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田籽料的皮色崇拜

 yesleng 2023-08-22 发布于山东

       我们曾有过几篇关于和田籽料皮色的文章《和田籽料为什么要留皮》、《和田玉籽料就是高大上吗?》,也引起不少朋友的关注,也有不少朋友特别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今天再次更多的整理一些有关和田玉籽料及其皮色的论述。

一、古人如何面对皮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洒金皮和田籽料

       古人对美的认知和看法和今人略有不同,对玉石的美也有独道的见解和观点,比如:温润如玉、冰清玉洁、美玉无瑕、如花似玉、美玉如斯、白玉如皇等等。

       这些词概括为一句话就是:玉是温润的、干净的、无瑕的、和美艳如花的女人一样,白色温润干净无暇的玉石是最美的,它是玉石王国里最美丽的女皇。

        陆子冈制牌非常讲究,有所谓“玉色不美不治,玉质不佳不治,玉性不好不治”之说。可见他并不提倡使用皮色。如果在当代,没有皮色的子冈款牌子恐怕会受大多和田玉藏家的冷落。

↑故宫博物馆藏清乾隆 白玉雕桐荫仕女图山子

      这是乾隆年间著名的《桐荫仕女图》,玉雕师利用一块中心部位钻取玉碗材料后的余料,因形就势,雕琢了“桐荫仕女图”,挖去玉碗的凹陷处设计成门洞,的确是巧夺天工。甚至乾隆皇帝也大加赞赏,将喜爱之情雕琢在玉雕作品背面的御制诗里:“和阗贡玉,规其中作碗,吴工就余材琢成是图。既无弃物,且晚璞云”。(和田白玉桐荫仕女图

       因为作品带有些许皮色,有“好皮”的朋友甚至以此大肆渲染古人对皮色的重视,岂不知这件作品尽管带有皮色,但它毕竟是一块“余材”,想必那被挖走的玉碗绝无瑕疵或皮色。纵观古玉,从其质地上看,很多都可以确定它们的子玉身份,但我们却绝少能够从它们身上发现故意留取的皮色。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到,白玉在古人眼里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这点和今人对和田玉的认可基本一致。而且,直到进入21世纪的2008年之前:美玉无瑕、白玉为皇也一直是玉雕师和玉石玩家对和田玉美的基本认知。 

二、当代和田籽料皮色的观念转化

       上海玉石雕刻厂里的一位曾经负责切料的老师傅曾回忆说:和田玉以白润为美,但凡有一点点瑕疵都要去除,尤其是和田籽玉,容不得其拥有一丁点的瑕疵,每一次切料,他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和田籽玉表面各种颜色的表皮切掉。每年,光从他手中切下的籽玉表皮就有几百公斤,据说,厂里把切下来的籽玉表皮扔到了玉雕厂后的河道边。据说后来,上海玉雕厂改制搬迁后老厂拆迁,有人把这些籽玉皮捡回家琢磨成器,着实大赚了一笔。

       只是,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和田籽玉的美开始以皮色为美,美玉有瑕才是“真玉”,白玉无皮被沦为玉石世界的二等公民,备受玩家质疑和嫌弃。2008年之后,忽然之间,所有玩玉的人都开始讨论皮色的美。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切料师在切和田籽玉时的第一步工作再也不是去皮去脏,而是要考虑怎么切才可能最大限度地保皮,或者说让切下来的每一块料子上都能带上皮,若不然,这块料子的市场价值将会跌去一倍甚至数十倍!

       “重皮好色”的奇葩追求愈演愈烈,一众初学者往往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枣红皮”、“秋梨皮”、“聚黑皮”之上,却忽视了我们爱它的本质是玉肉的润泽细腻。

       一些商家为了让较差的白玉变得“高大上”,玉石染色师、毛孔制造师这个职业应运而生。 于是乎,市场上各种皮色争奇斗艳,和田玉以皮色论英雄的时代正式到来。并且市场上再也很难看到优质的和田玉山料了,因为商家把它们全部磨成了鹅卵石造上毛孔、染上了皮色冒充和田籽玉。

和田玉籽料毛孔漫谈

      和田玉的皮色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受到人们的追捧,并且在雕刻的时候开始留皮的?

      据业内老师傅说,在90年代的时候,中国的玉雕业开始蓬勃发展,但是那个时候雕刻一个大籽料,首先把皮得切扔掉,留下来肉质比较好的地方做雕刻。

       从90年代的中后期,籽料的价格慢慢开始上扬,那个时候俄料和青海料,在市面上已经开始大批量的出现,但是因为俄料、青海料与新疆籽料籽料之间的价格差别比较大,为了区分,开始了籽料留皮。如果不带皮子,行内的人士都能分辨出来新疆料、青海料与俄料的区别,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讲,对于一般的玩家来说,就很难分辨了。为了能让消费者更加容易地分辨籽料,也为了给籽料增加一个身份的证明,这时候开始留皮色了,留皮其实也只是在一个玉雕作品上会留那么一小块皮色。也就是说在90年代末期做玉雕的时候,一开始是留一小块的皮,然后把其它的皮依然是切下扔掉,留皮目的只是为了证明它是新疆的和田籽料。

和田玉籽料就是高大上吗?

       但是时至今日,籽料确演化成了专门玩皮了,,皮的价值,甚至能大于肉质本身,有人就是说我不要肉,我就要玩皮。在皮色当中,枣红皮是排在第一位的,看看现在配手串,基本上都会留上一颗到两颗这样子的枣红皮,如果你不留皮,一般的玉友就认不出来它是新疆的和田籽料。手串上几乎每一粒,都会带有这样的一个皮色。

三、对和田玉皮子认识的误区

1、古人重皮色,但不好色

       20世纪初,谢彬考核新疆时曾有过这样的记载:“有皮者价尤高。皮有洒金、秋梨、鸡血等名,盖玉之带璞者,一物往往数百金,采者不曰得玉,而曰得宝”。可见,璞玉的多样和珍贵是由来已久。有朋友因此推断在一百多年前人们都开始使用和田玉的皮子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重皮色”与“用皮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人对和田玉皮色重视的年代一定更久远,因为人们是通过多年的经验,根据皮色特征来判定玉质的优劣。如“洒金皮下出好肉”、“洒金皮下出羊脂”、“好肉不长皮”,而并非所谓的“三分料七分皮”!

       俗话说:“瓷看底,玉看皮”,指的就是一块色皮的好坏,对于判断籽料的价值的作用有多重要。对古人而言或者对于籽料行家来说,皮色是判定籽料肉质非常重要的外部特征。有人说面对带皮籽料是“好皮留下,脏皮去掉”、“精品籽料原石不会上工”,是这样吗?从传世玉器中我们认为并非如此。皮色大概率还是会被切掉!传世和田玉作品中有一点点皮色,但也只是个例。无视普遍去皮的现实,误认为古人对皮色趋之若鹜,这是主观的臆断,古人极为看重玉德,作为杂质或者污染的皮色,绝对不会像现代人一样的视若珍宝。

“古人辨玉, 首德而次符”解读

2、籽料形成与古今籽料开采

      有人这样认为:“古人琢玉,很少特意保留皮色。因为受开采能力所限,古人获得的玉石绝大多数接近地表,除却籽料,其他种类的玉料表皮往往受到强烈的自然侵蚀,过于粗糙而缺乏美感。所以古人常常只用质地细腻的玉肉来进行雕琢。
  但今天,挖掘技术家家强,我们可以开采到许多深埋地底的玉料,皮色本身也美感十足,再加上大师、名家的巧妙构思,俏色反倒常常成为一件玉雕作品的点睛之笔,有着无尽的意趣可供赏玩。所以如今皮色漂亮的玉石原料和作品成了市场上炙手可热的追捧对象,价格也一路飙升。”

       这种说法自然经不起推敲。尽管古代不区分和田玉的籽料与山料,但古代籽料绝不少见,相反的是,籽料反而要多于山料。在《古人采玉方法:拣玉捞玉挖玉攻玉》一文中,我们较为详细的介绍了古人拣玉、捞玉、挖玉、攻玉(开采山料)的方法。   

       相比于现代人的“风卷残云”式挖掘,古人更有节度,民间捞玉,清代前期严禁。为阻止民众自行捞玉,清政府在“和阗西城外之东西河共设卡伦 12 处,专为稽查采玉回民”。


      上图是现代挖玉流程,挖掘机先把地表表面2米左右厚的土层挖出来,然后堆放到指定地点,以便将来回填。接着才开始挖矿石层,最深可以挖到15米左右。挖出来的东西就由卡车拉到分拣玉石的传送带上,工人们在传送带上分拣玉石。 拣玉和捞玉是古代采玉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河流的河滩和浅水河道中拣玉石、捞玉石。试想如此大规模的疯狂挖掘,“拣玉”、“捞玉”绝对是再无可能了!

      一些人以现代挖掘技术为噱头炒作和田玉皮色,认为我们与古人相比有着更丰富的带皮籽料,有人说“精品籽料原石不会上工,上工的一般是差料。古代的精品皮色籽料原石很少,不像我们现在能借助挖机挖深”。这种错误的观念我们可以从籽料的形成中找到答案。我们在《和田玉籽料皮色成因综述》一文中有较为详细的介绍,从这里我们知道和田玉的皮色成因籽料埋的越深颜色越好,恰恰相反 ,“干滩料”皮色往往不是很好看。

3、“好皮无好肉,烂肉红半边”

      和田籽玉之所以长有皮色,主要是由于其局部结构疏松或者附着浆石所致。我们也可将皮色视作沁入玉石体内的杂质。哪些​玉质过于紧密的优质籽玉并不不容易生成皮色。因此业界总结为“好皮无好肉,烂肉红半边”,这是一种较为普遍意义上现象。当然个别入河年代久远的优质籽玉皮色夺目的同时肉质也会老熟紧致。这种情况尤为稀有,也就弥足珍贵了。

      我一向认为,和田玉并不能依靠皮色鉴别优劣,尤其是切开之后的料子,肉质好与坏更是很明显。

堪比籽料的七大和田玉山料

四、和田玉皮色的运用

       形式美的法则是人类审美活动中的根本法则,是人类长期以来对自然的基本认知,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因此上述作品,无论皮色是否天然,它的美几乎是没有时代区分。

      和田玉皮色巧用的确能够给我们带来无尽美感,这是和田玉皮色能够流行的重要基础,当代审美的重要特征是多元化,“丑书”都会受到很多的追崇,更何况是的确非常精美的和田皮色了。但有一点我们不得不说,和田玉的优秀品质毕竟不在皮子上。

       皮色终究是一种时代特征,拿古人说事就存在“忽悠”性了!古人一直重视玉肉的油润细糯与刚柔并济的韧性,而对其上生有的皮色,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视作瑕疵,在加工高档玉器时都是要被剔除,弃之不用的。

      和田皮子被推崇,更多的还是资源缺乏的原因,优秀的玉雕师通过巧妙的俏色应用,能够将一些作为瑕疵皮色做出非常精美的艺术品,但仅仅是皮色俏雕的杰作而已,我们应该理性认识,要把它与优质的和田玉严格区分开来。

      巧色不能是低质量,俏色并不是万能的,一俏遮百丑的审美心态是扭曲的。皮色虽艳,但玉质松垮的和田玉依旧是劣等货品。行家更重视和田玉的内在品质,上佳的和田子玉,哪怕它是全无皮色的光白子,也一定会受到专业人士的追捧。

浅谈玉雕创作中的俏色运用

玉雕中的分色处理技法

     ↑俏吗?俏;美吗?马马虎虎

玉雕中的原石瑕疵创意

      作为传播者的商家,更不应该为了利益去推波助澜、煽风点火,将这些玉瑕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