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中华儿科杂志, 2018,56(9) : 648-650 作者:杨曦 赵晓东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 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儿童感染免疫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是一类主要由单基因突变导致免疫细胞或免疫分子缺陷,出现免疫功能降低、缺如或免疫调节功能失衡,临床表现为机体抗感染免疫功能减低、易患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炎症性疾病的一组疾病。PID属罕见病,疾病种类繁多但单个疾病发病率很低,其中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因而命名和分类需要不断更新,以利各国各地区采用统一标准进行研究和学术交流。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组织召开会议首次对PID进行了分类和定义。此后,每2~3年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IUIS)PID专家组会召开会议更新PID分类。最近一次于2017年2月在伦敦召开的专家会对PID进行了最新的分类和阐述,全文于2018年发表在J Clin Immunol[1]。随着高通量测序在临床的快速推广应用,大数据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进步,PID疾病检出率明显加快,近几年不断有新基因和新的疾病被发现和报道。在本次最新分类中,共纳入354种疾病,分为9大类:(1)联合免疫缺陷病;(2)伴有典型症状的免疫缺陷综合征;(3)抗体免疫缺陷病;(4)免疫失调性疾病;(5)吞噬细胞缺陷;(6)天然免疫缺陷;(7)自身炎症性疾病;(8)补体缺陷;(9)免疫出生缺陷的拟表型。该分类有助于临床医生对PID临床特征的理解和记忆。 354种PID疾病种类包括344种不同的基因缺陷,较2015年的分类新增80多种突变基因[2]。本次分类合并和调整了部分疾病的分类,尤其以免疫失调性疾病的调整最大。为了方便疾病的识别和记忆,大多数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只列出1次。本次分类确定9个基因的功能缺失和功能获得均可致病,包括:CFB、C3、CARD11、STAT1、STAT3、WAS、JAK1、IFIH1和ZAP70。随着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的飞速发展,关于PID的疾病诊断和认识面临两大挑战:(1)PID是一种单基因突变导致的罕见疾病,大多数疾病是由一个家系发病而被发现和报道的,而随着对疾病和基因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疾病的实际临床表现与已知的临床表现有较大差异。(2)即使是临床表型明确的疾病,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一旦医生发现患者有相应基因的突变,会先入为主地与该病相联系,这样会导致疾病的临床表现出现显著的多样化。所以,基因的外显性及环境等各个因素对基因外显率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故PID专家组在制定本次分类时参考了基因的外显性,并对每个疾病的临床特征进行严谨的论证和归纳。 PID专家组制定本分类的目的在于提高和促进临床医生对PID疾病的认识,帮助全球PID患者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最佳治疗,并支持PID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鉴于此原因,本次分类较前有两大改变:(1)此次PID疾病分类在IUIS的官网(http://www.)以标准格式化数据进行描述并持续更新,相关研究者可通过csv格式进行下载。(2)PID作为一个传统命名,在医生和患者中得到了公认,但是,这样的命名容易将疾病概念化,限制对以易感性为主等疾病的认识。所以,本次分类以'出生免疫缺陷'来对疾病进行描述和分类。为了进一步推进临床医生对PID疾病的认识和了解,本次分类甚至能在iTunes和Android应用程序商店通过寻找'PID表型诊断'或'PID分类'免费进行下载。现就其中的部分疾病进行概述和解读。 联合免疫缺陷病为一组主要表现为T细胞缺陷,同时伴有不同程度其他细胞(如B细胞、NK细胞)缺陷的异质性疾病。联合免疫缺陷病最为严重的类型为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本次分类列出49种不同基因突变所导致的疾病,包括了17种SCID及32种普通型联合免疫缺陷病,新增了5种疾病,分别为:由LAT基因缺陷导致的LAT缺陷、由BCL11B基因缺陷导致的BCL11B缺陷、由RelB基因缺陷导致的RelB缺陷、由MSN基因缺陷导致的Moesin缺陷、由TRFC基因缺陷导致的TFRC缺陷。其中,LAT缺陷为T-B+SCID,其余4种均为普通型联合免疫缺陷病。LAT缺陷患者的T细胞数量可正常,但其功能出现明显受损,临床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脾大、反复感染、自身免疫等现象[3]。部分SCID患儿可能因植入母体T细胞而拥有正常数量的T细胞,但该部分T细胞非但不能正常工作,并且可能会导致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或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当发生基因功能残存突变时,患儿除具有SCID基本感染特征外,还出现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红皮病、嗜酸粒细胞增高和自身免疫表现等,除外移植物抗宿主病后可考虑Omenn综合征[4]。 伴有典型症状的免疫缺陷综合征指一组具有免疫缺陷,同时伴有特征性临床表现的疾病。基因测序发展迅猛,很多新基因相关综合征被发现。本次分类中,共有67种疾病,新增了20种新突变基因,包括:ARPC1B、CDCA7、HELLS、POLE2、LIG1、GINS1、NSMCE3、ERCC6L2、TBX1、MYSM1、MOPD1、STN1、CTC1、KMT2D、KDM6A、SAMD9、SAMD9L、EXTL3、WRAP53和FAT4。本型疾病的临床特征较为突出,疾病识别相对容易,但由于种类众多,根据其疾病特征分为10大类:(1)先天性血小板减少性免疫缺陷;(2)除外联合免疫缺陷的DNA修复障碍性疾病;(3)胸腺缺陷伴先天性畸形;(4)免疫-骨发育不良性疾病;(5)高IgE综合征;(6)先天性角化不良伴骨髓衰竭和端粒功能失调;(7)维生素B12和叶酸代谢缺陷;(8)无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9)钙通道缺陷;(10)其他缺陷。本次分类特别指出具有典型症状的DiGeorge综合征和CHARGE综合征,即使在没有发现突变基因的情况下,也可以临床确诊。 目前有40种以抗体缺陷为主的PID。本次分类新增了7种疾病:由PTEN基因突变导致的LOF缺陷、由NFKB1基因缺陷导致的NFKB1缺陷、由IKZF1基因缺陷导致的IKAROS缺陷、由IRF2BP2基因缺陷导致的IRF2BP2缺陷、由ATP6AP1基因缺陷导致的ATP6AP1缺陷及突变基因未知的选择性IgA及IgM缺陷。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VID)是一种常见的抗体缺陷病,以血清免疫球蛋白降低、抗体反应缺陷和慢性持续的感染为特征。与其他PID不同,大部分的病例无明确的分子遗传学的诊断,且大多数CVID为散发病例,只有10%~20%的患儿有阳性家族史[5]。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CVID型疾病找到明确的基因突变,本次新增的5种突变基因明确的疾病都表现为CVID。这不仅帮助患者进行明确的疾病诊断,更为疾病的精准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 本次分类有40种疾病纳入其中,其中新增加了9种基因,分别为:FAAP24、RASGRP1、CD70、RLTPR、ZAP70 (功能缺失+功能获得)、AP3D1、BACH2、JAK1(功能获得)、PEPD。之前报道的因PLDN基因缺陷导致的Hermansky-Pudlak综合征因报道文章被撤回在本次分类中被移除。本次分类包括:(1)家族性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2)伴有色素减退的家族性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3)调节性T细胞功能异常相关性疾病;(4)伴或不伴淋巴细胞增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5)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6)合并结肠炎的免疫失调性疾病;(7)对EB病毒敏感的淋巴增殖性疾病。本次分类单独把X-连锁淋巴细胞异常增生症1型和2型、CD27缺陷、CTPS1缺陷、RASGRP1缺陷、CD70缺陷、RLTPR缺陷、ITK缺陷、MAGT1缺陷和PRKCD缺陷进行归类。既往认为淋巴增殖性的PID主要在男性患者中进行筛选。新分类中,除两型X-连锁淋巴细胞异常增生症及MAGT1缺陷多发生于男性外,其他病症的发病无性别差异,故新分类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女性淋巴增殖性疾病患者的认识,将其纳入相关PID的疾病筛选范围。随着对干扰素在炎症通路中作用的逐步了解,新分类把既往纳入本型的Ⅰ型干扰素病移除,将其在自身炎症性疾病中进行介绍。 吞噬细胞主要指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吞噬细胞缺陷分为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趋化黏附缺陷、呼吸爆发缺陷和非淋缺陷四大类。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最严重的分化缺陷,常伴严重感染,恶性转化,需积极治疗及密切随访,必要时需骨髓移植。白细胞黏附分子缺陷1型是最常见的趋化黏附缺陷,疾病严重度与蛋白表达程度相关,严重型预后差。慢性肉芽肿病是最常见的呼吸爆发缺陷,起病早,主要表现细菌、真菌感染和肉芽肿[6,7]。本次分类新加入了9个基因共39种疾病。新纳入的突变基因包括:WDR1、CFTR、SMARCD2、JAGN1、HYOU1、MKL1、DNAJC21、G6PD、CSF2RB。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已纳入严重先天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型。 天然免疫缺陷包括以下几大类:(1)呈孟德尔遗传的分枝杆菌病;(2)疣状表皮发育不良;(3)易于重型病毒感染的疾病;(4)单纯疱疹病毒脑炎;(5)易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疾病;(6)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7)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缺陷;(8)其他缺陷;共有52种疾病纳入,其中包括19种新突变基因,分别是:IFNAR2、IRF3、JAK1、IRAK1、TIRAP、IFIH1、HMOX、NBAS、RANBP2、CLCN7、SNX10、OSTM1、PLEKHM1、TCIRG1、TNFRSF11A、TNFSF11、NCSTN、PSEN、PSENEN。 自身炎症性疾病是一组由免疫系统某些炎症反应信号传导途径、调控因子相关基因突变引起的炎性疾病,导致发热(尤其是周期性发热)、皮疹、关节痛、关节炎、眼部病变等各部位炎症反应。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不同,自身炎症性疾病患者体内不能检测到特异性抗原、高滴度自身抗体或特异性T细胞克隆异常活化,而主要由机体固有免疫系统介导炎症反应。本型分为三大类:(1)Ⅰ型干扰素病;(2)炎症体相关缺陷;(3)非炎症体相关缺陷。既往分类中,Ⅰ型干扰素病是列在免疫失调性疾病中,随着对Ⅰ型干扰素作为重要炎性介质的认识的加深,本次把该病纳入此分类。Ⅰ型干扰素病的最大特征是干扰素表达增加。在临床特征上有着很多的共同点,如发生渐进性颅内钙化导致的脑萎缩等[8]。该病在欧美地区报道较多,在我国却鲜有病例报道,提示该病可能有不同的种族遗传背景,尚需要进一步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发现。本次分类共有37种疾病纳入,包括7种新基因:DDX58、POLA1、USP18、NLRP1、OTULIN、TNFAIP3、AP1S3。其中值得注意的是,NLRP3基因突变可导致不同的临床表型,可引起家族性寒冷型自身炎症性综合征(FCAS)、MW综合征、新生儿发病的多系统炎症性疾病(NOMID)和婴儿慢性神经皮肤关节综合征(CINCA)。该类型疾病相关的部分基因正常突变率较高,如MEFV基因在我国汉族人群中突变携带率可高达50%,故诊断该病需更加谨慎[9]。 补体缺陷是少见的PID,在补体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几乎每一种均有遗传缺陷。大多数补体遗传缺陷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于共显性表达,杂合补体缺陷状态不增加感染风险,故补体缺陷通常由无效突变引起纯合子蛋白表达缺失。由于大部分补体缺陷基因频率低,近亲结婚常见。引起补体缺陷的大部分突变很少见,很难估计发病率。本次分类共有30种疾病纳入,其中包括1种新突变基因:CD55。 主要包括一群由体细胞基因突变、自身抗体及细胞因子导致和经典PID表现类似的疾病。本次分类共有12种疾病纳入,新增3种,分别为:由STAT5b体细胞基因突变导致的嗜酸性细胞增多综合征、由STAT3体细胞基因突变导致的大颗粒淋巴细胞增多症、由自身抗体和细胞因子导致的胸腺瘤伴低丙种球蛋白血症(Good综合征)。 参考文献(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