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蒂姆的维米尔》丨“技术宅”的无用之用

 shineboy1 2023-08-21 发布于加拿大

图片


图片

纪录片《蒂姆的维米尔》

早上好~
小林老师在三阶「小楷习美」的课程中推荐了纪录片《蒂姆的维米尔》,大家看了吗?
在美国,有一位不会画画的技术达人蒂姆,受到艺术家大卫·霍克尼《隐秘的知识》的启发,认为著名画家维米尔在作画时可能使用了某种暗箱仪器,才能画出堪比相机成像的光和影。于是他先是发明了一种光镜设备,在毫无绘画基础的情况下,借助仪器画出了岳父年轻时的照片。随即,他又历时五年利用独特的光镜装置复刻出了一幅维米尔的画作《音乐课》。

觉得这样的人实在有趣,今天,便邀请你一起来看《蒂姆的维米尔》,感受蒂姆在走向维米尔时的热爱与坚持。

图片

蒂姆是一个发明家,他从小就喜欢捣鼓各种玩意儿,善于弄清事物的工作原理,可以无师自通地修理坏掉的电器。童年时,他自己修好了一架坏掉的钢琴,还自学弹奏摇摆舞音乐。长大后他有了自己的公司,有许多关于电脑技术和系统的发明,还两次获得了艾美奖。

而他最大的梦想却是——画出一幅维米尔的画。

为保证与维米尔的绘画条件完全一致,蒂姆制作了17世纪的颜料和透镜;去了维米尔在荷兰生活过的城市研究光线与建筑;按比例还原了《音乐课》中出现的一切道具。

图片

搭建屋子就用了213天。本想能够松一口气了,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透镜能清晰地投射出每一个光点和细纹,如实地临摹出全部场景也是另一种挑战。
图片
最终,历时1825天的筹备与摹画,蒂姆完成了《音乐课》的复刻。他感极而泣,把它放到了卧室的橱柜上。
图片
蒂姆把自己复刻的《音乐课》放到了卧室的橱柜上
从一开始感知到自己的志趣所在,到一步步创造性的发明,以及按部就班的坚持。让迎难而进成为生活的常态,在无常而有变的生活中消化和调整,无论是微量级的烦惧还是只差一跃的绝地。
而能够做到这些,蒂姆本身就是个天才了。可能这也并不能证明维米尔就是用这种方法作画,但当他也画出与维米尔一样光影的画面时,眼前这幅油画就够了,它是对自己创造力、行动力,热爱与坚持的交付。
在他的身上体现着艺术的精神,是一种热情落成为实体的能力。在计划的前进中生发一切可能,不仅是创造新事物,也是自我的落地与成形。

图片

图片

在维米尔的时代运用光学设备,让绘画在主观与客观之间有了一个沟通。
如今我们身处便捷时代,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拍照留下对外界的观察,但每个人拍出来的东西还是不尽相同。在这其中,我们的眼睛和观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这就是“绘画的主观性”,它代表了你看到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所以艺术家能够呈现出活泼生机的画作,而不仅仅是“写实”。维米尔画作中柔和、高超的绘画技巧,并不是单独用一个光学设备就可以完全复现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与艺术就是对立的两个东西。
在影片中,蒂姆说:“有种现代的主张,认为艺术与科技水火不容,你要么上工程学校,要么上艺术学校,但不能同时兼顾两者。而在黄金时代,艺术与科技是一体的。”
图片
是的,在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与艺术技巧的结合推助了艺术的发展。在当时,达·芬奇为了能够按照自然规律来创造,研究了解剖、透视、配色等关于绘画的科学技术。
图片
达·芬奇作品《博士来拜》的透视草图
任何一个学科和一门技艺达到很高的境界时,就超越了基础的二元对立的状态。我们在维米尔的画作中看出静谧永恒的时刻,就说明他的作品已经超出了当下,其中的意趣升华,让烦碌的心在观赏中得以宁静舒怀。而这其中,必然也包含了超然的绘画技艺。
图片
如果维米尔真的借助特殊工具来绘画,那么他是发明家还是艺术家呢?
傅聪先生早年在节目《ONE-SEVENTH》中说“真正的技术是艺术,是哲学、美学都有关联的东西,这些东西都也是要练的”,而这种“练”“也只有人到了一定的境界,才知道会去练那个东西。”
傅聪在节目《ONE-SEVENTH》中的访谈

所以技术不一定是“低等”的,它不只是让人眼花缭乱的可炫耀的外部技巧。真正的技术应当与思想、精神相和谐,与登临的境界相映照,由此着眼生发。

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写出了20个形态各异的“之”字,让同一个字生出了不同的样貌体魄,在轻与重、松与紧、急与缓、空与满、含与展的变换之间,真切感受到书法家气息和情绪的起伏和流动,所以这样的作品是有生命力的、无法复刻的。
图片
《兰亭序》正文中的二十个“之”字
而这也并不只是情绪的随机抒发,是王羲之本人所具有的手下功夫,才让他能做出这样的表达。醉酒时分,性情所致,往日的蕴蓄在此刻奔涌而出。技艺的累积与天才的时机,都不可少。
好像如今大家都不太喜欢“勤奋”、“努力”这些词,觉得言下之意是不是不够“聪明”呢?但其实,“努力”也是一种能力,“努力”和“聪明”也并不是对立的。不知道努力,不懂得在日日坚持中践行精进自己的课业,就难有水涨船高的得益和与灵感的不期而遇。
所以懂得练习技艺是一种知与行的整体性感悟。在心性的高远辽阔中才懂得技艺增进为灵光乍现所起的环环相扣的推助作用,而艺术的品性也正是在一点一滴的技艺的打磨中迸发出灵慧的果实。
图片
数学家发现完美的黄金比例,却也不能就此成为艺术家和美学大师。因为我们的心灵并不完全按配比运作,有时候不完美与残缺更能震颤人心,高阶的取舍与添置也更具灵韵。
小林老师说,维米尔最可贵的是笔底下“巧拙”的控制,他肯定可以画得更帅,更好看,但他有所保留的部分,恰恰是现在人用什么设备都无法做到的,这也是AI绘画可能最无法超越的一点。那恰如其分的笨拙和保留就是董其昌说的“生得秀色”。

图片

《试墨帖》局部 明 董其昌
“生得秀色”,“生”即“拙”,“拙”却“秀”,这是为什么呢?对于17岁因字写得差无缘榜首而开始苦练书法,并在之后因文章和书法优秀入翰林院深造的董其昌来说,“生”不是疏于练习或技巧的自然笨拙,而是在技艺纯熟后的特意选择和审美取向。在对书法有所理解、有所感悟之后,才能对书体章法有更高的掌控和发挥。
所以“生”不仅是一种无技巧底蕴的自然抒发,也可以是在技艺的长久精进后,对本性和意致的取舍和再造,故能兼顾巧拙,韵味盎然。
这也是一种“人书俱老”,随着年岁的增叠,写字的技艺也在饱满融达中返璞归真,更加有底蕴,也更加生机自然。这是技艺的另一种境界。 

图片
图片
在画钢琴细节的时候,蒂姆发现了有趣的事。
他是用尺子画的钢琴框架,所以线条十分笔直。而在凸透镜成的像里,钢琴轮廓以及海马图像有点弯。
如果蒂姆不假思索地将镜中成像直接画出,笔直的钢琴框架中就会有一排略带弧度的海马花纹。而维米尔的原画正是如此。
图片
这个350年来都没有人发现的小细节,如果不是巧合,就可以进一步印证维米尔可能使用了类似蒂姆的装置。这是维米尔画中的一个“破绽”,蒂姆把它称为“海马的微笑”。
正如霍尼克说的:“油画就是文献”。虽然找不到任何可以佐证维米尔使用光学装置的文献资料,但在画作本身中,我们能看到一些蛛丝马迹,或许就是相隔350年的相遇。
图片
小林老师在三阶「小楷习美」的课程中说:“读画”能够让一张画成为一个起点,成为一个探索世界或者了解世界的起点。无论西方还是东方的古典绘画,画面上的东西绝对不是随意出现的,一定有相应的寓意和寄托在里面。
图片
《草堂话旧图》 明 唐寅
我们说“索象于图”,从图像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一个画面里都包含了时代的缩影信息。
没有一张画是孤立的,都是艺术家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在其时代和环境中与世界的互动。他就像一个节点,四通八达地联系了这个时代里各个角度的种种影响。
图片
蒂姆是一个从未学习过画画的人,但也在复刻《音乐课》时隐隐感觉到因为透镜位置的歪斜而出现的错误。“也许我身上是有位潜在的画家意识到了错误”,他说。
图片
可见他不是单纯地临摹、填充眼前的画像,而是在内心中也有所了然。
你看,蒂姆在技艺的打磨精进中也有了对“一”的整体性感悟。
小林老师曾说:“最准确的指导全部在墨迹本身”。熟悉一幅画一张字,最好的方法就是临一遍,字帖的图像最完备。小林老师常常把手边常写的帖,从字帖上裁下来,到哪里都会带在身上,每天都会仔细端详每个字,闭上眼睛就能背出来。
图片
林曦老师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裁剪的字帖,会随身携带,时时看写

这就是原帖的重要性,临摹原帖、原画就是要让自己喜爱和珍视的书画生长到自己的生命和血脉里,一切的笔法、结构、行气、章法等要素都成为心领神会的向己之物,才能够给书写者以滋养,之后才能更好地去创造。

图片
在这1825天里,蒂姆终于在坚持中实现了自我。
看完之后会想,我们有没有在专注一件事情中获得沉甸甸的勇气与韧力,有没有与更轻盈、更自在的自己相遇呢?
也与我们分享你的“维米尔”时刻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