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浮泉 | 走近走远又归来

 我思故我在hyp 2023-08-19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在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中,凝聚了人民智慧结晶的工程建设数不胜数,其中许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尘封消逝。但是大运河,沟通南北,蜿蜒千里,历经千年风雨之后愈加风采卓然。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条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再度收获了全球关注。而这一条千里长河的起源究竟在哪里?北京的白浮泉——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水“源”点,成为了重要的地理标志。
正如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的评价:“与历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

图片

大运河通州段
图片
历史名泉润泽京城
白浮泉,又名龙山泉,位于昌平城关东南、白浮村以北的龙山北麓。龙山,又名龙泉山、白浮山,高程约80余米,相对高度约28米,与西部的略高一些的凤山遥遥相望(相对高度约68米),同为南口冲洪积平原上的孤山。《北京泉志》中提到此地因有泉水出露,龙山“夏秋花果满山、绿树成荫”。1985年,龙山被昌平(县)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白浮泉遗址——九龙池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大运河——白浮泉遗址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白浮泉遗址——九龙池字碑

大运河始建于春秋,兴盛于隋朝,经过元代的修缮,今天又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在史书记载中,元代大都(今北京)对泉水的利用达到了鼎盛,为大国之都提供了丰沛的水源,也是通惠河(大运河最北端)实现漕运的重要条件。公元1292年在天文学家、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的主导下,官方对白浮泉、玉泉山泉等西北诸泉进行开发,修建了白浮瓮山河、瓮山泊(昆明湖前身)等,直抵大都城,一方面将运粮船道从通州延伸到积水潭,另外一方面也解决了建都后大都城里人口激增饮用水不足的问题,建成了饮水、灌溉、运输、漕运以及景观用水的河湖水道系统。
图片
昆明湖远眺玉泉山
到了清代,据《昌平州志》记载:“城东南五里曰龙泉山旧名白浮山。白浮泉即龙泉山水也。”另外州志所录“燕平八景”之“龙泉漱玉”景图,龙山山顶为都龙王庙,山麓右侧近水为龙泉寺,泉水自右侧山岩间流下,形成小水瀑,然后蜿蜒向左侧流出,可见白浮泉当时的流量颇为可观。作为历史名泉,白浮泉的资源、生态、景观乃至历史文化意义不可忽视。

图片
运河码头

图片
昔时宝泉何日复现
白浮泉作为大运河的源头,不仅是水利奇迹,在供水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元代可以很好地补充地表水“苦水”的不足。明、清两代,白浮泉不再作为北京城的水源,却仍然是昌平的一处重要水源和祈雨之地,承载了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意义,山脚雕刻精美的九个石质吐水龙头成为历史见证。

图片
 元代水利设计及元、明、清通州至都城漕运通道及水源点
(侯仁之,2013)

1949年之后,白浮泉仍可见泉水喷涌。1956年,当地修建渠道引龙山泉水灌溉周边水稻田等农地,流量还可达每天2万立方米,之后泉水日渐衰减。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首先,在白浮泉以北6公里处,1958年建成了十三陵水库,导致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更多地汇入水库,而不能入渗地下补给泉水,使得1959年8月水利部门勘测时白浮泉水流量仅为22立方米/日。
其次,北京市降水存在着严重的时空不均问题,在枯水年份或枯水季节,水资源供给形势趋于严峻,往往需要开采地下水满足用水需求,这也袭夺了泉水的补给量。
最为重要的原因是,随着首都建设规模逐渐扩张,人口和工农业生产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用水量急剧增加,对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的范围、强度、模式都不可同日而语。

图片
植物园樱桃沟“水源头”

1961年,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开采量为5.2亿立方米,近郊区农业机井数发展到1560眼。到了1978年,地下水开采量为25.59亿立方米,北京市约有机井4.25万眼。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降水遭遇连续偏枯年份,全市地下水开采量达到了峰值,为26亿~28亿立方米/年。1983年的白浮泉调查记录显示:“近些年来区域性水位下降,泉流量减小,泉水断流。”

图片

白浮泉吐水龙头及泉池

白浮泉断流后,人们对其关注程度并未减少。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逐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工作。白浮泉作为大运河源头,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2018年3月,北京市印发《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将围绕白浮泉遗址建设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随着遗址公园的建设,新一轮的文物考查、保护及整修工作开始,“龙泉漱玉”的景观也得以在50年后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不过遗憾的是,目前龙口中吐出的却并不是泉水,而是外接的其他水源。
图片
龙泉漱玉图
图片
开展地质调查助力泉水复涌
泉水对北京城的发展繁荣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供水饮用、补给漕运、亮化景观等方面。根据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2019年最新一轮泉水调查成果,北京泉水众多,且不乏名泉、大泉,全市域内共系统收录泉点1300处之多,不幸的是,其中500处泉已经干涸断流。其余出水在流的800余处泉水中,近200处每天流量不足1立方米,基本失去供水意义。

图片
北京市经历四次供水危机

图片
北京市历年地下水开采量

泉水保护与修复被提上日程,优先使用外调水资源、地下水集中水源地减采、置换自备井开采、河道补水等一系列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蓄措施,为北京地区地下水资源涵养以及泉水复涌创造了条件。

图片
供水井钻探施工 

在2014年南水北调水进京后,北京地区的水资源紧缺的形势得以缓解,地下水超采趋势被有效遏制,2015年以后北京市地下水位开始回升。加之近年来北京在雨季降水量丰沛,门头沟区陈家庄泉、昌平区连山石泉、秦城泉等多处泉水先后复涌,流量颇丰。

图片
昌平区地下水多年累计储存变化量曲线图

作为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标志,白浮泉的恢复是泉水保护与修复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无论是对水资源储备还是文化传承,或是对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长期泉水监测、保护与开发利用管理,强调以地下水位整体止跌回升水环境、水生态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白浮泉等历史名泉的恢复工作已经逐步推进。

图片
延庆区黄龙潭泉

根据地质勘查,龙山的岩性为蓟县系雾迷山组燧石条带白云岩,裂隙发育,透水性强,有较好的储水条件。大气降水及地表水在北部山区入渗形成岩溶水,而白浮泉的补给来源主要来自于这部分地下径流。

图片昌平区连山石泉于20世纪90年代断流、于2017年9月复涌

依据地形、地表分水岭及地质构造,初步划分出白浮泉泉域面积约为120平方千米。而为了实现泉水复涌,还需要通过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水化学分析等工作,进一步详勘泉域内陆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周边河道入渗能力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水力联系等,可将富余的地表水或南水北调水回补地下,提升地下水位,为白浮泉水恢复提供技术支持。这不仅有利于增加地下水战略储备,改善水生态环境,也是落实北京市提出的“利用生态方法解决生态问题”科学理念的积极尝试。

图片
永定河生态补水

“凭虚喷薄泻飞泉,矫矫翔龙出九渊。”明代崔学履为燕平八景之白浮泉的“龙泉漱玉”留下了诗咏,相信运用科学方法和有效手段,白浮泉的复涌将指日可待。

图片


责编|卞跃跃
排版|温宜妮
审核|刘   丹

地球杂志
自然资源文化与地球科学传播融媒体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