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的模仿能力超乎想象,尤其是3岁左右,父母要多上心

 IF枕边育儿 2023-08-20 发布于山东
根据教育、心理专家们的研究证实,孩子天生拥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且从1岁半左右便开始进入“模仿敏感期”,到了3岁,则进入巅峰状态。而这也提醒了父母们在牢牢把握合理利用这个巅峰阶段,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外,也要注意自身言行
毕竟,就如教育家玛利娅·蒙台梭利总结:“孩子的行为具有极强创造性,一旦开始模仿,除了复刻模仿对象外,还有可能超越模仿对象!”
秋秋与丈夫非常苦恼3岁多女儿梦梦才去幼儿园不到1个月,就被老师投诉了几次。原因无他,每次自家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吵架时,总会十分顺嘴的说出“你这个C货”、“你给我去S”、“你太E心了”等不堪入耳的脏话,以致于其他小朋友纷纷向老师告状之余,也不喜欢跟她玩了。
而一想到年幼的女儿就已经出现脏话连篇的状况,夫妻俩都忍不住埋怨对方。平日里俩人吵架,因为都是火爆的脾气,气头上什么话都能骂出口。原本以为孩子还小不会受影响,所以吵架时不在意是否要避讳
“这孩子,真是好的不学专门学坏的”,老公有些恼火的感叹。秋秋则十分懊悔:“早知道就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这些了,谁知道她这么爱模仿呢!”不过,再如何懊悔,如今夫妻俩不仅尽量不当着女儿的面吵架,还听从老师的建议,克制自己说脏话重复告知孩子说脏话不好的习惯,一起帮助孩子改掉
其实,不少家长都因为孩子从日常耳濡目染模仿、学习不良习惯烦恼不已。网络上此类吐槽数不胜数,真是应了那句俗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而孩子之所以出现“复刻”父母的诸多不良习惯言行,主要还是因为极强的模仿能力
孩子不仅天生就有模仿能力,还会随着年龄而改变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已经通过大量的观察与研究证实,出生4小时后,宝宝们就已经表现出一定的模仿能力,如学着身边人噘嘴。而到了12天至30天,他们已经能模仿成人的面部表情。如在1分钟内,对着宝宝吐舌头,大概8次左右,他们也会往外伸舌头
到了1岁半左右自我意识觉醒逐渐增强,在3岁之前,孩子都会进行这些简易的模仿。但受到大脑发育未完全心理未完善等,虽然此时已经进入“模仿敏感期”,到还处于被动模仿的状态,只能模仿一些表面的动作说话
但到了3岁之后,以生物学家们的理论,此时孩子的大脑发育已经有80%以上趋于成人状态,而大脑各个结构的高速发展及逐渐成熟,中枢神经系统机能也变得十分强大。
同时,大脑肢体协调性越来越强,可以协同完成诸多复杂的事情举止。所以他们也更能接受新知识繁琐的行为,对模仿的热情达到巅峰。为了满足内心的好奇心求知欲望成就感等,他们更加细心观察身边人,也卖力模仿
如何帮助孩子安稳度过、好好利用“模仿敏感期”?

受到知识、经验、各项能力限制,孩子虽然爱模仿,不过没有父母的引导、教育,他们更多的是盲目模仿不懂得分辨好坏。相比于4至6岁左右品性效仿3岁“模仿敏感期”黄金期既是打下基础,也是决定着“调性”
就像那句“3岁看老”,提醒着父母们以科学、正确、合理方法教导,并做好成为重要模仿对象方方面面
首先,保护、增强孩子的模仿能力。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模仿是孩子最初了解世界学习知识重要方式。”而其他心理学家、教育家也一直提倡父母、教育者们保护并通过不断练习增强孩子的模仿能力
如先从简单表情、动作、词汇开始模仿,随着年龄增长大脑、身体发育,逐渐增加模仿内容复杂程度,在循序渐进中获得成长
其次,时刻反省,约束自己的言行。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父母对自身的要求、对家庭的态度、对自己言行的检点,是最基本也是最首要的教育方法。”
就如孔子所说“育人先育己,立德先立人”,父母在教养孩子过程里,应时刻反省自己言行举止是否有不当的地方,以免未能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是一个诚实善良、果敢坚毅、三观正确良好品行的人,那么自己就要做到最佳示范,做孩子最佳模仿对象。毕竟,耳濡目染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最后,引导孩子明辨对错,以防盲目模仿。

此前,因模仿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绑架烤羊”,将同伴绑起来用火烤,导致被火烤的孩子严重烧伤的新闻引发一片哗然。也因此,专家们纷纷呼吁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引导孩子懂得分辨是非、对错,不可盲目模仿
因为心智尚未成熟,孩子们在强烈的好奇心模仿欲望影响下,如果不知道哪些行为举止可以模仿哪些举动坚决不能学习,有正确是非观、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等,约束自己的行为,而非表面的动作模仿
枕边育儿寄语:

模仿无疑是孩子最初认识世界、积累知识、适应社会重要方法,也是父母教育孩子良好契机。若是能以身作则,让他拥有一个正能量、良好品行最优质模仿对象,不管是对孩子成长为优秀的人,还是给予更好的家教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