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借词”?不同国家民族间怎样互相“借词”?

 中土闲鹤堂 2023-08-22 发布于河南

什么是“借词”?所谓“借词”,主要是指那些译音的词,比如现代汉语中的“咖啡”、“马达”、“逻辑”、“幽默”、“巧克力”、“法西斯”等,都是“借词”。

有的“借词”由于单纯译音表达意思不明确,还在后面加上一个类名,如“卡车”、“卡片”、“坦克车”、“法兰绒”等,也可以归入这一类。

“葡萄”是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个词,但中原原本不产葡萄,据《史记》记载,葡萄是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带回的,它是当时大夏都城名称的对音,因为这个地方盛产葡萄,后来就用它作了这种水果的名称。

这说明,不同的民族在接触交流的时候,往往要相互借用一些词。

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国家民族间都有很频繁的接触和交流,包括亚洲邻近国家以及欧美国家,都有较为密切的交往,因此,汉语借用了不少的词。

除了国名、族名、人名、地名以外,一些特殊的动植物名,比如“枇杷”、“柠檬”、“苜蓿”等,还比如“的士”、“蜜月”、“克隆”、“沙龙”、“卡通”等,也都是“借词”。

“佛”、“菩萨”等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而进入汉语的。

“珊瑚”、“玳瑁”、“玛瑙”、“玻璃”、“咔叽”、“白兰地”等,最初是作为商品的名称进入汉语的。

另一方面,其他国家和民族也从汉语借用了不少的词。

养蚕和丝是中国首先发明的,后来传到了欧洲。英语中的“silk”在发音上和汉语的“丝”很相近。

我国古代瓷器很有名,在16世纪由葡萄牙人带到了欧洲。现在英语的“china”有两个意思:其中的“c”大写是“中国”,小写就是瓷器。

史料上说,喝茶的习惯到了唐代盛行起来,并逐步传入其他国家。

当时输出茶叶有两个途径:一是南路,从厦门一带传入英、法、德诸国,因此这些国家的“茶”读音和当时厦门话的“茶”字相近。

另一路从北方传入俄国、波兰、意大利等国,因此,这些国家“茶”的读音和当时北方话的“茶”字相近。

其他如“月季”、“荔枝”、“金桔”、“@豆”、“白菜”、“人参”、“斤”、“两”、“里”等,也都借入了其他语言。

至于那些用本民族语言的构词材料,为外来事物或概念创造的新词,如“合作社”等一般不作为“借词”看待。

英语的“microphone”音译为“麦克风”时,是“借词”,译为“扩音器”时则不是“借词”。

penicillin”音译为“盘尼西林”时是“借词”,译为“青霉素”则不是“借词”。

需要指出的是,外语中的词被吸收进来以后,就要服从本民族语言的内部规律。

在读音方面,它是按照自己的语音系统民族化了的。我们读“咖啡”、“马达”时,用的是汉语读音,有自己的声调,符合汉语声母、韵母相拼的规则。

此外,在使用上,也要符合本民族的语法习惯。如汉语的名词没有性、数、格的变化,因此,有这种变化的名词进入汉语以后,也就丧失了自己原来的特点。

这些“借词”丝毫不损害民族语言,相反,它丰富的民族语言,充实了民族语言的宝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