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益性农技推广的模式创新

 昵称37581541 2023-08-22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图片

图片

公益性农技推广是农业技术传播的重要部分,关系到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科技推广的路线始终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路径。汉代在耕作方法上用“代田”取代“缦田”,汉武帝命令各郡国派遣县令、三老、力田和老农,到京城学习使用新田器,学习代田的耕种培苗方法,使“边城、河东、弘农、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类似的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当前提及的农业科技推广是指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而主导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的力量来自政府,体现了集中性与强制性,在今天的各国政府组成及相应职能中,科技推广和服务都是相应农业和食品部门的职能。

公益性农技推广的模式创新

从中国当前农业农村现实出发,大量小农户以生计目的为主的农业形态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存在。在此背景下,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势必需要以公益性农技推广为依托,助力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加大公益性农技推广的扶持力度。与此同时,在新媒体时代,知识内容生产越来越去中心化,为公益性农技推广注入新的活力。总体来看,公益性农技推广正在发生历史性重大变化,呈现出培训方式多样化、参与主体多元化、传播渠道数字化三大模式创新。

一是培训方式多样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整合农业职业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校及科研院所等教育资源,全面增强新阶段农民教育培训服务能力。早在2013年7月,农业部制定的《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增强农民教育培训服务能力。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全国各地涌现了一批农民田间学校、农民学院等新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这种新模式以需求为导向,改变了原有的课堂式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相统一,切实提升农民专业技能,有助于培育高素质农民。

二是参与主体多元化近年来,中国基于基层探索,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涉农科研专家和高技能人才切实参与到公益性农技推广中来。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支持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退伍转业军人、退休技术人员、农村青年、农村妇女等群体参与农村科技创业,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建立科技小院、博士农场等特色机制,吸引农业高科技人才参与到农业生产一线,深入开展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

三是传播渠道数字化。随着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兴起与发展,短视频、直播加速了农技推广传播渠道数字化转型。越来越多的基层农技工作者借助短视频、直播进行农技推广,短视频、直播降低了农技推广的参与门槛,吸引更多有经验的农民、农技达人、知名农业专家等个人参与到农技推广中来。短视频、直播平台根据阅读量、播放量等激励农技创作者提供优质的公益性农技推广内容,并实现农技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间的有效互动。相较于传统的线下农技培训,短视频、直播平台上的农技内容大多免费、方便获取,大大降低了农户的农技获取费用和成本,惠及更广大中小农户群体。

未来公益性农技推广的图景

数字生产力的发展与农业智慧化水平的提高,对公益性农技推广而言既是挑战,也是全新机遇。

一方面,农业科技中的共性特征正在积累增强,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品种改良等因素作用,使得农业科技产生了大量的溢出,这就需要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进行承接。例如,在现有中国原料奶构成中,70%源于荷斯坦奶牛,其中绝大多数养殖来自规模化牧场,其获取科技的方式主要源自商业服务,但是仍然有数量众多的中小养殖户存在技术需求,这部分市场空白需要由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进行填补。

这种典型的长尾特征在农业智慧化发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说商业化农技服务可能解决了10%的生产者和90%的产出,但是其余的90%的生产者和10%的产出支持仍然庞大。除了共性特征之外,仍有海量的个性知识内容,甚至是独特的知识也需要得以传播推广,而新媒体的发展也为这种传播推广起到了支持作用。以抖音平台的农技视频内容为例,播放体量在千亿次之上,对知识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扩展。

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发挥作用的环节正从农业生产走向价值生成,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在农业产业链的前端和后端发挥作用,例如果蔬收获之后的预冷、初加工等。2023年,广东省通过在荔枝主产区开展荔枝预冷服务和保鲜技术推广示范,包括保鲜袋、保温箱、相变蓄冷剂在果农层面的推广,使得荔枝保鲜时间达到15天,为果农销售赢得了更长的时间窗口,增加了农户收入。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尽管农技推广中的商业性与公益性之间的鸿沟日渐加深,但是对中国农业现代化而言,公益性农技需求,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十分旺盛。主要问题在于,传统的公益性体制机制与现代化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认识到这一点,在新形势下,借助新的生产力工具,建构更具适应性的生产关系就是高明之举。

(作者:胡冰川 余家林 张雨桐;作者单位:胡冰川、余家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张雨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23年第16期

编辑:杨淼
监审:王雪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