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知觉 嘉慶甲子,自珍從嚴江宋先生讀書。先生問焉曰:伊尹曰:先知知後知,先覺覺後覺。知與覺何所辯也?自珍對曰:知,就事而言也;覺,就心而言也。知,有形者也;覺,無形者也。知者,人事也;覺,兼天事言矣。知者,聖人可與凡民共之;覺,則先聖必俟後聖矣。堯治曆明時,萬世知曆法;后稷播五穀,萬世知農;此先知之義。古無曆法,堯何以忽然知之?古無農,后稷何以忽然知之?此先覺之義。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此先知之義。「夫子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聞。」此先覺之義。孔子學文、武之道,學周禮,文、武、周公為先知,孔子為後知,此可知者也。孔子不恃杞而知夏,不恃宋而知殷,不乞靈文獻而心通禹、湯,此不可知者也。夫可知者,聖人之知也;不可知者,聖人之覺也。 【小结】龚自珍在嘉庆九年读书于浙江严江,师从宋先生。宋先生问伊尹之言,龚自珍解释了“知”与“觉”的区别,认为“知”是对具体事物的了解,而“觉”则是内心的感悟。两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圣人可与凡民共知,而觉则需等待后圣。他引用了尧治历法、后稷播五谷的例子来说明先知之义,而古无历法、古无农业的问题则展示了先觉之义。龚自珍进一步指出,孔子学习文、武、周公的先知之道,但也有“不恃杞而知夏,不恃宋而知殷,不乞靈文獻而心通禹、湯”不可知的先觉之义。 【注释】 辩:辩论、争论 嘉慶甲子:嘉庆九年 自珍:作者龚自珍的自称 嚴江:地名,具体指浙江严江 宋先生:人物,指宋先生 伊尹:商初名臣,烹饪家,宰相,曾辅佐商汤伐夏桀,建立商朝。 先知:预先知道,指具有先见之明的人。 知後知:知,动词,让知道。後知,后来的知道,指跟随着先知的人。 先覺:预先察觉,指具有预见性的人。 覺後覺:同上“知後知” 就事而言:从具体的、实际的事情角度来说。 就心而言:从内心的、抽象的角度来说。 有形者:有实体存在的事物,看得见摸得着的。 無形者:没有实体存在的事物,看不见摸不着的。 人事:人类社会的事情 天事:天道的事情 共之:共同拥有或使用。 俟:等待,引申为期待或期望。 治曆明時:治理历法使时世明达,表示一种治理成就。 播五穀:播种五谷,表示一种农业行为。 可得而聞:可以得到并听到,表示已知的事情。 不可得聞:不可以听到,表示未知的事情。 恃:依靠、信赖,表示缺乏独立性。 乞靈文獻:乞求灵于文献,表示缺乏自信和独立思考。 心通禹、湯:内心通达禹、汤,表示具有高尚的道德和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