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菌业的发展规划必须去数量化思维

 lyan63 2023-08-21 发布于河南

近三十年的世界产业发展速度比较,以IT行业为最,其中,通讯产品又是其中的第一。不知道是不是这些实例的影响,我发现,几乎所有行业的发展规划,都是以数量为标杆的。但我同时也注意到,其实这些行业的数量方向发展从时间上讲持续都不久,更为长期稳定的是更新换代,或者说是质量方向的发展。
不过,从提供产品的角度看(软件硬件都一样),满足基础需求性产品,和填充优化替代性产品,其数量方向发展的时间,存在显著的区别。
在我看来代表着两个类型产品的最好比较例子是手机和食用菌。
手机的首要功能是随时随地的联系,这是过去没有能够满足的一种个人需求,这个要求其实一直有,所以手机出来,很容易令人有消费欲望,即使刚开始的高价是杀人价,也不愁销路。而今天智能手机百花齐放,除开经济负担的因素,它仍然还有数量空间,但也无法排斥基础级用户的低要求,所以扩张的基数就小得多。但从模拟机到数字机,一直到智能化,每一次换代,都不如第一次的从无到有那么的数量化扩张。
中国食用菌行业的发展,在1980年代开始发力,到现在,基本上完成了基础的数量化扩张,除非开辟国际市场(这个事情目前有些不好谈,有些因素不是行业本身能够决定的),因此发展方向也必须走向质量的更新了。
实际上这也是所有产品生产的一致路线,即从数量发展为主,走向质量发展为主。当然这不是说质量发展时期就没有数量发展,而是,处于质量发展时期的数量增长比较不突出。质量发展的路线又有两个基本分支。其一是在满足原有的功能基础上提供更好的品质和花色,也就是改善产品的用户体验,这种发展几乎是逐步替换,所以几乎不能带来数量扩张。另一个是在发掘提供新的功能。由于每有一次新功能的出现,都会带来一次短暂的数量扩张的机会,所以都会盯住这一点。
就食用菌行业的具体内容看,作为食品、蔬菜的食用菌生产,无论任何新菇种的出现,都只能在需求总量下争夺市场份额。虽然食用菌产品在近几十年里从无到有越来越普及,但也显著越来越要求高了,消费总量的增长日趋缓慢,部分菇种消费出现萎缩,市场让位于新菇种。所以,研发新的人工培植菇种的意义也越来越不明显了。
所以,提供新功能也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
不过食用菌产品的新功能的开发速度,似乎也遇到了瓶颈。万众瞩目的“大健康”概念,缺乏实际内涵。食用菌深加工产品,并未出现原料不具备的效果,因此,在提供这样的新产品的时候,没有替代原料产品的实际用户需求,指望依靠这个方面的工作大幅度提高行业产值,恐怕是很难做到的。
鲜品供应的普及,也令许多作为普通食品的加工品空间受限,甚至如香菇这样在全国范围实现周年供应后,干品市场都被压缩。
食品深加工的路线,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发展速度做后盾,增值幅度过大,市场必然逼仄。以最为成功的脆片模式为例,几乎在不到五年内立即进入平台期。近两年整体经济下滑后,新鲜感消失,基本上就饱和了。
从目前国内的在研项目看,没有任何特别有前景的产品可能在十年内实现商品化生产。这是非常残酷的事实,不乐意也要接受。回过头来看,现在所有乐观的数量化扩张思维的立论基础,都是前期历史,而没有意识到这个时代的结束,历史没有体现参考价值。
食用菌行业连续多年的数量化发展,带来的除了硬件提升,实际上还有浮躁的心态,现在提到的种业问题,并非是基于质量发展的需求,而是基于某种意识形态要求,这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大忌。实际上菌种业提升没有错,错的是理由。同时我认为行业对于质量发展的概念,缺乏更前卫的考量。虽然刘自强提出“跳出食用菌行业谈食用菌”,这已经理解的人不多,我认为这仍然不够,现在食用菌行业面临的题目应该是:“跳出食用和药用的概念谈大菌业”。这个话三言两语还不容易讲清楚,所以本文也只能以放弃当前产业模式方向的数量化发展思维作为主旨,草草结束。
而要实现“跳出食用和药用的概念谈大菌业”,前期的积累的必须的,食用菌行业现有的大企业,对于他们在业界获得的利益的投向,就是特别重要的环节。中国的科技研究体系,很难提供这种跨越式的研发支持。产业界的目光是否准确,将决定在下一个菌业农业的竞争中,能否保持哪怕仅仅是数量方面的优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