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57李鲍:大类招生如何制约师范生培养——支教所感

 高教课堂研讨 2023-08-19 发布于江苏

      在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A“村小”的支教活动中,笔者针对七名支教生的调查,发现N师范大学大类招生的教师教育体系,事实上制约了师范生的培养。下文从“学术与师范”“成绩与能力”“学科与教育”和“理想与现实”四个方面的割裂状况,呈现大类招生如何制约师范生培养。

学术与师范割裂:

教师教育的综合化稀释了专门性

      在我国,“师范学校”这一专门为培养教师而产生的学校最早出现于清末各公学的“师范院”中。而师范学校的广泛建立则集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学苏联”和“扫文盲”的大背景下,建立起中等师范、专科师范和本科师范三级师范培养体系。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师范教育产生了“三级”师院向“一级”师院转变的趋势,而师范大学也普遍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目前来看,师范教育主要由各曾经的师范大学牵头,同时也有其他大学参与。即使在师范大学内部,师范专业的比例也越来越低,师范生培养也经常采取“大类招生”来拓展培养口径,从而降低了师范教育的专门性。

成绩与能力割裂:

进入师范班主要看成绩而非能力

      在N师范大学,除少部分进行宽口径培养的师范专业,比如“小学教育”和“教育学”之外,其他各学科类师范专业则需要在大二学年下学期参与分流才能进入,在此之前则基本采取大类招生的模式。

      举例来说,A在高考后被N师大的地理科学大类录取,其方向包括旅游管理等六个方向。在大一和大二两个学年期间,需要接受统一的大类基础课学习。而如果一个尚处于大类等待分流的学生想要选择师范方向,其需要在成绩在保持优势以确保自身的选择权。

      但是,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其在该学科的学科能力的相关性并不高,却要以学科成绩作为师范分流的基础,“学两年关系不大的东西,最后就为了去学别的”,这种心态成为在分流时准师范生们内心的真实写照。

学科与教育割裂:

分流主要看学科而非教育学成绩

      在N师范大学,各学科类师范专业需要选修带有本校特色的“教师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三门课。

      在笔者暑期支教期间,与一同支教的其他师范生深入交流,她们往往感慨于笔者所在“教育学(师范)”专业培养体系相较于其他专业要科学许多,还会发现各自的专业跨度极大,比如汉语言文学与生命科学的两位同学,选修了同一位老师的“教育学”通识课,接受一模一样的课程内容。

      在N师范大学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下,“教师教育课程”变成了一个模块化、普适化的课程,课程内容难以适应不同专业师范生的培养需要。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教师教育课程”需要经受全校统一的考试,这种教育评价方式极大地限制了各教师的课程设计。同时,在客观上,各教育学教师也缺乏相关学科的学科知识。因此,这样的设计很容易将教育学异化为一门应付分流考试的学科,无法将教育理论运用于教育现实。

理想与现实割裂:

大三进入师范班对实践接触太少

      基于大二下学期分流的存在,分流的考核内容一般以学科成绩为主要参考,导致分入师范班的学生要么以高学科成绩优先选择进入师范班,这主要体现在人文社科专业;要么以相对高分进入师范班,因为各理科学院最高分往往进入“基地班”。总之,分流进入师范班的学生学科成绩在各学院内都较高,却不一定拥有相关的教育理想。

      真正的教育理想需要建立在熟知教育实践之上,但因为进入师范班后才能进行见习和实习等教育实践,他们对教育的感知只能停留在前辈的“言传”中。所以,这些学生主要基于“想象”而进入师范专业,由于缺乏对教学情境的感知,这样的选择无疑是盲目的。

      在大三阶段成功分流进入“师范班”后,学术需要接受一般为4学分的课程设计、2学分的教师基本能力和5-8学分的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但由于为时过晚,学生们对于现实的接触受到很大的限制,缺乏全面性和深入度,也没有退出的时间条件,都会影响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