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在死亡的路上又近了一年

 治愈马 2023-08-22 发布于北京

帮你想通走通

今天最早祝我生日快乐的,是保险顾问。

于是,我就发现咱的死亡之路又近了一步。

这段时间,大家可能都多少感受到了死亡。

我新租的房子,客厅对面就是八某山,每天早上7点,都能看见白色的烟雾升起,一直飘到晚上。旁边就是一抹红旗,代表革命烈士长眠于此。

前两周天天去医院,在车辆入口和出口中间,还一个铁门,经常能看到那个门开启,出来一辆略微有点长的黑色厢式车,然后会跟着几辆车鱼贯出行。猜一猜就能知道是干什么的。

说实话,我还是挺长时间思考并学习过死亡的。

甚至,我依稀记得,初中时,我一个挚友去我家玩,看到了我小学时一个特别小的本子,上边记录了莫约几天的日记,在那个本子的第一页,有几个我写的大字“人活着为什么”,他对我的敬佩之情又深了一些。我没想到我TM竟然在小学时就想过这种终极问题。

人类所谓的人生意义,人生价值观,人生规划,乃至信仰、宗教,其本质的动力在于:人类怕死

这不是我说的,而是在一本名叫《怕死:人类行为的驱动力》里几名心理学家用大量实证推断出来的。

人类跟非人动物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尽管大家对死亡都会很抗拒,但人类能推断出自己必然会死,因此人类在健康的活着的时候就有死亡恐惧。

最早的死亡恐惧出现在三岁左右。

正是这种恐惧,人类几乎所有的社会文化行为,其根源都是在跟其对抗,缓解焦虑。

最直接的是,寻求永生;或者,寻求基因的传承(就是生育);或者,相信灵魂、来世、天堂之类的假说;或者,创作出能让自己继续存在于世界的作品;等等。

《寻梦环游记》是个能让孩子们看的,且涉及死亡的动画片。它讲的最核心的主题:就是人有两个死亡,一个是肉体的,另一个是没人记起他的灵魂的。说的还是人类为了解决死亡恐惧所建构的一套“虚拟永生”的观点。只要有人记着一个人,他的另一个生命就一直存在。感谢现代技术,能用摄影和视频的方式,更长远的记着一个人

牛顿的墓志铭有很多说法,其中一个说法很独特,墓志铭上写“这里埋着艾萨克牛顿……死去的部分”,牛顿没死去的部分:三大定律;微积分;……只要科学还在,就一直存在。

我曾经跟一些人讨论过,我们恐惧死亡,到底怕的是什么?

在《影像中的生死课》里提到了人们恐惧死亡背后的7种恐惧:

  • 未知的恐惧:死亡时间、状态、死后的世界,都是未知,由此恐惧;
  • 失落的恐惧:死亡让人失去很多东西,舍不得,不甘心;
  • 分离的恐惧:永远的跟亲人分离;
  • 死亡过程的恐惧:从生到死的肉体痛苦;
  • 未了心愿的遗憾:来不及说一些话,来不及做一些事;
  • 生存意义消失的恐惧:死亡让我们奋斗的目标消失,没有意义感;
  • 亲人受苦的恐惧:担心亲人在本人死亡后受苦,比如,留下尚未长大的孩子。

各位,可以对这7种恐惧排个序,看看对你而言,哪个是最恐惧,哪个是最不恐惧,每个人跟每个人并不一样。

它确实给了每个人面对死亡恐惧的一个解除法门。你诊断出你最恐惧什么,然后用一些法门来缓解这种恐惧。我列几个可以缓解的法门哈

死亡过程、肉体痛苦的恐惧:在生前多锻炼,保持身体健康,然后不要做创伤性救治,走临终关怀的方式离开。(简单说就是想办法死得快)

未了心愿的遗憾:建立自己的遗愿清单,每年都完成一些。

生存意义的恐惧:建立更宏大的使命,并持续达成,比如:科学研究;创作;持续工作。我一直很羡慕那些在生命最后一刻依然从事科学研究或创作的科学家、艺术家,他们会把自己的生命看作实现使命的途径,这真的很enjoy;

未知的恐惧:Religion或其他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信仰;

(其他的还没想好,大家评论区补哈)

嗯,好像有一个终极法门,就是恐惧本身如何缓解。

我去年看《绝命毒师》时,印象最深的一段话就是老白跟另一个病人一起做化疗时,那个病友很恐惧,而老白充满了自信:

我这辈子过得战战兢兢,担心这个那个,整整50年。每天在凌晨3点惊醒。得了癌症后我反而睡得安稳,意识到最糟的是恐惧本身,恐惧才是真正的敌人。


尽管老白干的事属于犯罪,但这句话还是给人一种“我了个去”的感觉。

最后还是罗列一下能缓解死亡恐惧的方法:

1. 发现一个更宏大的使命。你为了这个使命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在你心中,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2. 定一个需要花几年时间才能实现的目标。这对老年人会有用。比如:完成一本书;制作一个产品;拍摄一个电影……。这样的话,这几年就会为了这个目标而活,反而生命的质量和长度延长。

3. 建立自我的自尊。自尊:即相信并证明自己在某个领域具备某个价值。心理学用实验已经证明:自尊能缓解人的死亡焦虑。

4. 遗愿清单:定个3-5年的清单,每年实现一些。比如,我就想今年去跳伞。

5. 做自己想做的工作,到最后一天。如果建立了自尊,就意味着知道自己做什么能有价值,这不就是工作嘛?那一直去做自己想做的,这会让一个人持续有“心流”(或者马斯洛讲的“高峰体验”,都一个意思),然后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6. 把自己的生命期待放低一些。很多电影里经常有这个片段,那些拥有家族病史的主人公都看淡生死。他们知道自己一般活不过多少岁,到点就发作。所以反而,一旦他们多活了一岁,就很惊喜。所以,中国现在的平均寿命是76岁,那假如一个人认为自己就能活65岁,是不是一旦多活一岁,就反而多惊喜一年呀。

7. 信个啥。比如: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以上是我在离死亡更进一年的时刻,对死亡的碎片思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