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指将企业的特定垄断优势与国家的区位、资源优势结合起来,解释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时对国际直接投资、出口贸易或许可证交易的选择问题的一种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是指将企业的特定垄断优势与国家的区位、资源优势结合起来,解释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时对国际直接投资、出口贸易或许可证交易的选择问题的一种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在继承垄断优势理论,吸收内部化理论,接受区位理论的基础上,从跨国公司微观和东道国宏观层面研究对外直接投资,创建了被广泛接受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成为当代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主流。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是“三优势范式”,即跨国公司在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时,才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1、所有权优势,又称厂商优势、垄断优势,是指企业独占的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以及拥有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越大,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越强。主要包括:专利技术、商标、创新能力优势、规模优势、组织管理能力优势、金融和货币优势以及市场销售优势。2、内部化优势,是指由于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企业通过将资产或所有权内部化可以避免这种不利影响,相比处于外部市场的企业具有一定优势。在同时具备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产品出口来增加利润,并使国际直接投资成为一种可能。内部化优势和所有权特定优势一样,都只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同时具有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企业,也不一定选择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因为它也可以在国内扩大生产规模再出口。3、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在投资环境、经济制度和政策等方面比投资国更有利的条件。区位优势不是企业所拥有的,而是东道国所有,从这一点来说,它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不同,企业无法自行支配,而只能适应并利用这些优势。区位优势直接影响着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建厂的选址及其整个国际化生产体系的布局。在企业具有了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这两个必要条件的前提下,又在某一东道国具有区位优势时,该企业就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对外直接投资就成为企业的最佳选择。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吸收了已有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主要观点,但并非是对以往理论的简单总结和归纳,而是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方面论述企业对国际经济活动方式的选择。三个基本要素的不同组合决定了企业采取国际直接投资、产品出口还是许可证贸易。该理论借鉴和综合了以往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精华,既考虑了投资国企业的自身优势,又强调了东道国的区位优势,体现了较强的适用性,是迄今为止最全面和被广泛接受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但是,该理论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一些企业在没有同时具备三种优势情况下所发生的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同时也不能解释行业内的交叉投资现象。此外,该理论缺乏动态分析。因而,为进一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邓宁及其他学者在后来的研究中,对这一理论进行着不断地修正和完善。 |
|
来自: 新用户5710145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