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系 | 把自己作为方法

 日进志 2023-08-18 发布于广东

这是日进志第 223 篇原创文章




邀特别的你同行,记得关注我们哦
以己及人,视人如己。

最近看了项飙老师去年中出的书《把自己作为方法》,书名这几个字一直萦绕在脑中。

这本书署项飙、吴琦联合作者名,《单读》主编吴琦在北京、伦敦、温州(项老家)三地,历时大半年与项飙对谈,当然主讲是项老师,但吴的问题也决不止穿针引线那种力度,相反,他将话题屡屡推向一个纵深,或另一个可堪细究的分枝。

项在第二段访谈(也就是在伦敦牛津大学 — 项的工作和常居地)的开始,就谈到深谈对他的影响:

我有段时间遇到工作上的瓶颈,无意中接受了一位记者的采访,他的文章出来后,没想到引起了一些讨论。我之前很少用中文写作,当我开始写了几篇文章后,我发现主要是来自国内的中文读者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反馈。这反倒是我可以有机会了解当代年轻人真实想法的一个很有价值的途径。

跟你的对访也是一样,我之前并没有想到一些细节,自己身上的经历对现在的影响,跟你不断讨论,一些模糊的不确定的想法变得鲜活,一些之前觉得没什么好讲的,讨论起来发现很有意义。所以我很有兴趣将这种形式进行下去。

吴:所以我想到《把自己作为方法》,您通过自己的经历产生问题,产生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看得到问题,才可以有更好的角度去解决它。(以上为本人转述,并非原文引用)

看得到自己,才看得到他人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在其散文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中写:“什么是普遍性?创作时心里装着世界,就等于自己的作品被世界认可了吗?当然不是。如果能够关注和挖掘自己内在的体验与情感,从而达成某种普遍性,就再好不过了。”

最近朋友跟我聊到她是否不够自信时,我有点出其不意地问她:你觉得我自信吗?

我相信“自信”与否,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无知无觉,看不到自己 – 看得到自己,但常常担心自己令别人失望 – 看得到自己的需要 – 看得到自己的成长 – 建立自信 – 满足自己的需要(成为自己)。

天生就自信心爆棚的人我不知道有没有,其实我相当怀疑所谓这类人,眼里是没有他人也没有自己的;从不自信到自信这个过程,我也像是枝导演一样:关注和挖掘自己内在的体验与情感,希翼达成某种普遍性,给“你”做参考。

这一点,在郭凯的经济学札记《一沙一世界》序里,有令我动容,至今记忆犹新的表述:

我充分意识到,我所写的文章的结论未必是正确的。…… 社会问题如此复杂,“正确” 与否本就没有严格的标准,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很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我的一点愿望是,别人读完了我的文章会觉得:这个人的观点我未必同意,但是他的分析是有道理的,有意思的,我就没有从他这个角度想过这个问题。

见人如见己


我曾经写过好奇心重的人会怎样打破一个又一个次元壁。碰到一个半生不熟的点,跟 A 朋友问两句,A 像跟小白启蒙一样的浅浅表述,就变成自己的现有库,成为自己认知的一部分,下次碰到相关的点,携现有库跟 B 再继续聊聊,小新知又继续收好,之后有新的契机,或者变成“这个可以做嘛”的商业探讨,或者俨然最内行的圈外人士,可以跟圈里行家们平等对话。

人每天碰到的问题,可谓五花八门,想解决好每一小件,都需要付出大力气。

当骤然听到一个问题时,我头脑里的检索机制极其活跃地运作,谁曾经有过这个问题?他是如何解决?他当时的背景怎样?他的性格决定处理方法怎样?是否值得借鉴?

很重要的是,有没有好的样版在前?别人曾经的纠结再走顺、滞胀再平稳,这些都是千金不换的啊。没有谁将经验教训一一写给你看,恐怕,我们目所能及皆是光鲜的、漂亮的成功故事吧。

听别人成功故事 — 我有个朋友说:我研究过,有个老板在不同场合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每次说得都不同!他不是真的掏心掏肺地分享,是根据这一场来的人想听什么,他就说什么。如果关注一个正在上升期的人,看他一步步怎么走,做每个决策时的考量是什么,这样才是真正有用的。

见人如见己,当你怀着好奇心,看到别人怎么成功、怎么功败垂成、怎么冒险怎么退让,再结合对自己不断加深的了解,不难看出自己可以跟随的路径,尽可能不太勉强生物源性格前提下,可以到达怎样的高度。

如是,自己选择的路径,自己的取舍,将更加为自己全力以赴。

跟不同人聊


那位说自己有点内向不知怎么跟人聊天的朋友,跟我道别时说:我发现跟人面对面聊很重要,而且要跟不同人聊。这样的收获,可能比我自己默默看书要大得多。所以我要继续跟不同人聊。

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角度和知识储备,解题思路更是千差万别。“面对面”聊,的确,我跟朋友说面对面很重要:你看,我知道你在哪个问题上会停顿,会回避。而且,你关于自己的内省,如果不是我们缓缓聊到这儿来,你肯定不会有这么清晰的梳理。

面对面的信息密度,远非书本、文字、语音,可以比。

朋友比较不同输入方法对她的价值,这个方面恐怕倒是因人而异。

《认知天性》里说,我们实际上可以测出7种类型的智能:

  1. 分析智能(Analytical Intelligence),就是我们通过智商 (IQ) 测试和大多数的测验所衡量的那种智能。
  2. 模式智能(Pattern Intelligence),能够发现事物中的模式和创造模式的能力。

  3. 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

  4. 运动智能(Physical Intelligence)

  5. 实践智能(Practical Intelligence)

  6. 内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7. 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跟不同的人聊,看上去是调动的是人际智能,但具体自己会如何将输入转化为输出(如何使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搭建自己的思维架构),可能需更加关注在自己强于:分析?模式?内省?抑或实践?

当然,跟不同人面对面聊,增加信息密度,这个输入渠道很不错。

不管我在回看自己,找自己的模式;还是在拿到难题时,搜索自己的大脑寻找可借鉴对象,以己及人,视人如己,都是以“看得见自己”为前提,将自己作为方法,也不停歇提炼和寻找自己的方法论。

因为这个:“人最重要的不是被认可,影响别人,令人印象深刻;而是被了解”,正在践行中。(To be known rather than to be validated. To express rather than impress).

关系 | 人与自己的关系

关系 | 为自己织网,为自己兜底

关系 | 暨公共生活空间(“附近”)

关系 | 8Q 与生命力

从爱酱买本子看相处模式 | 暨关系里的“元认知”

关系|在时间河里邂逅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