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指出, 上世纪80年代初, 世界卫生组织在考察报告中, 把由毛泽东倡导和推动下建立起来的中国医疗卫生模式, 尤其是农村合作医疗称为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了满足民众基本医疗需求的最高效益的范例, 并誉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惟一典范”。 世界银行认为“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不幸的是, 到2000年, 在世卫组织的评估报告中, 中国在卫生财务负担公平性方面得到的评价, 排在了世界191个国家的188位。这种颠覆性转变足以令我们反思, 思考如何继承毛泽东遗产的问题。 毛泽东一贯主张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和原则问题。他强调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医疗卫生事业事关亿万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医学的目的就是预防疾病、减轻病痛、治愈疾病和维护健康,要始终面向大多数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服务。这也是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体现和要求。 毛泽东历来重视人民的身体健康。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提出“为伤病员服务”的思想;抗战时期他最早为卫生工作题词“一切为了人民的健康”;1941年,在延安他为中国医科大学第四期毕业生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1942年,他又为中央医院题词“治病救人”;1944年,他再次在延安为卫生展览会题词“为全体军民服务”;同年,他在追悼张思德的会议上强调,我们的队伍是彻底为解放人民和人民的利益服务的; 同年10月,他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 同时他重视发展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指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是农民。 1945年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指出:“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所谓扫除文盲,所谓普及教育,所谓大众文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 新中国成立后,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医疗卫生“面向工农兵”的方针。这些论述明确指出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尊严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为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预防为主是毛泽东打主动仗的军事思想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应用,旨在无病早防,有病早治。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针对根据地军民营养不足、疾病众多和缺医少药的情况,提出了“预防疾病”的思想。 1932年初,针对富田、闽西等地发生的瘟疫,他强调要重视农村的卫生防疫工作,开展群众性的卫生运动。指出:“苏区在去年战争中以及敌人残酷的摧残,到了春天易于发生瘟疫,富田地方已有瘟疫发生,为保障工农群众的健康和预防瘟疫发生起见,决定举行全苏区防疫卫生运动,由军委会的军医处拟定办法和条例。” 为此,同年3月,苏维埃政府颁布了第2号训令《强固阶级战争的力量实行防疫的卫生运动》,明确指出要预防和消灭苏区的瘟疫,必须使工农群众参加卫生防疫运动。次年2月,毛泽东在瑞金看望傅连暲时强调,要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结合起来,教育大家要讲卫生。 3月,苏维埃政府制定了《卫生运动纲要》,决定在城市、乡村、部队、机关都要组织卫生运动委员会和卫生小组。同年,总卫生部颁布了《暂行传染病预防条例》。这些卫生防疫思想、政策和法规,使卫生防疫制度化和群众化,切实保障了军民的身体健康,为粉碎敌人的四次“围剿”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减少人民疾病死亡的基本方针就是预防,就是开展群众性的卫生运动” 。 开展群众性的卫生运动是毛泽东群众路线在我国医疗卫生工作中的体现和运用,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医疗卫生工作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因素。抗战时期,毛泽东把公共卫生预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号召群众要同迷信、文盲和不卫生习惯作斗争,在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改善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同时,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颁布了《关于卫生保健工作的决议》《陕甘宁边区卫生委员会组织条例》等文件,要求各级政府建立医药卫生机构,对人民群众开展卫生教育,有力促进了解放区卫生防疫运动的开展,对于移风易俗、预防疾病、改造国家、支援战争、提升人民卫生文化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