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文学中,国军抗日的穿越题材曾经风靡一时。不过,无论怎么“穿”,主人公一落地,一定就得有个国军军官、地主家少爷的身份。一般军衔不得低于少校,家里土地不得少于三百亩,否则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看来,这些“国穿”作者头脑都挺清醒,知道穿越成普通国军士兵,等于参加极限生存挑战。要帮助蒋公完成既“攘外”又“安内”的“宏图大业”,有一定的身份门槛,否则任何一个细节都会要了命。按照国军对自己伤病员的缺德操作,普通士兵一旦患病或者受伤,等于收到了死刑判决书。 在一般印象中,军人作息规律、饮食健康,身体素质会比普通人更好。可是国军正好相反,根据我国营养学的奠基人、抗战时国军陆军营养研究所主任万昕的调查,抗战前期,国军士兵们每天仅能得到22两大米,摄入热量仅为2867卡: ![]() 资料来源:陆军经理《国军给养之商榷》万昕著 在当时的中国各行业人群中最差,远不如工人、农民: ![]() “而农民及工人者,则高至2956-3300卡矣” 一个体重55公斤的成年中国人,每天仅仅维持生命就需要2400卡热量,而士兵还要进行训练、劳动,实际需要热量为3500卡: ![]() 而且他还认为,由于士兵们基本吃不到肉类、纯素食消化率也低于荤素搭配伙食,能不能得到这2867卡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 “此最低之膳食,决不能供给2800卡” 再加上长官们为了节约食用油,大都选用萝卜、土豆等无色蔬菜,把规定的三菜一汤并为一钵大锅菜,最后只是一钵不见油花的菜叶盐水汤,进一步破坏了食物的营养。 1941年驻扎浙江的国军就由于常年吃不到肉和油,严重缺乏脂肪和蛋白质,以至于夏天也要穿棉袄。大部分士兵全年只有一件衣服、军营里也没有任何洗澡设备、厨房就放在在厕所的旁边,所以皮肤病、肠胃病患病率几乎100%。性病等烈性病也交叉传染,1939年到1940年间,驻扎西北地区的国军中90%都患有淋病,30%患有梅毒。【资料来源:高斯致美国国务院函《中国军队的健康状况》1942年9月14日,美国国务院文件,检索编号893.22/47附件】 由于不发蚊帐,国军普遍大面积的患有疟疾,甚至整个团都一起打摆子,完全丧失战斗力。比如土木系的第18师,1942年全年没有参加任何作战,然而所属的11000人一年内就地损失了6000人;在陕北保卫延安的胡宗南部队,完全不参加任何抗日作战,每个师每月也平均损失300-600人。【资料来源:赖斯致高斯函《兰州所见中国军队的健康状况》1943年12月4日,美国国务院文件,893.22/52林特沃尔致艾切森函《中国的士兵》1943年8月14日,美国国务院文件,893.22/50附件】 这两个派系在国军中还是公认待遇最好的,其他部队的情况可想而知。 抗战后期,国军的“32年编制师”额定人数为7000人左右,由于吃空饷、逃兵和作战伤亡,一个师能有五千人就算是党国栋梁了,而根据蒋公的亲自视察,这五千人里大约会有1000人病得站不起来。 ![]() 现各部队逃兵病兵甚多 “往往一师之中,病兵多至千人”、“外人实地视察报告我军士兵伙食营养不良” 1938年,国军孙渡所部从云南赶往长沙,在贵阳一带因为天气炎热,大批中暑死亡,最后不得不停下来处理死亡和掉队士兵; ![]() “入黔后天候酷热,时疫流行,沿途迭次注射针水,处理落伍病兵及死亡者……” 1940年12月,河南渑池县的国军某部“全连……七十余人中……不害目疾者,仅二人”,由于砂眼和营养不良导致的夜盲症,全连已经接近失明或即将失明。【资料来源:蒋梦麟回忆录】 疾病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军战斗力,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稍微加强一点营养摄入、提高抵抗力就行了。万昕在报告中建议,只要把大米供应量从22两提高到25两,同时用黄豆代替一部分大米改善蛋白质供应、增加食用油、用有色蔬菜代替无色蔬菜、用炒菜代替煮菜,每天再增发一点糖和茶。这样花费不多,就能大大改善士兵的营养状况,减少患病率。 ![]() 应该说,蒋公还是接纳了这个建议,御笔要求手下计算:给重病和重伤的官兵每周吃一次豆腐、两次黄豆粉,每个月吃一次糖果和茶叶需要花多少钱? ![]() “为增加伤兵官兵营养计,以后拟每给每一伤病官兵每周吃豆腐一次黄豆粉二次” 不过嘛,这事也就停留在计算阶段,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 “伤兵每月至少要吃糖一次” 和大部分战前准备工作一样,国军的战场医疗救护也是临时抱佛脚。迟至1935年国军才匆忙建立了军医署,统一领导军队的医疗工作。机构是建立了,但却没有专项经费。 ![]() “军医署每月经费【】70万元……但以24年度军务费不敷甚巨,业经分别核减” 最后好歹是从炮兵学校建设经费中挤了点渣渣出来,军医署才能正常运作。 抗战爆发后,由于伤兵人数急剧增加,国府对此毫无准备、手忙脚乱。1937年9月才由蒋公亲自下手令,开始成立伤兵管理处、制定伤兵薪饷发放标准,火烧眉毛了才搞这些基础工作,真不知道之前他们在忙个啥? ![]() 因此,整个国军中只有不到2000名合格军医,医生和士兵的比例是1比3400,相比之下当时英国军队每280人有一名军医,美国军队每150人有一名军医。国军倒是火线提拔了28000名担架兵、急救员来担任所谓的“军医”,可这种凑人数的表面文章,哪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呢? 除此之外,缺乏药品和医疗器材也是常态,大部分战地医院连毯子都凑不齐,就这样进入一场长期战争,后果可想而知。伤员的战地抢救、后送更是一团乱麻,大部分伤员都需要自己爬到兵站去。比如淞沪会战,国军的状态最好,又是在国府的京畿重地附近打,红十字会、上海市民自发组织的救护队也积极帮助。在这么多有利条件的加持下打了半个月,九月一日军统报告:国军伤员流落租界、无人理会,人数高达三千人之多,很多小伤被拖成重伤,重伤拖到死亡。 ![]() “又中国伤病兵收容于租界内及慈善团体者,其数约有三千人” 这时蒋公才发现情况不妙,于是进一步加大了发手令的力度,结果也是然并卵。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期间,江西和湖南城市乡间仍然是爬满了伤兵,无人收容管理,甚至湖南老百姓都看不下去了,直接上书蒋公,请他发发慈悲。 ![]() “湖南宁乡公民徐葆荪等呈,为病兵载道、啼饿号寒、情殊可悯,伏乞设法救济以便增强抗战力量” 对此,蒋公也一如既往的用手令狂喷,甚至威胁要对何应钦处以军法。不过也没啥用,长官们内心甚至毫无波澜。1940年后国府退到西南地区,西南各地流落街头的伤兵也跟着暴增,在云南曲靖往贵州独山的公路上,这些在抗日中受伤的伤兵们流离失所,形同乞丐,毫无目的的向云南方向沿路乞讨而去。他们与被长官们押送往前线的壮丁新兵擦肩而过,一进一退,两种人群都如行尸走肉一般,在沿途留下无数倒毙的尸体,形成了国府抗战之路上令人毛骨悚然的路标。 ![]() “其沿途应由军医署或者会同伤兵之友社筹设病兵收养收养所……如有士兵沿途倒毙者应……代为收殓” 那些运气好能自己爬到医院的国军伤兵,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由于缺医少药,到医院只能是“拖”,而不是“治”。治不了也就罢了,国军的医院连“拖”的条件也不给他们提供,这里不仅医疗条件差,伙食条件更差——连重庆附近医院的伤兵,每天也只能吃到一顿稀粥、一顿糙米饭,有的医院能提供一个蔬菜佐餐,大部分连这也没有。 ![]() “重庆附近伤兵亦只吃一饭一粥” 缺乏营养,伤兵自然恢复得慢。那么,医药、伙食条件不好就算了,对这些抗战有功的伤员好好照顾,给个卫生的环境,行不行呢?这……也不行,医院为了节约几个柴火钱,都普遍不给伤兵洗澡、洗衣服,伤员们不久就全身长满虱子,皮肤病、疟疾和伤寒又开始在医院里快乐的大流行。【见上图】 更奇葩的是,假如个别运气好的伤员把伤“拖”好了,出院或者转院时,国军的医院还要收回衣服,让他们裸体出院。1941年后蒋公觉得这实在过于有碍观瞻,亲下手令,伤员们才不用光着屁股出门了。 ![]() “零陵第62伤兵医院有于伤兵出院或转院时勒令交还衣服以致伤兵无以蔽体,此不仅有碍观瞻且有害病体” 俗话说,是非曲直全靠同行衬托,我们不妨来看看同时期敌后人民武装的医疗条件。 ![]() 以新四军为例,作为一支由几十上百支零散游击队集中起来改编的部队,医疗准备更加仓促,1938年2月才成立军医处。由于部队深入敌后打游击,没有固定根据地,大多数时候只能把伤病员分散在老百姓家里养伤,甚至手术也要在百姓家里进行,战事不紧张的时候才能把伤员集中起来治疗,条件比国军差得多。 但是新四军军医处很快就建立了前方和后方医院,都设 ![]() 置了门诊部、化验室、手术室,能做比较复杂的手术,后方医院还有发电机和X光机,晚上也能正常运转。病房虽然是祠堂草棚,但是管理严格、记录准确,有营养室给重伤病员特别饮食,专人擦洗身体、有淋浴室和灭虱室,病房环境整洁,墙上还有竹筒插野花美化环境。在皖南事变发生前,收治伤病员6000多人,做了1300多台手术,治愈率达到82.9%。某些国军中顽疾,到了四爷这里就能基本根除,比如1938年新四军部队中有90%的人患疥疮,经过加强预防和医院治疗,1940年时患病率就降低到了4-8%,在1945年的一次战斗中,新四军3师的750名伤员,由于军医院靠前部署,同时展开三个手术室,就地抢救,死亡率只有2.69%,甚至超越了几十年后今天很多军医院的记录。 ![]() 相比之下,全面抗战八年国军医院收治伤病员总计199.2万人,其中出院归队的103万人;逃亡53.5万人、死亡37.6万人;病死逃亡占比合计高达45%。这还是能够活着抵达军医院的,加上死在途中的、病死后被虚报为逃亡的、甚至活埋后上报战死的伤病员,比例只会更可怕——妥妥的是二战中最失败的战场医疗! ![]() 对这个问题还真不能说蒋公不重视,抗战中他对伤兵安置的各种手令多如牛毛。病急乱投医,一会要战地服务团负责,一会要各县、乡保安队负责: ![]() 一会要省府负责: ![]() 还要伤兵管理处每天书面报告究竟干了个啥: ![]() 可是,就如美国记者评价的那样,国府的官员“都是一堆好看的电钮,按下后会出现一团五颜六色的光,但按钮后面并没有发生任何动作”。有人说,“不要只关注国府高层的不做人,要从抗战的各个细节去发掘国军长官们的光荣事迹”。可是,正是因为国府德不配位、高高在上、完全脱离群众,无论在民间还是在军队、政府内,从来没能建立稳固的基础,缺乏执行政令、反馈信息的基础,遇到治疗伤病员、安置残疾军人这种需要整个政府体系协作、配合的工作时,国府肯定只能躺倒挨捶,无论蒋公发多少手令,也改变不了半瘫痪的现状。 那些负伤、残疾,却不得不流落街头的抗日将士,也正是是国府行将毁灭和必定毁灭最好注脚。 |
|
来自: 昵称50319000 > 《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