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鲜战争中的人民军医疗卫生工作:曾将5万伤员运往中国延边治疗

 fairyfail 2023-08-31 发布于天津

朝鲜战争中,受激烈战事和美军无差别轰炸的影响,人民军与普通民众中都出现了巨大的伤亡,那么,在战争中人民军的医疗卫生系统是如何工作,来应对这样巨大的伤亡?中国人民的援助又为人民军的医疗卫生工作做出了多大贡献?笔者这回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朝鲜战争爆发后,朝鲜方面迅速重组了医疗卫生系统,以适应战争的需要。1950年6月29日,战争爆发后的第四天,人民军军事委员会又颁布了《关于组建前线救灾部队的决定》。根据这一命令,人民军组建了专门由外科医生和护士组成的医疗部队并派往前线。8月4日,军事委员会又颁布《关于保障伤员救治的问题》命令,在各地区的医院中选择适当地点改组为人民军后方医院,此外被占领的南韩医院也被征用为后方医院。

图片人民军新征召的女护士前往前线

战争初期,人民军共建立了5所野战流动外科医院和11所后方医院,但已无法满足激烈战事的需要。到1951年10月20日战事进入僵持阶段时,人民军医疗卫生机构所管辖的医院已达到流动野战医院16所、后送医院5所、流动野战疗养院2所和流动野战传染病医院1所,此外还包括6列医疗列车、12个疏散大队和一所独立海军医院,在编工作人员和官兵达9024人。

虽说规模不小,但人民军医院的经营条件非常差,据1951年4月人民军军医局发布的报告显示,军医局里的医务人员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甚至连基本的学业都没完成。通常是四、五年级的医学生就担任外科医生,二年级的医学生就担任护工、护士和医用清洁工。就连军队的卫生队和各医院的各级领导,也沒有正确理解卫生习惯、传染病防治方法等基本医学知识,这使得为伤员建立分步治疗和隔离制度变得极其困难。

但关于人民军各医院具体运作情况的情报,却非常有限,美韩军捕获的人民军战俘中曾透露过位于平安北道江溪郡万浦的人民軍第34医院的情报,该医院有自己独立的后勤保障系统,能收治多达5000名病人。该医院在战时的运作方式是,将病人以2至4人为一组安排在私人民房内,医生挨家挨戶拜访治疗。因此该医院周围用作病房的民房绵延十多公里,其中还包括一座被征用的中学病院,学校里每间教室可容纳70多名病人。

在救治后方因轰炸伤亡的平民方面,早在1950年6月27日,人民军军事委员会就成立了相关的救济委员会,负责后方平民的医疗救治和卫生检疫工作。7月30日,由于美军轰炸烈度越来越强,军事委员会又发布了《关于救灾工作保障》的命令,宣称将为在美军空袭中受伤的病人提供免费治疗,但这样的病人需经过由各市、郡卫生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救助工程保障委员会认定为无支付医疗费用的能力才行。

图片人民军后方医院中的伤兵们

10月,战火燃烧到三八线以北地区,对后方平民的医疗措施成为更加紧迫的问题,由于后方医疗卫生机构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朝鲜医疗卫生体系已接近崩溃,直到12月12日战局好转后,人民军军事委员会才颁布的《关于稳定解放区人民生活措施的决定》命令,并在1951年1月10日之前重新设立了50多个简易医疗诊所。而这时人民军医院所需要的各种药品和医疗物资,则几乎全来自中国进口,到2月,在新义州、万浦等边境城市都设立了药品仓库,以确保进口药品接收无障碍。

卫生防疫工作也一向是为人民军军医局所关注的重点,据统计,至1951年4月,人民军全军的传染病患者数量已与作战伤亡人数持平,到1952年,据报道人民军第8师团有30%的官兵因感染伤寒而卧床不起,而且相关患者中的死亡率居然高达60%。为了防止传染病的蔓延,1951年1月13日,人民军军医局紧急采取了春季和夏季卫生检疫工作的各项措施,为了保证措施能实施到位,军事委员会下令各部队、机关、各级政府和各社会团体在卫生检疫工作上必须服从检疫委员会的安排,任何军用和民用交通工具都可以被优先征用。

为了与传染病作战,人民军军医局在后方各要地都设立了卫生检疫站和卫生岗哨,来协助各级卫生检疫委员会和检疫单位对传染病患者进行早发现、早隔离和早消毒。每个卫生站还配备了警卫5名,负责动员辖区内的居民系统推进清洁消毒、排查病人和召开卫生座谈会。对于从前线和外地返回家乡的人员,则制定了相应的防疫措施,到1951年4月10日,江原道和黄海道都设立了隔离用的大型营地,规定相关人员需要进行至少一周的隔离观察。

但在实际中,这样成体系的卫生防疫网络似乎效果并不大,以1952年3月的黄海南道新川郡加涟面的情況来看,该地区有20%的人口感染回归热,40%的人口感染斑疹伤寒,5%的人口感染痢疾。在整个1952年3月,整个黄海道出现了回归热和斑疹伤寒的大流行,仅翁津郡小面地区就出现了60多例病例。后来,在发起消灭传播这些疾病的主要因素——虱子——的社会运动后,卫生防御工作终于取得了很大进展,整个1952年,传染病患者的数量相比1951年减少了88%,患者所需要的隔离天数也缩短了。

图片休养中的人民军康复伤员

为了维持庞大的医疗卫生体系,及卫生防疫工程,人民军自然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的人力,但战事的发展使得现有的医务人员培训体系已无法正常运转。例如,医学院的在校生人数从1949年的1810人锐减到1951年的348人,同期医药院校的在校生人数也从2524人减少到785人。从录取人数的情况来看,1951年医学院共录取217人,医药学院共录取475人,但到1952年,已经没有新生入学了。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军军医局被迫大力开展短期医疗人员培训,来满足战争需求。早在1950年12月27日,军医局就下令组织短期医疗技能培训中心,对卫生检疫和野战流动医疗单位所需的50名医务人员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訓。此外,军医局还于1951年2月1日开设了医疗培训所,培训期为两个月,并从小学和女子中学选拔了50名优秀学生进行培训,这个短期培训中心在短时间内培训了约400名护士,这些人都获得了被称为“战时资格”的医疗执照。

据统计,在短期医疗培训模式下,人民军军医局1951年招收3489人,毕业1938人,1952年招收1197人,毕业1748人,1953年招收1111人,毕业246人,三年毕业人数接近4000人。但事实上,考虑到他们的医术水平并不高,正规医学教育机构的教育也没有停止,以咸兴医科大学为例,该校所有建筑物都在轰炸中被毁,但1951年有关部门在咸兴市云兴洞挖了防空洞,并在地下教室恢复了医学教育与科研工作。

但尽管做出了这些努力,随着战事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军队医务人员的需求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最后只能向中国方面求助。据统计,战争期间,在中国东北延边五县,有5000名朝鲜族青年参加人民军,还有5740人以翻译、司机的身份在人民军工作,其包括898名护士和433名伤兵看护员,此外还有很多人在后方组成献血队,来为前线医疗工作贡献一己之力,其中就包括延吉小学和延边师范学校的师生们。

图片1953年,工作中的人民军手术室

在人民军的医疗卫生部门的领导中,也不乏来自中国的人士,比如曾任延边大学医学系副主任的元一宇,1949年7月被任命为人民军第五师团卫生部长,后来又升任军事医疗局医疗车队队长、军医局副局长、最高统帅部后方医疗管理部部长等职务,最后于1956年返回中国。1950年8月起担任人民军第17机械化师团第33联队医疗主任的朴永学也是类似经历。

1950年8月下旬,人民军第八军团所属单位开始陆续进入延吉受训,随同进入的还有人民军第12战时警卫学校,由于地处延吉,这所学校也被称为延吉市战时保卫学校。延边大学医学院为该校的医疗培训工作提供了师资支持,该校学生则大多为中国东北的朝鲜族女性,在完成各种医学知识和思想教育的培训后,她们被派往前线,在人民军或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后方医院和医疗部队工作。

为了及时医治伤员,躲避美军的轰炸,经中国方面同意,人民军还将大量伤员运往中国东北地区,在吉林省图门、延边、汪清和敦化等地,陆续建立起9所伤兵收容所,其中位于延边的就有5所。据统计,在战时仅延边的这5所伤兵收容所就收治人民军伤兵5万余人,并动员妇女1.8万余人参与伤兵的看护工作,其中难以治疗的重伤员还被转移至长春和沈阳等地治疗。时任延边区第一书记的朱德海,也亲自到伤兵收容所看望和慰问人民军伤兵。

除了负伤士兵外,朝鲜难民和战争孤儿也纷纷涌入延边,1953年3月,根据东北地方部门的一份报告显示,自战争爆发以来,进入延边的朝鲜难民已有1.1万余人,此外还有2.3万余名战争孤儿。为此中国政府在延边各地设立了难民收容中心和战争孤儿教育机构进行管理,这些人进入中国境内后,将首先接受初步的卫生防疫检查,受伤或生病的人将立即被送到后方医院接受治疗,这对那些曾长期待在防空洞中的战争孤儿们来说,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由于相关信息获取渠道的缺乏,本文所陈述的信息仍多呈碎片化状态,这是笔者在最后所要强调和说明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