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大家胡希怒运用伤寒论经方的经验

 云梦山居士 2023-08-21 发布于河南

经方大家胡希怒运用伤寒论经方的经验

现将经方大家胡希怒运用伤寒论经方的经验总结如下。

1、呼吸道感染的小儿肺炎,常与大青龙汤合用,老人治疗寒饮痰喘、痰白、多沫兼外感,与小青龙汤合用,兼见内热心烦,用小青龙加味石膏汤治疗咳喘有热的患者,常与小陷胸汤配合使用,达到宽胸除痰的目的。

2、扁桃体红肿扁桃体红肿以小柴胡汤合石膏、桔梗治疗,脓重者,以白虎增液汤或者玉女煎合马勃治疗。

3、泌尿系感染时,泌尿系感染患者以猪苓汤加生薏米仁和大黄各3克,疗效特别好。大黄重用通便,少用行前阴,尿路结石,大黄也是好药。

4、水气病、怪病应责之于水。临床上有些神经疾患属于水气,证之呕恶,以吴茱萸汤加减。证见惊悸,眩晕,尿少,苓桂疏肝汤加减泽泻治之。此外眩晕心悸,属于贫血,苓桂疏肝汤与当归芍药散合用较为适宜。顽固性失眠,神经疾患,心悸甚则,症属水气,以茯苓甘草汤合龙骨,牡蛎12克,屡获良效。

5、淤血病中,精神疾患属于淤血撞击脑系,以桃核承气汤,抵挡汤为主,屡有效验。

重病遇血难攻,决无下血,以抵挡汤为主;病轻者,下血不止,以桃核承气汤主之。发热无他证、久治不愈、淤血证为主。热如血室,以小柴胡汤加桃核承气汤或者桂枝茯苓丸加减。

6、失血证,诸失血证,证见以烦为主者,用黄连阿胶汤效佳。

7、腹痛:小健中汤治腹痛如神明,胃溃疡属于虚寒证和普通腹痛的患者均可使用。

8、潮热:潮热多因里热所致,所以小柴胡配石膏汤亦可治潮热,不能一见潮热即配黄芪。

9、痹证:痹证多用桂枝附子汤类方治疗,颈椎,腰椎骨质增生使神经受压,引起偏侧痛,以桂枝汤合苍术,附子,大黄。也就是说,(桂枝附子汤加减)每一次都是有效的。

药物和处方的加减思路等。

下面本文“()”中注明数字的是宋版伤寒论条文的序号,以便于参考。

1、真正温病实证(胡老认为温病是阳明病,而“实”则是谵语,排便困难)时,单纯攻下是不可取的,宜在攻下之余加用扶正之药。滋阴清热药物可在应用白虎汤基础上增加大量麦冬,生地,玄参,大黄以及增液承气汤等,具有确切临床疗效。(6

2、白虎汤证的特点是身热,汗出、脉洪大、口舌燥。但是未必会出现渴的情况。如有津液耗伤烦渴,须在白虎汤中加入人参补胃虚。津液亏虚、人参稍寒、具有健胃生津的功效,对胃虚但心下脾硬的患者尤为适宜。(219222)等。

3、柴胡证同时伴有口干,舌苔白,加石膏。

4、瓜楼根和天花粉治津虚燥渴、水不化气滞口渴等症,有小青龙汤证及五苓散证者,均不能使用。

5、苓桂枣甘汤—甘药之中只有大枣可以利水(65

6、苍术优于白术,白术偏于干燥。

7、芒硝寒性大同于石膏,但石膏不用于泻下,且芒硝咸凉柔软,主要用于泄热和兼治大便干燥。石膏是甘寒除热之品,后人以为石膏辛寒则缪。

8、猪苓为寒性利尿药。利尿作用强烈,兼可止渴,故尿不利见渴皆加猪苓。泽泻甘寒入肠胃,肠胃有止饮者兼热之用。(71)等。

9、栀子暑苦清热之品,可除烦燥。(栀子豉汤),祛黄;(栀子柏皮汤),(栀子大黄汤),利小便;(茵陈蒿汤),但与黄连下利证不同的是,不能使用栀子。(81

10、细辛是去水除饮的药物,少阴病的原理是水气,即细辛小青龙汤(44 41 301)也是如此。

11、甘草泻心汤证—口舌干燥者加用石膏、反热者甚者加用生地(158)。

12、附子具有亢奋的功能,既回阳又性温,能驱寒湿。(174 175)。

13、茯苓,白术等药物,不但可以治疗小便不利,还可以治疗尿频尿急,就看怎么搭配了,搭配桂枝治疗小便不利,比如苓桂术肝汤,五苓散等。(67 71)。配附子,治尿频。属于机能沉衰的,有真五汤,金匮肾气丸等。(82 316)、特别是老年人膀胱失溲、小便频数,以附子配苓术皆相宜。

14、在桂枝汤原方中加入苍术,附子对关节炎有较好的疗效。(174 175

15、热利里急后重,加大黄、白头翁等加大黄汤(37

16、病属少阴的加附子如桂枝加汤、桂枝去芍药加汤等皆制少阴病(20 22

17、半夏的炮制品,姜半夏最好,功用与生半夏相同,而且无毒。

18、人参虽然具有亢奋机能的用途,但其性寒微,真成了寒痼冷,“阴寒”后不能使用了。若独参汤等,慎勿用之,但要干姜,附子等,方为正治。

《伤寒论》中方剂的鉴定:

1、水气病识别

里热汗出,越婢汤加减;表实发汗不出者以麻黄汤加减。表实出汗不兼里热的,以两者合方—大青龙汤。(38 39)。大青龙汤既为解表清热之重,又为祛水气之要。水气病为少阴病,则不能以大青龙汤加减(39)。当以麻黄细辛附子汤为主(301

2、阳明胃家证之辨正

调胃承气汤主要用于去热,主胃气不和的热证;小承气汤中厚朴枳实消胀;大承气汤既治疗大热,又治疗大满,大实,其威力猛而峻。

3、大、小柴胡汤中“呕”之辨,较小柴胡汤证、大柴胡汤证直“呕”要复杂得多。小柴胡汤证治中的“呕”,是指胃有止饮有热,击动里水,上逆于“呕”的现象。大柴胡汤证治疗恶心,一方面和小柴胡汤证一样,另一方面因大便不下、气不能下反上攻所说的“心下急”就是(96 103 136 165等)

4、柴胡证和调胃承气汤证之“呕”,不能单凭欲吐胸中痛而断成柴胡证。柴胡证的“喜呕”是经常恶心、病人烦慎、温温欲呕、闹腾属于调胃承气汤证的(123

5、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之辨水气病而不陷于阴证,可选用苓桂术甘汤加减;陷入阴证的人,可以用真武汤等(67 82 136)。

6、噫气三方辨

旋覆代赭汤和橘枳姜汤以及《外台》茯苓饮等均可治噫气。旋覆代赭汤正噫气不去,苦在打嗝,胃酸过多,胃疼,便干也可用之。橘枳姜汤证伴胸闷者,是噫气出而后舒。《外台》茯苓饮,治噫气伴有痞闷纳差(161)。

7、葛根汤,黄芩汤之鉴别等:

热利见表证,以葛根汤加减。呕者以葛根配半夏汤加减。证属少阳、表证不明显的以黄芩汤加减(32 33 172)。

8、“背恶寒”证之辨;

胃有热兼背恶寒者,常见脉洪,用白虎加人参汤(169),胃有寒(停饮)见背恶寒者,其背冷,如掌大,常见脉沉者,用附子汤。(304 305)。

9、鉴别黄疸病。

湿盛于热则阴黄,见便溏者治茵陈五苓散;热盛于湿则阳黄,正可见便燥结、腹满发黄,治疗宜用茵陈蒿汤。治黄疸病的代表人物应该出汗。属太阳中风者,用桂枝加黄芪汤,属太阳伤寒者,用麻黄莲赤小豆汤,在里者应根据阳明法治之,如茵蒿汤、栀子大黄汤、栀子柏皮汤之类。半表半理者以小柴胡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等为宜(236 259 260,261 26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