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社会的秘密之五:知识结构(续)

 不穿鞋子的刀客 2023-08-18 发布于山东

黑格尔论中国人和中国历史文化,相信很多人读了不爽,我也不爽,首先看看他说了什么,然后对照一下我们自己,是不是这么回事。我最关心的还是他何以敢下此论断,他的底气在哪里?显然他从未到过中国,看样子也不曾直接接触过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仅仅依靠些许拐了好几个弯转译的文字材料,就下此判定,是不是太狂妄了点?当年在博士班课程上,当老师提到黑格尔这一段,我举手提问,黑格尔关于中国的知识建构,到底是怎么样的?老师说中国典籍当时他们也是了解一些的。

说到底,捕风捉影产生的第一印象,歪曲了认识对象的实质。当然即便给他更多信息,也许只是更加深了他的偏见,因为人总是会寻找对自己既定观点有利的信息,学习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英明神武,谁也免不了这种模式,不要迷信什么大师,大师也是有限的。

今日国际关系学界,如果你研究美国,但从未去过美国,甚至压根儿不认识一个美国人、不曾与美国人有过深入交流,或者干脆连英语都不懂,你的研究成果恐怕就要大打折扣,别人看看你的简历,会觉得可信度会较低,这是理所当然的。掌握研究对象更多第一手资料信息,与导出靠谱的结论之间,即便不能完全成正比,起码也是正相关。知识信息很少的情况下,即使做出看起来正确的结论,也多半属于人云亦云或误打误撞,是算命先生的套路了。

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在写《菊花与刀》时,没有去过日本,但她对日本战俘进行了大规模访谈,还阅读了大量日本历史资料,跟去过日本也差不多了,由于她的工作用力集中、信息接受全面,甚至要超过在日本居住多年的人,所以,能够写出至今仍属经典的人类学专著,是顺理成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