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歌赋鉴赏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与审美愉悦

 中土闲鹤堂 2023-08-21 发布于河南

情感是人们依据反映对象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的心理形式就是情感体验。

由于情感与人的要求、愿望、理想密切联系着,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所以情感体验的深浅是因人而异的。

还由于情感活动与人的生理机制直接相关,所以情感体验总会伴随人体内部生理因素的某些变化,表现为相应的表情和形体动作。

比如阅读作品时,读到慷慨激昂处会情不自禁地为之击节,看到悲怆凄凉处会不由自主地潸然泪下。

有时候,当读者的情感体验特别深细时,还会出现某些令常人难以理解的“迷狂”状态,整个身心都为一种文学艺术审美所特有的情感体验统治着,几乎忘记外部世界的存在,正如俗语所说:“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这并非纯粹无稽之谈,文学鉴赏就是如此。那种抱定“旁观者清”的冷峻态度对待文学艺术作品,不让情感因素渗透于整个鉴赏过程的读者观者,根本享受不了艺术审美的愉悦。

作家托尔斯泰说:“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的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托尔斯泰这段话让我们了解到,文学创作是一种传达感情的活动,它要以情动人;鉴赏是一种接受感染的活动,它需要情感体验。

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往往会有这样的经验:一部真正优秀并受人欢迎的作品,必定是能够打动人心的。

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时,读者会觉得自己的情感已经融合到作品中去了,更恰当地说是作品融合到自己的情感中来了,被消融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可见读者接受文学作品的过程,也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

读者欣赏抒情性强的诗歌作品时,会被诗人的种种复杂情感所打动,如李太白、苏东坡、辛稼轩的豪迈爽朗,如李清照、朱淑真的缠绵悱恻,都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都给人以深刻的情感体验。

鉴赏叙述性的小说也是这样。在小说创作中,作家内心“波涛汹涌般的感情”一般不像诗歌那样溢于言表,而是被消融在字里行间。

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读者要能够潜心体味,于细微之处去感受作家激情的暗流,这样才会真正感受到鉴赏的乐趣。

旧时前人阅读《红楼梦》后说:“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确确实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离开“情”的因素,创作无法进行,鉴赏也无从谈起。

情感是文学创作和鉴赏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它广泛地渗入其他心理因素之中,使整个鉴赏过程浸染着情感色彩;它又是触发其他心理因素的诱因,能够推动它的发展,起着动力作用。

在文学鉴赏过程中,情感因素常常充当想象的动力,从对文学形象的再现开始,情感因素便介入其中,当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如果对象是比较熟悉的,当下的感知就会撞开形象记忆的大门,使读者产生一定的情绪反应,转过来支配感知的选择方向,从而造成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这正是为什么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往往要在特地情境中阅读,效果才显得最好的原因。如阅读孟郊的《游子吟》,那些没有过辞亲远游经历的人是不会有深切体会的。

真正经历过历史动乱的人,阅读马致远的《秋思》,会比那些没有这类情感记忆的读书人的感受细腻得多。

如果阅读对象是陌生的、新颖的,也会有一种新奇感和期待感,来增强读者的注意力,强化感知,产生强烈的第一印象。但这种新颖的对象最终能否为读者接受,仍取决于对象能否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是否激起读者的情感体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