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我送走,不能不要我,爸爸,爸爸,爸爸,可以吗?” 雷大力和雷小米是一对父子,但影片中唯一一次听到雷小米叫爸爸(其他时刻都是直呼其名),这个情节竟让大部分观众破防,尤其是妈妈们。单亲爸爸雷大力崇尚尊重孩子,快乐至上,坚决不打骂小米,给与其充分的自由。但是当周围人群在“幼升小”阶段疯狂抢名校一年级名额时,雷大力为了让自己儿子有出息也开始各种折腾(贷款买学区房、报名才艺班、超前学习知识等),甚至有了把儿子小米送给上海小姨的念头。而呆萌懂事的小米却不忍看到爸爸为自己上学之事四处求人,甚至“送”人。两父子在澡堂的一次深情对白,确实赚足了观众们的泪点,也引发了大家的思考——给孩子什么样的成长环境才是更好的? ![]() 昨晚和好友吴丹一起看了《学爸》这场电影,之前没有了解过,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喜剧而已,原来还是一个“鸡娃”教育故事,更是让自己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起初,和好友约吃饭、约电影都是为了调节我自己的心情,前天晚上又对爱人发脾气了,爱人晚饭后还在店里加班,自己却责怪他没有及时回家陪我看一场电影。昨日早上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会这般无理取闹呢?爱人是在店里加班,又不是其他什么事。自己想看电影了,可以自己去看,为什么一定得把爱人拉上呢?还是因为有其他原因呢?格格姐妹俩近期在家时间比较多,一个爱“闹”,一个爱“哭”,一天要听她们“告状”四五回,使得我白天不能长时间安静地看书,确实有点心烦。最近总想找个人说说话,但是爱人今年好忙,大部分时间都是早出晚归,一个月陪我们娘仨饭后散步的时间只有四五次。 昨晚和好友一起吃个饭,在街上走一走,看了一场电影,好像一切的不愉快都瞬间消失了。我为什么不能在察觉自己有情绪的时候把它及时调整好呢? 后来,我在影片中看到了妈妈疯狂“鸡娃”的画面,其实自己有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因为害怕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尤其是大宝出生的2015年,是二胎政策开放的第一年,她们的竞争力比2014年出生的孩子就大的多。其实,孩子的成长之路是她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我们家长过分托举孩子会适得其反。 格格:“我们老师就是布置了20个读书笔记,我为什么一定要每天写呢?” 是啊,我坚持让她每天写了读书笔记就证明她每天看书了吗?反之,她没有写读书笔记,就是没有看书吗?她看了书,就一定要写读书笔记吗?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希望她养成每日阅读半个小时的好习惯。 格格:“我就想一天背一首,不想多背。” 是呀,去年开始,断断续续要求她每周末背一首古诗,寒暑假时间比较充足,变成了每天背一首古诗。最近我开始“得寸进尺”,竟然建议她每天背两三首了。想逐步提升难度,也得循序渐进。 格格:“我就喜欢玩,我想先玩,再写作业。” 是喽,她又不是不写,只是不想上午写。我真的有必要强迫她上午写完作业再去玩吗?这不是剥夺了她自己安排自己时间的机会了吗?我想她上午写作业,那我自己上午又在干什么呢?拿着手机“打卡”,但是孩子们可能就是认为我在玩手机啊!不当着孩子的面玩手机这块,这几个月退步了,其实没有什么消息是一定要自己马上回的,自己按“早——中——晚”三次时间处理即可,各类“打卡”可以推至下午她们去楼下玩的时候完成。身教胜于言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得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尊重孩子,快乐至上,坚决不打骂,给与其充分的自由。”也是我想要的教育氛围,不管周围人如何“鸡娃”,应该应该始终如一。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孩子的笑容比成绩更重要,孩子的进步比成功更重要,孩子的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我要做“学妈”,学着做妈,做爱学习的妈妈,做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的妈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