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念已故作家柳青老师——​浅谈名人友谊与境界 文/ 舒文静 主播/ 康继红

 昵称71955183 2023-08-20 发布于黑龙江
再不点蓝字关注,好声音就要飞走了哦
长风文艺



怀念已故作家柳青老师


——浅谈名人友谊与境界


舒文静



今天在微信上,拜读了已故著名作家柳青老师有关回归故里探亲一段往事的回忆。我觉得感人,也有更深的体会。

文中说他本人几十年来未曾回归故里去探望亲人。总觉得像有一种愧疚之情在心中长居……

当他这次回故里拜访小时候的玩伴时,才真正体会到正像唐诗人贺知章说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诗句具有切身体会。与邻里乡党聚谈,也感觉到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感受!我自己算读着也像身临其境似的。

这几年因哄孙子的缘故,远离故乡去南方来来回回总共加起来能待一年半时间。回到故乡就感觉像几十年没见故乡亲人和乡党似的,好像有说不完的家常话,倾不尽的人间情。

记得七十年代中期,社会还正处于文革后期的收尾工作当中,那时候的我对文学的追求,在大脑中还没存在某种意识!原因是文化课学的太少,肚子里自然也就装不了多少墨水,当作家一事只是偶尔思想上稍微有某种概念罢了。虽说自己平时阅读能力还不差,读的书也不少,但文中的情节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已从我的记忆中慢慢地消失。对于众多作家的名字也记不清楚。脑海中除了四大名著的作者外,现代作家只记得鲁迅,巴金,茅盾,艾青,冰心,藏克家,杜鹏程等!也有写(金光大道的浩然):对于柳青的了解就是看了他的著名大作《创业史》后,对他本人才有了初步认知。



在文革十年动乱时期,读书是最敏感的名词。读什么书,说什么话都需要谨慎行事。大小事都要和政治扯上关系!比如,阶级斗争,阶级敌人,突出政治,知识分子都称为臭老九等有关敏感名词,因此小说一般是不让人大鸣大放去看的。借来的书都是在晚上偷着看,并要赶在三五天读完。因此读得急囫囵吞枣,读后对文中情节好像没有任何深刻印象。我记忆中看了本破案小说《虹桥公墓》和《第二次握手》情感小说都是手抄本。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借读了柳青名著《创业史》。文中的主人公梁生宝进城买稻种那一段往事在我的记忆中极为深刻。梁生宝的形象深深印在我大脑深处至今难忘。原因是主人公梁生宝的形象、追求的理念:总觉得他与我父亲像是同一个形象如出一辙。因俩人一言一行极为相似。因此我才将这《创业史》的主人公名字深深地刻印在大脑之中。

回忆在初级社一段岁月里,正是新中国成立后面临最困难的非常时期,国家急需任用人才,尤其是农村正建立起的初级合作社。像文中主人公梁生宝,和我父亲一代人稍有点文化,就被上级列为培养农村干部的名单之中,村书记,村长,合作社社长和会计等等。那时把各村又分片管理就叫管区,管理人就叫区长。

解放后先由初级合作社最后转为高级农业社。农业社最后又改成生产大小队。大队的大队长,书记,小队的管理人叫生产队长。文中主人公梁生宝正是初级社时期提拔上来的农村干部典型人物。

后来听父亲讲他读了《创业史》后,对本文的主人公很崇拜,并全身心地去学习他!我才知道他们那一代人都是统一树立的群体形象——同一坚守党的信仰,都是一心为国为民请命,无私奉献之人。这也是他们这一代人做人的准则。

父亲回忆他当时的情况和梁生宝极相似是因他们都多少有点文化,再加上自己对事物的分析有悟性。他才被县上来蹲点的干部看准,被列为培养农村干部的行列,送往县党校参加学习。他从县党校一回来,就像创业史里的梁生宝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合作社中去为大众服务。



读了创业史后,我当时还怀疑柳青是不是写的是我父亲!后来从各种文史资料上查知,梁生宝真实身份是王家斌。买稻种那一段,其实就是作者柳青写的他自己的亲身经历。

资料上说得明白,他运用自己的稿费去买稻种的目的是为把主人公一心为公的形象写得更加逼真。让梁生宝这个主人公形象,情操,品德更加突出,更加高尚,更加感人,这才能受到大众崇敬,才会尽快入住读者心中。

他买稻种那一段经历,极像路遥老师为写《平凡的世界》去下煤矿体验是同样的心情。


读名作,识名人,自此在我心中才萌生了当作家的欲望……我也是农民,何一日才能让人刮目相看成为作家呢?梦想成真只是一种幻想罢了!但在我所知道的名作家的名单上,我添加了柳青作家的名字。才知道在众多作家的花名册里有个笔名为柳青,真名为刘蕴华的农民作家。知道其人又是极不简单的人物!我就是一名崇拜他,也爱读他的大作《创业史》的真实的读者。

读他的名著,从多方面搜集有关他的信息,但事与愿违信息不太多。过去没有现代网络信息这么方便。查文学内资料也很难。在少量的信息中得知,熟悉作者的人说他本人的形象实不敢恭维他是一名作家。认识他的读者自读了他的大作后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他的形象好像与作者不大沾边。见面猛然一看他就是个十足的大老粗。

中等个子,上身穿对襟老式袄褂子,下身穿大裆裤!上嘴唇留一小撮小胡子,猛看又点像小日本山田。眼睛虽不大却很有神,从骨子里好像就释放一种压倒众人的才气。但从他的装扮上去看的话,谁不认识在大街上碰上他,绝对把他认作大字不识一个,老实本分的老农民。

古人有言在先,“人是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不可貌相的他,竟然学曹雪芹写出红楼梦式的惊人名著《创业史》。每当与文友们在一起开会或者是聚会时,随便谈论起名作家的创作经历就想起早逝的路遥作家,我在夜静深思时,不由自主又会想起逝去的柳青老师。有关他当年辛苦创作《创业史》的一段往事回忆,一幕幕清晰再现眼前…………




九十年代未期,在一次走亲戚时,见到人家桌子上有一本八十年代的刊物,忘记了刊物名字叫《十月》还是《收获》在翻阅中发现一篇文章是写关于柳青回皇甫村写创业史的一段回忆。于是拿上如饥似渴地一口气读完,从中才对柳青的个人生活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文中说柳青在文革中因写作受到冲击,思想上相对也受到压抑而致病:妻子马葳因他的不幸遭遇在精神上也受到了影响……生活不能自理,柳青当时既要写作,又要照顾生病的妻子,大家可想而知他当时的境况是多么的不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细节上我的记忆有点模糊,但有些地方却记得很清楚,当时担任中国青年文学社编辑的王维玲老师,向他约稿《创业史》准备在杂志上连载;那时真记不清青年杂志社在北京还是上海。反正只知道柳青为了自己的承诺,和妻子马葳回到了他的家乡长安皇甫村加班加点去写作。他写一集,王老师来取一集,当时他咳嗽很严重,妻子不但照顾不了他,而他不时还要去照顾妻子。王维玲老师每次来取稿子时都给柳青捎点日用品或治咳嗽药。有时他来,稿子还正在修改,于是在等稿期间,王替他无微不至的照顾着马葳。他们俩个人一个是作者,一个是编辑。他写他编俩人在一来一往的编写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当时看到王维玲以为是女的,发现一个个“他”字出现文中,这才证明了他男士的身份。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没有现代式的网络交流工具,创作都是手写稿:一个人用心写,一个人用心编。在编辑的过程中,王老师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都要征得柳青的意见。没有网络通讯的岁月,一切都靠人亲身去践行。王维玲老师不辞辛苦,一直往返于出版社和西安柳青的故乡皇甫村之间。为了让柳青安心写作,他取稿子时全身心地去对柳青家庭生活上去关照,比如关照他妻子和他的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特别是对柳青事业上的全力支持和帮助很大。至此王维玲老师自身素养与做人风格给柳青老师留下至死难忘的记忆,也结下亲密无间的友谊。虽然说是同性人,为柳青老师编辑一部名著《创业史》后,二人从此成了知己知彼、无话不谈,心灵感应的知音。

友谊是什么!这就是真正的友谊,这也是人世间最高尚最无私的友情。


除过他们俩外,记忆中还有二十年代的巴金和冰心俩人至死不离不弃,亲密无间的真挚友谊。他们同样把真挚的情感默默无言地深埋于心中!在巴老躺在病床上,生命的日历被他翻到最后几页时,冰心去看望巴老,巴老几次要把埋伏在心中几十年来对冰心的挚爱道出来,都被冰心老人用手势挡了回去。最后我只记得他们相互用诗表示了各自的心意。

虽然已经不记得他们当时写的诗句是什么!却理解他们当时的心情和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巴老要比冰心老人小四岁,志同道合的文学追求,和情投意合的心灵感应将他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这就是人世间最真挚的友谊,也是最纯洁,最无私的人间真情,又是一个男女朋友之间交往的最高境界。他们不但在文学艺术领域里造诣很深,而且在走人生,谈生活,论友谊等做人做事方面也给我们后来者做了楷模。

自我拥有智能手机后,参加了几个有关文学方面的微信群!自己也建立了一个文学创作群。这两年来,认识的名人不少,也拜读了不少名人的佳作和名诗。从中了解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人生常规,到底是以什么为标准才正确?走进现实生活中,这与我想要的东西却是大相径庭。人性和心理上的扭曲,给我上了一次又一次生动的进修课,名人名言也不断地为我奉献着心灵鸡汤进补。我更喜欢读名人的每句经典之言:正如俄国的冈察洛夫说:友谊既不需要奴隶,也不允许有统治者,友谊最喜欢平等

是的,在生活中人与人交往,尤其是异性,最忌讳把握不住分寸把友谊当儿戏,或不尊重别人!对别人总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对他人的作品去评头论足,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是代表着儒家风范的一员,更不是学文只是为了升值自己身份,而不停的去广告,去推销自己,去贬低他人。

如英国诗人培根在论友谊中所提示的以下名言警句:"虚伪的友谊如你的影子,当你站在阳光下之时,他会紧紧的跟着你,但当你横越阴暗处时,他就会立刻离开你……友谊不但能使人生走出暴风骤雨的感情,而走向阳光明媚的晴空,而且能使人能摆脱黑暗与混乱的胡思乱想,而走入光明理性的思考”……对啊!

如果我们能读懂名人这几点论友谊二字的含义,学习名人对待友谊的正确态度,我坚信我们文化领域的生活圈子一定会呈现美好的前景。


作于2018年元月9日晚
定稿于2019年4月3日凌晨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 简 介
舒文静,笔名文思若静。高小文化,生于一九五三年,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人。自幼爱好文学,九十年代自学以创作诗歌为主,兼写散文、杂文漫谈,民间故事,小小说等。作品曾在国内外各大刊物、网上平台发表几百篇首,获过无数次奖。宝鸡市作协会员,市诗词协会会员,市楹联协会会员!眉县作协会员,楹联协会会员,老年协会会员,太白作协会员!海南研究会员!西安诗词协会会员。《秦川》杂志签约作家。自己的追求理念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主播 简 介


康继红河南巩义人,长风文艺平台主播,喜欢朗诵,愿意用声音传递生活的美好!





长按二维码
关注「长风文艺」


人無高下
詩分短長
聲音殿堂
文學家园
标题
长风文艺
主编:上京风珺
微信号:13009866003(长风)


点击在看
送你小花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