前外贸的成功靠的是极其廉价的农民工劳动力,现在不少跨境电商,其实也在肆意榨取年轻大学毕业生的精力,用大量的人力去打擦边球“运营”。

由于大平台的限制越来越多,“风险”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少卖家最近开始走独立站的发展模式,美其名曰要走“精品路线”、“品牌之路”。然而,我之前在 B2B 行业十几年,很早就听说传统外贸供应商要做 OBM,但是路走了那么多年,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

品牌之道并不容易走,尤其不适合想赚快钱的企业去做。但是,诚信合规仍然可以是一个商人的选择。因为我们都知道,中国卖家的口碑要靠大家,把市场做烂了,就像有人插队的车道一样,结果只能是大家都要慢行,付出更多额外的代价。

如今,跨境电商热度不减,中国商人眼里,全球那么广大的市场,一切看上去皆有可能。即使撇开热点,跨境电商本身也有很多有意思的话题:合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做生意?小白如何试水?也欢迎你反馈和与我探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