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结婚七年,上海姑娘一直不知丈夫身份,却不料丈夫亲人住在中南海

 zzm1008图书馆 2023-08-21 发布于上海

图片

1943年春天,新四军苏中二区一对革命情侣喜结连理,男方是来自湖南韶山的王勋,女方则是上海姑娘徐寄萍。

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中,王勋夫妇携手走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迎来新中国的成立。

图片

然而徐寄萍不知道的是,这个每天与自己朝夕相伴的王勋,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化名。

直到1950年,结婚7年的徐寄萍才惊悉自己丈夫姓毛,还与住在中南海的毛主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王勋此人到底是何身份?

他与毛主席之间又有何关联?

图片

追随堂兄革命之路

1920年,当毛主席已经成长为湖南地区颇有影响力的青年运动领袖时,一位十一二岁少年正在湖南韶山田间地头放牛。

此人正是毛主席的堂弟——毛泽全。

毛主席家住韶山上屋场,毛泽全一家住在距离上屋场仅二三里地的东茅塘。

无论是血缘关系还是家庭情况,毛泽东与毛泽全都极为亲近,但兄弟二人却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图片

据儿女们回忆,毛泽全出生于1909年。

相较于堂兄毛泽东的家境,毛泽全一家的条件更加贫困。

小时候的毛泽全也是一个渴望读书上学的要强孩子,当他看到私塾里的孩子跟着先生学《三字经》时,心里别提有多羡慕。

于是他苦苦央求祖母将他送去私塾,可家里实在拿不出学费,祖母也只能摇着头叹气。

图片

从七八岁开始,毛泽全就开始给人家放牛。

有一次水牛发疯,追着毛泽全围着水田跑,他被吓得生了一场大病。

年纪再大些,毛泽全就去有钱人家打短工,期间没少受人家的气。

少年时期的这段过往,让毛泽全心生对大山之外世界的向往。

他不甘心一辈子这样受他人欺负,任人摆布。

图片

当他听到自己的毛泽东大哥在领导穷人闹革命时,立刻生出投奔堂兄的念头。

由于毛泽东年少离家,毛泽全对他知之甚少。

但当堂哥在延安建立红色根据地的消息传来后,他更加坚定了走出大山、参加革命的想法。

1937年秋天,毛泽全身背一个小包袱,义无反顾踏上了前往延安参加革命的道路。

图片

可到了延安之后,毛泽全并没有打着毛主席的名义高调行事,而是化名王勋,以一名韶山普通青年的身份加入了红军队伍。

或许是受农民骨子里那种淳朴、正直影响,毛泽全一辈子都没有走上台前,始终兢兢业业的忙碌着后勤工作。

图片

1942年末,毛泽全在新四军苏中二区担任供给部部长期间,认识了一位叫做徐寄萍的姑娘。

对方来自上海,在供给部任职会计。

因为工作上的频繁接触,二人顺理成章走到了一起。

次年春天,两人在分区同志们的共同见证下,正式结为革命伴侣。

图片

不过即便是成婚后,毛泽全也没有向妻子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徐寄萍只知道自己的丈夫名叫王勋、来自韶山,却从未将他与人民领袖毛主席联系在一起。

直到1952年秋天,毛泽全被调至北京工作,他才向妻子坦陈自己的来历。

此时的毛泽全和徐寄萍,已经携手走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并迎来了革命的胜利,曾经的两口之家也多了两女一男三个孩子。

图片

与中南海亲人团聚

1952年中秋节当天下午,毛泽全一家第一次前往中南海主席家里作客。

当时国庆刚过,毛主席难得闲在家里几天。

毛泽全一家到来时,主席正穿着布鞋坐在庭院凉棚看书。

见到堂弟一家到来,主席立刻起身相迎,还风趣的问徐寄萍:“你这个上海的高中生,怎么会看上我们家这个放牛种田的泥巴娃子?”

现场众人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紧接着主席又说道:“这样也好,工农干部需要多学习知识,知识分子也要和工农群众打成一片...”

图片

徐寄萍回忆起第一次面见主席的情景,仍旧记忆犹新。

“主席接待亲人和老乡的时候,从来不做别的事,就是一心与大家聊家常。”

那时候徐寄萍身体不好,脸色看起来很憔悴。

主席观察到了弟媳瘦弱的身体,于是细心问道:“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有什么病?”

徐寄萍回答:“没什么,就是经常头疼。”

“耳朵上的疾病很容易引发头疼,是不是去看看耳朵?”主席关怀道。

图片

临走之前,毛主席用自己的稿费为毛泽全一家备了一套毛衣裤、一套料子衣服、一顶鸭舌帽。

后来就连那些从韶山而来的乡亲们,主席也给每人准备了一套。

1956年4月,毛泽全一家第三次来到主席家作客。

令徐寄萍十分感动的是,主席仍然没有忘记她身体不适的事情,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的头疼好些了吗?看起来气色比以前好多了。”

言语之间,满是亲人般的关怀。

图片

毛泽全一家来京,让毛主席很是开心。

不光是因为自己身边有了亲人的陪伴,同时毛泽全也帮了主席一个大忙。

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全国各地百废待兴,毛主席更是每天忙得脱不开身。

尽管他很想念韶山的乡亲们,也热烈欢迎大家前来探亲,但自己属实没有时间接待。

图片

1951年12月1日,他还曾专门写信给堂弟毛泽连、堂侄毛远悌,让他们转告大家不要来京探望。

但毛泽全调来北京后,主席身边就有了帮手。

而后再来首都探亲的相亲,主席都交给毛泽全先代为接待,之后再安排去中南海。

图片

在北京的那些年,毛泽全一家是主席身边最近的亲戚。

有时候毛泽全想要去看望主席,就提前写信打听主席的时间。

可主席却在见面后表示:“不需要这么正式,想过来看我直接打电话就行。”

可惜的是,进入1957年以后毛泽全被调入总后勤部,负责中苏物资转运。

因为工作上的变动,他距离主席远了一些,自那以后毛泽全失去了带乡亲们看望主席的机会。

就连他自己,自1957年也再未见过主席。

图片

离开堂哥时间长了,毛泽全常常会莫名其妙的惆怅:“当时那么多次见堂哥,怎么就没想到让他给留个字、写个话呢?好歹也是个念想。”

其实,毛泽全的遗憾,恰恰是他为人淳朴、简单的表现。

图片

曾经有一次,毛泽全去看毛主席时,正巧碰到主席在欣赏齐白石送来的一幅画。

自小对农村山水风光、花鸟鱼虫很喜欢的毛泽全,一眼就对这张画动了心。

他也曾心痒,想开口向堂兄讨要这幅画,但瞬间而生的念头转瞬间又被他打消。

因为他不想因为自己与主席的关系,去索要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图片

二十多年后,毛泽全每每回忆起此事总有些后悔。

当然,他遗憾的不是没能拥有一副齐白石的画作,而是身边未能保留堂兄的任何纪念物品。

毛泽全的简单纯朴、不攀龙附凤,深得主席的赞赏。

他不光将这种可贵的精神贯彻终生,就连他的六位子女也被从小教育:凡是要靠自己,不要给组织添麻烦。

图片

不做人间富贵花

大女儿毛远慧在北京上小学时,学校实行住宿制。

每到星期六,学校里很多首长的子女都会有专车前来接送。

看着校门口络绎不绝的小轿车、吉普车,毛远慧忍不住向每每骑着自行车接她的爸爸问:“为什么别人都有小车接送?”

迎接她的是毛泽全严肃的回答:“自行车有什么不好?爸爸打仗的时候还要靠两条腿走路呢?要比就和大家比学习!”

自那以后,毛远慧再未问过这个问题,父亲的这句话深深刻在了她的心里。

图片

70年代,毛远慧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辽宁一家部队工厂做半导体研究。

那时候,毛主席亲侄子毛远新担任沈阳军区政委,同时兼任辽宁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从血缘上讲,毛远新是毛远慧的哥哥。

于是部队上想让毛远慧找毛远新“通通路子”,可毛远慧却表示:“我不认识他,就算认识我也不做攀龙附凤的事情。”

图片

四姑娘毛元敏同样如此。

她参军后被分配至山西军区一家医院,当时很流行推荐工农兵前往医科大学深造。

有人撺掇她:“你爸爸是总后勤部的,我们几个军医大学都归总后管,你想想办法?”

这个问题毛元敏不是没有想过,但毛泽全的回答却是:“我帮不了,什么事都要靠自己!”

图片

毛泽全其他几位子女的经历也很相似。

二女儿毛远玲师范毕业后,一直在石家庄一所普通中学当老师,她从未向别人透露过自己的身份。

小女儿毛远丽、三女儿毛远平考入大学、读研究生、分配工作,全程没有向父亲开过口。

她们似乎都有一种自觉的平民意识,以至于身边很多人都不知道她们的来历。

图片

家里最苦的孩子莫过于老五——毛远建。

16岁那年,一心参军报国的毛远建瞒着父母报名了兰州空军部队。

直到他即将前往军工站集合,徐寄萍才知道他即将前往新疆中苏边境。

当晚,徐寄萍默默坐在窗前一言不发。

毛远建年纪小、身体又瘦弱,新疆又冷又干,她担心儿子抗不下来。

忽然,一通老战友的电话打到了家里。

“老徐,我就在军工站,要不要把小建调到西安,或者干脆哪都不去也行?”

徐寄萍险些脱口而出“好”,沉默良久之后,她还是叹着气拒绝了战友的好意:“他和别人家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呢?人家去了,他怎么就去不了呢?”

图片

毛远建在新疆边境工作一段时间,又回到乌鲁木齐参加训练,期间患上了阑尾炎。

手术后仅仅8天,他便挺着病体出院追赶部队去了。

一位去新疆探亲的家长碰巧遇到毛远建,回来就向徐寄萍报信:“孩子脸色都是白的,你们怎么不给他寄点营养品过去?”

徐寄萍这才知道儿子过得有多么不容易,慌忙写信过去。

图片

当时恰逢冬天,大雪封了路。

毛远建接到家人的信件和营养品,已经是几个月之后。

看着家人的来信、吃着姐姐们给他准备的营养品,毛远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

殊不知,此时父亲正为这事生气:“说了要他靠自己嘛!”

艰苦、朴素、不给组织添麻烦、凡事靠自己,这些似乎成为毛泽全一家做人的准则。

图片

时间来到1989年3月,80岁的毛泽全迎来了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

在最后的日子里,重病在身的毛泽全仍旧很清醒。

他不断向儿女们讲述着自己年轻时的故事,回忆与堂兄毛主席过往的点点滴滴,他想要回到家乡韶山,梦里常常呼喊母亲、祖母、姐姐、堂兄的名字,有时候醒来甚至分不清自己身处何方。

图片

3月7日下午,这位与毛主席血脉相通、族谱同代的老战士,永远的闭上了双眼。

几天后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有一只来自北京中南海的花圈格外引人注目,因为署名是主席的女儿——李敏。

时过境迁,或许只有李敏才明白,这位默默无闻的堂叔,与自己父亲有过一段怎样不同寻常的深挚感情。

图片

结语

毛泽全走的那天,没有留下任何一句遗言。

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付出的人,未必都能写进历史,甚至可能不会有人认识他们是谁。

但他们总会活在一些人的心中,总有人愿意为他们保存记忆。

显然,毛泽全就是这样的人。

悄然离开的毛泽全,终于能在冥冥中与堂兄毛泽东相见。

经历了32年的分别,不知这对兄弟再见时又能说些什么?

图片

在奔如潮水的历史长河中,毛泽全的离开似乎激不起任何浪花。

历史仿佛让一切都变得平凡了,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存在没有价值。

相反,正是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毛泽全”,共同造就了中华民族这段非凡而辉煌的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