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斯托克代尔悖论:做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坚持做生活小事,度过困难时期

 王明鹏 2023-08-21 发布于山东

有人调侃说,“这个世界破破烂烂,但总有人缝缝补补”,其实每个人都会遭遇破破烂烂的心理世界,也总是在竭力缝缝补补,渡过难关。
这个缝补创伤做法,有点像老子说的“无为而治”,老百姓说法就是“人靠熬,井靠淘”。
当然,这个熬不是熬制鸡汤,需要一点理论认知来支撑,要有积极信念,还有现实认知,以及当下可操作技术。
曾经有段工作之初艰难时间,职场小白,没有技术,没有眼力,没有指导,也没有学习方式,就那么“混着”,好听些是“等待”,最后凭所谓“学历身份”熬过来,用很长时间看清楚一点自己。

回想这个期间是如何熬过来的?第一年轻气盛,保持希望,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第二接受当下环境艰难,甘愿忍受过苦日子,第三积极做点能力范围内的事,抓住机会学习技术参加考试换份工作。

这就是“先苦后甜”人生观,接受“人生困难重重”,先忍受过苦日子,又坚信未来光明,保持信心负重前行。

我把这个理念用“锅底理论”多次表达过,这是老人家说的一个比喻,当一个人处在大锅锅底时候,不管你怎么走,只要向前走,就一定是向上的。

接受现实艰难,同时坚信未来可期,这就是老百姓说法“人靠熬井靠淘”,也是乐观的悲观主义者思维。用哲学术语说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与此类似的是“斯托克代尔悖论”背后的故事。

斯托克代尔是越战时期被俘美国军人中军衔最高的,忍受8年战俘生活,受到25次严刑拷问,最后活下来回到国内。

回答如何度过艰难岁月,斯托克代尔说是坚信能见到妻子和孩子这个信念支撑着,在这个积极信念指引下,非常清醒认知到战俘生活很悲惨,回家之路会很漫长。

采访者问,那些很快死去的战俘有何不同,回答他们也有积极信念,但现实中又过于乐观,先是认为圣诞节能回家,再认为复活节、感恩节有可能,接着一轮又一轮乐观着,直到突然绝望崩溃。

结论是,乐观者很快绝望死去,悲观者忍受存活,这个现象被提炼到管理学理论中,称之为“斯托克代尔悖论”,类似我们古人说的居安思危意识。

乐观的悲观主义还是理念和认知层面,如何变成可操作技术,需要个人具体化,斯托克代尔发明了敲牢房墙壁传递信息和信念,约定每天固定时间平和敲击墙壁,这个具体做法证实很有效。

因此,当下遭遇艰难时候,坚信未来会好的,接受当下是苦的,坚持做力所能及小事情,吃喝拉撒睡,说点写点做点事儿,保持正常生活规律,就是万全之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