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心理学风采3:独特的基本概念,与西方心理学有很大不同

 高行之 2023-08-22 发布于山东
         龙心理
  真正的中国心理学
中国心理服务引领者

龙心理

传普通人听得懂的理论

教人人都学得会的技能

选素质高专业强的执业

做老百姓买得起的服务

助人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是龙心理研究推送的205原创文章

============================

由于中国人接触到的都是西方心理学,即使是自创理论技术或疗法,也都是建立在西方心理学基础上的,所以,往往想当然地以为,所谓中国心理学不过就是换成用某些中国文化概念来表达,并因此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分中西方心理学,甚至觉得分中西就是搞分裂、搞对抗、搞封闭。

事实上,中国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两者诞生时间不同,发展历史不同,文化基础不同,指导思想不同,基本概念、理论内容与框架也不一样。作为构成理论体系的最小单元的基本概念,无疑是最为根本的。因此,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中国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不一样的几个最基本、最重要、最常见的概念。

一、关于“心理”

表面看(听)上去,中国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的核心与主体似乎都是“心理”,都一样。如果要问:“心理是什么?”学过或接触过西方心理学的中国人几乎都是按西方心理学的知识来回答,而对汉语的“心理”一词是什么意思几乎一无所知。这就是西方心理学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结果。

换句话说,西方心理学已经成功的把汉语里的“心理”一词给西方化了,已经使相当多的中国人读不懂或者完全忘记了汉语的“心理”是什么了!

然而让中国人没想到的是,中国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在中国虽然都用汉语“心理”二字来表达,实际上却是“同字不同意,字同意不同”,而在英文中,却根本找不到一个能与汉语里的“心理”完全对应的词汇。毫不夸张地说,西方人根本就不知道也无法理解汉语里的“心理”到底说的是什么!

具体来说,中国心理学之“心理”,是指汉语本意的“心理”,意思是“心之道理”,指的是人心的本质原理,即人心活动的原理、机制机理。从内涵上来看,精、气、神、知、情、意、志、思、想、虑、觉、识、记、忆、性、魂、魄、身、梦、信仰、道德、伦理规范、心脏等,可以说,凡与人及生活有关的,无不与心相关,内涵相当广泛。

而西方心理学之“心理”,则是指被翻译为汉语“心理”二字的西方的“PSYCHE”,其本意是灵魂,后来就有了“精神”的意思。因此,西方心理学,讲的实际上是精神现象、精神功能及其规律,只涉及到汉语里的“心理”的一部分内容;而且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涉及到原理层面,涉及到机制机理的也不过是精神分析、认知学习理论等少数几个流派或分支。

清晰“心理”的不同涵义,是真正搞懂中国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关于“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西方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咨询中常用且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这个概念的内涵丰富丰富,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心理问题泛指所有非生理性问题,包括所有与心理相关的问题,如学术上的、社会上的、个体的,以及个体由心理原因引起的问题。个体由心理原因引起的问题根据程度轻重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XX症、XX病(精神障碍)四类(级)。

而狭义的心理问题则特指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

与之非常不同的是,在中国心理学体系中,心理问题则特指精神类障碍,是对精神病比较含蓄、委婉的说法!

请不要误会,这并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由“心理”一词的本意所决定的,是自然产生的结果!

前文已经提到,“心理”是指人心活动的原理、机制机理。什么是人心活动的原理、机制机理?《黄帝内经》中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意思是说,人都是喜欢所喜欢的,讨厌所讨厌的,这是人心活动的总规律。所以,人的心理,必然符合这一总规律。

心理问题又是什么意思呢?

根据汉语字词的一般规律,心理问题当然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出(有)了问题或出了毛病。这就是意味着这个人人心活动的原理或机制机理出(有)了问题或出了毛病,不再符合人心活动的总规律,不再喜欢所喜欢的,讨厌所讨厌的,而是跟正常人完全不一样了,比如看到喜欢的东西就生气,被人指责批评就高兴,被人打就开心,被人表扬就愤怒等等——这不就是精神病吗?!

而对于“心理问题”的这种理解,早已深入中国人的意识,无需学习而完全凭直觉即可获得,也就是西方心理学中所说的“集体潜意识”。

至此,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中国人对于“心理问题”的直觉理解,才是中国人对于“心理问题”满怀“病耻感”,十分抗拒和抵触的真正原因!而绝不是心理学界所解释的对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相反,西方心理学的普及人为制造了更多的焦虑和压力,催生了更多的“心理问题”的产生,事实就摆在那儿,不管你是不是愿意承认。

那么,中国心理学体系中对西方心理学中的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用什么概念来称呼呢?

中国心理学认为:心理上的“病”与“未病”之间有着明确而清晰的界限,凡符合人心活动的总规律的,包括那些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的,虽然习惯上都称为“心病”,但本质上都不是“病”,是“未病”,是习惯,习惯分好习惯与不良习惯;反之,就是“病”,今天一般称为“精神障碍类疾病”;一个人“未病”或“病”,也就是正常或不正常完全无须专业人员诊断,普通人都看得出来!病,就要交给医生由医疗机构负责,心理服务只负责正常人各种问题的解决;正常人所有的问题,都是不良习惯或能力缺乏所造成的,一律称作“烦恼”、“困扰”或“问题”,不带“心理”二字;所有“烦恼”、“困扰”或“问题”,本质上都是习惯;既然是习惯,就都可以改变!以当代科学技术的发达水平,凡查不出明确病因的,都是心理原因引起的,需要从心理角度入手解决;凡与情绪相关的身体(生理)上的疾病,都必须辅助于心理干预才能取得更有效的疗效。

换句话说,中国人说的“心病”都不是病,而是不良习惯或能力缺乏造成的,都可以解决,但能否解决取决于个体的态度和行动;“心理问题”在中国心理学体系中就是指精神障碍类疾病,正常人遇到的与心理有关的问题统称为“烦恼”、“困扰”或“问题”,一律不带“心理”二字。这是与西方心理学非常不同的。

三、关于对“心理服务”

西方心理学的“心理服务”,始于精神分析的精神科治疗,至今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却已经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了,那就是“心理咨询

遗憾的是,尽管中国的“心理服务”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却不为人知。所以,我们今天给大家还原一下真实的心理学与心理服务的历史。

中国的“心理服务”始于孔子办私学,孔子所教授的“性与天道”,其实就包括了中国心理学——人道、人心与人生,孔子四教“文行中信”的本质与核心,就是为弟子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帮助弟子实现身心和谐、与环境和谐、与他人和谐。

这不就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包括身体的和心理的——的定义吗?有谁敢说这里面没有心理学和心理服务呢?

因此,中国心理学的“心理服务”首先在教育,这是预防性的,属于“治未病”;其次在于孔子为弟子、鄙夫们答疑解惑、排忧解难,这是针对问题的社会服务,属于“治已病”;治未病也好,治已病也罢,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弟子实现身心和谐、与环境和谐、与他人和谐。

古代中国文化一直没有分科的习惯,也没有贴标签的习惯,因此,中国的心理服务也就一直没有一个专用的名字。我们参考借鉴西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将中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心理服务命名为“孔子式教育”,将今天中国的心理服务命名为“督导”。命名方式遵循“无为”原则,运用“心理”且服务于“心理”,却不提及“心理”

督导,包括教育、监督、督促、指导、启发、引导、陪伴、答疑、解惑九个环节和步骤,不但涵盖了西方心理咨询、心理督导的服务内容,而且囊括了从教育到监督,再到专业指导,再到后期服务的全方位的新时代心理服务。

它还有个更通俗易懂的名字,叫做和谐赋能”,意思是就像汽车需要加油、电车需要充电一样,人在能力不足、能量不够的时候也需要加油充电,然后就可以达到和谐的最高境界,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也不管是人际关系还是自身情绪,又或者是解决不了问题,抑或感觉这样那样的不舒服。提供这类服务的机构或网点,叫做“赋能站(点)”。

四、关于“心理创伤”

心理创伤,是泰尔(Terr)1989年提出来的概念,并进行了分类:将发生在成年期的一次性创伤称为I型创伤”,包括急性应激障碍(ASD)、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适应障碍等而将略微复杂一点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反复发生的、开始童年期复合型创伤称为II型创伤”。这就是泰尔分类法。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患分类第10版(ICD-10)》则认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由非同寻常的威胁或灾难性事件所引发的精神压力综合症。

对解释PTSD产生较大影响的应激理论模型主要有:塞里的生理学反应理论(GAS)、恩格尔的应激系统控制理论、应激的认知交互作用理论(CPT).

对心理创伤的心理学解释主要有: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皮亚杰的创伤模式理论、施耐德的悲伤模式理论、五大领域整合模式理论。

尽管看上去关于心理创伤的研究成果颇多,然而在实践中的效果却差强人意。更为尴尬的是,自从关于心理创伤的概念出来以后,心理创伤人群呈现爆发性增长,让人不得不对这个西方心理学术语的科学性更加小心谨慎。

然而,事实上,心理,是人心活动的原理、机制机理,是思维的产物,并不是人心活动本身;人心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影,哪里会有什么创伤呢?又怎么可能会有创伤呢?难道理论层面的原理、机制机理也会有创伤吗?

因此,在中国心理学体系中,不可能存在“心理创伤”这一概念!

中国心理学认为,所谓“心理创伤”,其实是一个现象学概念,是症状层面的概念,并不是心理层面的概念,充其量算是一个比喻,把某类心理模式比作身体上的“创伤”;它的本质是一种反应习惯。从改变习惯的角度入手,解决这类问题其实并不复杂,也非常容易操作,但需要在生活工作中完成足够数量的重复练习。

西方心理学所谓的心理创伤,其实是把无形的心理有形化想象的结果,完全不符合事实,听上去似乎有理,实际上却很荒谬!充其量算是一种说法,虽然理论很高大上,也能自圆其说,但实践中却很难得到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这些理论本身,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在遇到应激事件时以及之后的焦虑,人为制造了大量的“创伤性”问题,更像是一个学术陷阱,需要引起更多人的警觉。

五、关于“人格”、“性格”、“潜意识”

人格、性格、潜意识,这都是西方心理学中极为重要的基本概念。

在中国心理学体系中,没有人格、性格、潜意识这几个概念,而是以其他形式表达出了这几个概念所表达的意思。不过,中国心理学中却“脾气”、“秉性”这两个特色概念这是由中国心理学特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由此构建起来的特色理论所决定的。

因为这几个西方心理学概念在中国的流传非常广,知道的人特别多,所以在这里特别指出来,提请各位注意,其他的不再赘述。

关于中国心理学在概念方面的特色,就介绍到这里,更多内容请持续本系列介绍文章。

更多精彩,请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参与“中国心理学”论坛
地址:腾讯会议,
会议号固定请收藏:670 6436 7972
密码固定请收藏:202268
每周三晚21点开讲

8月23日主题:
中国心理学的定位
自由发言

有意专题分享者请与组委会联系
欢迎投稿“中国心理学”主题文章
龙心理中国式督导常年招生
可以扫下面的二维码
申请加入龙心理(中国心理学)群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所以,龙就代表中国、中国人、中国的、中国人的。所以,龙心理顾名思义就是:中国心理学,或者“中国人的心理学”;龙心理的实践运用,叫作“中国式督导”;将来构建起来的新兴学科,拟用名为“中庸学”。

龙心理,是以《心理督导师》为起点,诗、书、礼乐、易、《道德经》、《黄帝内经》以及出土的古籍文献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为主体,打破诸子百家门派偏见,以马一浮、钱穆、徐中舒、梁漱溟、庞朴、张耀翔、杨国枢、胡佩诚、李其维、丁再献、杨中芳、曹峰等数十位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名家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构建新兴学科为标准,以独特的中国式思维、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媒介构建起来的,与西方心理学理论完全不同,自成体系,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心理学

龙心理分为中庸理论、龙心理、新时代修身、中国式督导四大模块,由九个基本理论(子理论)组成,这九个子理论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可以完美解释各种心理现象和问题,并同时指出解决方案,彻底改变了西方心理学没有统一的心理学理论的尴尬境地。

龙心理中国式督导遵循“修身自助——齐家——立业”的成长路径,是一门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其基础课程是人生必修课,中高级课程是心理从业者的必修课,也是通向心理服务顶峰必备的认识论和方法。

龙心理专门传授日常生活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实操技能与理论,招生对象为:遇到心理困扰或问题的人,问题孩子家长,有自我成长需要的人,以及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社工师、健康管理师、教师等心理或心理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岗位人员等。培训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人生日常必备六艺:听、说、想、做、感、省。

2、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必须具备的人生智慧和综合能力;

3、和谐家庭日常生活必须具备的人生智慧和综合能力;

4、助人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和执业能力;

5、督导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和胜任力(中级及以上)。

    龙心理充分发挥了中国式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优势,用西方人不可想像的思路和方法,用简单易学便于运用的形式和比较少的内容,集西方的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成功学、教育学、身心医学、健康学、生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音乐、艺术、宗教、道德等于一体,汇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伦理教育、成功学教育等预防性教育于一学,融中国式督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矫正性服务于一科,遵循“教育为先,预防为主,矫正为辅”的理念,强调自我素养的提升,在助人方法上,提倡“以授人以渔为主,授人以鱼为辅”,代表了未来人文科学的发展方向,必将成为人文社会学科发出中国最强声音的主阵地。

龙心理中国式督导常年招生,随到随学。

一生一课表,自学、一对一预约教学、线上答疑解惑、常规线上课、不定期地面实操督导(自选)相结合。

详情请拨打龙心理秘书处咨询热线:18253386211(微信同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