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在没有空调的夏天,阿拉这样“乘风凉”

 金苹果6 2023-08-19 发布于北京

长夏将尽,申城渐褪暑意。今年上海的夏天显得格外漫长,“三伏天”已待机三十多天,高温日也已近二十个。遥想当年,在没有空调的年代,阿拉上海人都是如何消暑避热的呢?来看看市档案局(馆)的介绍,一起回溯关于“乘风凉”的往事


图片

那些年,上海人在夏天的头等大事莫过于消暑解热,找个地方乘风凉。当时大家住房往往拥挤,屋中闷热如蒸笼般,再加上空调还未普及,光靠蒲扇、电扇又有些力不从心。

每到酷暑难耐之夜,弄堂、人行道上乘风凉的人便越聚越多。当时躺椅几乎成了家家户户的必备用品,当然还有竹榻、门板、小板凳和帆布床。弄堂里的“自来风”和高楼下的“穿堂风”,吹散人们一天的疲累。和邻居谈笑间也忘了恼人的炎热。

乘风凉是许多上海人曾经历过的生活,也留下了一段段让人回味无穷的记忆。

视频改编自画家罗希贤作品《弄堂里厢乘风凉》

视频时长:22秒

图片
井水,往地上一浇
一股热气蹭地窜上来
 

上海话中没有“乘凉”“纳凉”一说,而用“乘风凉”来指代夏夜消暑纳凉的休闲活动。在老上海人常见的居住环境中,可以借助的树荫有限,居民家里有电风扇的也不多,更别说空调了,所以通常纳凉都在户外,在弄堂口、在马路边,只为了借乘一些“自来风”“穿堂风”,所以是“乘风凉”。

解放前的上海,每到酷暑难耐之夜,居民们往往走出屋外,乘风而凉,当初人们大多在自家的阳台、花园和弄堂内乘风凉。

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行道上出现了乘风凉的人群,吃饭的、打牌的、讲故事的,林林总总构成了一道夏日夜晚的风景线。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夏季的夜晚,弄堂、人行道上乘风凉的人越聚越多,当时躺椅几乎成了家家户户乘风凉的必备用品,当然还有竹榻、门板、小板凳和帆布床。乘风凉时最开心的莫过于放暑假的小朋友们,不少人还记得小时候唱的童谣:“冬瓜皮,西瓜皮,啥人勿唱老面皮。”

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每到赤日炎炎的夏日,上海的弄堂里、高楼下、人行道上、苏州河边、黄浦江畔,还到处都有纳凉消暑的人群。 


黄昏,太阳虽然已经下去了,但是地上依然滚烫。很多人家从井里吊上井水,往水泥地上一浇,一股热气蹭地窜上来。等到水干了,地上也凉了。 等到此时,人们便纷纷搬出凳子、椅子、竹榻、席子、帆布床,甚至木板等坐具或卧具,占据了弄堂口、人行道等“风水宝地”。

图片乘风凉的各种椅凳(罗志华 作)

当时,躺椅几乎成了家家户户乘风凉的必备用品。那时候的躺椅很多都是自己动手做的,可谓各色各样。有时候找不到木头,就用竹子、竹片,中间用从自行车轮胎上剪下来的橡胶片垫着,再用螺丝一个个拧上去。

乘风凉之前,先用冷水把躺椅浇一浇,擦擦干。到太阳落山,往上面睡下去,舒服得不得了。

图片
洗好澡,吃好饭
一人一把蒲扇,就开始了 
洗完澡吃晚饭,接着乘风凉,这几乎是当年上海人夏日里的固定作息。

在居住条件非常有限的年代,乘风凉前的洗澡,就是简单的冲洗。许多男同胞甚至就在弄堂里拿着水管、或端着脸盆用凉水往身上冲一冲。

洗好澡的小朋友,身上都会被家长扑上白白的痱子粉或涂上香香的花露水,这种只属于夏天的味道,散发在乘风凉的人群中。

然后开始吃晚饭。有些家庭会在院子中、弄堂里、人行道上搭台吃饭,晚风中大快朵颐,也算惬意。

大人把桌椅放好,家里烧好的菜,全部搬上台子。冬瓜、毛豆、红烧肉,人家统统都看得到,真的是没有一点点隐私。有时候自己有点好吃的,还会夹给隔壁邻居小孩一块解解馋。

饭吃好,一人一把蒲扇,就在门口乘风凉了。 

图片一老一少乘风凉(图源:上观新闻  贺佳颖、张海峰)

那时候乘风凉的扇子大多数是蒲扇,由蒲葵的叶和柄制作而成,面大而轻,是上海人乘风凉时的标配。家庭主妇们还会用布条包边,延长其使用寿命。

图片
过去没有冰箱,但是有井水。西瓜叭嗒扔进去,两三个小时以后,乘风凉的时候,就捞出来吃。比现在冰箱里开出来的还要好吃,还要味道灵。


图片
四大著名“风口”
乘风凉也要抢C位

上海曾有四大著名“风口”——南京路上的国际饭店、中百一店、外滩边上的上海大厦,还有长乐路上的老锦江一带

过去的三伏天,若在别处,那叫等风凉,到了这四大“风口”,才是真正的乘风凉。因为大楼附近“穿堂风”特别明显,所以大楼下面,可以说是乘风凉的最佳位置。

图片1950年代的人民公园与南京路。图中方框为上海的两大“风口”:国际饭店(左侧)和市百一店(上海市档案馆藏)

20世纪70年代前,24层的国际饭店曾是上海最高建筑,饭店楼下的黄河路便是当时乘风凉的热门之地。

徐女士就住在国际饭店“贴隔壁”的黄河路上,她证实,“风口”的确存在过。那是她“小时候的事情”了,“吃过晚饭,附近几条弄堂的人都搬把躺椅出来乘风凉,吹着凉风就这么睡着了,很惬意。” 

图片老城厢的夏日夜晚(摄影:雍和)

隔街相邻的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也是人们纳凉消暑的好去处,曾居住在附近的人,清晰地记得当时店门口和店边上的六合路,到处都是乘风凉的人群。

中百一店前面有几级台阶,人们就坐在台阶上乘风凉。那时候中百一店有空调,冷气出来刚好可以蹭一点,吹着很舒服。

图片1990年代人头攒动的外滩(上海市档案馆藏)

除了高楼大厦,外滩的防汛墙边也是人头攒动,那里大多是成双作对的年轻恋人。

情人墙上是没有空位置的。特别是大热天,你好碰到我的手,我好碰到你的手。一对一对,你不打扰我,我不打扰你。


图片
打打牌聊聊家常
围在一起看看电视 

过去上海人的乘风凉,像一个大派对,有道具、有场地、有食物,还有各种活动,人们乐在其中。

人们除了聊天,还喜欢四处打量,管管别人的闲事。特别是有不熟悉的生面孔走过来,更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

图片

有人回忆说,年轻时推着自行车到丈母娘家里去,碰到天热,真是难为情。进去就等于像走T台,旁边人像评委,大家看着,评头论足。

20世纪70年代,上海各大工矿企业注重防暑降温工作,工厂里会给在高温下作业的职工提供酸梅汤和盐汽水。大人都不舍得喝,省下来晚上带回家,给小孩喝,第二天空瓶再带回单位去。 
 

乘风凉时玩得最多、参与度最高的活动非打牌和下棋莫属,输家会得到小小的惩罚,最多的就是刮鼻子。 

20世纪70年代,电视机还是上海人家稀罕的家用电器。盛夏之夜,一台电视机旁会围坐着许多看电视的人。电视虽是黑白的,但也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声音要调到最响才行 。 

图片图片
还记得电影《夺冠》吗?冬冬家的黑白电视机,在当时是稀罕物,整个弄堂的人聚在一起看电视(图片来自电影截图)

图片图片所有人都指望着冬冬扶好天线,才能继续观看排球比赛。电影里弄堂生活的画面让很多老上海人倍感亲切(图片来自电影截图)
图片
石库门里有玄机
“本身就是个空调系统

据介绍,石库门的墙壁特别厚,薄的37厘米,厚的50厘米,用的是空心砖,热空气通过时有足够的冷却空间,再加上层高一般可达3.5米,室内更觉凉快。而现代建筑,墙壁通常用钢筋混凝土浇灌,导热性很强,外墙被阳光一晒,房间里头的温度马上就高上去,而且层高普遍控制在2.8到3.0米之间,也不利于散热。

图片石库门乘风凉、嘎山胡(摄影:杨建正)

在石库门的“空调系统”中,最核心的部位是露天的天井。

天井中的空气经阳光加热后上升,在其下方形成真空区域,从屋内吹出的冷空气补充其中,就形成一个对流的循环系统。所以,太阳晒得越厉害,天井里反而越凉快。

可现代建筑中极少有类似的空间设置,只能用空调营造人工的清凉环境。结果,屋里舒服,屋子外面成了一只大蒸笼。

图片天井里、老虎天窗外晾晒衣服(摄影:杨建正)
图片

随着人们住房环境的改善,以及电扇、电视机、电冰箱,特别是空调进入千家万户,马路上、弄堂里,乘风凉的人群开始减少,但往昔和街坊邻居们一起谈天说笑乘风凉的记忆就像夏天里吹拂的风,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清新与惬意,也蕴含着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的浓浓温情。

资料:市档案局(馆)“档案春秋”、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故事”(作者:张云骅、陈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