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摸摸狮子头,吃喝不用愁

 昵称40044036 2023-08-21 发布于浙江
图片
文/ 张  震

《摸摸狮子头,吃喝不用愁》
  —— 谈石狮和狮文化

狮子原籍不在中国,但“狮文化”却在中国十分丰富,中国什么时候有狮子?大约在公元87年,是东汉汉章帝时期,狮子由安息国遣使赠送,史料记载狮子一头金毛,凶猛威武,安息国今在伊朗境内。

从狮子到石狮是怎样的一个演变过程?现在已说不清楚,大概是随着佛教而传入。中国最早的石狮(类似狮子的石兽),是东汉高颐墓前的石狮,建造于东汉建安十四年,即公元209年,高颐是东汉益州太守,墓地在四川雅安。

图片
东汉 石狮

石狮在东汉和两晋时期,并没有受到重视,仅仅作为一种石雕守护墓地,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雕塑的兴盛,石狮开始受到重视,出现了大量的石狮雕塑,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狮在造型上越来越像狮子。

南北朝时期,在中国的大地上散布着大量的石狮,尤其在山东嘉祥、南京、句容、丹阳等地更多,它们大多呈“行走状”,昂头扬颈,挺胸收腹、肌肉结实、体魄健硕,他们主要的作用是石相生,以增添皇陵的肃穆和威严。

从雕塑学的角度来讲,这些石狮,雕工精美、线条流畅、庄园华丽、气势恢宏。这些石狮用梁思成总结的话来说:是中国石狮的经典之作,是波斯石狮的子孙,由此,石狮在中国遂自渐成一派。

图片<
唐代 石狮

石狮到了唐代,逐渐进入巅峰时期,其造型在南北朝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俊美秀丽之气,唐朝的石狮大多是蹲坐式,外形呈三角形构图,石狮形象威武而生动,凶猛而不恶,加上华丽的底座,具有建筑美和重量感。唐代的石狮大多巨头披鬃,瞋目阔口,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唐代的石狮是中国石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在世界上被誉为“唐狮”。

宋代石狮的特点,是保留了唐狮的优点,在造型上更加写实,在体型上稍微小巧。宋代石狮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是开始走向生活化,开始普遍放置在宫殿、府第、祠庙、园林,开始立于大门两侧,古人云:石者实也,狮者思也,多有守住前人伟业之寓意。

图片
宋代 耀州窑青釉狮子灯盘

元代 石狮

到了元代,蒙古人进入中原,启用了大量的工匠修造宫殿,蒙古统治者不太讲究石狮的造型,几乎任由工匠自由创作,这下好石狮的造型开始千姿百态、光怪陆离,而且不同地区的工匠,生产不同形象的石狮,如果把这些石狮摆在一起,那简直是一次“怪狮汇”。

元代石狮的多样化,有优点也有缺点,缺点是破坏了原先相对统一的石狮造型,优点是极大的丰富了后世创作石狮的造型,所以,直到今天谁也无法统计到底有多少种石狮?

明清两代的石狮又相对进行了规范,仍以唐狮宋狮的造型为创作主体,不同的是构思更加精巧,刻画更加细腻,狮身的纹饰也更有美感。

图片
北京恭王府 石狮

石狮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它的最大寓意是祥瑞之兽,有避灾驱邪、除凶镇宅、彰显权贵的作用。石狮最初是单只,后来出现了一对,石狮的公母摆放,有严格的规定——左公右母,左公前爪玩耍绣球,右母前爪抚摸幼狮。

石狮在中国大约有1800年的历史,石狮主要摆放在室外,它和瓷器、字画不一样,它要站立在天地之间,经历风雨的考验。石狮的主要材质是汉白玉、大理石、花岗岩、青石、砂岩,材质的优劣,决定着石狮的寿命,所以不能以石狮被侵蚀、被风化的程度,来衡量石狮的年份,所以许多散落在民间、在旷野的石狮,根本无法准确判断它的诞生时间。

石狮中也有很多看上去并不像狮子的石狮,这主要原因是工匠有意为之,故意进行改编,将石狮进一步神话,总体来说,石狮并没有一个非常标准的形象,只要符合狮子的主要特点,都可以称为狮子。

图片
琉球狮子

石狮不仅在中国到处存在,在亚洲各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有,朝鲜半岛、日本的石狮就比较多,史书记载日本的石狮是唐代时随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的石狮中,也有从印度直接传入,从印度传入的叫“狛犬”,其形象大部分和狮子相和,但头上有角。

琉球群岛是一个十分注重石狮的地方,一直视石狮为吉祥之物,直到现在仍有大量的石狮,有的造型具有中国特征,有的造型具备日本风格,我有一个朋友长年在琉球做生意,他每年都会从国内采购大量的“狮子”去那里买卖,他推销时总是一脸笑容,笑眯眯的推销“摸摸狮子头,吃喝不用愁。”

新加坡 鱼尾狮像

石狮在亚洲其他国家中,也是普遍受到欢迎,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等国都有,新加坡又叫“狮城”,在新加坡就有世界闻名的“鱼尾狮”。石狮在各个国家中其寓意也和中国相仿,代表着勇武、强大、坚定、吉祥。

在全世界范围内,石狮和狮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是华人,可以这么说,凡是“唐人街”的地方,有华人聚集的地方,不可能没有形态各异的石狮,不可能没有欢快跳跃的舞狮,不可能没有充满古风的狮头帽、狮头鞋和其它带有狮文化的相关产品。

石狮是狮文化的起点,狮文化能在全世界繁衍、发展,是全球华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图片
张震作品

*作者简介:张震,独立文人画画家,知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喜欢独立思考、写作、画画,避热闹,轻粉华,忌悖德,不向往混的好,只想平和平静地与纸笔交朋友,南山种豆,东篱采菊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