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朋友越来越少,说明已进入“高配生活”

 醒读哲学 2023-08-20 发布于安徽

画家王元鼎和木心曾是无话不谈的密友,两人经常在一起切磋画技。

有一回,因为在绘画创作上产生分歧,两人不欢而散。

第二天,王元鼎在小食店吃点心,碰巧木心推门而入,两人对视的刹那,竟然谁也没有打招呼。

至此以后,两人形同陌路,再无交集。

年轻时,我们信奉朋友多了路好走,热衷于混迹圈子,经营人脉。

到了一定年纪之后,发现朋友越来越少,而我们也无心去挽留。

这并非是人生的倒退,反而说明,人到中年的我们,已进入“高配生活”。


朋友越来越少,留下的越来越重要

苏轼年少成名,朋友众多,张璪便是其中之一。

他与苏轼曾在凤翔共事,知道苏轼绝非池中之物,便刻意与之亲近。

张璪离任返京时,念旧的苏轼还特意为他写了一篇《稼说》。

乌台诗案发生后,张璪以知谏院的身份参与案件审理。

作为好友,本应为苏轼奔走相救,但张璪只惦记自己的名利和前程,竟然推波助澜,欲置苏轼于死地。

有官员曾劝谏皇帝宽恕苏轼,张璪惶恐苏轼赦免,竟把那人骂个狗血淋头。

古人云:以势交者,势尽则疏;以利合者,利尽则散。

年轻时的朋友,大多循着利益而来,你越有价值,你们的关系越好。

一旦你失势,曾经鞍前马后的人,会不动声色的销声匿迹。

那时,依旧留在生命中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经得起时间的筛选。

苏轼入狱后,从未谋面的笔友黄庭坚,还是个人微言轻的小官。

但他不惜赔上前程,挺身而出,为苏轼申冤呐喊:苏子瞻忠君爱国,他是无辜的。

然而,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怎容得下颇有名望的苏轼出狱,阻挠变法。

最终,苏轼被贬黄州,而黄庭坚也受到了“罚金”的处分。

尽管如此,黄庭坚对苏轼依旧不离不弃,后来,更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总有人在世事沉浮中,与你走散。

但贾平凹说:和朋友走散,其实是一件好事。

走散的,或许三观不同,或许志向各异,或许境遇悬殊,或许本就没有多少真心。

所以,我们该庆幸这些人的走散,让余生的圈子更加纯粹,不需要刻意经营。


别把人生交给人脉,要把时间留给自己

初入社会时,我们总认为人脉越广,成功的道路越宽。

常常费尽心思地结识朋友,周旋于大大小小的应酬之中。

直到笑脸换来冷脸,时间打了水漂,才明白人脉,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认可你。

当你自身没有价值时,认识再多的人,也不过是通讯录里的一个号码,微信里的一个头像。

自媒体作家李小墨,曾在一家报社当记者。

那时,她是名副其实的社交达人,常常参加聚会,穿梭在达官显贵之中。

除了做新闻报道,写官样文章,她没公开发表一篇作品,但出书、当作家,一直是她的人生梦想。

她拿着写好的文章,去拜访业内大咖,得到的回答却是:“你不适合写作,还是安心做记者吧。”

她不甘心,又去求助出版社编辑,哪知对方更直接:“对不起,我们只关注成名的作者。”

四处碰壁后,她才明白,那些刻意经营得来的人脉,许多都是无效社交。

不仅得不到丝毫帮助,还浪费了大量时光。

后来,她开设了个人公众号,把一切业余时间都用来读书、写作。

许多个清冷的夜晚,一盏孤灯,一杯牛奶,伴着她敲击键盘,编织梦想。

半年后,一位图书编辑主动联系上她,询问她有没有出书的意愿。

她在《请停止无效社交》一书中写道:结识很厉害的人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成为很厉害的人。

当你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投资自己,提升自己,你就会成为自己的人脉。

而所谓的圈子、人脉,不过是看见了你的价值,期望实现共赢罢了。

所以,到了一定年纪,别再费尽心思围绕在大咖、高手身边。

减少低质量社交,主动从人群中走散,把时间用来精进自己,才是人到中年最明智的选择。


高级的人生,从享受独处开始

美学家蒋勋说:“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

年轻时害怕孤独,因为世界是未知的,自身是稚嫩的,所以期待外界的认可,更期待外界的帮助。

但中年以后,尽管世界依旧广袤,但内心日趋丰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要什么,又如何去获取。

因此,更喜欢独处的时光,能够与自我对话,而不是迷失在纷扰繁杂的尘世。

哲学家周国平,就喜欢享受独处。

与他而言,记者采访、电视亮相、大学讲座等,他总是能免则免。有时盛情难却答应了,结果多半也是后悔。

他最喜欢的日子,就是在家读书、写作,与妻子女儿一起品尝至真至纯的人间亲情。

与周国平一样,喜欢独处一隅的,还有作家许知远。

他曾作为嘉宾参加综艺《向往的生活》,这是一个具有浓烈烟火气的节目。

嘉宾们一起劳作,一起备饭,一起话家常,整个画面都是热情洋溢的。

但许知远却是另类的存在。

他一个人去海边闲逛,看天高水阔;一个人与村民聊天,知风土人情。

走累了,就拉把椅子坐在帐篷下读书。

热闹是其他人的,他的热闹在自己心中。

就是这样一位格格不入的人,却收获了嘉宾们的羡慕,他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令人向往。

《百年孤独》里说:“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独处的时候,安静自在,不用周旋于别人的情绪,也不必刻意判断他人的心思。自己陪同自己,回归一个真实的自己。”

人到了一定年纪,是往回收的。

三两知己慰风尘,一杯清茶敬浮生,在独处的路上,与自己为伴,不忧不惧,自在自得。



作家马尔克斯说:“人生终将是一场单人的旅行。”

前半程,我们向外寻找,去见识更大的世界,认识更多的人。

用世界的博大与厚重,填补自己的渺小与浅薄。

后半程,我们向内扎根,用前半程的营养来丰富自己,找寻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一路上,有朋友在侧是幸运。一个懂你、欣赏你的人,能增添生活的色彩。

若走到最后,与朋友渐渐失散,也别心慌。

这正说明你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认同自己。

人这一生,所有美好的意义,其实都是自己赋予自己的,与旁人无关。

不必执着于朋友多少,圈子大小,内心的安宁,胜过一切喧嚣。

点个在看,与幸运的你们共勉。

 / 醒读君说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