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二十五军战史连载(17)火种撒下了

 兰州家长 2023-08-22 发布于甘肃

伏牛山中没能站稳脚跟!

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改变初衷,到陕南去谋出路。

1934年12月8日,红二十五军经箭杆岭进入陕南境内。第二天,即翻越蟒岭,来到了山中小镇﹣﹣庾家河。

庾家河,这个地图上难得一见的小地方,在红二十五军的战史上,在鄂豫陕苏区的名籍上,却具有头等重要的位置。它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入陕后的第一个立足点。也就是在这里,红二十五军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开始了边、角、线的绘描,开始了'香炉脚'建筑工程。

庾家河的流水,翻滚着银白色的浪花,'哗哗'地向东流去,经由石门流入武关河,而后汇入丹江。这个地处高山峡谷中的乡镇,当时也不过几十户人家,大都是庄稼人在此兼开店铺。自古以来,这里就形成了一条南北通商的必经之路,南通商县之龙驹寨(今为丹凤县城),以至湖北郧阳、郧西境内;北可到潼关、华阴、西安等地。南来北往的商客山民,也多在此歇脚住宿。每到逢集之日,方圆几十里的山民们大都聚集此处赶集,熙熙攘攘,别有一番山乡情味。

红二十五军在此宿营。省委和红军的几位领导就住在一个名为'春永茂'的中药铺子里。12月10日,也就是红二十五军入陕后的第三天,鄂豫皖省委在'春永茂'召开会议,关于《创造新苏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决议草案》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初步形成的。'春永茂'这个中药铺子,从此也跟革命沾上了边儿,连同庾家河这个地名一起载入史册。

12月10日上午,中共鄂豫皖省委第十八次常委会议,这就是著名的洛南庾家河会议。

会议主持人是省委书记徐宝珊。参加者有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郑位三、戴季英和郭述申等军政领导,研究在鄂豫陕边区创建新苏区问题。会议对形势作了细致的分析,认为:蒋介石、杨虎城短期内不能布置好对付我军,我可利用陕军和蒋军的矛盾,抓紧时机,迅速创建根据地。

会议决定立足于鄂豫陕边界这个'边'。会议决议草案指出:'鄂豫陕边区一带地域,在敌人薄弱的条件上,群众生活苦容易发动斗争的条件上,在同川陕苏维埃运动与红军的配合上,在地势的条件上,无论如何是适应我们创造新苏区、新的革命根据地。'

程子华奉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来到红二十五军,带来了两个目标:一个是红军主力作战略转移,这个已基本上实现了,另一个是去建立新根据地。庾家河会议显然把第二个目标纳入了红二十五军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为什么选择鄂豫陕三省交界这条'边'?鄂豫陕三省边界地区,包括陕西省东南部的洛南、商县、商南、山阳、镇安、祚水、宁陕、佛坪、旬阳等县;湖北省西北部的郧西、郧阳等县;河南省西部的卢氏、淅川等县。这个地区,北靠秦岭,南濒汉江,悬崖峻叠,地势险要,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便于红军活动。我军到来之前,党和红军已在这一带传播过革命影响:1928年5月渭(南)华(县)起义部队,曾在此组织过农民协会,打击土豪劣绅;1932年11月,徐向前率红四方面军由鄂豫边进入陕南,经由漫川关、竹林关、杨家斜北出终南山,继经长安、户县、周至、佛坪、城固等地,涉汉水翻巴山进入四川;同年同月,贺龙率领的红三军从随县以北越过桐柏山,经豫西进入卢氏县境,继经陕南武关等地,取道旬阳,涉过汉水,沿川鄂边境南下湘鄂边区;1933年5月,陕北红二十六军南下也到这里,人民群众对党和红军有一定认识。这里的人民群众,在封建势力和反动政府极为残酷的压迫剥削下,苦难深重,反抗强烈。尽管当地党组织遭到破坏,但群众自发的抗粮抗捐斗争仍然此伏彼起。

选择鄂豫陕这条'边',也是依据以往的实践经验。最为壮观的中央苏区红军立足于井冈山,同时也依托几个'边';鄂豫皖苏区的创建经过,同样也是立足于大别山,而又依托鄂豫边、豫皖边、皖鄂边,后来统一为鄂像皖'边'。当时的斗争形势,迫使红军必须依托一座'山',占据一个'边',方能立住脚跟以图发展。

事实上,选择鄂豫陕这条'边'正碰上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时机。红二十五军入陕时,陕军杨虎城部正处于南北两头防务吃紧的局面。北面忙着围攻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六军,南边则致力于防堵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真有点首尾难顾的味道。再加上,蒋介石阴谋借进攻红军之名、削弱、剪除异已,杨虎城对蒋的嫡系部队也不无戒心。因此,杨虎城一时也腾不出手来顾及陕南。对红二十五军开辟根据地来说,真是天赐良机!

红二十五军战史连载(17)火种撒下了

会议还决定:'立即建立鄂豫陕省委,为创造鄂豫陕苏区而斗争。'鄂豫皖省委与鄂豫陕省委,名称虽仅有一字之差,领导也是原班成员,但无论地理位置、而临的形势以及担负的任务,都有了实质性的不同。

的确,庾家河会议在红二十五军长征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它对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与红二十五军长征的胜利完成产生了关键的影响。

创建新苏区的序幕刚刚拉开,就发生了一件似乎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事。

会议被一阵突如其来的枪声所中断。

原来,得蒋介石密令,埋伏在卢氏县朱阳关一带堵截红二十五军入陕的陈沛第六十师,发现等待多日的红军竟在眼皮底下溜了过去。于是便恼羞成怒,不顾一切地尾随过来。

红军战士由于近一个月的连续行军,长驱千余里,已疲惫不堪,设在庾家河东南的排哨,大部分也都睡着了,直到敌人打到近前这才发现。敌人占领了制高点东山坳口,向红军发起猛攻。会议停止了,全军从军长到炊事员都一齐投入了战斗。从中午打到黄昏,红军指战员殊死奋战,反复冲杀20多次,终于转败为胜,转危为安。当时战斗之激烈,正如战史中记载着的:一挺机枪,接连牺牲了3名射手,仍然不停地射击;军部的司号长程玉琳,下颚被敌人子弹打穿,不能吹号了,就利用小土地庙作掩护,坚持向敌人投掷了数十颗手榴弹,接连打退敌人多次冲锋,最后壮烈牺牲;团长叶光宏,一条腿被炮弹炸断,仍坚持不下火线,继续指挥作战。激战中,一颗子弹从徐海东的左眼底下穿过,又从颈后飞出;程子华两只手掌被打穿,左腕动脉血管破裂。

是役,敌人伤亡800余名,我亦伤亡200余人。

庾家河反击战,结束了红二十五军历时20多天、长驱500余公里挺进陕南的战斗历程。敌人在夜幕的掩护下,向河南卢氏方向退去。这次战斗,有效地打击了气焰嚣张、死死咬住红军不放的敌人,使红二十五军暂时摆脱了困境,站稳了脚跟,为打开陕南革命局面奠定了军事的和政治的基础。省委庾家河会议,则为这个转变确定了方针。从此,红二十五军进人了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时期。庾家河反击战与庾家河会议的碰撞,也已初步显示出根据地创建工作的艰苦和复杂。

天黑了。寒风呼呼地吹着,天空中飘起了雪花,转眼之间,世界便银装素裹起来。战斗刚刚结束,周围显得格外平静。红二十五军指战员冒着风雪,带着疲劳和伤痛又出发了。连夜翻过几座大山,转向庾家河以西的洛南县蔡家川。

12月11日,红二十五军在洛南蔡家川进行整编。整编后的红二十五军,总共2500余人。这支队伍,立足于鄂豫陕这个'边'充分发挥红军战斗队、工作队、宣传队的优良传统,一边作战消灭敌人,一边发动群众开辟根据地,把粉碎敌人的'围剿'同创建根据地结合起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部队初到一地,人生地不熟的,现在必须抓紧时机,趁着敌人兵力空虚,沿着三省边界飘忽上两个来回,实地考察一下地势环境、群众情形,还有各地的粮食出产情况,不然,敌人一旦发动进攻,我们也站不住脚跟!'徐宝珊一直是抱病随军,而程子华、徐海东又都受了重伤,躺在担架上,因此,军政治委员吴焕先的意见,就显得特别重要。

红二十五军主力以飘忽式的游击策略,以大回旋的行动,南下郧西,北返洛南,东入卢氏,西转蓝田,扫除民团武装和反动政权,摧毁国民党在广大乡村的统治基础。红军不顾疲劳,不顾饥饿寒冷、克服人地生疏、给养不济、衣服单薄等困难,扩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严格执行群众纪律,镇压土豪恶霸,将没收的大批财物分配给贫苦农民。一些'吃饭照影影,睡觉看星星'的贫苦群众分得了粮食,许多衣不遮体,'白天钻草窝,晚上去干活'的人家分得了衣物。广大穷苦群众从苦难中觉醒。他们看到红军是自己的军队,共产党是穷人的大救星,都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中共鄂豫陕省委和军首长根据这一阶段行动的实地调查,对鄂豫陕边的实际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立足于这条'边'的决心更加坚定,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展开了。

12月底,红二十五军二二三团政治处主任陈先瑞,在镇安县九甲湾(今属山阳县)接受了军领导的命令,带领一个连就地留下,在郧西、山阳镇安一带打游击,配合主力开辟根据地。吴焕先布置了三条任务:第一是了解边界地区的民情地形,尽快熟悉和掌握地方情况;第二要以'五抗'(抗捐、抗税、抗粮、抗丁、抗债)为斗争口号,广泛发动群众,镇压土豪劣绅,摧毁地方反动势力,建立苏维埃乡村政权;第三要与红军主力保持联系,将单独活动情况和敌情动态,及时向上级领导报告。

陈先瑞,时年20岁,安徽金寨县(今属河南商城)人。15岁就当上红军。这位王明(陈绍禹)的同乡,日后成为著名的红军将领。在商洛山中,他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

陈先瑞带领的六七十人,对外号称'鄂陕游击师',他担任师长。

这种派支部队从事创建新区的做法,被吴焕先称之为'就地下种'。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红二十五军不失时机地撒下了革命的火种,调查研究已经表明,鄂豫陕边区是一块肥沃的土壤,革命的墒情很好,极利于播种。

12月28日,吴焕先再次派出一批'播种队'。他派手枪团政委宋兴国带领该团40余人,与刘实通、岳新明召之而来的'红枪会'农民武装300余人,联合组成'陕南抗捐第一军',并在陕西景村车塬召开成立大会,亮出武装斗争的旗帜。刘实通为司令、岳新明为副司令,宋兴国为政治委员。与此同时,吴焕先还抽调军政治部干事张勤、少年宣传队队长程启文等人,组成中共商洛特委,宋兴国为特委书记。商洛特委领导下的'陕南抗捐第一军',同样是就地开展群众工作,壮大武装力量,创建以商洛为中心的豫陕边革命根据地。

12月底,鄂陕、豫陕两个'边'的新区工作,先后都已部署就绪。按照吴焕先的想法,就是首先占住鄂陕、豫陕两个'边',争取很快打开新的局面,然后再把两个'边'连成一片。

蒋介石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极复杂的。一方面,他积极反共,竭力'围剿',妄图消灭红军。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损兵折将,才在第五次'围剿'中,利用共产党内部的失误,将红军逼上'梁山',踏上了长征之路。在他看来,红军已成残部,在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下,红军被消灭是指日可待之事。但他的堵截大军却形同虚设,各路红军始终在向前行进;他的尾追部队经常被甩掉,好不容易撵了上来,却又挨上几个耳光,狼狈撤退。另一方面,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他在制造了一个'不抵抗将军'以后,虽一让再让,但日本却得寸进尺,丝毫不领他的情。结果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国民党内、政府内部也多有指责。就此罢手,则意味着前功尽弃,违背初衷;继续追围,则将成为千夫所指,为国人唾骂,后果难测。于是,他抛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对策,表明他不是不抗日,而是想消灭了红军,在安定了内部之后,再全力对外,以此来欺骗全国人民,来鼓舞士气。1935年1月,蒋介石命令驻河南的第四十军一一五旅两个团开入陕西南部,驻湖北均县的第四十四师一三○旅三个团推进到湖北陕西交界的上津、白河,统由'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指挥,配合陕军第一二六旅、警备第二旅、警卫团对红二十五军发动第一次'围剿'。

1935年1月8日。红二十五军攻克镇安县城,歼敌保安队一部,救出大批'抗捐犯',并缴获许多棉花、布匹,解放了全军的冬服问题。同时,还镇压了一批土豪劣绅,召开群众大会,将没收来的粮食、油盐、衣物当场分给贫苦群众。此时,还发布了《中国工农红二十五军为占领镇安县告群众书》,号召工农劳苦群众团结起来,捉拿反动首领,打土豪分田地,发展生产,建立自己的革命政府。

镇安,地处商洛山区,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入陕后攻占的第一座县城。这时候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民国二十三,红军到镇安;老财必胆颤,穷人都喜欢。'

从此,红二十五军在镇安、旬阳、郧西、山阳等4县边界地区,横扫民团,宣传'五抗',发动群众镇压土豪劣绅,于镇安县的白塔、茅坪、店垭子、大小米粮川,郧西县的一、二、三天门和丁家坪等地,建立了第一批区、乡苏维埃政权。这时,部队抓紧时间休整,扩大400多名新兵,并乘机加强根据地建设,组织群众为部队筹粮备款,做衣做鞋,训练地方武装,培训苏维埃干部。这样,红二十五军很快就在南部四县边区开创了第一块革命根据地。

红二十五军占领镇安的消息,使敌人大为不安。西安绥署急忙从陕北方面抽调兵力,由陕军第四十二师师长冯钦哉率领,南下蓝田'督剿'。

1月下旬,陕军四十二师一二六旅三个团、警二旅两个团进至镇安县城以东以南地区,分兵逼来。红军主力则由鄂陕边界乘虚北上,以极其神速的飘忽行动,转到凤凰嘴,突然出现在敌人背后。敌人急忙掉头尾追,红军已进至柞水县蔡玉窑。为了调动敌人,创造战机,红军以一部于1月31日袭击柞水县城,吸引警二旅西进,分散了尾追之敌。2月1日,红军主力以逸待劳,在蔡玉窑打垮追赶过来的第一二六旅二五二团,歼敌一个多营。

战后,吴焕先又率部经由曹家坪、九间房等地,翻越九华山,向北转移到蓝田县境内。2月3日,乘机攻占了蓝田县葛牌镇。葛牌镇是个大镇,由此向北走上十几里,就出了秦岭,进入辽阔的关中平原。2月3日这天,正巧是农历腊月三十,街面上张灯结彩,气象一新。在这中国传统的节日里,在合家欢聚团圆的时候,红军广大指战员却背乡离井,在敌人的'护送'之下,来到了这里。

红二十五军战史连载(17)火种撒下了

吴焕先所以率部进驻葛牌镇,也是准备休整一下,让指战员过个春节。入陕将近两个月了,部队一直在疲于奔走,飘忽不定,也急需进行休整。

除夕之夜,飘起了鹅毛大雪,不一会儿,村庄、山谷便被洁白覆盖住了。瑞雪兆丰年,雪给葛牌镇以宁静,增添了新年的祥和气氛。

大年初一早晨,风停了,雪也住了。街头巷尾,积雪盈门。红红的新春对联、五颜六色的威武门神,与冰雪世界相映生辉。爆竹除旧,万象更新,葛牌镇一派拥军爱民的感人景象。

2月5日(正月初二),陕军第一二六旅二五一团、二四八团,前来葛牌镇,给红军'拜年'。红二十五军事先得到群众的报告,冒着大雪进行战斗准备,抢先占领了葛牌镇以南文公岭一带高地,迎接前来'拜年'的陕军。下午2时,敌二五一团首先进攻,被,阻于阵地前沿。接着,增援之敌二四八团到达。红军以猛烈的火力,压制住敌人的攻击,阻止了增援之敌。与此同时,红军分别由正面和左翼发起猛烈反击。经过奋勇冲杀,歼敌两个多营,其余敌人慌忙向南溃退。

蔡玉窑、文公岭两次战斗,敌第一二六旅受到重创,一时不敢继续进攻。红二十五军则乘胜在陕东南的蓝田、商县、山阳、镇安、柞水5县边界地区发动群众,先后在蓝田葛牌镇、柞水红岩寺、曹家坪、山阳小河口、袁家沟口、牛耳川、杜家沟等地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政权,创建了第二块革命根据地。

陕东南5县根据地的开辟,对敌人造成了新的威胁。2月中旬,驻蓝田的陕军警卫团,在进驻商县、山阳的敌第四十军一一五旅配合下,向葛牌镇进攻。红二十五军为了掌握主动,又南下郧西地区。2月19日,中共鄂豫陕省委在郧西召开常委会,总结了入陕两个月的斗争情况,分析了形势,坚持庾家河会议决定的方针,作出了《为完全打破敌人进攻,争取春荒斗争的彻底胜利,创造新苏区的决议案》。

会后,红二十五军由郧西地区西进,扩大斗争的地域,打到富足地方去,解决红军的衣食问题。西进途中,连克宁陕、佛坪2座县城。3月8日,吴焕先率部到达洋县华阳镇。这时,陕军警备二旅张飞生部,也由郧西跟踪尾追过来。红军为解除后顾之忧,打开华阳地区的局面,决心消灭该敌。

3月10日拂晓前,红二十五军从华阳镇向东南返回近10公里,在石塔寺附近埋伏。当日上午,敌警备二旅两个团进入了红军伏击区域。红军突然出击,向敌猛冲,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打垮敌人5个多营,毙伤敌200余名,伤敌旅长张飞生,俘敌团长以下400余名,缴获长短枪500余支。张飞生以手血涂面,藏在尸堆里装死,然后在夜幕掩护下逃脱。

战后,红二十五军乘胜在华阳地区建立了第三块革命根据地。两三天之内,就建立了华阳镇、石塔寺、商家坝、吊坝河、瓦子沟、红石窑、小华阳等7个乡的苏维埃政权。当时,群众兴奋地唱道:

二月初六炮声响

警备二旅垮个光

华阳建起苏维埃

土豪恶霸一扫光

分田分地又分粮

穷人开始把家当

吃饭莫忘红廿五

翻身全靠共产党

华阳根据地的建立,不仅扩大了红军在鄂豫陕的回旋区域,在西部有了立足之地,而且有利于发展汉中以北、太白山以南地区的游击战争。吴焕先考虑到这一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于是决定建立一支游击队,在西部撒下一粒革命的火种。他说:'这一区域很重要,可以作为联结川陕苏区的桥梁!'担任这个'桥梁'使命的就是华阳游击队。

华阳地区并不富裕,加上华阳附近的汉中地区敌人兵力较大,大部队行动不便,于是红二十五军主力东返。

4月初到达蓝田葛牌镇。陕军警三旅跟踪追击。4月9日,红二十五军在葛牌镇以南的九间房设伏,一举将警三旅两个团打垮,并消灭其1个团又1个营,俘虏旅长张汉民以下官兵1000余名。

张汉民,山西稷山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杨虎城部从事兵运工作,为党和红军做了很多工作。由于不明真相,在九间房战斗中被红二十五军俘虏,不幸被处决,给党造成了损失和不良影响。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1945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将张汉民列人《死难烈士英名录》,并在中共七大上追认为革命烈士。

4月中旬,中共鄂豫陕省委在葛牌镇召开省委扩大会议,更加坚定了创建鄂豫陕根据地的决心,改选了省委,省委常委是:徐宝珊(书记)、吴焕先(副书记)、徐海东、李隆贵、赵凌波、张明先、张希才;委员是:程子华、戴季英、陈先瑞;后来又增选了郑位三、郭述申。

4月18日,红二十五军在东进途中一举攻克洛南县城。接着,在洛南、商县、商南、卢氏等4县边区,大力进行开辟根据地的工作,很快在孙家山、北宽坪、桃坪、峦庄、庾家河、留仙坪、灰池子、七盘磨、刘家花屋、梨园岔、腰庄等地建立了一批区、乡苏维埃政权,成立了地方武装,并没收分配了地主的土地和财物,创建了第四块革命根据地。

这一时期,红军主力也进一步得到壮大。仅在攻克洛南后的半个月之内,就扩大新战士600余名。洛南县城附近几座小煤窑的'煤黑子',也有不少人报告参加红军,为红二十五军补充了新鲜血液。这时,全军总兵力扩大到3700余人。

至此,红二十五军已在鄂陕、豫陕和华阳地区,先后建立了四块比较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并成立了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和10个区、46个乡的苏维埃政权,初步建成了鄂豫陕边革命根据地,独立支撑起一个'香炉脚'。

'香炉脚'出自吴焕先之口。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是初步建成了,但鄂豫陕省委曾就红二十五军能否在鄂豫陕边界地区单独创建根据地的问题,进行过一场重要的思想斗争。红二十五军战史上记载:'早在庾家河战斗后,省委就有少数同志认为,经过庾家河战斗,领导干部伤亡较大,以红二十五军的力量单独创建根据地似有困难,因而提出入川会合红四方面军的意见;随着敌人进攻的开始,加之春荒到来,给部队的行动和补给都增添了新的困难,更助长了这一思想。'

徐宝珊、吴焕先、徐海东等人的思想认识比较一致,他们对于提出入川的军事行动,都持有明确的反对意见。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斗争实践,证明红二十五军还是能够站住脚的,完全可以创建新的根据地。

吴焕先在1935年7月17日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表明了鄂豫陕省委关于反对入川的观点:'我们认为在这三省边区,对配合川陕与陕北两个苏区及红军行动,仍是能够实现的,仍是有意义的。在发展前途上可打通两个苏区与联系红军。向东可以深入河南,发展中州的苏维埃运动;向东南可以收复鄂西及豫鄂边苏区,并与鄂豫皖老苏区取得联系;特别是在现时敌人集中力量进攻川陕苏区,我们对敌人的牵制,对红军的配合,更为迫切。'

吴焕先在向部队作动员时,曾打过一个生动而又形象的比喻,他把以商洛为中心区域的鄂豫陕苏区比作一个'香炉脚',首先可以与川陕和陕北两个苏区联结起来,共同撑起一座革命的'香炉'!

他说:'同志们都见过铜香炉,它有几个脚呀?香炉么,圆的有3个脚,方的有4个脚,无论是几个脚,都是为着撑起一座香炉!我说商洛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很好的香炉脚,它正好与川陕苏区、陕北苏区形成3个脚儿,我们拥有这三块苏区﹣﹣三足鼎立的香炉脚儿,完全可以撑起一座革命的香炉!我们立足这个地方,把革命的香火烧得旺旺的,将来与川陕和陕北打成一片,照红中国的半边天哩!可是,我们要是进入四川的话,就没得这个香炉脚了,三个脚儿少了一个,同志们说说,我们要想撑起一座革命的香炉,是少一个脚儿好呢,还是多一个脚儿保险、牢靠!'

无论是以华阳革命根据地(包括华阳游击队),架起一座与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联系的'桥梁',还是以鄂豫陕三省边区(包括红二十五军),作为一个与川陕和陕北联系配合的'香炉脚',都是吴焕先战略思想的基本点。

为了支撑起一座中国革命的香炉,鄂豫陕省委下定决心,带领红二十五军修建、巩固鄂豫陕边区这条'香炉脚'。

鄂豫陕省委和红二十五军领导,大多参与领导建立鄂像皖革命根据地斗争和根据地各项建设工作,因此,他们有着丰富的根据地创建和建设的经验。这对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建设,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他们十分重视开展宣传工作。宣传工作,是宣传者的自我包装,是宣传者的自我推销。包装得体,推销得当,宣传者的产品,甚至宣传者本身,才能为人们接受。

红二十五军宿营庾家河的当天,'春永茂'店里发生了一桩饶有情趣的事。郭述申这样回忆道:''春永茂'药铺掌柜杨春荣,在红军进入小镇之前,听信了一些谣言,以为红军都是些'血脸红头发的怪物',就躲到附近山林里去了,压根儿就没敢露面。当晚,偏又被红军抓住。此人三十五六岁,头戴一顶皮帽,身穿棉袍,战士们都认定是个'大土豪',马上就扣押起来。过后经过一番了解,街坊们都说:'药铺的杨掌柜是个大善人,好得很!'这才弄清此人自小在药店当过学徒,懂得一点医道,因为生活所迫,曾挑着一根扁担到潼关等地跑过几年山货买卖,随后在此地开了个中药小铺,为人老实厚道,也没啥政治嫌疑。军政委吴焕先听说这事以后,忍不住呵呵笑道:'开上个中药铺子,也是救死扶伤的慈善事业。我们就住在人家铺子,还把掌柜的扣留起来,实在不够意思罗。赶快放了,放了,莫把个'善人'当成大土豪!'马上就叫人为之松绑,并向其作了一番解释,表示歉意。杨春荣对红军有了认识,又出于对红军的感激之情,当时还从家里拿出好几斗包谷,资助远道面来的红军。听说杨春荣随后还掩护红军伤员,配制专治红伤的药物,为革命做过许多有益的工作。

'放了一个'杨善人',在小镇上引起很大反响。人们都说红军的好话,能把好坏分清,没有冤枉'杨掌柜'!可是,吴焕先心里却感到是个事儿,当晚就跟军政治部主任郑位三进行商量,决定由郑位三起草一份张贴传单,借以安定民心,使群众真正了解红军队伍。第二天,《什么是红军》的油印传单,就在街头上张贴出来。'

郑位三,1902年10月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中原突围时的中共最高领导人。这时,虽然只有33岁,却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位老'。

郑位三在随军西征中,主要抓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他过去一直做地方工作,对搞农民运动、建立地方政权、坚持游击战争,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在群众工作方面,他并不陌生。部队每到一地住下后,他就找来当地老百姓,和他们促膝相谈,了解情况。他不仅广泛地接触贫苦农民,而且特别注意同乡绅、教书先生和小商小贩联系,以便掌握各阶层群众的思想动向。由于他懂得一点医道,所以常以看病为名,接近群众。一般常见病患者,他能及时予以诊断,解除群众的痛苦。因此,群众都很敬重他,称他为'先生'。一路上,看到一些老百姓因为受了反动派的欺骗宣传,见了红军就像躲瘟疫一样。他看到眼里,急在心里。

《什么是红军》就是针对反动派的欺骗宣传,阐明了红军的宗旨、性质、任务和有关政策。

红二十五军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政治部'名义发布的油印布告:

红军是工人农人的军队。红军是苏维埃政府指挥的军队。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红军的基本主张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工人增加工资,实行八小时工作制。驱逐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建立工人农民管理政权的苏维埃政府。

红军里面的人,都是工人农人贫民士兵的出身。因为他们能代表穷人的利益。红军里面不要豪绅地主资本家当兵,因为他们是剥削压迫穷人的。红军里面的待遇是平等的,指挥员(军长、师长等)与士兵的关系绝对没有像国民党军队的官长那样辱打士兵、克扣军饷的事情。总而言之,红军是代表穷人利益的,国民党军队是代表地主资本家利益的,不过国民党军队中的士兵也是穷人的出身,所以红军欢迎国民党军队的士兵到红军中来。

红军与穷人关系特别亲爱,红军所到之地,欢迎群众谈话,欢迎群众开联席会。红军一到那地,就没收土豪的粮资东西分配给穷人,帮助穷人免除一切捐税,不交租、不还高利贷。

中国有红军已经8年了,现在中国的红军总计有八九十万人(这个数字有误,当时全国红军总计约30万,可能是用于宣传壮军威)行动在十几省的地方,大部的红军是在江西和四川,全国红军的总司令是朱德同志。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政治部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日

这张闪烁着光辉的油印传单,在红二十五军开创鄂豫陕边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至今,在湖北郧西县仍保留着《什么是红军》的传单。这是郑位三留在鄂豫陕边区的一份珍贵杰作。

红二十五军的宣传工作,形式活泼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军部领导亲自带头,在群众集会上进行演讲。军部还派出干部战士组成工作队,深入贫苦群众中,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鼓励人民群众行动起来,开展抗捐、抗粮、抗税、抗丁、抗债斗争。军政治部的少年宣传队,军医院看护班的7名女护士,还深入各地书写和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向广大群众演出文艺节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加强根据地的建设,支援红军的反'围剿'战争,军政治部主任郑位三根据省委关于创建根据地的有关经济政策,制定了商业管理暂行条例和起草了《关于商业政策问题》的布告,为苏维埃政府规定了'保证贸易自由,反对奸商,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厘金关卡,实行统一的累进税'的商业政策,提出了只没收反革命分子的商业资产、保证正当经商、保护行商、对小商免税等主张。他还将《关于商业政策问题》的布告以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政治部的名义联合发布,布告全文如下:

司令部 政治部

布告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

关于商业政策问题

红军是苏维埃政府的军队,红军以执行苏维埃政纲为自己的任务。苏维埃商业政策的原则是保证贸易自由,反对奸商,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厘金关卡,实行统一的累进税。本军遵照这种原则以及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具体法令,参照当时当地特殊情形,特颁布如下之暂时条例:

一、凡军阀、官僚、卖国贼、汉奸、民团首领以及一切反革命分子所开之商店一律没收。

二、凡没有参加反革命(即令是地主)的商店,如能遵守苏维埃的法律,仍保证其继续营业。

三、凡没有参加反革命的行商,在红军行动境内准其运输、行走。

四、资本在300元以上的商店、行商必须缴纳商业累进税,资本在300元以下者免税。

五、红军在反日、反国民党的作战中,为战费之需要,得向资本在300元以上并雇用劳动之商人的量捐款。

六、红军没收反革命商店之物产,当即以一部分分给当地穷人。

七、一切奸商(破坏物价的、造假货的),由红军政治部依照苏维埃法律惩办。

本军是坚持这个条例的,务望各商户各安其业,莫信谣言。国民党豪绅反动派骂红军为匪,命令商户逃避我们,以致我们所过之地,往往商户成为十室九空,这样使商业停滞,商人吃亏,群众买柴买盐都不便,这完全是国民党的罪恶。本军特号召大家起来反对破坏商业的国民党。

特此布告

军长:程子华

政治委员:吴焕先

副军长:徐海东

政治部主任:郑位三

一九三五年二月五日

这个布告,不仅有利于稳定商品市场,保证红军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必需商品的供应,而且孤立了奸商和其他反动分子,争取了中小商人,使我们能够团结广大群众向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豪绅进行斗争。它对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红二十五军所到之处,严格遵守省委和军部的规定,以铁的纪律,言信行果的作风,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拥护和支持。红军在攻克洛南县城后,就没收了地主豪绅所开的'顺兴恒'、'广开堂'等商店的财产,而对正当经商的'致中和'、'宕盛昌'、'瑞义合'等10余家店铺予以保护。有些店铺主人由于对红军政策不了解而弃店外逃,部队则派人妥善看管,待主人返回后原封交还。这些店铺的主人深深感动了,争先恐后地拿着各种食品,有的还提着活鸡,来慰劳红军,并成为红军的义务宣传员。庾家河'春永茂'掌柜杨春荣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军政治部主任郑位三还根据他在创建鄂豫皖苏区时的成功经验,认真地做国民党士兵的工作,争取他们哗变过来当红军。1935年3月10日,他起草了《告国民党士兵书》,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祸国殃民的罪行和污蔑工农红军的阴谋,正确地说明了我们党的政治主张和工农红军的性质,明确地宣传了我党对待国民党士兵和下级军官的政策,给国民党官兵指明了光明出路。这些宣传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不久就有陕军警一旅的一个连起义参加了红军。

一边作战,一边开辟根据地,把粉碎敌人的'围剿'同创建根据地结合起来,是红二十五军创建新区的突出特点;而在主力部队集中打仗的同时,派出部队干部和部队到地方工作,开展游击战争,则是红二十五军巩固扩大新区的典型方法。前者是耕地,后者是播种。

前面提到的陈先瑞及其领导的'鄂陕游击师'、中共商洛特委及其领导下的'陕南抗捐第一军',就是红二十五军在鄂陕边、豫陕边撒下的两粒革命的种子。

1935年2月,在郧西会议之后,鄂豫陕省委决定成立中共鄂陕特委和鄂陕游击司令部,来统一领导鄂陕边南部4县和陕东南5县边区根据地工作。特委书记是郭述申(郭述申在一个月后调军部工作,书记由戴季英兼任,6月又由郑位三接替);游击司令是陈先瑞。鄂陕游击司令部下辖第三、四、五、六、七、九路游击师,共有2300多人,这些游击师都是地方武装,由贫苦群众自发组织的'大刀会'、'红枪会'改编而成,或者是各地分散的游击队合编起来。

5月初,鄂豫陕省委鉴于豫陕边区的革命形势,决定建立中共豫陕特委和豫陕游击师,以巩固和发展豫陕边根据地。特委书记是郑位三(后为李隆贵);师长是方升普,政治委员是曾焜。豫陕游击师下辖4个游击大队,共约600余人。

在鄂陕、豫陕特委和鄂陕游击司令部、豫陕游击师的领导下,各游击武装积极开展活动,组织群众进行斗争,巩固扩大了根据地,革命斗争形势和游击战争蓬勃发展。鄂陕游击总部战斗营和第六路师,袭击关防铺等据点,捣毁了'郧西铲共义勇军'在三天门的老巢。第五路游击师摧毁旬阳县的潘家河乡公所,没收12家恶霸地主的财产,分给贫苦农民。潘家河人民唱道:

山高遮不住太阳,黑夜过去天要亮;

洪水滚滚波浪,潘家河来了共产党。

共产党像太阳,它的恩情赛爹娘。

潘家河水哗啦啦响,要翻身得靠共产党。

华阳游击队在青龙山地区予敌洋县保安队以打击,在汉中附近的公路上截获敌军用物资30多担,还两次打下佛坪旧城。

各游击部队还组织人民群众为主力部队送情报、当向导,积极运送粮食,转移伤员病员,派出小股游击队割电线、断交通,侦察敌情;动员农协会、儿童团、妇女会等群众组织,站岗、放哨、做军鞋、备干粮,救护伤病员,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主力部队的行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