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晋南北朝]西晋政区地理沿革

 文化龙乡 2023-08-21 发布于河南

[魏晋南北朝]西晋政区地理沿革 

学者孔祥军着有《三国政区地理研究》及《晋书地理志研究》二书,其研究成果均收入至与胡阿祥、徐成合着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本人取得此三书,并抽空阅读,仿照从网络取得的<东汉政区地理沿革>,将西晋政区沿革整理成表。不过在整理过程中,也发现了诸多处问题,有些看法本人颇不认同,有些考证尚有不足之处。若对诸书有兴趣的各位,可以购买其人所著书籍看看。

<西晋政区地理沿革>是依据胡阿祥、孔祥军、徐成三人合着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西晋部份整理出来的。但该表于西晋时期郡县变革可补充说明之处尚多,故本人以该表为主,并略加修改、整理,是为<西晋政区地理沿革>。尔后又修改增补部分内容。今分为上、下二篇。断代时间以泰始元年(265年)至建兴四年(316年)之间52年为限。

【西晋诸州郡县沿革订正.上】

司州部分

一、河阴县

孔祥军据《魏书·地形志》记载“河阴,晋置”,认为河阴县似乎在太康年间以后废县(《晋书地理志校注》第17页),但据《晋书·傅祗传》及《资治通鉴》卷88记载,永嘉五年(311年),司徒傅祗和大将军苟晞在河阴建行台,并命傅畅为河阴县令,此时河阴县仍然存在,孔说有误。《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未收入孔说。

二、野王郡领县

吴增仅《三国郡县表》和杨晨《三国会要》认为领有野王1县,但据地理位置,西侧的沁水县可能也是该郡领有。

三、原武郡领县

吴增仅《三国郡县表》和杨晨《三国会要》认为领有原武1县,但据地理位置,周边的卷县、阳武2县可能也是该郡领有。

四、阳翟郡领县

《太平寰宇记》卷5记载领有密县,但据郡名,阳翟县可能也属于该郡所领。

五、河内郡武德县

《晋书·地理志》无此县,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晋图组》河内郡有此县,《晋书·石勒载记》有武德县的记载。

兖州部分

一、济阴郡与济阳郡似为二郡

孔祥军以《晋书地理志》有济阳郡无济阴郡,认为西晋时改济阴郡为济阳郡,时间在太康四年(283年)。(《晋书地理志校注》第39-40页)据《宋书·州郡志》“济阳太守,晋惠分陈留为济阳国”,似乎济阳郡是另立,与济阴郡无关。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方恺《新校晋书地理志》、吴士鉴《晋书斠注》皆谓《晋书·地理志》“济阳郡”为“济阴郡”之误,当是。

二、济阳郡领县

据郡名及《宋书·州郡志》济阳郡领县、《晋书》各传,可考者为济阳、考城、外黄三县。

三、司马冏三子王号

《晋书·惠帝纪》言“(永宁元年十二月)封齐王冏子冰为乐安王,英为济阳王,超为淮南王”,《乐安平王鉴传》又言“齐王冏以子冰绍鉴后。以济阴万一千二百一十九户改为广阳国,立冰为广阳王”,《赵王伦传》又言“幽其子淮陵王超、乐安王冰、济阳王英于金墉”。史籍司马冏三子封王名号不同,现排列于下:

《惠帝纪》:   乐安王冰,济阳王英,淮南王超

《乐安平王鉴传》:广阳王冰,   缺,   缺

《赵王伦传》:  乐安王冰,济阳王英,淮陵王超

《资治通鉴》:  乐安王冰,济阳王英,淮南王超

案时淮陵王为司马漼,司马超王号当是淮南王,司马英王号皆是济阳王无疑,司马冰王号当是乐安王,《晋书·地理志》乐安郡有户一万一千,与《乐安平王鉴传》所记户数相同,盖《鉴传》之文顺序错乱,“万一千二百一十九户”九字当移至“封乐安王”句之后,并补“邑”字,“以济阴”“改为广阳国,立冰为广阳王”十四字当是衍文,全文应作“乐安平王鉴,字大明,初封临泗亭侯。武帝践阼,封乐安王,〔邑万一千二百一十九户〕。帝为鉴及燕王机高选师友,下诏曰:'乐安王鉴、燕王机并以长大,宜得辅导师友,取明经儒学,有行义节俭,使足严惮。昔韩起与田苏游而好善,宜必得其人。’泰始中,拜越骑校尉。咸宁初,以齐之梁邹益封,因之国,服侍中之服。元康初,征为散骑常侍、上军大将军,领射声校尉。寻迁使持节、都督豫州军事、安南将军,代清河王遐镇许昌,以疾不行。七年薨,子殇王籍立。薨,无子,齐王冏以子冰绍鉴后。冏败,废。”

四、东郡改名为濮阳郡

孔祥军据《宋书》及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注释,认为咸宁二年(276年)改为濮阳国,太康元年(280年)曾复为东郡,二年(281年)改为濮阳国。《晋书·武帝纪》及卷64《武十三王传》并作咸宁三年(277年)封司马允为濮阳王,《宋书》作咸宁二年有误。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注有“东郡濮阳县”、“东郡白马县”,孔祥军谓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所注今地地名引自《晋太康元年地志》,认为太康元年(280年)曾短暂复为东郡,本人认为注文当是沿用旧郡名称,并非恢复东郡旧名。

又《宋书·州郡志》记载“南濮阳太守,本东郡,属兖州。晋武帝咸宁二年,以封子允,以东不可为国名,东郡有濮阳县,故曰濮阳国。濮阳,汉旧名也,允改封淮南,还曰东郡。赵王伦篡位,废太孙臧为濮阳王,王寻废,郡名遂不改”,则永宁元年(301年)正月赵王司马伦废皇太孙司马臧为濮阳王,郡又改称濮阳国,不久司马臧被杀,国除为郡,郡名未再改回。

五、考城县西晋末已复置县

《晋书·地理志》无此县,《宋书·州郡志》引《太康地志》无此县,盖晋太康元年(280年)梳已废县。又《晋书·刘乔传》有“〔刘乔〕据考城以距〔范阳王司马〕虓”,《蔡谟传》有“陈留考城人”,刘乔据考城事在永兴二年(305年)时,蔡谟出生于太康二年(281年),卒于永和十二年(356年),虽东晋世考城县失陷于五胡,但从蔡谟籍贯可知,西晋后期考城已复置县,置县时间当在晋惠帝时期。

六、山阳郡、济北郡改高平国、济北国

《晋书·武帝纪》记载“〔咸宁元年八月〕以故太傅郑冲、太尉荀顗、司徒石苞、司空裴秀、骠骑将军王沈、安平献王孚等及太保何曾、司空贾充、太尉陈骞、中书监荀勖、平南将军羊祜、齐王攸等皆列于铭飨”,《裴秀传》亦载“咸宁初,与石苞等并为王公,配享庙庭”,则2郡改国皆在咸宁元年(275年)。

七、东燕郡

胡阿祥从《宋志》认为东晋初设立东燕郡。(《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第817-818页)牟发松以司马腾曾封东燕王之事,认为西晋末已设立东燕郡。(《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第86页)今从牟说。又领县方面,牟等从《魏书·地形志》认为领白马、东燕、凉城、酸枣、长垣5县,胡等从《宋书·州郡志》认为领白马、燕2县,另有平昌、考城2侨县。今从胡说。又郡治,牟等谓《魏书·地形志》所记东郡前身即东燕郡,治所当即《魏书·地形志》所记之滑台城,今从之。

八、圉县

孔祥军认为此县西晋末复置,确年乏考。《魏书·地形志》:“圉城,二汉、晋曰圉。前汉属淮阳,后汉、晋属陈留,后罢。景明元年复。”则圉县在公元500年复立,《宋书》的圉县实为侨县。

豫州部分

一、长平县归属颍川郡年份

孔祥军据《左传》杜预注,认为最晚在太康元年(280年)时归属颍川郡,本人认为当在咸宁三年(277年)归属颍川郡,详见陈郡考证。

二、新蔡郡置废年及领县

孔祥军考证未得新蔡郡置废年及领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第611页)。置废年方面,据《晋书·清河康王遐传》,晋惠帝封弟清河王司马遐第二子司马钥为新蔡王,封王之事疑在其父司马遐去世后的来年发生,在永康二年(301年)左右。领县方面,据《宋书·州郡志》新蔡郡领县及地理来看,领县可能有新蔡、褒信、固始、鲖阳等县。

三、南顿国置废年及领县

孔祥军考证未得新蔡郡置废年及领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第611页)。置废年方面,《晋书》卷59<汝南文成王亮>“宗字延祚。元康中,封南顿县侯,寻进爵为公。讨刘乔有功,进封王,增邑五千,并前万户”,据此则永兴二年(305年)楚王司马玮之子司马宗因讨伐刘乔迎接晋惠帝回到洛阳有功,从南顿县公进封为南顿王。领县方面,据其郡名,南顿郡领县当有南顿县。

四、西阳国置废年及领县

孔祥军考证未得新蔡郡置废年及领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第611页)。据《晋书》卷59<汝南文成王亮>:“羕字延年。太康末,封西阳县公,拜散骑常侍。亮之被害也,羕时年八岁,镇南将军裴楷与之亲姻,窃之以逃,一夜八迁,故得免。及玮诛,进爵为王,历步兵校尉、左军骁骑将军。元康初,进封郡王。永兴初,拜侍中。以长沙王乂党,废为庶人。惠帝还洛,复羕封,为抚军将军,又以汝南期思、西陵益其国。永嘉初,拜镇军将军,加散骑常侍,领后军将军,复以邾、蕲春益之”,据文则西阳国设置于元康元年(291年),初领西阳1县,光熙元年(306年)增领期思、西陵2县,永嘉元年(307年)增领邾、蕲春2县,合计领5县。

五、南顿县所属郡国

孔祥军据《宋书·符瑞志》及《左传》杜预注有“汝阴南顿”,认为晋初南顿县移属汝阴郡,太康元年(280年)后归复汝南郡。(《晋书地理志校注》第51页)据《晋书·梁孝王肜》记载,“咸宁中,复以陈国、汝南南顿增封为次国”,陈国并入梁国在咸宁三年(277年)陈王司马斌徙封西河王之年,南顿县此年以前仍属汝南郡,《宋书》及杜预注疑似有误。

六、汝阴郡领县

孔祥军据《宋书·符瑞志》认为汝阴郡曾领有楼烦县。(《晋书地理志校注》第52页)此楼烦县在东晋时期属侨县,后来划归汝阴郡管辖,疑《宋书》有误。

七、陈郡废置年及领县

孔祥军考证作太康元年(280年)前废郡,永熙元年(290年)后复郡,据《晋书》卷37<西河缪王斌传>“西河缪王斌……武帝受禅,封陈王……〔咸宁〕三年,改封西河”,则废郡年代当在咸宁三年(277年),而梁王司马肜因曾依附赵王司马伦,故司马伦死后极有可能被削减封国,故陈郡复置当在永宁元年(301年)左右。陈郡复郡后,孔祥军考证只得陈郡领有阳夏1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第617页)。据《宋书·州郡志》陈郡领县及地理来看,其馀领县可能为陈、项、苦、武平、长平5县。

八、沛国领县

广戚县移属彭城国,孔祥军定在泰始二年(266年),本人认为与公丘县移属鲁国之年同时。

九、公丘县归属鲁国年份

孔祥军据《左传》杜预注,认为太康四年(283年)前归属鲁国,据《晋书》卷40<贾充传>“咸宁三年,日蚀于三朝,充请逊位,不许。更以沛国之公丘益其封”,沛国公丘县移属鲁国在咸宁三年(277年)。

十、鲁郡改鲁国

《晋书·武帝纪》记载“〔咸宁元年八月〕以故太傅郑冲、太尉荀顗、司徒石苞、司空裴秀、骠骑将军王沈、安平献王孚等及太保何曾、司空贾充、太尉陈骞、中书监荀勖、平南将军羊祜、齐王攸等皆列于铭飨”,《裴秀传》亦载“咸宁初,与石苞等并为王公,配享庙庭”,则鲁郡改鲁国在咸宁元年(275年)。

冀州部分

一、巨鹿郡、乐陵郡改巨鹿国、乐陵国

《晋书·武帝纪》记载“〔咸宁元年八月〕以故太傅郑冲、太尉荀顗、司徒石苞、司空裴秀、骠骑将军王沈、安平献王孚等及太保何曾、司空贾充、太尉陈骞、中书监荀勖、平南将军羊祜、齐王攸等皆列于铭飨”,《裴秀传》亦载“咸宁初,与石苞等并为王公,配享庙庭”,则巨鹿、乐陵2郡改为国在咸宁元年(275年)。

二、巨鹿郡领县

《晋志》记领廮陶、巨鹿2县,孔祥军等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亦从《晋志》,牟发松等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引方恺《新校晋书地理志》、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列平乡、下曲阳、鄡3县隶属巨鹿国,时间在永宁元年(301年)赵国废为赵郡以后,今从之。

三、武邑郡

孔祥军等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考证作太康十年(289年)置武邑国,惠帝时省入长乐国;牟发松等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谓西晋末复立。案《晋书·邵续传》记载“续遣兄子武邑内史存与文鸯率匹磾众就食平原,为石季龙所破”、“续被获之后,存及竺、缉等与匹磾婴城距寇,而帝又假存扬武将军、武邑太守”,前者事在太兴元年(318年),后者事在太兴三年(320年),则晋元帝太兴元年(318年)以前武邑郡已复立,而在西晋末何年复立仍旧不明。

四、武强县

《元和郡县图志》卷17记载“武强县,本汉武隧县地也,属河间国。晋于此置武强县,属武邑郡”,则武邑郡有武强县,此县当西晋末设立,《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缺漏。

五、中丘郡设立年份及领县

孔祥军等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考证作太康四年(283年)以后置郡,《晋书·太原成王辅传》记载“子弘立,元康中为散骑常侍,后徙封中丘王。三年薨,子铄立”。案中丘郡设置原因当与成都王司马颖把持朝政,并封其子司马廓为中都王(中都在太原)有关,故设置中丘郡以安置太原王司马铄。《晋书》之文疑倒颠,当是“子弘立,元康中为散骑常侍。三年薨,子铄立。后徙封中丘王”。中丘郡设置年份应在永兴元年(304年)时,西晋末随着石勒攻陷冀州而废除。

领县方面,孔等考证中丘郡领县仅得中丘1县,今从之。

六、武城县

《晋志》作“东武城”,《太平寰宇记》卷58记载“《汉书·地理志》:'东武城县,属清河郡。’晋太康年去东字”,则太康年间(280-289年)改名武城县。

七、清河县与清阳县

《太平寰宇记》卷58记载“清阳县。汉县,属清河郡,后汉并入甘陵。西晋省甘陵,于此置清河县,理置清阳县,复汉名”,又载“清河县。秦为厝县。汉为信成县,属清河郡。后汉桓帝改为甘陵县。……后汉安帝改名甘陵,仍为甘陵国都;后国除,复为县。晋省,于厝城西南七里置清河县”,则晋初废甘陵县,在其废县又置清河、清阳2县。《晋志》无清阳县,则太康元年(280年)以前废县。

幽州部分

一、广宁县

广宁废县年代不明,据《晋书》卷3<武帝纪>“〔泰始九年〕鲜卑寇广宁,杀略五千人”,则废县当在泰始九年(273年)以后。

二、渔阳郡

孔祥军列为废郡,牟发松等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引《石勒载记》石勒称赵王领24郡,中有渔阳郡,谓西晋末王浚复立。今从之。

平州部分

一、辽东郡领县

乐就、力城2县地望不详,本人疑此2县位置在今辽宁省辽东半岛一带,盖由北丰、平郭、东沓3县整并设置。

二、南新县

孔祥军归为晋时置县,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认为汉代昭明县即后来的南新县,盖以今地位置相同所作的判断,今从李说。改名原因当与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有关。

并州部分

一、太原郡改中都国

《晋书·成都王颖传》有“中都王廓”,晋代未见中都郡,唯有中都县(属太原郡),盖以太原郡作为司马廓的封地。司马廓封中都王之年史书无载,疑在永安元年(304年)三月司马颖封皇太弟之际。光熙元年(306年)十月与其父一起被杀,国废。

二、西河郡改国年份

孔祥军作266-306为国,据《晋书》卷3<武帝纪>及卷37<西河缪王斌传>所载,司马斌改封西河王在咸宁三年(277年)。

三、乐平郡领县

吴增仅《三国郡县表》断上艾县在魏、晋时属乐平郡,盖以地理为据所作的判断。孔祥军以文献无征为据,断上艾县魏时属常山郡,晋时移属乐平郡。今仍从吴说。

四、寿阳县之名

《水经注》卷6及《魏书·地形志》均作“受阳”,孔祥军谓晋初名“受阳”,后改名“寿阳”。然古代“受”“寿”可通用,今不从孔说。又《元和郡县图志》言“永嘉后省”,则永嘉元年(307年)后废县。

五、楼烦、阴馆2县

牟发松引《魏书·序纪》“琨自以托附,闻之大喜,乃徙马邑、阴馆、楼烦、繁畤、崞五县之民于陉南”,认为西晋末已置阴馆、楼烦2县,废汪陶、葰人2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第89页注释4)今从之。

六、新兴郡改名晋昌郡后恢复原名

据《晋书·地理志》记载“元康五年,惠帝分敦煌郡之宜禾、伊吾、宜安、深泉、广至等五县,分酒泉之沙头县,又别立会稽、新乡,凡八县为晋昌郡”,则并州晋昌郡恢复原名新兴郡的年份在元康五年(295年)

雍州部分

一、北地郡灵州县

孔祥军等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谓太康三年(282年)置,旋废。《魏书·地形志》载“灵武,前汉属北地,后汉罢,晋复”,《晋书·曲允传》记载“曜闻而转寇上郡,允军于灵武,以兵弱不敢进。曜后复围北地,太守曲昌遣使求救,允率步骑赴之。去城数十里,群贼绕城放火,烟尘蔽天,纵反间诈允曰:'郡城已陷,焚烧向尽,无及矣。’允信之,众惧而溃。后数日,曲昌突围赴长安,北地遂陷”,《刘聪载记》记载“刘曜又进军,屯于粟邑。曲允饥甚,去黄白而军于灵武”、“北地饥甚,人相食啖,羌酋大军须运粮以给曲昌,刘雅击败之。曲允与刘曜战于磻石谷,王师败绩,允奔灵武”,综合以上所记,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时北地郡增置灵州县,至汉赵刘聪时期已改名灵武县。何时改名不明。

二、扶风郡好畤县

孔祥军等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未列此县。《魏书·地形志》载“好畤,郡治。前汉属,后汉、晋罢,后复”,宋代《长安志》卷19记载“好畤,莽曰好邑,后汉省,晋元康中复,于旧县东南二里置好畤县”,则西晋末好畤县已复。

三、始平郡盩厔县及蒯城县

孔祥军等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未列盩厔县。《魏书·地形志》载“盩厔,汉武帝置,属。后汉、晋罢,后复”,《元和郡县图志》卷2记载“盩厔县,汉旧县,武帝置,属右扶风。后汉省,晋复立”,《太平寰宇记》卷30记载“盩厔县,本汉旧县也。武帝置,属右扶风。后汉省,晋武复立”,则西晋太康四年(283年)以后置县。

蒯城县,牟发松等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谓晋以后不见,盖永嘉乱后废。今仍列为晋县。

四、陈仓县

《太平寰宇记》卷30记载“《周地图记》云:陈仓县,晋末废”,案《晋书·刘曜载记》有“陈仓”,今仍列为晋县。

五、临晋县改名大荔县

《元和郡县图志》卷2、《太平寰宇记》卷28并云“晋武帝改为大荔县”,《晋书·地理志》仍作“临晋”,则当是太康年间(280-289)改名。孔祥军等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缺漏。

凉州部分

一、金城郡令居、枝阳二县

郑炳林《前凉行政地理区划初探(沙州河州)》引《晋书·地理志》“及张寔,分金城之令居、枝阳二县,又立永登县,合三县立广武郡”,谓西晋末令居、枝阳2县已置县。今从之。

二、祖厉县

孔祥军等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列晋初废县,《元和郡县图志》卷40云:“乌兰县,本汉祖厉县地,属安定郡,后汉属武威郡。前凉张轨收其县人,于凉州故武威县侧近别置祖厉县。”则永宁元年(301年)左右凉州刺史张轨复设其县。

秦州部分

一、秦川郡存在于否

孔祥军据《元和郡县图志》及吴士鉴《晋书斠注》考证,谓泰始中立秦川郡,太康三年(282年)与秦州同废。本人认为《元和郡县图志》原文有误,《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魏分陇右为秦州,因秦邑以为名,后省入雍州。晋复改汉阳为天水郡,武帝泰始中又立秦川郡,与州同理”,“秦川”当作“秦州”,“郡”字当断为后句,全文应作“魏分陇右为秦州,因秦邑以为名,后省入雍州。晋复改汉阳为天水郡,武帝泰始中又立秦州,郡与州同理”。

二、上禄县

《晋书·地理志》无此县,孔祥军等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列为武都郡废县。《宋书·州郡志》“上禄令,汉旧县,后省,晋武帝太康三年又立”,则《晋书·地理志》缺漏此县。

三、安故郡

孔祥军等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无此郡,牟发松等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引郑炳林《前凉行政地理区划初探(沙州河州)》谓晋永嘉二年(308年)置,领5县,今从之。

梁州部分

一、上庸郡领县

孔祥军考证认为魏末上庸郡领县有安乐县,无武陵县。今从吴增仅说。

益州部分

宁州部分

一、永昌郡属县

孔祥军《三国政区地理研究》将永寿、南涪、雍乡3县列为晋时置县,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及吴增仅《三国郡县表》归属蜀汉置县。此3县应为蜀汉开发南中时所置,今从洪、吴二说。

二、永宁县置县年份及地理位置

孔祥军认为晋初置,刘琳据云平县建县时间推测建县时间与云平县相同(刘琳《华阳国志校注》第451页),今从刘说。

刘琳考证认为当在今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及鹤庆县一带。(刘琳《华阳国志校注》第452页)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定在今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北,然据谭其骧说,永宁县则成为河阳郡的飞地。今从刘说。

【西晋政区地理沿革.上】

第一、司州,原司隶,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分天下为十九州部,置司州。永嘉五年(311年)沦没于胡

1河南郡,原河南尹,晋代魏后改名,永嘉五年(311年)沦没于胡

1洛阳

2河南

3巩

4河阴

5成皋

6缑氏

7阳城,原属颍川郡,泰始二年(266年)后来属

8新城

9梁县

10新安,泰始二年(266年)后由弘农郡来属

11陆浑,泰始二年(266年)后由弘农郡来属

12阳翟,泰始二年(266年)别属阳翟郡,未久还属

附:

偃师,晋初废县

穀城,晋初废县

密,泰始二年(266年)别属阳翟郡

荥阳,泰始二年(266年)别属荥阳郡

京县,泰始二年(266年)别属荥阳郡

苑陵,泰始二年(266年)别属荥阳郡

中牟,泰始二年(266年)别属荥阳郡

开封,泰始二年(266年)别属荥阳郡

2荥阳郡,泰始二年(266年)由河南郡、阳霍郡和原武郡析置

1荥阳,原属河南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

2京,原属河南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

3密,原属阳霍郡,泰始二年(266年)后来属

4卷,原属原武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

5阳武,原属原武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

6苑陵,原属河南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

7中牟,原属河南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

8开封,原属河南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

附:

原武,原属原武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后废

3弘农郡

1弘农

2湖

3陕

4宜阳

5黾池

6华阴

附:

卢氏,泰始二年(266年)别属上洛郡

新安,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河南郡

陆浑,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河南郡

4上洛郡,晋初属京兆郡南部都尉,泰始二年(266年)由京兆郡和弘农郡析置

1上洛,原属京兆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

2商,原属京兆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

3卢氏,原属弘农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

附:

拒阳,泰始三年(267年)置,太康年间(280-289)前废

丰阳,泰始三年(267年)置,太康年间(280-289)前废

5平阳郡,永嘉二年(308年)沦没于胡

1平阳

2杨

3端氏,原属河东郡,泰始二年(266年)后来属

4永安

5蒲子

6狐讘

7襄陵

8绛邑

9濩泽,原属河东郡,泰始二年(266年)后来属

10临汾

11北屈

12皮氏

6河东郡,永嘉二年(308年)沦没于胡

1安邑

2闻喜

3东垣

4汾阴

5大阳

6猗氏

7解

8蒲坂

9河北

附:

端氏,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平阳郡

濩泽,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平阳郡

7汲郡,泰始二年(266年)由河内郡析置,永嘉四年(310年)沦没于胡

1汲,原属河内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

2朝歌,原属河内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

3共,原属河内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

4林虑,原属河内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

5获嘉,原属河内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

6修武,原属河内郡,太康年间(280-289)来属

8河内郡,永嘉二年(308年)沦没于胡

1野王,原属野王郡,泰始二年(266年)前来属

2州

3怀

4平皋

5河阳

6沁水,原属野王郡,泰始二年(266年)前来属

7轵

8山阳

9温

10武德

附:

汲,泰始二年(266年)别属汲郡

朝歌,泰始二年(266年)别属汲郡

共,泰始二年(266年)别属汲郡

林虑,泰始二年(266年)别属汲郡

获嘉,泰始二年(266年)别属汲郡

修武,太康年间(280-289)前别属汲郡

9广平郡,永嘉二年(308年)沦没于胡

1广平

2邯郸

3易阳

4武安

5涉

6襄国

7南和

8任

9曲梁

10列人

11肥乡

12临水

13广年

14斥漳

15平恩

附:

曲周,晋初省

10阳平郡,永嘉二年(308年)沦没于胡

1元城

2馆陶

3清渊

4东武阳

5阳平

6发干

7乐平

附:

顿丘,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顿丘郡

卫,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顿丘郡

11魏郡,永嘉二年(308年)沦没于胡

1臨漳,本邺县,建兴元年(313年)更名

2魏

3斥丘

4荡阴

5内黄

6黎阳

7长乐,晋初置

8安阳,晋初置

附:

繁阳,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顿丘郡

阴安,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顿丘郡

12顿丘郡,泰始二年(266年)由魏郡和阳平郡析置

1繁阳,原属魏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

2阴安,原属魏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

3顿丘,原属阳平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

4卫,原属阳平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

野王郡,泰始二年(266年)后省入荥阳郡

1野王,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河内郡

2沁水,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河内郡

原武郡,泰始二年(266年)后省入荥阳郡

1原武,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河内郡

2卷,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河内郡

3阳武,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河内郡

阳翟郡,泰始二年(266年)由河南郡析置,旋废

1阳翟,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河南郡

2密,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荥阳郡

第二、兖州,建兴元年(313年)沦没于胡

13陈留国,建兴元年(313年)沦没于胡

1小黄

2浚仪

3封丘

4酸枣

5长垣

6雍丘

7尉氏

8襄邑

9扶沟,晋初废,晋末复置

附:

陈留,晋初废

圉,晋初废

外黄,永康元年(300年)别属济阳国

济阳,永康元年(300年)别属济阳国

考城,晋时废,惠帝时复置。永康元年(300年)别属济阳国

14濮阳郡,原东郡,咸宁三年(277年)改为濮阳国,太康十年(289年)复为东郡,永宁元年(301年)又改为濮阳国,不久国除为濮阳郡。建兴元年(313年)沦没于胡

1濮阳

2廪丘

3鄄城

附:

东阿,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济北国

穀城,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济北国

临邑,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济北国

范县,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东平国

白马,光熙元年(306年)别属东燕国

燕,光熙元年(306年)别属东燕国

15济阴郡,永嘉年间(307-312)改为济阴国,建兴元年(313年)沦没于胡

1定陶

2乘氏

3句阳

4离狐

5冤句

6己氏

7成武

8单父

9成阳

16高平国,原山阳郡,咸宁元年(275年)改为高平国,建兴元年(313年)沦没于胡

1昌邑

2巨野

3方与

4金乡

5湖陆

6高平

7南平阳

附:

瑕丘,晋初省入南平阳

东缗,晋初省入昌邑

17任城国,原任城郡,咸宁三年(277年)改为任城国,永嘉元年(307年)复为郡。建兴元年(313年)沦没于胡

1任城

2亢父

3樊

18东平郡,原东平郡,泰始二年(266年)改为东平国,建兴元年(313年)沦没于胡

1寿张

2须昌

3无盐

4富城

5东平陆

6刚平,原刚县,太康元年(280年)前更名

7范,原属东郡,泰始二年(266年)后来隶

附:

宁阳,晋初省

19济北国,原济北郡,咸宁元年(275年)改为济北国,建兴元年(313年)沦没于胡

1卢

2蛇丘

3临邑,原属东郡,泰始二年(266年)后来隶

4东阿,原属东郡,泰始二年(266年)后来隶

5穀城,原属东郡,泰始二年(266年)后来隶

附:

肥城,晋初省

20泰山郡

1奉高

2博

3嬴

4南城

5梁父

6山茌

8南武阳

9莱芜

10牟

11矩平

附:

盖,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东莞国

华,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琅邪国

蒙阴,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琅邪国

新泰,原平阳县,太康元年(280年)前更名,元康七年(297年)别属东安郡

21济阳郡,永康元年(300年)由陈留郡析置济阳国,太安元年(302年)国废为郡。建兴元年(313年)沦没于胡

1济阳,原属陈留国,永康元年(300年)来隶

2外黄,原属陈留国,永康元年(300年)来隶

3考城,原属陈留国,永康元年(300年)来隶

22东燕郡,光熙元年(306年)由濮阳郡析置东燕国,永嘉元年(307年)国除为郡,建兴元年(313年)沦没于胡

1白马,原属濮阳郡,光熙元年(306年)来隶

2燕,原属濮阳郡,光熙元年(306年)来隶

第三、豫州,永嘉五年(311年)后沦没于胡

23颍川郡,永嘉五年(311年)后沦没于胡

1许昌

2长社

3颍阴

4临颍

5郾

6召陵

7鄢陵

8新汲

9西华,原属汝南郡,晋初省,永康元年(300年)复置县,属颍川郡

附:

阳城,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河南郡

纶氏,晋初省。

长平,原属陈国,盖咸宁三年(277年)来属,永宁元年(301年)复别属陈郡

24襄城郡,永嘉五年(311年)后沦没于胡。

1襄城

2繁昌

3郏

4定陵

5父城

6昆阳

7舞阳

25汝南国,原汝南郡,泰始六年(270年)改名,永嘉五年(311年)后沦没于胡

1新息

2安阳

3安城

4慎阳

5郎陵

6阳安

7上蔡

8灈阳

9西平

10北宜春

11平舆

12定颍

13汝阳

14吴房

附:

西华,晋初省

新阳,晋初省

富陂,晋初省

汝阴,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汝阴郡

慎,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汝阴郡

原鹿,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汝阴郡

固始,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汝阴郡

新蔡,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汝阴郡

褒信,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汝阴郡

鲖阳,咸宁三年(277年)别属汝阴国

南顿,咸宁三年(277年)别属梁国,太康年间(280-289)来属,永兴二年(305年)别属南顿国

26汝阴郡,泰始二年(266年)由汝南郡析置汝阴国,太康七年(286年)复郡,永嘉五年(311年)后沦没于胡。

1汝阴,原属汝南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

2慎,原属汝南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

3原鹿,原属汝南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

4宋,原属谯国,咸宁三年(277年)后来属

附:

新蔡,原属汝南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永康二年(301年)后别属新蔡国

褒信,原属汝南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永康二年(301年)后别属新蔡国

固始,原属汝南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永康二年(301年)后别属新蔡国

鲖阳,原属汝南国,咸宁三年(277年)后来属,永康二年(301年)后别属新蔡国

27梁国,原梁郡,泰始二年(266年)改为梁国,永嘉五年(311年)后沦没于胡。

1睢阳

2蒙

3虞

4下邑

5宁陵

6穀熟,晋初置

附:

砀,晋初省

陈,原属陈国,咸宁三年(277年)来属,永宁元年(301年)后别属陈郡

武平,原属陈国,咸宁三年(277年)来属,永宁元年(301年)后别属陈郡

阳夏,原属陈国,咸宁三年(277年)来属,永宁元年(301年)后别属陈郡

柘,原属陈国,咸宁三年(277年)来属,太康中(280-289)省

项,原属陈国,咸宁三年(277年)来属,永宁元年(301年)后别属陈郡

南顿,原属汝南国,咸宁三年(277年)来属,太康年间(280-289)别属汝南郡

苦,原属谯国,太康年间(280-289)来属,永宁元年(301年)后别属陈郡

28陈郡,泰始二年(266年)改为陈国,咸宁三年(277年)后省入梁国、颍川郡。永宁元年(301年)后复由梁国、颍川郡析置。永嘉五年(311年)后沦没于胡。

1陈,咸宁三年(277年)别属梁国,永宁元年(301年)后来属

2武平,咸宁三年(277年)别属梁国,永宁元年(301年)后来属

3阳夏,咸宁三年(277年)别属梁国,永宁元年(301年)后来属

4项,咸宁三年(277年)别属梁国,永宁元年(301年)后来属

5苦,原属谯国,太康年间(280-289)别属梁国,永宁元年(301年)后来属

6长平,咸宁三年(277年)别属颍川郡,永宁元年(301年)后来属

附:

长平,咸宁三年(277年)别属颍川郡

柘,咸宁三年(277年)别属梁国

29沛国,永嘉五年(311年)后沦没于胡。

1沛

2杼秋

3丰

4相,原属谯国,咸宁三年(277年)后来属

5竹邑,原属谯国,咸宁三年(277年)后来属

6符离,原属谯国,咸宁三年(277年)后来属

7萧,原属谯国,咸宁三年(277年)后来属

8洨,原属谯国,咸宁三年(277年)后来属

9虹,原属谯国,咸宁三年(277年)后来属

附:

公丘,咸宁三年(277年)别属鲁国

广戚,咸宁三年(277年)后别属彭城国

30谯国

1谯

2酇

3城父

4蕲

5铚

6龙亢

7山桑

附:

相,咸宁三年(277年)后别属沛国

竹邑,咸宁三年(277年)后别属沛国

符离,咸宁三年(277年)后别属沛国

萧,咸宁三年(277年)后别属沛国

洨,咸宁三年(277年)后别属沛国

虹,咸宁三年(277年)后别属沛国

宋,咸宁三年(277年)后别属汝阴国

苦,太康年间(280-289)后别属梁国

31鲁国,原鲁郡,咸宁元年(275年)改为鲁国

1鲁

2汶阳

3卞

4邹

5公丘,原属沛国,咸宁三年(277年)来属

附:

蕃,永康元年(300年)后别属彭城国

薛,永康元年(300年)后别属彭城国

32弋阳郡

1弋阳

2轪

附:

西阳,元康元年(291年)别属西阳国

期思,光熙元年(306年)别属西阳国

西陵,光熙元年(306年)别属西阳国

邾,原属武昌郡,太康二年(281年)来属,永嘉元年(307年)别属西阳国

蕲春,原属吴江夏郡,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永嘉元年(307年)别属西阳国

33安丰郡

1安风,原属扬州庐江郡,泰始年间(265-274)来属

2雩娄,原属扬州庐江郡,泰始年间(265-274)来属

3蓼,原属扬州庐江郡,泰始年间(265-274)来属

4安丰,原属扬州庐江郡,泰始年间(265-274)来属

5松滋,原属扬州庐江郡,泰始年间(265-274)来属

34新蔡国,永康二年(301年)后由汝阴郡析置新蔡国,永嘉二年(308年)复郡,永嘉五年(311年)后沦没于胡。

1新蔡,原属汝南郡,泰始二年(266年)别属汝阴国,永康二年(301年)后来属

2褒信,原属汝南郡,泰始二年(266年)别属汝阴国,永康二年(301年)后来属

3固始,原属汝南郡,泰始二年(266年)别属汝阴国,永康二年(301年)后来属

4鲖阳,原属汝南郡,泰始二年(266年)别属汝阴国,永康二年(301年)后来属

35南顿国,永兴二年(305年)由汝南郡析置,永嘉五年(311年)后沦没于胡。

1南顿,原属汝南郡,咸宁三年(277年)别属梁国,太康年间(280-289)复属汝南郡,永兴二年(305年)来属

36西阳国,元康元年(291年)由弋阳郡析置

1西阳,原属弋阳郡,元康元年(291年)来属

2期思,原属弋阳郡,光熙元年(306年)来属

3西陵,原属弋阳郡,光熙元年(306年)来属

4邾,原属弋阳郡,永嘉元年(307年)来属

5蕲春,原属弋阳郡,永嘉元年(307年)来属

第四、冀州,建兴元年(313年)后沦没于胡

37赵国,原赵郡,咸宁三年(277年)改为赵国,建兴元年(313年)后沦没于胡

1房子

2元氏

3平棘

4高邑

5柏人

附:

平乡,原属巨鹿国,咸宁三年(277年)来属,永宁元年(301年)别属巨鹿国

下曲阳,原属巨鹿国,咸宁三年(277年)来属,永宁元年(301年)别属巨鹿国

鄡,原属巨鹿国,咸宁三年(277年)来属,永宁元年(301年)别属巨鹿国

中丘,永兴元年(304年)后别属中丘国

38巨鹿国,原巨鹿郡,咸宁元年(275年)改为巨鹿国,建兴元年(313年)后沦没于胡

1廮陶

2巨鹿

3平乡,咸宁三年(277年)别属赵国,永宁元年(301年)来隶

4下曲阳,咸宁三年(277年)别属赵国,永宁元年(301年)来隶

5鄡,咸宁三年(277年)别属赵国,永宁元年(301年)来隶

附:

南栾,晋时废

杨氏,晋时废

39长乐国,原安平郡,泰始元年(265年)改为安平国,太康二年(281年)以后废国为郡,太康五年(284年)改为长乐国,建兴元年(313年)后沦没于胡

1信都

2下博

3扶柳

4经

5广宗

6南宫,晋时废,太康以后复县

7堂阳,晋时废,太康以后复县

附:

阜城,晋初别属勃海郡

武邑,太康十年(289年)别属武邑国,元康年间来属,晋末别属武邑郡

武遂,太康十年(289年)别属武邑国,元康年间来属,晋末别属武邑郡

观津,太康十年(289年)别属武邑国,元康年间来属,晋末别属武邑郡

40武邑郡,太康十年(289年)由长乐国析置,元康年间省入长乐国,晋末复置

1武邑,原属长乐国,太康十年(289年)来属,元康年间(291-299)别属长乐国,晋末来属

2武遂,原属长乐国,太康十年(289年)来属,元康年间(291-299)别属长乐国,晋末来属

3观津,原属长乐国,太康十年(289年)来属,元康年间(291-299)别属长乐国,晋末来属

4武强,晋末置

41平原国,原平原郡,泰始元年(265年)改为平原国,建兴元年(313年)后沦没于胡

1平原

2高唐

3茌平

4博平

5聊城

6安德

7西平昌

8般

9鬲

42乐陵国,原乐陵郡,咸宁元年(275年)改为乐陵国,建兴元年(313年)后沦没于胡

1厌次

2阳信

3漯沃

4新乐

5乐陵

43勃海郡,建兴元年(313年)后沦没于胡

1南皮

2高城

3重合

4东光

5浮阳

6蓨

7饶安

8阜城,原属安平国,晋时来属

9东安陵,晋时置县

附:

广川,晋时移属清河郡

章武,泰始元年(265年)移属章武郡

44河间国,原河间郡,泰始元年(265年)改为河间国,建兴元年(313年)后沦没于胡

1乐城

2武垣

3鄚

4易

5中水

6成平

附:

弓高,晋初废县

东平舒,泰始元年(265年)移属章武郡

文安,泰始元年(265年)移属章武郡

束州,泰始元年(265年)移属章武郡

45章武国,泰始元年(265年)由河间、勃海二郡析置章武郡,咸宁三年(277年)改为章武国,建兴元年(313年)后沦没于胡

1东平舒,原属河间郡,泰始元年(265年)来属

2文安,原属河间郡,泰始元年(265年)来属

3束州,原属河间郡,泰始元年(265年)来属

4章武,原属勃海郡,泰始元年(265年)来属

46清河国,原清河郡,咸宁三年(277年)改为清河国,建兴元年(313年)后沦没于胡

1清河,晋初由甘陵县析置

2贝丘

3武城,原东武城,太康中(280-289)去“东”字

4鄃

5灵

6绎幕

附:

甘陵,晋初省

清阳,晋初由甘陵县析置,后废

广川,原属勃海郡,晋时来属,永康元年(300年)别属广川国

47博陵郡,建兴元年(313年)后沦没于胡

1安平

2饶阳

3南深泽

4安国

附:

高阳,泰始二年(266年)移属高阳国

博陵,泰始二年(266年)移属高阳国

蠡吾,泰始二年(266年)移属高阳国

48高阳国,泰始元年(265年)由涿、博陵二郡析置,建兴元年(313年)后沦没于胡

1博陆,原属博陵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

2高阳,原属博陵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

3蠡吾,原属博陵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

4北新城,原属幽州涿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

49中山郡,泰始元年(265年)改为中山国,元康元年(291年)以后国除为郡,建兴元年(313年)后沦没于胡

1卢奴

2北平

3新市

4望都

5唐

6蒲阴

7安喜

8魏昌

附:

上曲阳,晋时移属常山国

毋极,晋初废

50常山国,原常山郡,泰始元年(265年)改为常山国,建兴元年(313年)后沦没于胡

1真定

2井陉

3蒲吾

4南行唐

5灵寿

6九门

7石邑

8上曲阳,原属中山国,晋时来属

51广川郡,永康元年(300年)由清河国析置广川国,永嘉元年(307年)国废为郡,建兴元年(313年)后沦没于胡

1广川,原属清河国,永康元年(300年)来属

2枣强,永康元年(300年)置

3索卢,永康元年(300年)置

52中丘国,永兴元年(304年)后由赵郡析置,建兴元年(313年)后沦没于胡

1中丘,原属赵郡,永兴元年(304年)后来属

第五、幽州,建兴二年(314年)陷没于胡

53范阳国,原涿郡,泰始二年(266年)改名,建兴二年(314年)陷没于胡

1涿

2逎

3故安

4范阳

5良乡

6方城

7容城

8长乡,晋初置

附:

北新城,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高阳国

54燕国,建兴二年(314年)陷没于胡

1蓟

2安次

3昌平

4军都

5广阳

附:

潞,原属渔阳郡,咸宁元年(275年)后来属,晋末移属渔阳郡

雍奴,原属渔阳郡,咸宁元年(275年)后来属,晋末移属渔阳郡

泉州,原属渔阳郡,咸宁元年(275年)后来属,晋末移属渔阳郡

安乐,原属渔阳郡,咸宁元年(275年)后来属,晋末移属渔阳郡

狐奴,晋初置,晋末移属渔阳郡

55渔阳郡,咸宁元年(275年)后省入燕国,西晋末复置

1雍奴,咸宁元年(275年)后别属燕国,晋末来隶

2潞,咸宁元年(275年)后别属燕国,晋末来隶

3泉州,咸宁元年(275年)后别属燕国,晋末来隶

4安乐,咸宁元年(275年)后别属燕国,晋末来隶

5狐奴,原属燕国,晋末来隶

附:

渔阳,咸宁元年(275年)后省

56北平郡,本右北平郡,晋初改名,建兴二年(314年)陷没于胡

1徐无

2土垠

3俊靡

4无终

57上谷郡,建兴二年(314年)陷没于胡

1沮阳

2居庸

附:

下洛,太康三年(282年)后别属广宁郡

潘,太康三年(282年)后别属广宁郡

涿鹿,太康三年(282年)后别属广宁郡

广宁,泰始九年(273年)后废

58广宁郡,太康三年(282年)由上谷郡析置,建兴二年(314年)陷没于胡

1下洛,原属上谷郡,太康三年(282年)后来属

2潘,原属上谷郡,太康三年(282年)后来属

3涿鹿,原属上谷郡,太康三年(282年)后来属

59代郡,建兴二年(314年)陷没于胡

1代

2平舒

3当城

4广昌,晋初置

60辽西郡,建兴二年(314年)陷没于胡

1阳乐

2海阳

3肥如

临渝,晋初废

令支,晋初废

第六、平州,泰始十年(274年)析幽州辽东5郡置

61昌黎郡,原属幽州,泰始十年(274年)来属

1昌黎

2宾徒

62辽东郡,原属幽州,泰始十年(274年)来属。咸宁三年(277年)改为辽东国,太康四年(283年)复郡

1襄平

2汶

3安市

4新昌

5西安平

6居就,晋时置

7乐就,晋时置

8力城,晋时置

附:

北丰,晋时不可考

平郭,晋时不可考

东沓,晋时不可考

辽队,晋时不可考

63玄菟郡,原属幽州,泰始十年(274年)来属

1高句丽

2望平

3高显

64乐浪郡,原属幽州,泰始十年(274年)来属

1朝鲜

2屯有

3浑弥

4遂城

5镂方

6驷望

65带方郡,原属幽州,泰始十年(274年)来属

1带方

2列口

3南新,本昭明县,晋时避晋文帝讳更名

4长岑

5提奚

6含资

7海冥

第七、并州,建兴四年(316年)十二月并州刺史刘琨弃晋阳奔蓟,至此沦没

66太原郡,泰始元年(265年)改为太原国,永安元年(304年)改为中都国,光熙元年(306年)国废为太原郡。建兴四年(316年)陷没于胡

1晋阳

2阳曲

3榆次

4于离

5盂

6阳邑

7大陵

8祁

9平陶

10京陵

11中都

12邬

附:

狼孟,晋末省

67上党郡,永兴元年(304年)以后陷没于胡

1泫氏

2屯留

3长子

4壶关

5高都

6铜鞮

7涅

8襄垣

9潞

10武乡,晋初析涅县置

附:

阳阿,泰始二年(266年)别属上洛郡

陭氏,晋初省

穀远,晋初省

68西河国,原西河郡,咸宁三年(277年)改名,永兴元年(304年)以后陷没于胡

1隰城,原兹氏县,晋初更名

2离石

3中阳

4界休

69乐平郡,永兴元年(304年)以后陷没于胡

1沾

2乐平

3上艾

4轑阳,原阳阿县,属上党郡,泰始二年(266年)后来属并更名

附:

寿阳,晋初置,永嘉中(307-312)省

70雁门郡,永兴元年(304年)以后陷没于胡

1广武

2原平

3平城,原属新兴郡,泰始二年(266年)后来属

4马邑,原属新兴郡,泰始二年(266年)后来属

5崞,晋初置

6繁畤,晋初置

7楼烦,晋末置

8阴馆,晋末置

附:

剧阳,晋初省

汪陶,晋末省

葰人,晋初置,晋末省

71新兴郡,元康初更名晋昌郡,元康五年(295年)复旧名。永兴元年(304年)以后陷没于胡

1九原

2定襄

3云中

4广牧

5晋昌,晋初置

附:

虑虒,晋初省

平城,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新兴郡

马邑,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新兴郡

第八、雍州,建兴四年(316年)刘聪陷长安,俘晋愍帝,至此沦没

72京兆郡

1长安

2杜陵

3霸城

4蓝田

5高陆

6万年,原属冯翊郡,泰始二年(266年)后来属

7新丰

8阴盘

9郑

附:

长陵,晋初省

上洛,泰始二年(266年)别属上洛郡

商,泰始二年(266年)别属上洛郡

下邽,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冯翊郡

池阳,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扶风郡

73冯翊郡

1大荔,原临晋县,太康中(280-289)更名

2下邽,原属京兆郡,泰始二年(266年)后来属

3重泉

4频阳

5粟邑

6莲芍

7合阳

8夏阳

附:

怀德,晋初省

祋祤,晋初省

万年,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京兆郡

74扶风郡,泰始二年(266年)改为扶风国,太康十年(289)改为秦国,建兴元年(313年)复郡

1池阳,原属京兆郡,泰始二年(266年)后来属

2郿

3雍

4汧

5陈仓

6美阳

7好畤,元康中(291-299)置

附:

茂陵,晋初省

隃麋,晋初省

栒邑,晋初省

杜阳,晋初省

槐里,泰始二年(266年)别属始平郡

始平,泰始二年(266年)别属始平郡

武功,泰始二年(266年)别属始平郡

鄠,泰始二年(266年)别属始平郡

75安定郡

1临泾

2朝那

3乌氏

4西川

5鹑觚,原属新平郡,泰始二年(266年)后来属

6阴密,晋初置

7都卢,晋初置

附:

高平,晋初省

彭阳,晋初省

76北地郡

1泥阳

2富平

3灵州,太康三年(282年)置

77新平郡

1漆

2邠邑,晋武帝时由漆县析置

附:

鹑觚,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安定郡

78始平郡,泰始二年(266年)由扶风郡析置

1槐里,原属扶风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

2始平,原属扶风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

3武功,原属扶风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

4鄠,原属扶风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

5蒯城,咸宁四年(278年)由陈仓县析置

6盩厔,太康四年(283年)后置

第九、凉州

79金城郡

1榆中

2允街

3金城

4浩亹

5白土

6令居,晋时废,晋末置

7洮阳,晋末置

附:

允吾,晋时废

80西平郡

1西都

2临羌

3安夷

4长宁,太康元年(280年)前置

附:

破羌,晋初省

81武威郡

1姑臧

2宣威

3仓松

4显美

5揟次

6番和,原属张掖郡,泰始二年(266年)后来属

7骊靬,原属张掖郡,泰始二年(266年)后来属

8祖厉,晋初废,永宁元年(301年)后复置

附:

武威,晋初废

鹯阴,晋初废

媪围,晋初废

82张掖郡

1永平,原觻得县,太康元年(280年)前更名

2临泽,原昭武县,太康元年(280年)前更名

3屋兰

附:

番和,晋初废

骊靬,晋初废

删丹,晋初别属西郡

氐池,泰始三年(267年)后废

83西郡

1日勒

2删丹,原属张掖郡,泰始二年(266年)后来属

3仙提,晋初由删丹县析置

4万岁,晋初由删丹县析置

5兰池,晋初由删丹县析置

84酒泉郡

1禄福

2表氏

3乐涫

4玉门

5会水

6安弥

7延寿

8骍马,太康元年(280年)前析置

附:

干齐,泰始二年(266年)后别属敦煌郡

沙头,元康五年(295年)别属晋昌郡

85敦煌郡

1敦煌

2龙勒

3效穀

4干齐,原属酒泉郡,泰始二年(266年)后来属

5昌蒲,太康元年(280年)前析置

6阳关,太康元年(280年)前析置

附:

广至,元康五年(295年)别属晋昌郡

冥安,元康五年(295年)别属晋昌郡

渊泉,元康五年(295年)别属晋昌郡

宜禾,元康五年(295年)别属晋昌郡

伊吾,元康五年(295年)别属晋昌郡

86西海郡

1居延

87晋昌郡,元康五年(295年)由郭煌、酒泉2郡析置

1冥安,原属敦煌郡,元康五年(295年)来属

2宜禾,原属敦煌郡,元康五年(295年)来属

3伊吾,原属敦煌郡,元康五年(295年)来属

4渊泉,原属敦煌郡,元康五年(295年)来属

5广至,原属敦煌郡,元康五年(295年)来属

6沙头,原属酒泉郡,元康五年(295年)来属

7会稽,元康五年(295年)由沙头县析置

8新乡,元康五年(295年)由沙头县析置

88武兴郡,永宁年间(301-302)由姑臧县西北析置,设8个县,收容秦、雍2州流民

1武兴

2大城

3乌支

4襄武

5晏然

6新鄣

7平狄

8司监

89晋兴郡,永宁年间(301-302)由西平郡界析置,设10个县,收容秦、雍2州流民

1晋兴

2枹罕

3永固

4临津

5临鄣

6广昌

7大夏

8遂兴

9罕唐

10左南

十、秦州,泰始五年(269年)雍、凉、梁3州析置,太康三年(282年)省入雍、凉2州,元康七年(297年)复由雍、梁2州析置

90陇西郡,泰始二年(266年)改为陇西国,元康六年(296年)复郡。原属雍州,泰始五年(269年)别属秦州,太康三年(282年)复属雍州,元康七年(297年)复别属秦州

1襄武

2首阳

附:

枹罕,晋初省

临洮,元康中(291-299)别属狄道郡

狄道,元康中(291-299)别属狄道郡

河关,元康中(291-299)别属狄道郡

91南安郡,原属雍州,泰始五年(269年)别属秦州,太康三年(282年)复属雍州,元康七年(297年)复别属秦州

1豲道

2中陶

3新兴

92天水郡,原属雍州,泰始五年(269年)别属秦州,太康三年(282年)复属雍州,元康七年(297年)复别属秦州

1冀

2上邽

3昌,原西县,晋初改名

4新阳

5显亲

6成纪

附:

阿阳,晋初省

93略阳郡,原广魏郡,泰始中(265-274)改名。原属雍州,泰始五年(269年)别属秦州,太康三年(282年)复属雍州,元康七年(297年)复别属秦州

1临渭

2平襄

3略阳

4清水,晋初置

附:

陇,晋初废

94武都郡,原属梁州,泰始五年(269年)别属秦州,太康三年(282年)复属梁州,元康七年(297年)复别属秦州

1下辨

2河池

3沮

4武都

5故道

6上禄,原汉废县,太康三年(282年)复置

附:

羌道,晋时废

95阴平郡,泰始初(265-268)由梓潼郡析置,原属梁州,泰始五年(269年)别属秦州,太康三年(282年)复属梁州,元康七年(297年)复别属秦州

1阴平

2广武

96狄道郡,元康中(291-299)由陇西郡析置

1狄道,原属陇西郡,元康中(291-299)来属

2河关,原属陇西郡,元康中(291-299)来属

3遂平,元康中(291-299)析置

4武街,元康中(291-299)析置

5始兴,元康中(291-299)析置

6第五,元康中(291-299)析置

7真仇,元康中(291-299)析置

附:

2临洮,原属陇西郡,元康中(291-299)来属,永嘉二年(308年)别属安故郡

4洮阳,元康中(291-299)析置,永嘉二年(308年)别属安故郡

97安故郡,永嘉二年(308年)由狄道郡析置

1安故,永嘉二年(308年)析置

2石门,永嘉二年(308年)析置

3桑城,永嘉二年(308年)析置

4临洮,原属狄道郡,永嘉二年(308年)来属

5洮阳,原属狄道郡,永嘉二年(308年)来属

十一、梁州,永宁元年(301年)后各地沦陷

98汉中郡,太康十年(289年)改为汉国,永宁元年(301年)后国除为郡。建兴元年(313年)陷没

1南郑

2褒中

3沔阳

4西乡,原南乡县,太康二年(281年)更名

5成固,原乐城县,太康元年(280年)前更名

6蒲池

7黄金

8兴道

99梓潼郡,太安元年(302年)陷没,永嘉四年(310年)短暂收复,五年(311年)复陷

1梓潼

2涪

3汉德

4晋寿,原汉寿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5剑阁,原剑门县,晋初更名

6白水

7武连,晋时置

8黄安,晋时置

附:

阴平,泰始年间(265-269以前)移属阴平郡

广武,泰始年间(265-269以前)移属阴平郡

100广汉国,原广汉郡,咸宁三年(277年)改为广汉国,太康二年(281年)国除为郡,永宁元年(301年)陷没

1广汉

2德阳

3雒,泰始二年(266年)移属新都郡,太康六年(285年)来属

4新都,泰始二年(266年)移属新都郡,太康六年(285年)来属

5绵竹,泰始二年(266年)移属新都郡,太康六年(285年)来属

6什邡,泰始二年(266年)移属新都郡,太康六年(285年)来属

附:

郪,晋初省

阳泉,晋初省

五城,晋初省

101巴西郡,太安元年(302年)陷没,永嘉四年(310年)短暂收复,五年(311年)复陷

1阆中

2西充国

3南充国

4安汉

5苍溪,晋时置

6岐惬,晋时置

7平州,太康元年(280)析置

附:

宕渠,元康年间(291-299)别属宕渠郡

宣汉,晋初省,后复县。元康年间(291-299)别属宕渠郡

汉昌,元康年间(291-299)别属宕渠郡

102宕渠郡,元康年间(291-299)由巴西郡析置,太安元年(302年)梓潼、巴西、宕渠3郡陷没,永嘉四年(310年)短暂收复,未久复陷

1宕渠,原属巴西郡,元康年间(291-299)来属

2汉昌,原属巴西郡,元康年间(291-299)来属

3宣汉,原属巴西郡,元康年间(291-299)来属

103新城郡,原属荆州,元康六年(296年)来属

1房陵

2绥阳,晋初更名秭归,后复名

3昌魏

4沶乡

104魏兴郡,原属荆州,元康六年(296年)来属

1兴晋,原平阳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2安康,原安阳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3西城

4锡

5长利,太康四年(283年)由锡县析置

6洵阳,太康四年(283年)析置

7郧乡,太康五年(284年)析置

附:

魏阳,晋初省

105上庸郡,原属荆州,元康六年(296年)来属,永康二年(301年)后改为上庸国,光熙元年(306年)国除为郡

1上庸

2安富

3北巫,原巫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4武陵

5微阳,原建始县,晋初更名

6上廉,晋初置

附:

庸昌,原广昌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二年(281年)省

新都国,泰始二年(266年)由广汉郡析置新都郡,咸宁三年(277年)改为新都国,太康四年(283年)国除为郡,太康六年(285年)省入广汉郡

1雒,原属广汉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太康六年(285年)移属广汉郡

2新都,原属广汉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太康六年(285年)移属广汉郡

3绵竹,原属广汉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太康六年(285年)移属广汉郡

4什邡,原属广汉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太康六年(285年)移属广汉郡

十二、益州,永宁元年(301年)后各地陆续沦陷

106成都国,原蜀郡,太康十年(289年)改为成都国。太安二年(303年)陷没

1成都

2广都

3繁

4江原

5临邛

6郫

107犍为郡,永嘉五年(311年)陷没

1武阳

2南安

3僰道

4资中

5牛鞞

108汶山郡,太安二年(303年)陷没

1汶山,原绵虒县,晋时更名

2升迁,原氐道县,晋时更名

3都安

4广阳,原汶江县,晋时更名

5兴乐,原白马县,晋时更名

6平康

7蚕陵

8广柔

109汉嘉郡,太安二年(303年)陷没

1汉嘉

2徙阳

3严道,本新道县,晋时更名

4旄牛

110江阳郡,太安二年(303年)陷没

1江阳

2符节,原符节县,晋时更名

3汉安

111涪陵郡,原属梁州,永兴元年(304年)由益州暂管

1汉复

2涪陵

3汉平

4汉葭

5万宁

112巴郡,原属梁州,永兴元年(304年)由益州暂管

1江州

2垫江

3临江

4枳

113巴东郡,原属梁州,永兴元年(304年)由益州暂管

1鱼复,原永安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2朐忍

3南浦,原羊渠县,太康元年(280年)废县置南浦县

4汉丰

附:

北井,泰始五年(269年)别属建平郡

十三、宁州,泰始七年(271年)由益州析置,太康三年(282年)省入益州,置南夷校尉。太安二年(303年)复置

114云南郡,原属益州,泰始七年(271年)别属宁州,太康三年(282年)复属益州,太安二年(303年)复别属宁州

1云南

2梇栋

3青蛉

4姑复

5邪龙

6遂久

7云平,咸宁五年(279年)置

附:

楪榆,永嘉五年(311年)别属河阳郡

永宁,咸宁五年(279年)左右置,永嘉五年(311年)别属河阳郡

115兴古郡,原属益州,泰始七年(271年)别属宁州,太康三年(282年)复属益州,太安二年(303年)复别属宁州

1胜休

2句町

3宛温

4漏卧

5毋棳,原西丰县,泰始五年(269年)更名

6贲古

7铎封

8进乘

9西随

10律高,咸宁元年(275年)置

11都唐,太康二年(281年)置

12汉兴,太康二年(281年)左右置

116建宁郡,原属益州,泰始七年(271年)别属宁州,太康三年(282年)复属益州,太安二年(303年)复别属宁州

1味

2昆泽

3存邑

4新定

5毋单

6同濑

7牧麻,原牧靡县,晋初更名

8修云

9泠丘

10谈槀,晋武帝时(265-280前)置

11漏江,晋武帝时(265-280前)置

12同乐,晋武帝时(265-280前)置

附:

滇池,太安二年(303年)别属益州郡

穀昌,太安二年(303年)别属益州郡

连然,太安二年(303年)别属益州郡

秦臧,太安二年(303年)别属益州郡

双柏,太安二年(303年)别属益州郡

俞元,太安二年(303年)别属益州郡

建伶,太安二年(303年)别属益州郡

117永昌郡,原属益州,泰始七年(271年)别属宁州,太康三年(282年)复属益州,太安二年(303年)复别属宁州

1不韦

2巂唐

3哀牢

4博南

5永寿

6雍乡

7南涪

附:

比苏,永嘉五年(311年)别属河阳郡

118朱提郡,原属益州,太安二年(303年)别属宁州

1朱提

2南广

3汉阳

4南秦,原南昌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5堂狼,晋初置

119越巂郡,原属益州,太安二年(303年)别属宁州

1邛都

2会无

3卑水

4定莋

5台登

附:

苏祁,晋初省

阐,晋初省

潜街,晋初省

马湖,晋初省

安上,晋时不可考

120牂柯郡,原属益州,太安二年(303年)别属宁州

1且兰

2毋敛

3万寿,晋初置

4并渠,晋初置

附:

同井,晋初省

平夷,永嘉五年(311年)别属平夷郡

鄨,永嘉五年(311年)别属平夷郡

夜郎,永嘉五年(311年)别属夜郎郡

谈指,永嘉五年(311年)别属夜郎郡

121晋宁郡,太安二年(303年)由建宁郡析置益州郡,永嘉二年(310年)更名

1滇池,原属建宁郡,太安二年(303年)来属

2穀昌,原属建宁郡,太安二年(303年)来属

3连然,原属建宁郡,太安二年(303年)来属

4秦臧,原属建宁郡,太安二年(303年)来属

5双柏,原属建宁郡,太安二年(303年)来属

6俞元,原属建宁郡,太安二年(303年)来属

7建伶,原属建宁郡,太安二年(303年)来属

122平夷郡,永嘉五年(311年)由牂柯郡析置

1平夷,原属牂柯郡,永嘉五年(311年)来属

2鄨,原属牂柯郡,永嘉五年(311年)来属

123夜郎郡,永嘉五年(311年)由牂柯郡析置

1夜郎,原属牂柯郡,永嘉五年(311年)来属

2谈指,原属牂柯郡,永嘉五年(311年)来属

124河阳郡,永嘉五年(311年)由永昌、云南二郡析置

1河阳,永嘉五年(311年)析置

2楪榆,原属云南郡,永嘉五年(311年)来属

3邪龙,原属云南郡,永嘉五年(311年)来属

4比苏,原属永昌郡,永嘉五年(311年)来属

[ 此帖被clannad在2017-10-05 21:47重新编辑 ]

回复举报

clannad

零陵

加关注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1 发表于: 2017-10-05

【西晋诸州郡县沿革订正.下】

青州部分

一、晋代济南郡曾并入齐国

孔祥军认为济南郡一直存在,但《晋书·地理志》漏载此郡。(《晋书地理志校注》第135页)《晋书》卷38<文六王·齐献王攸传>记载“明年(太康四年)……以济南郡益齐国”,已说明济南郡在太康四年(283年)被废并入齐国(司马攸的封国),同年司马攸去世后复郡。

二、梁邹县晋初隶属济南郡

孔祥军据《晋书·乐安平王鉴传》记载“咸宁初,以齐之梁邹益封”,认为晋咸宁年间(275-279)划归齐国,太康时又划归乐成国。本人认为《晋书》有误,据《晋书·齐献王攸传》记载“明年(太康四年)……以济南郡益齐国”,梁邹县在太康四年以前属济南郡,疑当作“咸宁初,以济南之梁邹益封”。

三、城阳郡与高密国

孔祥军认为二郡并立。李锡甫考证,晋代高密国的前身即汉、晋的城阳郡。太康十年(289年)城阳郡与东莞郡相互交换各自的领县,城阳郡的莒、姑幕、诸、东武4县划归东莞郡管辖,东莞郡的安丘、广、剧、临朐4县也移归城阳郡管辖,阳城郡的郡治迁移到黔阪县。《晋书·地理志》记载的“城阳之黔陬、壮武、淳于、昌安、高密、平昌、营陵、安丘、大、剧、临朐十一县”均为城阳郡元康年间(291-299)时期所辖的全部县数,后改名为高密国。永康元年(300年)设平昌郡,可能即专为封司马模为郡公所分置,虽后来进封南阳王,但平昌郡并未废除,仍继续为郡,并据《大清一统志》考证得出平昌郡治安丘县,领安丘、平昌2县。剧县移属北海国后,高密国最终尚领有黔陬、壮武、淳于、昌安、高密、夷安、营陵、广、临朐9县。(李锡甫《汉晋城阳郡沿革考》,国立编译馆馆刊第6卷第一期,第259-264页,1977年6月)今从李说,唯广、临朐2县当隶属齐国。

四、平昌郡领县

李锡甫考证得出平昌郡领有安丘、平昌2县,但据其地理,其周边的东莞郡朱虚、姑幕、东武3县当为平昌郡管辖。

五、於陵县及邹平县

孔祥军谓於陵县太康后废,邹平县终西晋世。案《宋书·州郡志》引《永初郡国》有於陵县,则《舆地广记》“晋省之”当是言西晋初省县。又邹平县,《太平寰宇记》卷19“永嘉之乱,其县遂废”,则西晋末已废县。

六、牟平县

孔祥军谓晋初废,《元和郡县图志》卷10“广固城,在县西四里。晋永嘉五年,东莱牟平人曹嶷为刺史所筑”,则西晋末时已复县。

七、东牟郡

:《晋书·怀帝纪》记载“东牟太守庞伉”,疑是“东莱太守”之误,或是西晋确有短暂设立东牟郡。

八、广固县、临朐县所属郡国

孔祥军及李锡甫以广县、临朐县属高密国,终西晋世。《元和郡县图志》卷10“广固城,在县西四里。晋永嘉五年,东莱牟平人曹嶷为刺史所筑,有大涧,甚广固,故谓之广固”,则永嘉五年(311年)后改名广固县。牟发松列西晋末属齐郡,临朐县属平昌郡,案《晋书·齐王冏传》“伦篡,迁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欲以宠安之”,疑永宁元年(301年)以前赵王司马伦为安抚齐王司马冏,将此二县划属齐国封地。又临朐在广固之南,地理上与广固相互连结,而与平昌郡朱虚县中隔沂山,相互分隔。而南北朝时,南军攻广固前必经临朐,据以上合理推测,西晋末广固、临朐应皆隶属齐国管辖。

徐州部分

一、广戚县

胡阿祥等以广戚县在魏末已属彭城国领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第693页)。孔祥军仅言太康三年(282年)前已属彭城国(《晋书地理志校注》页144注释4)。广戚县改隶彭城国大概与公丘县同时,在咸宁三年(277)前后。

二、东莞郡废置

据《晋书·琅邪武王伷传》记载司马伷太康四年去世时,“临终表求葬母太妃陵次,并乞分国封四子,帝许之”,则东莞郡复置年份当在明年,即太康五年(284年)左右。《宋书·州郡志》记载在太康十年,疑有误。

三、晋代淮阴县归属

吴增仅及谭其骧认为淮阴县三国时隶属广陵郡。孔祥军据《水经注》“又东北至下邳淮阴城西西”之文,认为三国时淮阴县属下邳郡,西晋时移属广陵郡。然而《水经》原文或有沿用汉史地理的可能性,今从吴说。

四、淮陵郡置郡年份及领县

置郡年份方面,孔祥军据《晋书·地理志》谓元康七年(297年)置郡,永宁元年(301年)改为国,但据《晋书·琅邪武王伷》“淮陵元王漼字思冲。初封广陵公,食邑二千九百户。历左将军、散骑常侍。赵王伦之篡也,三王起义,漼与左卫将军王舆攻杀孙秀,因而废伦。以功进封淮陵王,入为尚书,加侍中,转宗正、光禄大夫”,则淮陵置郡系因广陵公司马漼废赵王伦迎晋惠帝之功有关,《宋书·州郡志》作永宁元年(301年)置郡为是。

领县方面,孔祥军考证淮陵郡领县仅得司吾及徐2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第703-704页)。据《宋书·州郡志》与郡名及地理位置,临淮郡北方的淮陵及下相2县当属淮陵国管辖。

五、凌县

孔祥军谓终于西晋末,《太平寰宇记》卷17“凌城,在今〔宿迁〕县东南五十里。汉县,属广陵。晋永嘉后省””,则两晋之际已废县,今仍归为东晋初废县。牟发松等误当下邳郡北凌县。

六、东安县

东安县东晋时未见,疑在永平元年(291年)三月废东安王司马繇时,东安县连同被废。

七、新泰县

孔祥军谓终于西晋末属泰山郡,《太平寰宇记》卷23载“晋惠帝割属东安,宋因之”,则元康七年(297年)东安郡复立时划入。

荆州部分

一、滠阳县设置年代

孔祥军仅言惠帝末年置,《晋书·陶侃传》记载“陈敏之乱,弘以侃为江夏太守”,此事在永兴二年(305年)十二月以后,而明年(光熙元年,306年)十一月晋惠帝死,故置滠阳县当在这段时间。

二、襄阳郡改为襄阳国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及《晋书地理志校注》均未提及。据《晋书·楚隐王玮传》“永宁元年,追赠骠骑将军,封其子范为襄阳王,拜散骑常侍,后为石勒所害”,则永宁元年(304年)封楚王司马玮之子司马范为襄阳王,郡改为“襄阳国”,永嘉五年(311年)被石勒杀害,国除为郡。

三、襄阳郡山都县的隶属

孔祥军据《三国志·孙权传》南阳5县降吴及《水经注》割南阳5县置新野郡,属县有“山都”,认为魏、晋时属南阳郡。然而《水经注》封司马歆新野郡公年代可能有误,详见新野国,吴、魏相互敌对,吴国应不可能承认魏国新设的政区,山阳县东汉属南阳郡管辖,或有用汉史地理的可能性。

四、南阳郡改为南阳国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及《晋书地理志校注》均未提及。据《晋书·武帝纪》“〔咸宁三年八月癸亥〕徙……汝南王柬为南阳王”,则咸宁三年(277年)以前为南阳郡,以后为南阳国。

五、南阳郡襄乡县

《晋书·地理志》无此县,孔祥军据《文选》李善注引《博物志》有襄乡县,且《博物志》于晋初撰写,认为西晋南阳郡领县尚有襄乡县,《晋书·地理志》漏载此县。此说本人并不认同,应与《博物志》依据的地理年代及该书出版年代相差数年有很大关系,如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出版于2012年,但书中所注的今地位置以2004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为准,相差8年。今人所注今地位置年代尚且无法与书籍出版年代相合,何况古人。今仍从《晋书·地理志》,不列为南阳郡属县。

六、朝阳县归属

孔祥军列为义阳国属县。新野郡于永宁二年(302年)置郡,据《水经注》记载,领新野、棘阳、蔡阳、穰、邓、山都6县,朝阳县在《晋书·地理志》属南阳郡,在新野郡西,若归入南阳郡则必成为其郡飞地,殊为怪异。《宋书·州郡志》朝阳县属顺阳郡,疑朝阳县在之前早已划归顺阳国,时间在太康十年(289年)或永宁二年(302年)之间。

七、义阳郡改为义阳国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及《晋书地理志校注》均未提及。据《晋书·武帝纪》、《惠帝纪》、《义阳成王望传》所记,则泰始元年(265年)封司马望为义阳王,改义阳郡为义阳国,永宁元年(301年)义阳王司马威助赵王司马伦谋反篡位失败,被晋惠帝处死,国除为郡。

八、义阳郡鄳县、平春县

魏时属江夏郡,孔祥军以该2县在《晋书·地理志》及《舆地广记》均列属江夏郡,认为《宋书·州郡志》引《晋太康地志》有误,列为江夏郡属县。但后文引《太平寰宇记》卷142<山南东道·邓州南阳县>“晋太康元年置义阳郡,居新野县,属荆州”,认为义阳郡于太康元年(280年)扩大领县数量,本人认为鄳、平春2县归属义阳国当与此事有关,今从《宋书》,作义阳属县。

九、泰昌县

孔祥军引《舆地广记》,认为泰昌在太康中分秭归置县,《宋书·州郡志》记载建平都尉领县有泰昌,实误。(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第166-167页)然而泰昌县在今重庆市巫山县北,秭归县今湖北省秭归县,地理相距甚远,疑《宋书》不误,《舆地广记》有误。

十、新野国建置年代

孔祥军据《水经注》卷31“晋咸宁二年,封大司马扶风武王少子歆为新野郡公,割南阳(当作义阳)五属棘阳、蔡阳、穰、邓、山都封焉”,认为咸宁二年(276年)置新野郡,太康元年(280年)废郡,晋惠帝时再度置郡。此说有误,《晋书·扶风武王骏传》记载司马歆“太康中,诏封新野县公”,后随齐王司马冏讨伐赵王司马伦,有功“以勋进封新野郡王”,封国由县国晋升为郡国,时间在永宁元年(301年)至二年(302年)间,以此推测《水经注》“咸宁”应为“永宁”、“南阳”应为“义阳”之误。

十一、成都郡补充

据《晋书·成都王颖传》“永嘉中,立东莱王蕤子遵为颖嗣,封华容县王。后没于贼,国除”,则设置成都郡作为华容县王司马遵的封地。

十二、上黄县

《水经·沔水注》云“晋武帝平吴,割临沮之北乡、中庐之南乡立上黄县,治軨乡”,《宋书·州郡志》属襄阳郡,《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晋图组》标有此县,《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十六国北朝卷》及《晋书地理志校注》均未提及。

扬州部分

一、全淑、阜陵2县

孔祥军列为魏、晋淮南郡属县,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列为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内迁庐江、九江、蕲春、广陵4郡十馀万户的江西废县之一。又魏时、晋初不可考,疑此县系晋平吴后所置淮南诸县之一。

二、龙舒县

孔祥军列为魏、晋庐江郡属县,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列为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内迁庐江、九江、蕲春、广陵4郡十馀万户的江西废县之一。又魏时不可考,晋末有庐江龙舒人韩友及龙舒县长邓子林,晋初仍不可考,疑此县系晋平吴后所置淮南诸县之一。

三、故鄣郡

孔祥军考证认为吴末乃存,并领宁国、怀安2县,陈健梅考证增领陵阳县并列吴扬州废郡,今从陈说不列为西晋领郡。又故鄣郡领县,据《景定建康志》“永安中分溧水以北六县为丹阳郡”(未见原书,引自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147页)之文推测,扣除丹阳郡溧水(即中江,今青弋江、胥河、梅渚河、中河、北溪河、大溪河等河)以北的建业、丹阳、芜湖、永平、句容、臼阳(地望不详,据《吴志·诸葛恪传》推测在茅山一带)6县,故鄣郡应领陵阳、怀安、宁国、广德、安吴、泾、宣城、宛陵、春穀、临城、石城、故鄣、安吉、原乡、於潜、始安(地望不详,应包含在故鄣郡内)16县

四、丹阳郡领县

孔祥军吴末领作建业、丹阳、芜湖、宛陵、陵阳、宣城、石城、泾、春穀、安吴、广德、临城、永平、句容14县及溧阳、湖熟、江乘3都尉,无始安、宁国、怀安、臼阳4县及於湖督农校尉,据陈健梅考证作领18县及4都尉。又始安、臼阳2县未见于《晋书地理志》,盖吴末晋初时已废县。

五、吴郡领县

孔祥军引《宋书·州郡志一》载“南沙令,本吴县司盐都尉署。吴时名沙中。吴平后,立暨阳县割属之。晋成帝咸康七年,罢盐署,立以为南沙县”,认为吴郡有沙中县(《三国政区地理》第186页)。实际属误读,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未列为西晋属县。又盐官县,孔祥军列为吴末领县,陈健梅引《水经注》卷29“穀水又东南径嘉兴县西,穀水又东南径盐官县故城南,旧吴海昌都尉治。晋太康中分嘉兴立。《太康地道记》:吴有盐官县。”认为《水经注》及《吴记》说法为是,不列吴末领县,今从陈说

六、东阳郡领县

孔祥军考证吴末东阳郡领长山、乌伤、太末3县,若依孔说,则永康、平昌、新安、定阳等县成为会稽郡西南方的飞地,今从陈健梅考证,作吴末领9县。

七、临海郡领县

孔祥军据《文选·江赋》引沈莹《临海水土物志》“初宁县多”云云,认为吴末临海郡有初宁县(《三国政区地理》第205页)。本人疑即“永宁县”之误。

八、宣城郡置郡年代

孔祥军考证认为宣城郡在太康元年(280年)置郡,但《晋书地理志》及《宋书州郡志》丹阳尹条又作太康二年(281年)置郡,相差1年,疑“元年”乃“二年”之误或“二年”乃“元年”之误,今从多者。

九、庐江郡改庐江国

《晋书·成都王颖传》有“庐江王普”。司马普封庐江王之年史书无载,疑在永安元年(304年)三月司马颖封皇太弟之际。光熙元年(306年)十月与其父一起被杀,国废。

广州部分

一、南海郡揭阳县

陈健梅引《吴志·钟离牧传》裴注引《会稽典录》,认为吴时有揭阳县(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118页)。孔祥军所著未列此县(胡阿祥《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第558页)。盖晋时废此县。

二、谢沐县

陈健梅列为吴初由苍梧郡移属临贺郡(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226-229页)。孔祥军列为吴时属苍梧郡,晋时移属临贺郡(胡阿祥《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第558、764页)。谢沐县在今湖南省江永县西南,若依孔说,与苍梧郡中隔临贺郡,反成苍梧郡的北方飞地。今从陈说,列吴时属临贺郡。

三、郁林郡属县

孔祥军考证认为吴时有定周县,又置武安县(胡阿祥《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第555-557页)。陈健梅增列广郁、怀安2县(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245-248页)。今说陈说。又广郁、怀安2县不见于《晋书·地理志》,盖晋平吴后废县。

四、桂林郡属县

孔祥军考证认为吴时桂林县改置桂林郡,领武安、潭中、武丰3县(胡阿祥《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第559-560页)。陈健梅增列中留、桂林、粟平、武城、军腾5县(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226-229页)。今从陈说,又从孔氏桂林县改置桂林郡之说。又中留县不见于《晋书·地理志》,盖晋平吴后废县。又孔氏谓桂林郡武城县实为苍梧县武城县,当删之,此从孔说。

交州部分

一、合浦郡领县

陈健梅考证谓吴末领合浦、朱卢、南平、毒质4县,孔祥军谓领合浦1县,晋时增置荡昌、南平、毒质3县。吴末领县从陈说。朱卢县《宋书·州郡志》作吴置,不见于《晋书·地理志》,盖晋平吴后废县。

二、封山县

孔祥军认为晋时置,陈健梅引吴增仅说认为吴时置。今从陈说。

三、武宁县与平道县

孔祥军认为武平郡武宁县与交趾郡武宁县重复,系衍文,平道县晋太康三年(282年)废县,故《晋书地理志》未载(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第205页。)。本人认为《晋书地理志》武平郡武宁县实际即“平道县”之误。

四、封溪县

孔祥军引用晋初人郭义恭《广志》有“交趾封溪县”一文,认为封溪县晋时属交趾郡,并言《晋书地理志》有误。(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第205页。)然而或有沿用旧史地理的可能性。(如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出版于2012年,但书中所注的今地位置以2004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为准,相差8年。今人所注今地位置年代尚且无法与书籍出版年代相合,何况古人。)

江州部分

一、钟陵县

孔祥军认为晋时置县(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第198页)。陈健梅据《太平寰宇记》卷106<信州·弋阳县>“建安十五年孙权分钟陵置鄱阳郡”一文,认为三国时鄱阳郡有钟陵县(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120页)。今从陈说。

二、历陵县

陈健梅考证作“历陵县”(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第118页)。孔祥军据《吴志·孙皓传》“〔天玺元年〕鄱阳言历阳山石文理成字”,裴注引《江表传》“历阳县有石山临水……时历阳长表上言石印发”,及《说郛》卷51引雷次宗《豫章古今记》“孙氏又分鄱阳、历阳、馀干、邹阳、乐安等五县及庐江共为鄱阳郡”之文,认为东汉历陵县在建安十五年(210年)时已改名历阳县,入晋后复为“历陵”(因与淮南郡历阳县重名之故)(胡阿祥《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第507页)。今从孔说。

三、新渝县

《晋书·地理志》作“新谕”,《宋书·州郡志》作“新喻”,然据《元和郡县图志》卷28“吴孙皓分置新渝县,因渝水为名。天宝后相承作『喻』,因声变也”之文,应皆为“新渝”之误。

四、高陵县

高陵原名安丰,属江北的蕲春郡。据《宋书·州郡志》,原同属蕲春郡的邾县与高陵一起划入武昌郡,但《晋书·地理志》邾县归属江北的弋阳郡,故在江北的高陵可能与邾县一起划归弋阳郡。但弋阳郡领县无高陵,江南的武昌郡却有官陵,疑武昌郡官陵即高陵,后来废县。

湘州部分

一、临贺县

孔祥军据《宋书·州郡志》“临贺侯相,汉旧县,《晋太康地志》、王隐云属南海”,认为太康三年(282年)曾短暂隶属南海郡,若说孔说,则临贺县成为南海郡北方飞地,封阳县成为临贺郡南方飞地。此不从孔说。

二、建昌郡属县

胡阿祥、孔祥军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第四编<西晋诸州郡县沿革>依据《宋书州郡志》“蒲圻男相,晋武帝太康元年立。本属长沙”一文,列为长沙郡属县。然而蒲圻县在下隽、巴陵2县之北,依胡、孔说则成长沙郡北方飞地。《宋书州郡志》载“建昌郡,晋惠帝元康九年,分长沙东北下隽诸县立”,蒲圻县必在“长沙东北下隽诸县”之中。

【西晋政区地理沿革.下】

十四、青州,永嘉之乱后,山东郡邑相继被石勒攻陷,建兴元年(313年)后青州沦于曹嶷

125齐国,永嘉之乱后,为曹嶷据有

1广固,原广县,泰始二年(266年)以后别属东莞国,太康十年(289年)别属城阳郡,永康元年(300年)来隶,永嘉五年(311年)更名

2临淄

3西安

4东安平

5广饶

6昌国

7般阳

8临朐,泰始二年(266年)以后别属东莞国,太康十年(289年)别属城阳郡,永康元年(300年)来隶

益都,晋时废

南丰,晋时废

新汶,晋时废

新沓,太康四年(283年)后省

广,泰始二年(266年)以后别属东莞国,太康十年(289年)别属城阳郡

历城,原属济南郡,太康四年(283年)来属,未久复别属济南郡

平陵,原属济南郡,太康四年(283年)来属,未久复别属济南郡

祝阿,原属济南郡,太康四年(283年)来属,未久复别属济南郡

邹平,原属济南郡,太康四年(283年)来属,未久复别属济南郡

隰阴,原属济南郡,太康四年(283年)来属,未久复别属济南郡

菅,原属济南郡,太康四年(283年)来属,未久复别属济南郡

着,原属济南郡,太康四年(283年)来属,未久复别属济南郡

126济南国,原济南郡,泰始元年(265年)改为济南国,咸宁三年(277年)国除为郡,太康四年(283年)省入齐国,未久复郡。永嘉中(307-312)改为济南国。永嘉之乱后,为曹嶷据有

1历城,太康四年(283年)移属齐国,未久复来隶

2平陵,原东平陵县,晋初更名,太康四年(283年)移属齐国,未久复来隶

3着,太康四年(283年)移属齐国,未久复来隶

4於陵,晋初省,后复置

5菅,太康四年(283年)移属齐国,未久复来隶

6隰阴,原漯阴县,晋时更名,太康四年(283年)移属齐国,未久复来隶

7祝阿,太康四年(283年)移属齐国,未久复来隶

附:

土鼓,晋初省

台,晋初省

梁邹,咸宁年间(275-279)别属乐安国

东朝阳,咸宁年间(275-279)别属乐安国

邹平,太康四年(283年)移属齐国,未久复来隶,永嘉元年(307年)后省

127北海国,永嘉之乱后,被曹嶷攻陷

1平寿

2下密

3胶东

4即墨

5都昌

6剧,泰始元年(265)移属东莞国,永康元年(300后)后来属

附:

营陵,晋初别属城阳郡

128乐安郡,泰始元年(265)改为乐安国,太安元年(302年)国除为郡,永嘉之乱后,为曹嶷据有

1高苑

2临济

3博昌

4利

5益

6蓼城

7寿光

8梁邹,原属济南郡,咸宁年间(275-276)来属

9东朝阳,原属济南郡,咸宁年间(275-276)来属

附:

千乘,晋时省

乐安,晋时省

129高密国,原城阳郡,原属徐州,泰始二年(266年)别属青州,泰始五年(269年)改为城阳国,七年(271年)国除为郡,元康六年(296年)改为高密国,永嘉之乱后,为曹嶷据有

1黔陬

2壮武

3淳于

4昌安

5高密

6夷安

7营陵,原属北海国,晋初来属

附:

朱虚,泰始二年(266年)别属徐州东莞国

莒,太康十年(289年)别属徐州东莞郡

姑幕,太康十年(289年)别属徐州东莞郡

诸,太康十年(289年)别属徐州东莞郡

东武,太康十年(289年)别属徐州东莞郡

平昌,永康元年(300年)别属平昌郡

安丘,原属东莞郡,太康十年(289年)来属,永康元年(300年)别属平昌郡

剧,原属东莞郡,太康十年(289年)来属,永宁年间(301-302)别属北海国

广,原属东莞郡,太康十年(289年)来属,永康元年(300年)别属齐国

临朐,原属东莞郡,太康十年(289年)来属,永康元年(300年)别属齐国

130东莱郡,太康四年(283年)改为东莱国,永宁元年(301年)国除为郡,永嘉之乱后,为曹嶷据有

1掖

2当利

3卢乡

4曲城

5黄

6惤

7牟平,晋初废,永嘉五年(311年)前复县

附:

昌阳,晋初废

长广,咸宁三年(277年)别属长广郡

不其,咸宁三年(277年)别属长广郡

挺,咸宁三年(277年)别属长广郡

131长广郡,咸宁三年(277年)由东莱郡析置,永嘉之乱后,为曹嶷据有

1不其,原属东莱郡,咸宁三年(277年)来属

2长广,原属东莱郡,咸宁三年(277年)来属

3挺,原属东莱郡,咸宁三年(277年)来属

4昌阳,元康八年(298年)由长广县析置

132平昌郡,永康元年(300年)由高密、东莞二郡析置,永嘉之乱后,为曹嶷据有

1安丘,原属高密国,永康元年(300年)来属

2平昌,原属高密国,永康元年(300年)来属

3朱虚,原属徐州东莞郡,永康元年(300年)来属

4姑幕,原属徐州东莞郡,永康元年(300年)来属

5东武,原属徐州东莞郡,永康元年(300年)来属

济岷郡,一云魏灭蜀后,迁徙蜀地豪族于济水、河水间,并置此郡。

东牟郡,或云是东莱郡之误,或云晋曾暂设东牟郡。

十五、徐州

133彭城国

1彭城

2留

3傅阳

4武原

5吕

6梧

7广戚,原属鲁国,咸宁年间(275-280)来属

8蕃,原属鲁国,元康年间(291-299)来属

9薛,原属鲁国,元康年间(291-299)来属

134下邳国,原下邳郡,泰始元年(265年)改为下邳国

1下邳

2良城

3睢陵

4夏丘

5取虑

6僮

7北凌,晋时置凌县,太康二年(281年)更名

附:

曲阳,晋初省

淮陵,太康元年(280年)别属临淮郡

司吾,太康元年(280年)别属临淮郡

下相,太康元年(280年)别属临淮郡

徐,太康元年(280年)别属临淮郡

135东海国

1郯

2祝其

3朐

4利城

5厚丘

6襄贲

7赣榆,太康元年(280年)置

附:

兰陵,元康元年(291年)别属兰陵郡

承,元康元年(291年)别属兰陵郡

戚,元康元年(291年)别属兰陵郡

合乡,元康元年(291年)别属兰陵郡

昌虑,元康元年(291年)别属兰陵郡

136琅邪国

1开阳

2临沂

3阳都

4缯

5即丘

6费

7华,原属泰山郡,泰始二年(266年)后来属

8蒙阴

附:

东安,泰始二年(266年)别属东莞国,咸宁三年(277年)复来属,元康七年(297年)别属东安国

东莞,泰始二年(266年)别属东莞国,咸宁三年(277年)复来属,太康五年(284年)复别属东莞郡

安丘,泰始二年(266年)别属东莞国,咸宁三年(277年)复来属,太康五年(284年)复别属东莞郡

朱虚,原属东莞国,咸宁三年(277年)来属,太康五年(284年)别属东莞郡

营陵,原属东莞国,咸宁三年(277年)来属,太康五年(284年)别属东莞郡

盖,原属东莞国,咸宁三年(277年)来属,太康五年(284年)别属东莞郡

临朐,原属东莞国,咸宁三年(277年)来属,太康五年(284年)别属东莞郡

剧,原属东莞国,咸宁三年(277年)来属,太康五年(284年)别属东莞郡

广,原属东莞国,咸宁三年(277年)来属,太康五年(284年)别属东莞郡

137东莞郡,泰始元年(265年)由琅邪、城阳、齐、北海四郡析置东莞国,咸宁三年(277年)省入琅邪国,太康五年(284年)后复由琅邪国析置

1朱虚,原属城阳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咸宁三年(277年)别属琅邪国,太康五年(284年)复来属

2莒,原属城阳郡,太康十年(289年)来属

3诸,原属城阳郡,太康十年(289年)来属

附:

蒙阴,原属泰山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咸宁三年(277年)别属琅邪国

安丘,原属琅邪国,泰始二年(266年)来属,咸宁三年(277年)复别属琅邪国,太康五年(284年)复来属,太康十年(289年)别属城阳郡

广,原属齐国,泰始二年(266年)来属,咸宁三年(277年)别属琅邪国,太康五年(284年)复来属,太康十年(289年)别属城阳郡

剧,原属北海国,泰始二年(266年)来属,咸宁三年(277年)别属琅邪国,太康五年(284年)复来属,太康十年(289年)别属城阳郡

临朐,原属齐国,泰始二年(266年)来属,咸宁三年(277年)别属琅邪国,太康五年(284年)复来属,太康十年(289年)别属城阳郡

营陵,原属北海国,泰始二年(266年)来属,咸宁三年(277年)别属琅邪国,太康五年(284年)复来属,太康十年(289年)别属城阳郡

盖,原属泰山郡,泰始二年(266年)来属,咸宁三年(277年)别属琅邪国,太康五年(284年)复来属,元康七年(297年)别属东安郡

东莞,原属琅邪国,泰始二年(266年)来属,咸宁三年(277年)复别属琅邪国,太康五年(284年)复来属,永康元年(300年)别属青州平昌郡

姑幕,原属城阳郡,太康十年(289年)来属,永康元年(300年)别属青州平昌郡

东武,原属城阳郡,太康十年(289年)来属,永康元年(300年)别属青州平昌郡

138广陵郡

1淮阴

2淮浦

3海西

4射阳,太康元年(280年)置

5舆,太康元年(280年)以后置

6海陵,太康元年(280年)置

7广陵,太康元年(280年)以后置

8盐渎,太康二年(281年)置

9凌,太康二年(281年)置

10江都,太康六年(285年)置

139临淮郡,太康元年(280年)由下邳国析置

1盱眙,太康元年(280年)以后置

2东阳,太康元年(280年)以后置

3高山,太康元年(280年)以后置

4赘其,太康元年(280年)以后置

5潘旌,太康元年(280年)以后置

6高邮,太康元年(280年)置

附:

淮陵,原属下邳国,太康元年(280年)来属,永宁元年(301年)别属淮陵国

司吾,原属下邳国,太康元年(280年)来属,永宁元年(301年)别属淮陵国

下相,原属下邳国,太康元年(280年)来属,永宁元年(301年)别属淮陵国

徐,原属下邳国,太康元年(280年)来属,永宁元年(301年)别属淮陵国

堂邑,太康元年(280年)以后置,永兴元年(304年)别属堂邑郡

140兰陵郡,元康元年(291年)由东海郡析置

1兰陵,原属东海郡,元康元年(291年)来属

2承,原属东海郡,元康元年(291年)来属

3戚,原属东海郡,元康元年(291年)来属

4合乡,原属东海郡,元康元年(291年)来属

5昌虑,原属东海郡,元康元年(291年)来属

141东安郡,元康元年(291年)由东莞郡析置东安国,同年省。元康七年(297年)由东莞、琅邪二郡复析置,永宁元年(301年)改为东安国,永兴元年(304年)国除为郡

1盖,原属东莞郡,元康七年(297年)来属

2新泰,原平阳县,属泰山郡,泰始中(265-274)更名,元康七年(297年)来属

附:

东安,原属琅邪国,元康元年(291年)来属,同年省

142淮陵国,永兴元年(304年)由临淮郡析置

1淮陵,原属临淮郡,永兴元年(304年)来属

2司吾,原属临淮郡,永兴元年(304年)来属

3下相,原属临淮郡,永兴元年(304年)来属

4徐,原属临淮郡,永兴元年(304年)来属

143堂邑郡,永兴元年(304年)由临淮郡析置

1堂邑,原属临淮郡,永兴元年(304年)来属

十六、荆州,三国时晋、吴分领一部,晋平吴后归为一统

144江夏郡

1安陆

2曲陵,本石阳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3滠阳,光熙元年(306年)置

附:

鄳,太康年间(280-289)别属义阳国

南新市,元康九年(299年)别属竟陵郡

平春,太康年间(280-289)别属义阳国

云杜,原属吴江夏郡,晋平吴后来属,元康九年(299年)别属竟陵郡

竟陵,原属吴江夏郡,晋平吴后来属,元康九年(299年)别属竟陵郡

145襄阳郡,永宁元年(304年)改为襄阳国,永嘉五年(311年)国除为郡

1襄阳

2宜城

3中卢

4临沮

5邔

6上黄,太康元年(280年)置

附:

鄀,晋平吴后别属南郡

旍阳,晋平吴后别属南郡

编,晋平吴后别属南郡

山都,永宁二年(302年)别属新野国

146南阳国,原南阳郡,咸宁三年(277年)改为南阳国

1宛

2西鄂

3雉

4鲁阳

5犨

6育阳

7博望

8堵阳

9叶

10舞阴

11比阳

12涅阳

13冠军

14郦

附:

复阳,晋时省

湖阳,晋时省

安众,晋时省

安昌,泰始二年(266年)别属义阳国

平林,泰始二年(266年)别属义阳国

平氏,泰始二年(266年)别属义阳国

义阳,泰始二年(266年)别属义阳国

新野,太康元年(280年)别属义阳国

穰,太康元年(280年)别属义阳国

邓,太康元年(280年)别属义阳国

蔡阳,太康元年(280年)别属义阳国

随,太康元年(280年)别属义阳国

棘阳,太康元年(280年)别属义阳国

朝阳,太康元年(280年)别属义阳国

147顺阳国,本南乡县,太康十年(289年)改为顺阳国

1南乡

2酇

3丹水

4武当

5析

6阴

7筑阳

8泛阳,太康五年(284年)置

9顺阳,原属义阳国,太康十年(289年)以后来属

148义阳郡,泰始元年(265年)由南阳郡析置义阳国,永宁元年(301年)国除为郡

1安昌,原属南阳郡,泰始元年(265年)来属

2平氏,原属南阳郡,泰始元年(265年)来属

3义阳,原属南阳郡,泰始元年(265年)来属

4厥西,晋初置

5平春,原属江夏郡,太康年间(280-289)来属

6鄳,原属江夏郡,太康年间(280-289)来属

附:

随,原属南阳郡,太康元年(280年)来属,太康九年(288年)别属随国

平林,原属南阳郡,泰始元年(265年)来属,太康九年(288年)别属随国

朝阳,原属南阳郡,太康元年(280年)来属,太康十年(289年)以后别属顺阳国

新野,原属南阳郡,太康元年(280年)来属,永宁二年(302年)别属新野国

棘阳,原属南阳郡,太康元年(280年)来属,永宁二年(302年)别属新野国

蔡阳,原属南阳郡,太康元年(280年)来属,永宁二年(302年)别属新野国

邓,原属南阳郡,太康元年(280年)来属,永宁二年(302年)别属新野国

穰,原属南阳郡,太康元年(280年)来属,永宁二年(302年)别属新野国

149建平郡,泰始五年(269年)置建平都尉,咸宁元年(275年)改为建平郡,三国时由晋、吴分治,晋平吴后归为一统

1巫,原属吴建平郡地,泰始五年(269年)入晋

2北井,原属梁州巴东郡,泰始五年(269年)来属

3建始,原属吴建平郡地,泰始五年(269年)入晋,太康五年(284年)省,后复置

4泰昌,泰始年间(265-274)由巫县析置

5信陵,原属吴建平郡,咸宁五年(279年)晋平吴时来属

6秭归,原属吴建平郡,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

7兴山,原属吴建平郡,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

8沙渠,太康元年(280年)置

150南郡,原属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

1江陵

2枝江

3当阳

4旌阳,原属襄阳郡,太康元年(280年)来属

5编,原属襄阳郡,太康元年(280年)来属

6鄀,原属襄阳郡,太康元年(280年)来属

7石首,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置

8州陵,太康元年(280年)置,永兴元年(304年)别属成都郡,建兴年间(313-316)复来属

9华容,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省,后复置,永兴元年(304年)别属成都郡,建兴年间(313-316)复来属

10监利,太康四年(283年)置,旋省入华容县,五年(284年)复由华容县析置,永兴元年(304年)别属成都郡,建兴年间(313-316)复来属

附:

作唐,太康元年(280年)别属南平郡

孱陵,太康元年(280年)别属南平郡

151宜都郡,原属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

1夷道

2夷陵,原西陵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3佷山

152武陵国,魏时置武陵郡,咸宁元年(275年)省。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武陵郡来属,永兴元年(304年)后改为武陵国

1临沅

2汉寿,原晋寿县,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更名

3沅陵

4酉阳

5镡城

6沅南

7迁陵

8龙阳

9舞阳,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置

10黚阳,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置

附:

黾阳,魏旧县,咸宁元年(275年)省

黔阳,魏旧县,咸宁元年(275年)省

辰阳,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省

153天门郡,原属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

1零阳

2充

3溇中

4临澧,太康四年(283年)置

5澧阳,太康四年(283年)置

154南平郡,太康元年(280年)由南郡析置

1作唐,原属南郡,太康元年(280年)来属

2孱陵,原属南郡,太康元年(280年)来属

3安南,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置

4江安,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置

155随国,太康九年(288年)由义阳国析置

1随,原属义阳国,太康九年(288年)来属

2平林,原属义阳国,太康九年(288年)来属

156竟陵郡,元康九年(299年)由江夏郡析置

1云杜,原属江夏郡,元康九年(299年)来属

2竟陵,原属江夏郡,元康九年(299年)来属

3南新市,原属江夏郡,元康九年(299年)来属

157新野国,永宁二年(302年)由义阳、襄阳二郡析置

1新野,原属义阳郡,永宁二年(302年)来属

2棘阳,原属义阳郡,永宁二年(302年)来属

3蔡阳,原属义阳郡,永宁二年(302年)来属

4穰,原属义阳郡,永宁二年(302年)来属

5邓,原属义阳郡,永宁二年(302年)来属

6山都,原属襄阳郡,永宁二年(302年)来属

成都郡,永兴元年(304年)由南郡析置,为华容县王司马遵封地,建兴年间(313-316)省入南郡

1华容,原属南郡,永兴元年(304年)来属,建兴年间(313-316)复别属南郡

2州陵,原属南郡,永兴元年(304年)来属,建兴年间(313-316)复别属南郡

3监利,原属南郡,永兴元年(304年)来属,建兴年间(313-316)复别属南郡

4丰都,永兴元年(304年)由华容、州陵、监利三县析置,建兴年间(313-316)省

十七、扬州,三国时由晋、吴分治,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归为一统

158淮南郡,太康十年(289年)改为淮南国,永嘉五年(311年)国除为郡

1寿春

2成德

3下蔡

4义成

5西曲阳

6平阿

7合肥

8阴陵

9当涂,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置

10逡遒,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置

11全淑,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置

12阜陵,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置

13东城,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置

14钟离,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置

附:

历阳,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置,永兴元年(304年)别属历阳郡

乌江,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置,永兴元年(304年)别属历阳郡

159庐江郡,三国时由晋、吴分治,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归为一统,永兴元年(304年)改为庐江国,光熙元年(306年)国除为郡

1六安

2灊

3阳泉

4皖,本属吴庐江郡,太康元年(280年)来属

5舒,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置

6居巢,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置

7临湖,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置

8襄安,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置

9龙舒,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置

附:

安风,泰始年间(265-274)别属豫州安丰郡

雩娄,泰始年间(265-274)别属豫州安丰郡

蓼,泰始年间(265-274)别属豫州安丰郡

安丰,泰始年间(265-274)别属豫州安丰郡

松滋,泰始年间(265-274)别属豫州安丰郡

寻阳,原属武昌郡,太康二年(281年)来属,永兴元年(304年)别属寻阳郡

160丹阳郡,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

1秣陵,原建业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2丹阳

3芜湖

4句容

5永世,原永平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6江宁,太康元年(280年)由秣陵县析置临江县,二年(281年)更名

7溧阳,吴时属溧阳屯田都尉,太康元年(280年)置县

8湖熟,吴时属湖熟典农都尉,太康元年(280年)置县

9江乘,吴时属江乘典农都尉,太康元年(280年)置县

10於湖,吴时属於湖督农都尉,太康二年(281年)置县

11建康,太康三年(282年)由秣陵县析置建邺县,建兴元年(316年)避晋愍帝讳更名

附:

臼阳,晋时不可考

始安,晋时不可考

宛陵,太康二年(281年)别属宣城郡

宣城,太康二年(281年)别属宣城郡

陵阳,太康二年(281年)别属宣城郡

安吴,太康二年(281年)别属宣城郡

临城,太康二年(281年)别属宣城郡

石城,太康二年(281年)别属宣城郡

泾,太康二年(281年)别属宣城郡

春榖,太康二年(281年)别属宣城郡

广德,太康二年(281年)别属宣城郡

宁国,太康二年(281年)别属宣城郡

怀安,太康二年(281年)别属宣城郡

161吴郡,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太康十年(289年)改为吴国,永嘉五年(311年)国除为郡

1吴

2嘉兴

3海盐

4富春

5娄

6钱唐

7建德

8桐庐

9寿昌,原新昌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10盐官,吴时属嘉兴县海昌屯田都尉治地,太康年间(280-289)置县

11海虞,太康四年(283年)由吴县析置

附:

武进,原属吴郡毗陵典农都尉,太康二年(281年)别属毗陵郡

毗陵,原属吴郡毗陵典农都尉,太康二年(281年)别属毗陵郡

云阳,原属吴郡毗陵典农都尉,太康二年(281年)别属毗陵郡

无锡,太康元年(280年)置,属吴郡毗陵典农都尉,太康二年(281年)别属毗陵郡

162吴兴郡,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

1乌程

2临安,原临水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3馀杭

4武康,原永安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5于潜

6故鄣

7安吉

8原乡

9东迁,太康三年(282年)由乌程县析置

10长城,太康三年(282年)由乌程县析置

附:

阳羡,永兴元年(304年)别属义兴郡

163会稽郡,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

1山阴

2上虞

3馀姚

4句章

5鄞

6鄮

7始宁

8剡

9永兴

10诸暨

164东阳郡,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

1长山

2永康

3乌伤

4吴宁

5太末

6信安,原新安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7丰安

8定阳

9遂昌,原平昌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165新安郡,原吴新都郡,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并更名

1始新

2遂安,原新定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3黟

4歙

5海宁,原海阳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6黎阳

166临海郡,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

1章安

2临海

3始丰,原南始平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4永宁

5松阳

6安固,原安阳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7宁海,太康元年(280年)由临海县析置

8横阳,太康四年(283年)由安固县析置

附:

罗江,太康二年(282年)别属晋安郡

167宣城郡,太康二年(281年)由丹阳郡析置

1宛陵,原属丹阳郡,太康二年(281年)来属

2宣城,原属丹阳郡,太康二年(281年)来属

3陵阳,原属丹阳郡,太康二年(281年)来属

4安吴,原属丹阳郡,太康二年(281年)来属

5临城,原属丹阳郡,太康二年(281年)来属

6石城,原属丹阳郡,太康二年(281年)来属

7泾,原属丹阳郡,太康二年(281年)来属

8春榖,原属丹阳郡,太康二年(281年)来属

9广德,原属丹阳郡,太康二年(281年)来属

10宁国,原属丹阳郡,太康二年(281年)来属

11怀安,原属丹阳郡,太康二年(281年)来属

168晋陵郡,吴时属吴郡毗陵典农校尉,太康二年(281年)改置毗陵郡,永嘉五年(311年)更名

1丹徒,原武进县,太康三年(282年)更名

2晋陵,原毗陵县,永嘉五年(311年)更名

3曲阿,原云阳县,太康三年(282年)更名

4无锡,太康元年(280年)置

5武进,太康二年(281年)由丹徒、曲阿二县析置

6延陵,太康二年(281年)由曲阿县析置

7暨阳,太康二年(281年)由无锡、毗陵二县析置

169历阳郡,永兴元年(304年)由淮南郡析置

1历阳,原属淮南郡,永兴元年(304年)来属

2乌江,原属淮南郡,永兴元年(304年)来属

170义兴郡,永兴元年(304年)由丹阳、吴兴二郡析置

1阳羡,原属吴兴郡,永兴元年(304年)来属

2义乡,永兴元年(304年)由阳羡、长城二县析置

3国山,永兴元年(304年)由阳羡县析置

4临津,永兴元年(304年)由阳羡县析置

5平陵,永兴元年(304年)由永世县析置

附:

永世,原属丹阳郡,永兴元年(304年)来属,后复别属丹阳郡

蕲春郡,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省入武昌、弋阳二郡

1蕲春,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别属弋阳郡

2安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别属武昌郡

3邾,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别属武昌郡

4寻阳,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别属武昌郡

十八、交州,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

171合浦郡,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

1合浦

2南平

3毒质

4徐闻,原属珠官郡,太康元年(280年)后来属

5珠官,原属珠官郡,太康元年(280年)后来属

6荡昌,太康年间(280-289)由合浦县析置

7晋始,太康年间(280-289)置

附:

朱卢,晋平吴后省

172交趾郡,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

1龙编

2苟漏

3望海

4嬴娄

5西于

6武宁

7朱鸢

8曲阳

9交兴

10北带

11稽徐

12定安

13南定,原武安县,太康年间(280-289)更名

14海平,原军平县,太康年间(280-289)更名

173新昌郡,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

1麊泠

2嘉宁

3吴定

4封山

5临西,太康年间(280-289)置

6西道,太康年间(280-289)置

174武平郡,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

1平道

2武兴

3进山

4根宁

5安武

6扶安

7封溪

175九真郡,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

1胥浦

2移风

3建初

4常乐

5扶乐

6津梧,太康年间(280-289)由移风县析置

7松原,太康年间(280-289)由建初县析置

8高安,太康年间(280-289)由常乐县析置

9宁夷,太康年间(280-289)置

10军安,太康年间(280-289)置

附:

都庞,晋平吴后省

无编,晋平吴后省

176九德郡,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

1九德

2咸驩

3阳远,原阳成县,太康二年(281年)更名

4都洨

5扶芩

6曲胥

7南陵,太康元年(280)晋平吴后置

8蒲阳,太康年间(280-289)由阳远县析置

9西安,太康年间(280-289)置

附:

越裳,晋平吴后省

卢容,属九德郡日南都尉,太康三年(282年)别属日南郡

朱吾,太康四年(283年)别属日南郡

西卷,太康四年(283年)别属日南郡

比景,太康四年(283年)别属日南郡

177日南郡,吴时属九德郡日南属国,太康三年(282年)复为郡

1卢容,原属九德郡日南都尉,太康三年(282年)来属

5象林,太康三年(282年)置

2朱吾,原属九德郡,太康四年(283年)来属

3西卷,原属九德郡,太康四年(283年)来属

4比景,原属九德郡,太康四年(283年)来属

6无劳,太康年间(280-289)由比景县析置

7寿泠,太康十年(289年)由西卷县析置

珠崖郡,原吴郡,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省入合浦郡

1徐闻,太康元年(280年)后别属合浦郡

2珠官,太康元年(280年)后别属合浦郡

十九、广州,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

178南海郡,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

1番禺

2四会

3增城

4博罗

5龙川

6平夷

附:

揭阳,晋平吴后省

179苍梧郡,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

1广信

2端溪

3高要

4建陵

5宁新,原新宁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6猛陵

7鄣平

8丰城

9临允

10都罗,晋平吴后由建陵县析置

11武城,晋平吴后由建陵县析置

12元溪,晋平吴后置

13丁留,太康七年(286年)置

180郁林郡,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

1郁平,原阴平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2布山

3阿林

4新邑

5晋平,原长平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6安始,原建始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7领方,原临浦县,太康元年(280年)后更名

8安广

9武熙,原武安县,属桂林郡,太康元年(280年)来属并更名

10安远,太康六年(285年)置

附:

广郁,晋平吴后省

怀安,晋平吴后省

181桂林郡,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

1潭中

2武丰

3粟平

4军腾

5洋平,太康元年(280年)置

6龙刚,太康元年(280年)置

7夹阳,太康元年(280年)由龙刚县析置

附:

中留,晋平吴后省

武安,晋平吴后别属郁林郡

182高凉郡,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

1安宁

2高凉

3思平

4广化,原属高兴郡,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

5海安,原海宁县,属高兴郡,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并更名

6化平,原属高兴郡,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

7莫阳,原属高兴郡,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

8西平,原属高兴郡,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

183宁浦郡,原吴合浦郡北部都尉,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置合浦属国,太康七年(286年)改为宁浦郡

1宁浦,原昌平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2平山

3兴道,太康元年(280年)由合浦郡北部都尉之连道乡改置

4吴安,晋平吴后置

5始定,晋平吴后由平山县析置

6涧阳,太康七年(286年)由宁浦县析置

高兴郡,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省

1广化,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别属高凉郡

2海宁,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别属高凉郡

3化平,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别属高凉郡

4莫阳,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别属高凉郡

5西平,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别属高凉郡

二十、江州,元康元年(291年)由扬、荆二州析置

184豫章郡,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太康十年(289年)改为豫章国。原属扬州,元康元年(291年)来属。永嘉五年(311年)国除为郡

1南昌

2海昏

3新淦

4建城

5望蔡,原上蔡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6永修

7建昌

8吴平,原汉平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9豫宁,原西安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10艾

11康乐,原阳乐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12丰城,原富城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13新吴

14宜丰

15钟陵,原属鄱阳郡,晋平吴后来隶

附:

彭泽,永嘉元年(307年)别属寻阳郡

185鄱阳郡,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原属扬州,元康元年(291年)来属

1广晋,原广昌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2鄱阳

3乐安

4馀汗

5鄡阳

6历陵,原历阳县,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更名

7葛阳

8晋兴

附:

上饶,晋平吴后省

钟陵,晋平吴后别属豫章郡

186庐陵郡,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原属扬州,元康元年(291年)来属

1石阳

2高昌

3西昌

4巴丘

5东昌

6遂兴,原新兴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7吉阳

8兴平

9阳丰,原阳城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附:

雩都,属庐陵南部都尉,太康三年(282年)别属南康郡

赣,属庐陵南部都尉,太康三年(282年)别属南康郡

南野,属庐陵南部都尉,太康三年(282年)别属南康郡

南康,原南安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属庐陵南部都尉,太康三年(282年)别属南康郡

揭阳,属庐陵南部都尉,太康三年(282年)别属南康郡

宁都,原阳都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属庐陵南部都尉,太康三年(282年)别属南康郡

平固,原平阳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属庐陵南部都尉,太康三年(282年)别属南康郡

187临川郡,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原属扬州,元康元年(291年)来属

1临汝

2西丰,原西平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3新南城,原南城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4东兴

5南丰

6永城

7宜黄

8安浦

9西宁,原西城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10新建

188建安郡,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原属扬州,元康元年(291年)来属

建安

吴兴

建阳,原建平县,太康四年(283年)更名

将乐

邵武,原昭武县,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更名

延平,原南平县,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更名

东平,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置

附:

晋安,原东安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三年(282年)别属晋安郡

侯官,太康三年(282年)别属晋安郡

189南康郡,太康三年(282年)由庐陵郡南部都尉析置。原属扬州,元康元年(291年)来属

1雩都,原属庐陵南部都尉,太康三年(282年)来属

2赣,原属庐陵南部都尉,太康三年(282年)来属

3平固,原属庐陵南部都尉,太康三年(282年)来属

4南康,原属庐陵南部都尉,太康三年(282年)来属

5陂阳,原属庐陵南部都尉,太康三年(282年)来属。原揭阳县,太康五年(284年)更名

6南野,原属庐陵南部都尉,太康三年(282年)来属

7宁都,原属庐陵南部都尉,太康三年(282年)来属

190晋安郡,太康三年(282年)由建安、临海二郡析置。原属扬州,元康元年(291年)来属

1候官

2晋安

3罗江

4原丰,吴时为建安典船校尉,太康三年(282年)改置县

5新罗,太康三年(282年)置

6宛平,太康三年(282年)置

7同安,太康三年(282年)置

8温麻,吴时为温麻船屯,太康四年(283年)改置县

191武昌郡,原吴江夏郡,晋平吴后改为武昌郡。原属荆州,元康元年(291年)来属

1武昌

2阳新

3沙阳,原沙羡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4沙羡,太康元年(280年)由沙阳县析置

5鄂,太康元年(280年)由武昌县析置

附:

下雉,晋平吴后省

竟陵,太康年间(280-289)别属江夏郡

云杜,太康年间(280-289)别属江夏郡

高陵,原安丰县,属蕲春郡,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并更名,后省

邾,原属蕲春郡,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二年(281年)别属弋阳郡

寻阳,原属蕲春郡,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二年(281年)别属庐江郡

柴桑,永兴元年(304年)别属寻阳郡

192安成郡,原吴地,属扬州,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别属荆州,元康元年(291年)来属

1平都

2宜春

3新渝

4永新

5安复,原安成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6萍乡

7广兴,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置

193寻阳郡,永兴元年(304年)由庐江、武昌二郡析置

1柴桑,原属武昌郡,永兴元年(304年)来属

2寻阳,原属庐江郡,永兴元年(304年)来属

3彭泽,原属豫章郡,永兴元年(304年)来属

二十一、湘州,永嘉元年(307年)由荆州、江州,广州析置

194长沙郡,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太康十年(289年)改为长沙国,元康元年(291年)国除为郡;永宁元年(301年)郡复改为国。原属荆州,永嘉元年(307年)来属,五年(311年)国复除为郡

1临湘

2攸

3醴陵

4罗

5吴昌

6刘阳

7建宁

8蒲圻

附:

下隽,元康九年(299年)别属建昌郡

巴陵,元康九年(299年)别属建昌郡

蒲圻,太康元年(280年)置,元康九年(299年)别属建昌郡

195衡阳郡,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原属荆州,永嘉元年(307年)来属

1湘南

2湘乡

3益阳

4新康,原新阳县,晋平吴后更名

5衡山,原衡阳县,元康年间(291-299)更名

6重安

7烝阳

8湘西

9连道

附:

临烝,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别属湘东郡

196湘东郡,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原属荆州,永嘉元年(307年)来属

1酃

2新平

3利阳,原梨阳县,晋平吴后更名

4阴山

5荼陵

6新宁

7临烝,原属衡阳郡,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

197零陵郡,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原属荆州,永嘉元年(307年)来属

1泉陵

2祁阳

3永昌

4零陵

5洮阳

6观阳

7营浦

8营道

9泠道

10舂陵

11应阳,元康年间(291-299)由观阳县析置

198邵陵郡,原吴地昭陵郡,晋平吴后避晋文帝讳,更名邵陵郡。原属荆州,永嘉元年(307年)来属

1邵陵,原昭陵县,晋平吴后避晋文帝讳更名

2邵阳,原昭阳县,晋平吴后避晋文帝讳更名

3南高平,原高平县,晋平吴后更名

4都梁

5夫夷

6建兴,太康元年(280年)由邵陵县析置

7武刚,太康元年(280年)由都梁县析置

附:

新城,永嘉年间(307-313)省入邵阳县

199桂阳郡,原吴地,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来属。原属荆州,永嘉元年(307年)来属

1郴

2便

3耒阳

4南平

5临武

6晋宁,原阳安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200临贺郡,原吴地属荆州,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别属广州,永嘉元年(307年)来属

1临贺

2封阳

3冯乘

4富川

5兴安,原建兴县,太康元年(280年)更名

6谢沐

201始安郡,原吴地属荆州,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别属广州,永嘉元年(307年)来属

1始安

2荔浦

3平乐

4熙平,原尚安县,太康元年(280年)后更名

5常安,太康元年(280年)由桂林郡武丰县析置

6永丰

7始阳

202始兴郡,原吴地属荆州,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后别属广州,永嘉元年(307年)来属

1曲江

2桂阳

3含洭

4浈阳

5中宿

6始兴

7阳山县,晋平吴后置

203建昌郡,元康九年(299年)由长沙郡析置

1下隽,原属长沙郡,元康九年(299年)来属

2巴陵,原属长沙郡,元康九年(299年)来属

3蒲圻,原属长沙郡,元康九年(299年)来属

后文:

最初本打算以《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西晋部分编制成表,但制表途中,总会发现该书的考证不足或不合理之处,如带方南新县,孔谓晋时置县,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以今地位置判断汉代昭明县即后来的南新县;魏晋淮南诸县,孔谓尚有全淑、阜陵、龙舒等县,李氏则认为属东汉末江北内迁的废县之一;又好几个郡若依孔说,反而会得出有飞地的不合理政区规划;吴末郡县,多数均以陈健梅《孙吴政区地理研究》考证为主,等等。然而李、陈二书同样也有考证不足或不合理之处,如陈氏吴末有日南郡,有营阳郡,有巴丘废郡,前、中者依史料及孔氏考证作吴末废郡,后者则文献疑有误,等等;李氏考证汉末临川郡只得石城1县,但据李氏考证丹阳郡汉末领25县及许嵩《建康实录》卷1黄武元年注语“丹阳郡领一十九县”,得出汉末临川郡至少领有6县,等等;又邺县更名临漳县,新泰县改隶东安郡,新置襄阳郡上黄县、武邑郡武强县等等,皆孔书所缺漏。。总归就是三书各有各的优缺点、各有各的合理及不合理之处,只有相互参证才能看到问题,不可偏执一书。

至于其他时代,计划打算整理出<三国政区地理沿革>(分魏、蜀、吴三篇),并修改<东汉政区地理沿革>,东晋以后则是政区实在太乱难以理解不作考虑,西汉以前,如果《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能早点问世,就好编写了。

[ 此帖被clannad在2017-10-05 21:35重新编辑 ]

共1条评分 ,奖励+3

行者无疆 奖励 +3 - 2017-10-08

回复举报

花花和尚

三沙

加关注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2 发表于: 2017-10-05

这个牛,两晋时期政区变化大,能够研究如此透彻不易。

回复举报

zhouzhiyi

六枝

加关注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3 发表于: 2017-10-06

确实下了一番功力。

汉阳鬼柳先生

回复举报

行者无疆

万荣

加关注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4 发表于: 2017-10-08

别的不评价,但冲着这种精神,就是值得称道的。

行者无疆

回复举报

夕阳西下

千阳

加关注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5 发表于: 2017-10-09

点赞,点赞,点赞。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回复举报

subwayzz

独山

加关注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6 发表于: 2017-10-09

请教一下

晋的国下还有侯国,县 这是个什么区划

另外,是不是一般封国的王都不就国?

回复举报

clannad

零陵

加关注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7 发表于: 2017-10-10

回subwayzz的问题

侯国与县同级,相当于现今的县级行政区,因属王亲贵族、大臣的封地,所以称侯国。就我知道的,还分县王、县公、县侯。

西晋的诸侯王很多都不就国的,到八王之乱时,有兵权的都多不在封国,都带兵到中央去了,后期新册封的诸侯王,不少连就国的机会都没有。

回复举报

subwayzz

独山

加关注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8 发表于: 2017-10-11

回clannad

感谢回复

那么侯国和上级国的关系是什么呢

比如南阳国,下辖宛、 西鄂(侯相)、 雉、 鲁阳(公国相) 、犨 、淯阳(公国相)、博望(公国相)、 堵阳、 叶(侯相。有长城山,号曰方城) 、舞阴(公国相)、 比阳(公国相)、涅阳 、冠军 、郦

再次谢谢

回复举报

clannad

零陵

加关注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9 发表于: 2017-10-11

回subwayzz的问题

你就把他们和现今的自治州、自治县或地级市、县级市比较,名称都有"自治"和"市",但行政地位却不同,属上下级关系。

回复举报

tim940625

零陵

加关注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10 发表于: 2017-10-12

点赞,点赞,点赞。

回复举报

subwayzz

独山

加关注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11 发表于: 2017-10-13

回 clannad 的帖子

clannad:回subwayzz的问题

你就把他们和现今的自治州、自治县或地级市、县级市比较,名称都有"自治"和"市",但行政地位却不同,属上下级关系。 (2017-10-11 21:46) 

意思是这些公国侯国税赋刨除交中央政府的,再跟王国分成一下?

回复举报

四眼看史

零陵

加关注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12 发表于: 2017-11-30

常安县,《晋志》始安郡属县,应误。据《宋志》桂林太守条:“常安,《太康地志》有而王隐无”。

既注在桂林太守条,显然常安应属西晋桂林桂林郡。

常安由桂林郡武丰分出,也理当属桂林郡。

回复举报

x280097128

零陵

加关注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13 发表于: 2018-05-14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也出来了,但据说问题也很多。区划通史目前来看《五代十国》是最好的。

回复举报

文尧首长

八步

加关注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14 发表于: 2018-05-14

请教一下,我们知道诸侯国是从曹魏时开始只建国而不就国,那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有“国”这个建制,完全成为没有领土的虚衔(诸侯兼任地方官或军官不算),也就是说不再把某某郡/县改成“国”的呢?是从东晋开始吗?

回复举报

河山在我心

九龙

加关注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15 发表于: 2018-05-18

点赞点赞,精神可嘉

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回复举报

fenghua25

十堰

加关注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16 发表于: 2018-05-18

回 文尧首长 的帖子

文尧首长:请教一下,我们知道诸侯国是从曹魏时开始只建国而不就国,那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有“国”这个建制,完全成为没有领土的虚衔(诸侯兼任地方官或军官不算),也就是说不再把某某郡/县改成“国”的呢?是从东晋开始吗?(2018-05-14 23:27)嬀/color]

北周时,废国存郡,作为王国官吏的内史一职也随之取缔,后世不再复置。

至于南朝,应该是隋灭陈以后的事

哎,为嘛要不停的灌水呢?

回复举报

cccwgp

独山

加关注发消息

只看该作者17 发表于: 2018-06-28

写的非常不错,下了不少功夫。

回复举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