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硕出生八个月后出现肚子脓肿现象,慢慢发展成了肛痿,一岁两个月的时候发高烧身上长痘然后溃烂。2013年,小硕几乎一整年都在反复感染口腔溃疡,苦不堪言。三岁的他又一次复发坏疽性脓皮病,发高烧身上溃烂,孩子九死一生,终于捡回一条命。他童年几乎药不离口,从开始吃饭就开始吃药,中药西药没少喝。2016年高烧后发展成左侧大叶性肺炎,终于经过反复求医问药,孩子最终被确诊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慢性肉芽肿)。 2019年3月,他用姐姐的干细胞完成了移植。然而,术后身体反反复复出现各种并发症:先是因重症肺炎住进ICU,接着又出现皮肤排异,身体大面积掉皮屑,痛痒难忍,日常只能靠口服药缓解。眼前,他的皮肤排异发展为硬皮病,手指关节已经无法伸展,双脚破溃感染尤其严重,如果再度恶化,将考虑截肢。 ![]() 图1 男孩术后排异反应严重 源自网络 截至目前,孩子的这些“小毛病”已经花费了大概200万元了,家里一边借钱一边还钱,从小生病至今的十多年里,其病历材料已经可以铺满整个院子。后续,其抗排异抗感染治疗以及并发症治疗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费用缺口保守估计要50万元。 下面小编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让主人公“状况百出”的罪魁祸首究竟是个怎样的罕见病? 疾病概况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自2017年起也被命名为免疫出生错误(inborn errors of immunity,IEI),是一大类主要由单基因突变造成免疫细胞数量和(或)功能异常的疾病。2019年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关于PID的最新分类中报道了430种PID,其中包含许多单基因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大量包含自身免疫的IEIs病种,其发病率约1/5000。 自身免疫是PID临床表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潜在作用机制是免疫系统失衡导致对自身抗原失去耐受,环境、遗传、免疫等多种因素参与其中,但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详细见下表。 ![]() 图 2原发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相关发病机制 源自文献 临床表现 PID以反复和慢性感染、自身免疫、自身炎症、淋巴增殖、过敏和肿瘤倾向为其主要临床特征。 自身免疫是除感染之外第二常见临床表现,约1/4 的PID患者有一种或多种自身免疫或炎症表现,可累及多个系统和器官,如血细胞减少、脑部淋巴细胞浸润、眼部病变、间质性肺病、自身免疫/自身炎症性肠病、肝脾肿大、膜性肾病、 皮肤病变、关节炎等。其中,以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最为常见,可导致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AIHA)、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甚至全血细胞减少;肠道疾病及风湿性疾病也很多见。另外,内分泌腺受累也是PID自身免疫的重要表现,可累及甲状腺、甲状旁腺、胰岛细胞等。 31.6%的PID患者有超过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炎症的表现,发病时间贯穿患者整个生存期;极早发、严重难治、多种自身免疫共存、伴有感染及淋巴增殖表现的自身免疫现象等均是PID的重要预警症状。 诊断标准 主要为基因检测。 治疗 (1)针对临床表型的治疗 PID自身免疫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多见于血液系统、消化道系统和风湿性疾病;此外,还有皮肤、肺部、内分泌腺等器官亦常受累。对PID自身免疫血液系统疾病和风湿病的治疗与非免疫缺陷患者没有区别,PID相关肠道炎症的治疗可能存在困难,常见的治疗选择如图所示。目前,尚未共识用于自身免疫性肺部疾病的治疗,广泛的免疫抑制治疗通常用于各种自身免疫状态。 ![]() 图 3临床常见治疗手段 源自文献 (2)针对遗传和/或分子机制靶向治疗 近年来,以疾病发病机制为基础进行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法,被称为靶向治疗或精准治疗,已被用于PID治疗。靶向治疗能改变患者异常的免疫反应,消除患者严重的自身免疫现象,与传统的免疫抑制剂相比,靶向治疗能更好地控制疾病。例如应用阿巴西普和贝拉西普控制CTLA-4样疾病;应用JAK抑制剂成功控制STAT3和STAT1功能获得性突变的炎症过程;雷帕霉素对Treg缺陷患者,如 IPEX、ALPS或ALPS样疾病患者有效等。 (3)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某些PID的一种重要选择和根治方案,联合免疫缺陷患者治愈率高达90%。 (4)免疫球蛋白G替代治疗、酶替代治疗:约 75%的 PID 患者伴有抗体缺陷,反复感染是其主要临床表现,需要免疫球蛋白GIgG)替代治疗。 (5)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疾病的一种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 唐文静,安云飞,赵晓东.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治疗全面进入精准时代[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21,46(09):1058-1063. [2] 吴俊峰,赵晓东,安云飞.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机制与靶向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1,36(11):811-8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