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直接原因:撞上冰山了。 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1985年,人们在纽芬兰附近海域发现了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残骸。沉船地点大约在41°43'55.66"N 49°56'45.02"W附近。 1912年4月14日,星期天晚上,一个风平浪静的夜晚,甚至一点风都没有。如果有的话,船员会发现波浪拍打在冰山上的点点鳞光。泰坦尼克号以22.3节(约45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在这片漆黑冰冷的洋面上极速航行(最大航速23节)。泰坦尼克号因为船体太大而且船舵太小前进速度又太快而无法及时停止前进和转向而撞上冰山。 二、南北极不同的冰山 图片:夕阳下的冰山 根据形状,冰山大致可分为五类,桌状冰山、穹顶冰山、塔状冰山、斜坡冰山和无定型冰山。在北极,塔状冰山最为常见,在南极则是桌状冰山更为常见。 由于北极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储冰量的明显差异,从南极冰盖和北极格陵兰冰盖龙洞到海洋的冰体大小差距很大。南极冰山基本上是南极冰盖的陆缘冰脱离冰盖、移入海域形成的,因此往往容易形成规模很大的桌状冰山,又由于南极气温低于北极气温,导致南极冰山不会像北极冰山一样在移动时因温度高融化而体积缩小。所以南极冰山多为巨大的桌状冰山而北极则多为相对较小的塔状冰山。 不同的温度、洋流、地理位置、冰盖以及冰架的性质构成了南北两极不同特色的冰山种类,他们各具特色,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体验,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和鬼斧神工。 “冰山诞生于地球的南、北两极海域,它们是极地冰盖断裂后,被送入大洋的冰川的'孩子’” 图片:格陵兰的冰山 上图:格陵兰岛上的雪山 当你亲眼见到冰山崩裂塌向海面,伴随着那一声声巨响,心中除了对大自然的谦卑和敬畏,同时你也会意识到,全球变暖真的在发生。 三、涉及南北极冰山的地理试题 大陆冰盖延伸入海形成冰架,冰架断裂漂浮海上形成冰山。南极海域冰山多为桌状,体积较大。北极海域冰山多呈塔状,体积较小。格陵兰岛沿海的冰山在向南漂移过程中往往形成极为壮观的北极冰山走廊。甲图示意南极洲主要冰架分布,乙图示意北美洲北冰洋沿岸及附近地区。据此完成1~3题。 1. 导致南北两极海域冰山形状和体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冰架体积和气温差异 B. 海水深度和盐度差异 C. 洋流性质和流向差异 D. 大气环流和降水差异 2. 桌状冰山一般环绕南极大陆边缘漂移数年,其漂移的方向是( ) A. 向东 B.向南 C. 向西 D.向北 3. 北极冰山走廊会出现在乙图中的( ) A. ①处 B.②处 C. ③处 D.④处 解析: 1.南极冰川储量更大,冰架体积更大;加之南极气温比北极更冷,导致南极冰山不会像北极冰山一样在移动时因温度高融化而体积缩小。南极冰山多为巨大的桌状冰山而北极则多为相对较小的塔状冰山,A正确; 相比而言,北极海域盐度较南极低,但盐度低更易结冰,无法解释为何南极冰山的体积更大,B错;两极附近的洋流主要为寒流,洋流性质差异不大,C错;南北极均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大气环流和降水差异不大,D错。故选A。 2.桌状冰山的漂移受盛行风的影响,南极大陆边缘处于极地东风带,极地附近多冰原和海洋,摩擦力小,极地东风多为偏东风(摩擦力小,加之地转偏向力强,气流的偏转角度更大),所以桌状冰山的偏移方向为向西,故选C。 3.注意材料信息“格陵兰岛沿海的冰山在向南漂移过程中往往形成极为壮现的北极冰山走廊”。③④离格陵兰岛较远,CD错;②处为格陵兰寒流,自北向南流,会携带北极冰山南下,形成北极冰山走廊,B正确;①处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自南向北流),不会携带冰山南下,A错。故选B。 【点睛】 在南、北两极,雪线接近或位于海平面,很多陆地被冰雪覆盖,形成冰盖。在自身重力等作用下,冰盖从陆地伸入海洋形成漂浮在海上的冰架。由于风暴、潮汐等因素,一些冰架发生断裂、脱落,进入海洋,形成了冰山。而南北极冰架体积和气温存在差异,导致冰山的形状和体积有所不同。 卫星图像显示,格陵兰岛西南部德尔塔省一条季节性入海河流三角洲的面积在逐年增长,且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读图,完成1~2题。 4. 格陵兰岛的环境特征是( ) A. 森林葱郁水网密 B. 茫茫冰原人烟少 C. 草原辽阔稀树高 D. 黄沙漫漫风怒号 5. 对格陵兰岛环境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是( ) A. 地形 B.大气环流 C. 寒流 D.纬度 1.读“南极地区图”,写出图中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①中山站②长城站③大西洋④印度洋⑤太平洋⑥南美洲⑦非洲⑧马达加斯加岛⑨澳大利亚大陆 读“北极地区图”,写出图中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北美洲 B.欧洲 C.亚洲 D.太平洋 E.大西洋 F.格陵兰岛 G.白令海峡 “这张图片是在巴芬岛附近的海岸拍摄的,北极熊妈妈和它的幼儿正站在由积雪覆盖的巨大冰川上,而冰川正在慢慢浸入冰冻的大海中。这张照片展示了一种最微妙的关系。庞大的冰山代表着危机四伏的北极熊生存环境。” 结语:地理试题在一定程度上探究了南北极冰山的问题,但是这毕竟是抽象的、肤浅的、不完整的,真正要了解冰山还需要更多的科学探索和科学理论去解决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