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好吵架,跟好好吃饭一样重要 (下)

 日进志 2023-08-18 发布于广东

这是日进志第 228 篇原创文章




邀特别的你同行,记得关注我们哦
美好该打的仗,我已替你打过。

好好吵架,跟好好吃饭一样重要。为什么要这么说?我们延续上周的话题。

为什么要好好吵架?

“看见”和表达自己的需求。碰到冲突就第一时间绕开,其实是很难抽丝剥茧地看到自己究竟在意的是什么,倒底是什么惹自己不愉快了。相反,如果表达出来自己的不满,才得以有机会看到不满背后真正的需求。

“你根本就不懂我在说什么!”越来越气有没有?但是不懂,自己就想办法讲清楚,避免误解少生闲气,可不是为了对方才这么做,是为了自己。

争取自己的利益,争取自己可以的做主空间,这是好好吵架的第二个原因。一个凡事可 A 可 B 都无所谓的人,常常会被“代表”,碰到跟集体、跟他人的利益冲突时,更加有可能被牺牲被优化掉。

“我以为你无所谓的…”,尽量不要让自己有机会听到这一句。一个铿锵有立场的人,乍一看是令人感觉有刺略保持距离,但另一方面,他的需求不会被轻视甚至恶意无视。

跳出自己不喜欢的循环相处模式。常常被开某一类很讨厌的玩笑,常常被某一些问题问到张口结舌,常常在本该出彩的重要场合变哑巴…

这种“常常”就是自己一再面对的不喜但又无限循环的相处模式。

循环是个圆,甚至是个不断掉头向下的圆。如何剪掉这个循环?在恰当时机充分吵一次恰当的架。

吵架是为了让自己珍惜的关系(或对自己重要的关系)得到良性发展,解开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结,走向更加健康和良性互动。

不需要吵的架

上次我也讲到,恐怕绝大部分的架是不需要吵的:

  • 暴力沟通、情绪宣泄情况下,吵架完全无益,回避就好。

  • 无关紧要的关系,发生冲突时非要争理争赢?倒没必要,不吵挺好。

  • 是重要的关系,是需要吵的架,还没有想好怎么应对。这种情况先放下,不急吵。

上篇文章发出后,我朋友也主要在讨论第 1 种情形:吵架当然是有情绪在,如果双方完全理性,那叫什么吵架?对方咬住不放,自己往后退,岂不是助长了对方气焰,下次 TA 会得寸进尺,以为老虎不发威就是 Hello Kitty!

其实我也常常碰到这种情况,说不出话来(是主动不吵还是吵不出来?可能都有),眼瞪瞪地呆呆听着。

这种情况以后怎么骂得比对方更狠、情绪气焰比对方升得更高… 可能以后我也可以学学再分享?

以上三种情形如果按比例来讲,可以粗粗看作 60% : 30% :10%。第 3 类:时机未成熟的架,从时机未成熟到成熟之间,应该做些什么?

好好吵架,有效沟通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经介绍过科里 · 帕特森《关键对话》一书中的一个案例,如果员工偶尔迟到,那需要提醒他纠正的是行为本身;如果员工经常迟到,可能是他的行为模式需要调整和改善;如果屡教不改,各种建议都无效,那说明员工与领导(或与公司)的关系出了问题。

在沟通中,前两种都可以说是“无心之失”,比较好解决,后一种“关系”问题,是最难的。改善了关系(如果是比较重要、需要改善的关系),问题才会得以解决。

在两者关系中,如果静静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冲突对话?种类恐怕不大多,但它会反复不停地循环出现。

在关系中,常见问题与解答(FAQ)

从爱酱买本子看相处模式 | 暨关系里的“元认知”中,对方咄咄逼人的问题显然是有代表性的:“你有多少本子了?你买了用得着么?平时都没看你写几个字!”

“他凭什么管!我要买十个本子!”这种应激,其实是种“以暴(力沟通)制暴(力沟通)”,无法加深双方之间的了解,两人的关系也不会经由冲突而得到缓解与改善。

在这类情境里,彻底了解对方的质疑初衷:的确是因为自己很容易重复冲动性购物?家里缺乏整理(“你又不整理家务成天往回买”)?还是纯粹很不喜欢你花钱买不实用的东西?或是,不喜欢你买他不喜欢的东西?

如果是第一点,自己可以反省节制,真正喜欢的不得了的再买,这也是一种减少缴智商税的方法;如果是中间这种情况:拜托,家务不是我一个人的事,如果你有不满,我们以后可以一起来改善;如果是后两种情况:嘿,我有买自己喜欢东西的权利哦,正如你也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喜好不相同没关系啊;因为这在我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我会有节制,但是不要限制和非要改变我哦!

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如果能得以解开,可以是通过慢慢了解、不急燥时的沟通,或具体“问”,来了解。细致地解决好这一个问题,这一类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

像旁观者那样,观察你所处具体情境

在工作中,我有段时间也很苦恼,常被领导 diss 到抬不起头。后来我反复琢磨 TA 质疑的点在哪里,也分析自己的工作表现和对内对外沟通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若干同类问题分析后,终于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了:对项目管理的精细精准化需求,对创意策划的开放性需求,在某段时间自己是无法兼顾的。所以看上去灵气十足的策划,在落地上不够严谨,也无法聚焦推动其它配合部门,使成效出得来。

在之后的沟通时,我坦诚自己无法同一时间顾及,希望能得到进一步“轻重缓急”的指导,将工作重心以周为单位进行重新安排。终于慢慢走出苦恼许久的困局。

《论语》里有个词述而不作,尽量做到全面的陈述事实,不夸大或缩小,不有意隐瞒情节也不阐释。

在自己碰到极难的对话场合时,我用人肉记忆机述而不作,记录这些“艰难对话”。虽然回看时很痛苦,但如同旁观者一样重返问题现场,始可以不回避地正视,不迟疑地一点再一点解决。

 不必挑事,等最适合的时机回应


想清楚后,也不必主动挑出来澄清。待时机成熟要沟通时,仍然需要有理、有利,而有节制。自己有自己的需求,其实对方也有。

嫌另一半花钱多,可能背后是对自己经济状况不够自信,或已成长环境养成节俭的习惯。双方不同的生活习惯各自保留,互不干涉就好;心理敏感受挫,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讲不出口的“点”,看到和包容,适时收敛关照,几乎要有条件反射的反应。

上篇文章后,我的朋友们这样说:凭什么(总)让我迁就 TA?我让一次,TA 下次就再进一步。我有理智讲道理,对方没理智不讲道理,吃亏的是我,不懂感激不知珍惜的是 TA!

其实这就像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样,你是为了赢得这一盘,还是为了让游戏继续?让游戏无限延续下去,就需要冷静看到自己和对方的需求,然后,用温度和时间,去化解和满足。

话题渐渐走向沟通与关系。马歇尔 · 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如同暗夜里的一盏灯,给盲目中用“看不的剑”肆意伤害彼此的人们,以温暖和光;刘澜老师有篇文章讲“我们要讨论,而不要辩论”,也是不错的角度,有机会再分享给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