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凡成就大事业者,招揽任用人才最为关键。 燕老板(燕昭王)整顿了被齐国打得残缺不全的燕国之后登上了王位,一心想报齐国攻破燕国杀害父王的国仇家恨。 但是看着当下的燕国,百废待兴、势单力薄,不足以报仇。 在燕老板的内心,有他自己的道理:
这是条件推理中“否定后件则否定前件”的形式,推理符合逻辑,推理结果成立。 然而他并没有就此放下报仇的念想,转头就想——
看似简单地一个愿望,实则在燕老板内心已经做了一连串推理:
招贤纳士是实现自己愿望的不二法门,可具体该怎么办呢?燕老板去见了燕国贤士郭隗。 郭隗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先给他讲了国君对待贤士的不同方式可能会带来的不同结果——
燕老板听了,觉着听懂了,可是又没怎么真懂。 02. 郭隗看出了燕老板的困惑,就想通过更加具体地方式给他再做些解释。 于是,郭隗搬出了古往今来国君招揽人才的典型方法——
妥妥的“吸引力法则”,郭隗先生表达的观点是:你如何对待贤能,决定了什么水平的贤能会被你吸引而来。 招揽人才不在于你承诺给人家多少东西、多高的地位,关键是看国君如何对待贤能。就贤能而言:
先生说得确实在理,那么敢问先生,眼下我具体该怎么做呢? 郭隗继续说到——
总的一句:只要传播了礼让之名,贤士自来。 郭隗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离不开他一连串地反推:
只要你这样做,就可以招揽到人才,富国强兵,报仇雪恨。 03. 燕老板表示听懂了,接着就是落地的问题,他想知道先要去拜访谁? 郭隗依旧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了一个“千金买马骨”的故事——
郭隗借助故事,想表明在世人的观念里,大家都认可“品质越高价格越贵”,那么对应到人才身上,就是“才能越高越能得到尊重”。 只要国君按着这个道理去行事、去让天下人知晓,那么他就能把人才吸引过来。 对于那些得知了国君礼让人才的贤士而言,他们就会做出符合自己利好的选择:
这样,我既能得到老板尊重,又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干一番事业,何乐而不为呢?现在就收拾行囊,前往燕国。 一旦给天下贤士种下了这个观念,那么燕国的人才将会源源不断地流入。 接着,郭隗建议燕老板先从他自己开始,告诉燕老板——
于是,燕老板为郭愧修建了宫室,拜他为师。 此后,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赶来,剧辛从赵国赶来,贤能的士人争先恐后的聚集到了燕国。 燕老板任用贤能,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国库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兵强马壮。 有了这些基础,燕老板再任用乐毅做上将军,联合秦、楚、韩、赵、魏五国攻打齐国,齐国大败。 至此,燕老板洗雪了国仇家恨。 可见,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或者报仇雪恨,一定要“以人才为本”,只有招揽贤才并且能充分任用,那么其他的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看故事理逻辑|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